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

李之戰 145) 1975年的《大甲媽祖遶境/回娘家》 (電視紀錄片「芬芳寶島」系列)奚淞 《我的生活與藝術 大甲媽祖進香團的震撼 ?年 》

 

關於媽祖信仰的精闢論述:


這陣子風行的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其實是台灣人民集體的心靈療癒,當人們求助無門時只能求神。許多受創、不安、無助的人民,藉由宗教活動得到心靈的撫慰。讓他們對自己更有信心,對未來重建希望,因為他們相信拜拜、參與進香、倰轎腳,神明會保佑他們。


台灣民間的宗教信仰最大的特色就是具有包容性,民眾不分教派無所不拜,媽祖進香也有和尚尼姑和牧師參加,藉以認識不同的宗教活動。昭慧法師向媽祖鞠躬,並非信奉媽祖,而是對不同宗教的尊重。


機乎所有參加徒步的進香客都是為了家人而走,不是爲了減肥,因為父母生病,丈夫事業不順、孩子要考試,作為媽媽、祖母、父親的用「苦行」的方式,祈求媽祖保佑他的家人,他們絕對不是為了政客、黑道而去進香。


李筱峰們與媽祖們

台灣學最後一哩路何時實現?


凌晨六點半,睡不到四小時,突然被一股力量挖起來,醒來後打開手機一看,發現吾師茂賢徹夜未眠,寫文章在對李筱峰循循善誘,頓覺這是天意,或是媽祖特來指示;所以只好打開電腦,趕在要出門進香前,寫幾句話。


在2017年金香爭議以後,我其實就再沒見過李筱峰文章,剛剛簡要重新瀏覽一下,發覺大多是老調重彈,大概也只剩下自由時報願意買他舊文拼貼的無營養語錄,長期來也養了一批只吞食不消化的忠實信徒。


畢竟,李筱峰對媽祖或民間信仰的言論,向來就是點閱率與瀏覽率的票房保證,也是李筱峰與李筱峰們汲汲營營於追求「台灣民主自由」最甜美的果實,好讓李筱峰們可以光明正大、自由自在地展演仇恨言論,嘲弄信仰,其他國家罕見這種言論自由的福利。


每年春季,李筱峰的「媽祖症候群」就會隨著媽祖起駕夯(giâ)起來,說是向媽祖「致意」,其實言詞裡都是用各種錯誤曲解,層疊出一套李筱峰們的想像世界。隨之而來,就是「媽祖們」也「聞雞起舞」,交錯對罵;這種戲碼年年重複,多年前我便曾笑說這就是新民俗的誕生,也反映出台灣缺乏民俗學專業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李筱峰們」之所以在台灣社會誕生,其實是受到多重殖民經驗影響,養成他們對本土文化的歧視與無知,尤其李筱峰本就不擅長處理過於複雜的文化史議題;再加上李筱峰個人經常拿林秋悟先祖與蔣渭水共同推動「破除迷信」的觀念,奉行為「攻擊民間信仰」的教條,這將導致他們迷失在先賢的光環,自始至終,對民俗有嚴重的排斥與反駁,林茂賢再怎麼溫情呼喚,恐也難以讓他們有所領悟。


其實,李筱峰們批判民間信仰的教條化行為,是陷先賢們於不義,1920年代台灣知識份子所遭遇的殖民經驗,與21世紀當前台灣社會情境,自然不可同日而語;更何況李筱峰們醜化攻擊民間信仰的行為,根本不具實踐性,與先賢們的所作所為相差甚鉅。在建構台灣人自主意識上,李筱峰們的行為不只是惹人生厭,我們將可以進一步追問,李筱峰們的文化根源何在?能夠打造何種台灣社會?李筱峰們根本就是一群被「文化殖侵」而不自知者,能建立何種臺灣文化的未來?甚至稍微有點閱讀能力的人,立刻可以發現,李筱峰的言詞與許多新興宗教抨擊民間信仰的手法並無二致,他只是在打造李筱峰們的宗教殿堂。


民俗是一種日常生活習慣,縱然李筱峰們再怎麼嘲弄民間信仰,仍然無法擺脫民俗觀念如影隨形的控制,比如絕對不會在參加婚禮時包白包,也不會包單數,更不會在飯店看到電梯沒有四樓就改用走路的,甚至,李筱峰們可能忘記一件事情,台灣沒有一座農田是不拜拜的,每一粒米、每一口菜,每一片肉,都是金紙堆疊起來的心願,李筱峰們其實每天都在吃燒香燃金後的產物,他們也沒有充滿實踐性地絕食行動嘛!


