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近30年的啟示錄:《文訊》月刊:各方多參與,少搞編輯事先設計的徵文/專題,例子: 【 感動: 台灣的文壇內容豐富,有點不可思議】 文訊月刊 419期( 2020年9月號): 「明月當空,抬頭才看得見」是莊永明發人深省的箴言;黃春明《秀琴,這個愛笑的女孩》搶先看!

 有點不可思議豐富的文訊月刊 419期( 2020年9月號)



  • 電子雜誌
    文訊 9月號/2020第419期 (電子雜誌)
    各期珍藏試閱
    收藏試閱本8
    人收藏
    適合平板

    文訊 9月號/2020第419期 (電子雜誌)

    • 刊別:月刊
    • 出版地區:台灣
    • 語言:繁體中文
    •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 出版日期:2020/09/01

    封面故事

    上個世紀九○年代初,全台第一個電子布告欄系統(BBS)、全球資訊網(WWW)陸續上線,以電腦創作、於網路發表的作者
    也次第出現。網路文學究竟只是載體革新?還是一場關於美學的革命?當讀者的眼球從紙頁移轉至黑鏡,是否永不再回頭?

    編者的話

    【明月當空,抬頭才看得見】
    北市文化局7月10日開會,亟需陳文華、顏崑陽二教授的專業意見。記掛文華老師健康狀況,酷暑天氣,路途遙遠,擔心他能否前來,沒想到老師早已準時端坐席位上。他思慮清明,雖秉持一貫的專業,卻對行政單位體恤多禮。心裡暗吁一口氣,慶幸文華老師逐漸度過身體難關。而只隔兩周,就接到他辭世消息。
    文華老師是母校淡江的師長,又是我的老師張夢機好友,倍感親切。專長是古典文論、詩學、詞學,《文訊》向他約稿次數不多。老師對編輯謙和有禮,對專業知識的分際十分堅持,沒有模稜兩可,行就是行,絕不勉強提筆,有幾次邀稿未成,但對他敬重有加。久聞老師待學生如子,日前參加告別式,滿堂弟子涕泗縱橫,靈前行跪拜大禮,在師生關係淡薄的今日,令人動容。
    岩上在1988年4月,《文訊》第35期「筆墨生涯」專欄中,發表了第一篇文章〈生活裂縫中綻開一些花朵〉。那時他已出版兩本個人詩集,加入了笠詩社,主編過《南投青年》五年,成立了詩脈社,出版了《詩脈季刊》,也得了一些獎的肯定。但他在文章一開頭就說:「嚴格說來,我不算是作家。一是我尚未卓然成家,二是我沒有靠筆耕維生」,這就是岩上,待人謙和,律己嚴謹。1994年7月,岩上應允擔任《文訊》「各地文學采風」南投地區特派員,每月供稿數則,持續16年,2010年6月,才交棒給李展平。
    1994年7月,岩上應允擔任《文訊》「各地文學采風」南投地區特派員,每月供稿數則,持續16年,2010年6月,才交棒給李展平。
    台北南投相隔兩地,但聯繫密切,只要我們到中彰投地區辦活動,或探訪作家、詩人,岩上不只參與,也是嚮導、聯絡人,每次他都風塵僕僕從草屯開車前來:台中陳千武主持的文英館,詩人林亨泰府邸,靜宜大學蓋夏圖書館,日月潭中台禪寺……近30年來,充滿了《文訊》與岩上的溫馨情誼。
    陰錯陽差地錯過了岩上八十學術研討會。近年他身體有恙,已連續兩年無法出席與眾多老友聚首的「文藝雅集」。2019年12月10日,台灣文學館在台北舉辦【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第九階段新書發表會,在兩個女兒陪伴下,他竟然抱病出席,那真是感人的一刻。
    今年6月9日,參訪霧峰。離草屯不遠,遊覽車一到霧峰,我們迅速脫隊去看岩上。半年不見,他形銷骨現,行動緩慢,明顯瘦弱蒼老許多。簽名贈書,思路言語仍清楚。公務在身不能久留,遂相擁而別,誰知竟成永別。
    熱愛生長於斯的土地,認真守護台灣史料,一直是《文訊》創刊以來的圭臬,因此,結識莊永明老師,能向他請益,對我們極其重要。莊老師的文史工作長遠、細緻、深入,他勤買資料,勤做口述,四處蒐集文物,甚至不放過承載資料的廣告傳單、展覽DM及電影本事,片紙隻字他都能讀出奧妙與隱藏的訊息。有幾次專程向他借圖片,他都會順便講古,精彩又奇特,大長我們的文史知識,還活化我們的創意。我總是提醒同仁:「去找莊老師,時間要排鬆一點!」
    民國一百年元月,邀請莊老師寫他的回憶錄專欄「心路.筆痕.書影」,連載三年六個月,42期,共十三萬六千字,後由遠流出版《活!該如此──莊永明七十自述》一書。
    莊老師生長在大稻埕,父祖輩經營的是最庶民的矸仔店。位處歷史的街角,莊永明對待台灣史,生就有捨我其誰的使命感。他口中、筆下的庶民點滴,匯成文化長河,是我們得以世代傳承的基石。採集、研究、演講,著作數十本,導覽上千場。「明月當空,抬頭才看得見」是他發人深省的箴言,他用雙腳、用唇舌、用生命,探訪、勘查、描述,豐盈了這個城市。如今莊老師離世作古,他已然成為台北城記憶不可磨滅的標誌。
    上期題名「告別的年代」,但告別的哀傷仍不絕如縷,接踵而來,一顆心已近悲涼。願上蒼憐我眾生,願我敬愛的藝文前輩、師長、親友,都能平安健康!
     

