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 星期六

感人的紀念 友情之作:鮑耀明90歲譯《東海道徒步旅行記》(十返舍一九 Jippensha Ikku原作(1765-1831) 《東海道中膝栗毛Tōkaidōchū Hizakurige》,2011,本次直播重點:主人公的簡稱:彌次郎兵衛 (Yaji)和喜多八(Kita),合稱『彌次喜多』Yajikita(弥次喜多/やじきた)Donald Keene的對它的簡介,參見 World Within Walls一書 ;東山魁夷插畫等《古都》(川端康成原作) 《人來人往》

 

作者:(日本)十返舍一九 譯者:鮑耀明

十返舍一九(1765-1831),江戶時代作家,原名重田貞一,生于駿河國(今日本靜岡縣),在大阪居住七年時,用近松余七筆名作《諍琉璃》(日本傳統戲劇之一)劇本。《諍琉璃》與《能狂言》、《歌舞伎》,并稱日本三大國劇。寬政六年(1794)去江戶,創作《黃表紙》(情節滑稽,荒誕小說,書中每頁附插圖,因封面黃色而得名)多種,享和二年(1802)因創作滑稽本(江戶時代小說的一種)《東海道徒步旅行記》而一舉成名。

東海道中膝栗毛』(とうかいどうちゅうひざくりげ)は、1802年享和2年)から1814年文化11年)にかけて初刷りされた、十返舎一九滑稽本である。「栗毛」は栗色の。「膝栗毛」とは、自分の膝を馬の代わりに使う徒歩旅行の意である。


鮑耀明,1920年出生于廣東省中山縣,在日本念完中學,後畢業于慶應大學。曾任香港《工商日報》、新加坡《南洋商報》駐日特派員;日本三井洋行香港分行副總經理,香港理工學院(香港理工大學前身)教學咨詢委員。為香港、新加坡及臺灣等報刊翻譯日本長篇小說多種,包括:夏目漱石《我是貓》,谷崎潤一郎《吃蓼草的蟲子》,志賀直哉《和解》,武者小路實篤《真理先生》,川端康成《伊豆舞娘》,等等。

東海道:徒步旅行記(簡體書)
滿額折

東海道:徒步旅行記(簡體書)


主人公的彌次郎兵衛和喜多八,合稱『彌次喜多』(弥次喜多やじきた Yajikita),成為許多衍生作品的主角。『彌次喜多』也被用來形容滑稽的組合。

主人公的簡稱彌次郎兵衛 (Yaji)和喜多八(Kita),合稱『彌次喜多』Yajikita弥次喜多やじきた),成為許多衍生作品的主角。『彌次喜多』也被用來形容滑稽的組合。

弥次さんと喜多さんの像
(京都・三条大橋




靜岡縣靜岡市駿府城的彌次郎兵衛(左)和喜多八(右)塑像






《東海道徒步旅行記》內容簡介:一六?三年,德川家康被日本朝廷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開設幕府,江戶取代大阪、京都成為文化中心,東海道為當時最主要的交通道路。《東海道徒步旅行記》中寫了江戶時代的兩個小人物彌次郎和喜多,自江戶日本橋出發,沿東海道,經橫濱、小田原、沼津、京都、大阪等地,往伊勢參拜大神宮,一路上發生很多故事,出盡洋相。故事還穿插江戶時代的狂歌川柳,介紹各地風俗、奇聞、方言、小笑話、風光景物等。《東海道徒步旅行記》出版後頻獲好評,一時間洛陽紙貴,仿作屢出。