民間信仰有許多深入生活肌理的觀念,本就是超越宗教信仰選擇;絕大多數制度性宗教要人脫俗入聖,所以得經過受洗與修行,但民間信仰只是要協助人們好好地活在當下,做好自己,本就有義理思想上的差異。


李筱峰對民俗在本質思想上的拒斥,經常導致他成為無知的盲者,比如之前他批評中秋烤肉,鼓吹中秋賞月,或者喜好重陽登高,始終不知道自己早已陷入威權時期,獨裁者營造的新民俗邏輯當中;台灣重陽民俗重來就不登高,李筱峰為何要與國民黨的民俗教育沆瀣一氣?實不明白何理。而他對中秋烤肉的批評也是錯誤認知,所以我曾寫過文章回應,詳見留言處。


李筱峰有時候批判民間信仰的組織結構,或是髒亂等行為,自是稍能理解,但我大膽請教任何一位主張言論自由的民主運動大師,全世界哪個追求民主自由的國家,可以容許信仰仇恨與歧視言論的存在?


這次他原本是先在臉書為文,嘲笑說「20萬人跟隨媽祖進香遶境,結果大地震隨後而來!林默娘也莫可奈何!」顯然,這麼長時間投入「毀謗民俗學」以來,李筱峰還搞不清楚什麼是遶境,什麼是進香;白沙屯媽是遶境還是進香?這恐怕是最基礎的民俗常識,後來經過「媽祖們」發言指正,李筱峰才改口進香,另發表長文於自由時報,不過,立刻惹得這次「媽祖們」的代言人茂賢師趕忙說「地震是天災不能怪罪媽祖、佛祖或上帝」。


是啊,如果要依循李筱峰的謬論來檢視,那麼全台灣約有6%的基督徒,總數約一百多萬人,他們每週禱告,日日夜夜信奉上主,結果大地震隨著禱告之後也是立刻降臨,更甚花蓮基督宗教的密集度更是不亞於民間信仰;全台灣約有800萬的佛教徒,大地震也沒有因為全台灣吃素密度甚高的文化基因而不來;到底為何要因此歸咎於媽祖進香?


沒有營養的仇恨言論,已是李筱峰發表有關民間信仰言論的代名詞,這跟晚近幾年中國刻意利用民間信仰輿論,裂解台灣社會的統戰策略完全呼應,實在沒有什麼好值得回應。


在追求台灣人自覺自醒,成就台灣本土意識,建立台灣人的文化認同道路上,李筱峰們對民俗與民間信仰無知並不打緊,讓台灣人能夠榮耀地看待從這塊泥土長出來的文化,而不因自卑而產生依附心理,才是我覺得值得努力之處。


台灣本土知識在1990年代以降,因為言論自由與教科書解禁等,文學、歷史、地理等各種學門紛設,唯獨民俗學專業最被漠視,李筱峰們若有心要導正民俗社會,為台灣文化實踐,還真當要拉起褲管踩到泥土裡來耕耘才是,而不是時不時地隔空放火,與媽祖們打打嘴炮,坐岸觀田,毫無意義。


145) 1975年的《大甲媽祖遶境/回娘家》 (電視紀錄片「芬芳寶島」系列)奚淞  《我的生活與藝術 大甲媽祖進香團的震撼 ?年 》

奚淞  《我的生活與藝術 大甲媽祖進香團的震撼 ?年 》婦女雜誌 1985.11  收入《姆媽,看這片繁花 》 248~278


***2023.4.26

我們生活的社區健康嗎
廟口前20公尺左邊
麥克風不斷地提醒
備有媽祖進香壓轎金及紅彩帶
媽祖神力護持可保行車平安
好人緣談生意順利
天兵天將日日巡視
永保平安生活健康
排隊領壓轎金的長龍旁
卻有人球不斷在地上翻滾
向路過行人懇乞投錢救助
衆人卻無動於衷無動於衷
麥克風聲
加鞭炮聲
振耳欲聾
炮煙迷漫
塞進耳鼻
三十多年一年一度的進香人潮
此情此景
年年發生
我們生活的社區
夠健康嗎?