    雜誌目錄

    編輯室報告 ◆封德屏

    自由談 
     <壹玖肆捌>
    嬉皮之聲 ◆唐捐【談余光中、楊牧、鄭愁予】
     <美好昔日> 
    觀看北車的一萬種方法 ◆張正
     <城郊> 
    節日 ◆廖梅璇
     <四百擊>
    2020天文現象 ◆毛尖
     <龔鵬程專欄>
    哪座高山沒有坑,什麼專業有出路? ◆龔鵬程

    專題
    在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台灣數位文學三十年 ◆陳徵蔚
    《晨曦詩刊》九○年代文學社群串流的濫觴 ◆高世澤
    台灣數位文學環境的喧嘩與失落 ◆須文蔚
    他們叫我喜姐--喜菡文學網及其他 ◆喜菡
    銀色快手︰我帶電的靈魂通往詩的歧路 ◆林Ho
    開始的時候,在政大BBS站貓空行館寫詩。 ◆許赫
    一個跑步機上的網路創作平台經營者 ◆水瓶鯨魚
    能證明你的,不是點閱數,而是作品本身 ◆瞿欣怡
    詩在張開,也在閉合--經營「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的數位詩走向觀察 ◆洪崇德
    向青春期與憂鬱致意--POPO原創與我開始寫的網路小說 ◆吳易珊
    我很餓,我想吃更多 ◆潘柏霖
    李奕樵╳楊佳嫻:我們的數位時代:新文學・新媒體・新社群? ◆沈孟儒
    台灣網路文學大事紀 ◆彭心玗

    特輯 
    小說大家再出擊--黃春明《秀琴,這個愛笑的女孩》搶先看! ◆黃春明

    活動
     <活動>
    編輯實務工作坊側記 ◆周俊成、張爾雅
     <作家關懷列車>
    千歲之宴九位老作家及其第一本書 ◆紫鵑
     <作家關懷列車>
    與時光對峙的書寫者:作家關懷列車高屏記行 ◆唐毓麗

    談文論藝 
    現代詩十二講 ◆陳芳明

    書的世界  
    冷眼暗淚的我城凝看--馬家輝的《鴛鴦六七四》 ◆阮慶岳
    異數編輯的編輯藝術--我讀津野海太郎的《改變日本生活的男人:花森安治傳》 ◆高大威
    無處之處--讀朱嘉翰的《裡面的裡面》 ◆潘怡帆
    異鄉人默念著「一、二、三(喀掐)」:王天寬的自拍書寫讀《告別等於死去一點點》 ◆黃建宏
    時間的沉澱,記憶的反芻--讀康文炳《回憶的敘事》 ◆果子離
    小說家的意志一夢--讀陳栢青《尖叫連線》 ◆蔣亞妮
    時代的實名之詩--讀廖偉棠《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 ◆鴻鴻
    坐進空白裡的詩之萬有--初讀向明詩話集《坐進空白》 ◆蕭蕭
    愛與享受都是真的:讀岩上詩集《詩病田園花》 ◆邢詒旺
    文學青春夢・老派新時尚--廖振富《老派文青的文學浪漫》 ◆許素蘭