緣起
為什么老朽以九十歲之年,翻譯日本江戶古典名著、十返合一九作的《東海道徒步旅行記》(原名《東海道中膝栗毛》)呢?理由有三:
一、知堂老人來信的影響:
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七日來信:“……近頗有意于搞《東海道中膝栗毛》,方與出版社接洽,尚未有頭緒……”
同年七月廿四日來信:“……鄙人對滑稽文學,夙有愛好,曾譯色亭三馬著書,欲著手十返合一九,則因出版社未許可而中止……”
老人在《浮世澡堂》(原名《浮世風呂》,式亭三馬著)序文中亦有云:“江戶文學中有滑稽本(江戶時代小說的一種,以游冶為題材,描寫煙花柳巷的狀貌習俗,內容以對話為主),也為我所喜歡,十返舍一九的《東海道中膝栗毛》、式亭三馬的《浮世澡堂》可為代表,這是一種滑稽小說,為中國所未有,前者借了兩個旅人寫他們旅途上的遭遇。”
文潔若女士在《周作人的晚年與逝世》一文(刊《傳記文學》一九九六年三月號)中亦有談及“日本文學當中,他(知堂)還有一部感興趣的作品——十返舍一九的《東海道中膝栗毛》,可惜由于‘文革’浩劫,不但《東海道中膝栗毛》未能開譯,連已動手的《平家物語》他也未能譯竣。”可想而知《東海道中膝栗毛》是知堂老人有生之年極想翻譯,而未能如愿以償,引以為憾的一本著作。
二、《東海道中膝栗毛》早于一九六○年便有英譯本問世,可是我國則除上述知堂老人有所提及以外,到現在還未有中文譯本。
三、我翻譯《東海道中膝栗毛》,用的是巖波文庫版,全書以江戶方言寫成。竊以為當世精通日本文學者不少,勝我者更多,不在話下,但日本文學與江戶方言兼懂的人士可能就不會太多了。江戶乃指日本明治維新以前的東京和橫濱一帶,僥幸我在橫濱出生,在東京念大學,自幼習慣這種方言,翻譯起來比較得心應手,這也是我這次不揣淺陋翻譯此書的動機之一。
我自二○○九年十一月開始著手,今年七月脫稿,共用去八個月時光,這對一個老人來說未免是一項辛勞的工作,但對我則也可以說是一項開心的勞作。
江戶文學作者多數是一般町人(指從事工商業的非武士階級的平民),內容的描敘則使用他們特有的方言,知堂老人翻譯《浮世澡堂》,據稱所作注解達六百多條。(光是翻開字典,已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他在一九六一年七月四日來信中曾說:“錢稻孫君受人民文學出版社之委托,選譯近松半二(江戶時代著名作家之一),錢君前曾涉筆謠曲,似多文飾,似此種文體不宜于直譯也。”這些話是不是他翻譯過《浮世澡堂》之後,有感而發呢?一篇引人開心發笑的滑稽諷刺喜劇,讀者讀了直譯的原文,不明其意,要逐一再看書頁下面的注解,讀來未免相當吃力。是以我采用全文意譯的方法,不施專文注解,遇上難解的江戶俗語、典故、固有名詞,則在原文下面用括弧加以簡單說明(均用楷體字排印),閱讀時便明其意,照讀下去。
還有一件事似乎要稍加說明,日本江戶時代,一般町人愛用俳句、狂歌(江戶時代流行的鄙俗滑稽和歌)與川柳(詼諧諷刺短詩)等抒發情感。俳句硬性規定要用十七假名文字,句子內更要插入春夏秋冬各季有關的“季語”,而狂歌與川柳則可用普通說話口吻發揮。小說內的兩主角乃一般市井人物,沒多大學問,旅途上遇到挫折或開心事兒,隨便口占一首道出內心感受,這也是這篇小說的特色之一。
關于《東海道中膝栗毛》的英文版,我也通讀過一次,覺得該書內容不少地方似有商榷余地,其中一例,書中對“浪人”一詞的解釋,在江戶時代本是“賦閑在家的武士”之意,不知是否翻譯者未明其意,僅按照日語發音“□”,以英文拼音寫出“Ronin”,詞不達意,讀者便不知其所以然了。