***

1981年5月28日的「紀錄片專題之四:洗衣粉與紀錄電影」,這麼開頭:

一位平常不太看電視的傢伙,太太叫他去買洗衣粉,他買了「白蘭洗衣粉」,太太說:「這種好像比較貴嘛!」他回答道:「他們拍『芬芳寶島』給我看,我買洗衣粉支持他們。」

如同詹宏志的設定,在娛樂影藝岩層挖掘產業的脈絡,便有了社會經濟學的厚度。報導中提到1970年代,國內洗衣粉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國聯工業公司為了推銷白蘭洗衣粉,在電視包下每天傍晚半小時的黃金時段,製作「我愛白蘭」歌唱節目。1975年,國聯更進一步將洗衣粉包裝得更有質感,再度買下中視每週日晚上7點的時段,製作「芬芳寶島」紀實節目,第一集27分鐘的《大甲媽祖回娘家》由黃春明執導,拍攝從台中到雲林北港,大甲媽祖8天7夜的腳程。

除了交代「芬芳寶島」的產業與時代背景,「紀錄片專輯之四」特別報導《古厝》這部片(編劇舒國治、攝影張照堂)的幕後製作完整過程,完成一部30分鐘的紀錄片,需工作團隊3人,兩部16毫米攝影機,總預算20萬,並詳列製作預算:企劃5,000元、編劇12,000元、攝影15,000元、燈光25,000元等。對有志成為紀錄片工作者提供範例,文化、經濟、社會、產業的分析面面俱到,即使放在今天的報刊,都達到高標,讓人耳目一新。

航叔說:「影視娛樂版有3個記者,一個跑電影,一個跑電視,一個跑藝文出版。我是主編兼記者,在那裡一年的時間,其中有9個月我也跳下去跑電影。」


*****

電視紀錄片「芬芳寶島」系列共約34集,皆以16mm膠卷拍攝,分為兩季在國營電視台──中視播映。首季於1975年開播,第二季則是1980年年底開始,被認為是台灣重要的「鄉土紀錄片」,有其重要的文史價值。

該系列作品在塵封多年後,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進行膠卷數位化及部分修復工作,讓這些珍貴影像得以重見天日。本次放映精選其中9部作品,聚焦在民俗文化、地方文史及人文風情,也包含庶民職業和原住民族的介紹,可從中看見當時主流社會的價值觀。

影片一覽

電視紀錄片「芬芳寶島」系列首作。當年大甲媽祖遶境為八天七夜,信眾不畏艱苦追隨媽祖,一路從台中步行到雲林北港,最後再護駕媽祖回大甲,完整記錄了信眾遶境與宗教儀式,為鄉土民俗之經典作品。而後因語言政策禁止方言,故須以國語旁白配音播出,本次數位修復版為 「台語」 原版,更顯語言與民俗之美。

大甲媽祖回娘家(數位修復版)

The Homecoming Pilgrimage of Dajia Mazu (Digital Restoration)

淡水暮色(數位修復版)

The Twilight of Tamsui (Digital Restoration)

咚咚響的龍船鼓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中央市場的一天 (數位修復版)

A Day at the Central Market (Digital Restoration)

無名英雄的貢獻-瑞芳礦業

Heroes with No Name: Coal Miners in Ruifang

金色中港

Gold for the Gods

烏魚來的時候 (數位修復版)

When Mullet Come (Digital Restoration)

日月潭傳奇

Legends of the Sun Moon Lak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