    草原副刊  
    冬天了,好想做盤蛋餃啊 ◆瞿欣怡

    人物春秋
     <資深作家> 
    散文是我懷中鏡--訪散文家林文義 ◆董柏廷
     <資深作家> 
    我的詩生活--略論黃榮村創作歷程點滴 ◆陳政彥
     <文壇新秀> 
    BOKU我討厭過的林新惠與《瑕疵人型》 ◆神小風


     <懷念作家> 
    我含著悲傷又帶著微笑送你! ◆顏崑陽
    潤物細無聲--追憶吾師陳文華先生 ◆普義南

    裂縫已開出繁花--追思詩人岩上 ◆向陽
    岩下雲湧,岩上雲逐--敬悼嚴振興老師 ◆李瑞騰
    這一頁,另一面--追憶父親岩上 ◆嚴敏菁

    大家的莊老師 ◆詹素貞
    孤獨但不孤單的先行者--懷念莊永明老師 ◆黃靜宜

    我們的文學夢  
    人間的感情……半世紀的尋訪 ◆夏祖麗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 ◆陳智德等

    島嶼串流 ◆柯品文等

    銀光副刊 
     <舌尖到心底的溫暖> 
    東方美人之蜒仔傳奇 ◆蕭蕭
     <星雨樓續抄十四>
    物質文明的夏日隨想 ◆王文興
     <蒙罕城傳奇之七> 
    一零一忠狗 ◆張系國
     <夜雨西窗> 
    戴迪樓更名與奧勒岡大學校園裡的拓荒者雕像 ◆童元方
    詩是彎曲的腹語 ◆張默
    鹽柱 ◆張錯
    晚饍時分--無是有的見證 ◆碧果

     

    內容簡介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面向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草原副刊/青年筆陣」:包含「自由談」「草原小調(短專欄)」等子欄目,納入青年作家們的聲音,讓青春勃發的創意及光彩充分展現。「草原副刊」亦開放投稿。
    ◎「人物春秋」:我們可以看到終生投身文學的長者們的智慧風華、黃金盛年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書的世界」:每月刊出3~5篇文學新書書評,匯整近期文學新作資訊,並邀約出版人書寫工作心情,或製作藏書家或編製過程等主題小輯,反映時代文學脈動與品味。
    ◎「談文論藝」:追溯文學史或當代藝文現象的重要課題、代表性作品與人物,其他藝術類別與文學的跨度交會地帶。
    ◎「銀光副刊」:以銀髮族的65歲為界,呈現前輩作家們熟成持重的書寫堅持。 (以下單元不定期刊出)
    ◎「人文關懷」:邀請著名學者、文化評論家探討當前文化與社會現象。
    ◎「采風誌」:呈現、探勘各地的藝文環境,以及多元、豐富的藝文活動。
    ◎「造島運動」:以近年台文中文系所畢業生、研究者們對當代文學環境以及昔往豐富文史資源所做的種種「再轉化」的激活努力為主軸,呈現突破傳統知識構築與推廣體系的殊異風景。
    ◎「推浪者們」:專訪戮力提升文學教育與養成想像力的團體或機構。
    ◎「田野通信」:非虛構書寫者們(包含社會報導、人類學、歷史、民俗、紀錄片等)的取材記錄,或者累積材料、觀點、感性的工作過程,或者取材期間亦值得記述的軼事。
    ◎「遠方」:離開島嶼的人,他鄉作故鄉的人,以台灣作為第二故鄉的人,時空遙隔之際,他們如何將日常生活轉化為文學書寫?或者,他們如讓使文學融入異域的日常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