作者生平 十返舍一九(一七六五——一八三一),江戶時代作家,原名重田貞一,生于駿河國(今日本靜岡縣)。在大阪居住七年,用“近松余七”筆名作“凈琉璃”(日本傳統戲劇之一)劇本。“凈琉璃”與“能狂言”、“歌舞伎”,并稱日本三大國劇。寬政六年(一七九四)去江戶,創作“黃表紙”(情節滑稽,荒誕小說,書中每頁附插圖,因封面黃色而得名)多種。享和二年(一八○二)因刊行滑稽本(江戶時代小說的一種)《東海道中膝栗毛》而一舉成名。
十返舎一九
じっぺんしゃ いっく
國貞筆「戱作者六家撰」
出生重田貞一


小說梗概
內容描述江戶人士彌次郎兵衛(書中簡稱彌次)和喜多八(書中簡稱喜多)兩人,自江戶日本橋出發,沿東海道[日本主要街道名,每隔一里設里程碑,道路兩旁植松樹,構成林蔭,沿途有“宿場”(驛站市鎮)及供一般民眾住宿的“籠屋”(即旅店或茶店),與供大名(諸侯)住宿的驛站旅館“本陣”有別],經橫濱、小田原、沼津、京都、大阪等地,往伊勢參拜大神宮。兩人愚昧滑稽,出了不少洋相,鬧出許多笑話,故事還穿插應時的狂歌、川柳(用平民詞句、說話口吻表達,以諷刺、滑稽為重點,盛行于江戶時代平民之間,故為一般民眾歡迎)及各地風俗、奇聞、方言、小笑話、風光景物等,在滑稽可笑中勸善懲惡,嘲諷江戶人物的勢利和冒充行家等行徑,但多數情節僅為逗笑而設。出版後大獲好評,使洛陽紙貴,仿作屢出。
江戶時代是怎樣一個時代?



一六?三年,德川家康被日本朝廷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開設幕府。此後直至一八六七年,德川幕府在約二百六十四年間統治日本。其間日本政權自京都(亦稱上方)移至江戶,最高決策者天皇雖留守京都,但大權已旁落至征夷大將軍手中。德川家康以國王的權威,大封各地大名(諸侯)。他們則在領地筑城自衛,設“□下町”(城堡都市)、“港町”(港埠)、“宿場町”(驛站市鎮),保護領內工商業。經濟開始發達後,大阪成為國內最大的商業都市,東海道成為最主要的交通道路,以江戶日本橋為起點,沿途有品川、橫濱、小田原、三島、沼津、桑名等城市。


十七世紀末的江戶人口約為一二五萬人。政令規定武士與町人(工商業人士)必須居住在“城下町”,農民則要在農村落地生根。江戶因經濟發達與町人勢力的提升,逐漸取代了上方(大阪、京都等地),成為日本文化中心。在學問、藝術、戲劇等方面,其最大特色是濃厚的庶民色彩,構筑了町人獨特的文化。町人喜歡在風化區、劇場等地花錢,這成為其寫作的來源與背景。

小說方面除十返舍一九的《東海道中膝栗毛》以外,尚有井原西鶴的《好色一代男》、《好色一代女》,式亭三馬的《浮世風呂》等有關風化的作品,以詼諧、諷刺、挖苦來宣泄內心抑郁,被稱為滑稽本,廣受讀者歡迎。


有幸以九十歲之年,完成這篇日本江戶古典《東海道中膝栗毛》的漢譯,完全是吾妹瑞美的關心、協助、鼓勵以及對我日常生活無微不至、獻身的照顧所賜,至親不言謝,就將我這份一生中最大的勞作獻給她。
鮑耀明
二○一○年七月三十日

 目次

譯者序言
發端
前編 江戶——箱根
後編 上箱根——蒲原
後編 下蒲原——岡部
三編 上岡部——日?
三編 下日?——荒井
四編 上荒井——赤?
四編 下赤?——桑名
五編 上桑名——追分
五編 下追分——山田
五編 追加山田——參宮

Tokaido gojusan tsui, Futakawa by Hiroshige. Two men frightened by a ghost fall over one another and then laugh hysterically when they realize they are fleeing a kimono drying in the wind. (This print illustrates a scene from "Footing It along the Tokaido Road" (or "Shank's Mare")

World Within Walls Paperback – 1999年 10月 15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