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7日 星期日

感動(98):同情與智慧 (the things that matter most).:談點大學時代就該翻譯:胡適;.......。李顯龍(數學才華.....20年"總理)。養樂多(「Yakult」世界語的「Jahurto」,意即優格。)新廣告。李怡嚴;劉光能一張圖、賀卡,科西嘉的復仇|。737 Max 9 (FAA)


感動(98):同情與智慧 (the things that matter most).:談點大學時代就該翻譯:胡適;.......。李顯龍(數學才華.....20年"總理)。養樂多(「Yakult」世界語的「Jahurto」,意即優格。)新廣告。李怡嚴;劉光能一張圖、賀卡,科西嘉的復仇|。737 Max 9 (FAA)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02563285541877




20 Questions: The best answers of 2023
BY MARA BUDGEN, MELISSA GE, LANCE HENDERSTEIN, ANIKA OSAKI EXUM, ABI BULLER, CHRISTOPHE LOING, CASSANDRA LORD, MATT SCHLEY, LOUISE GEORGE KITTAKA, KIMBERLY HUGHES, HIMARI SEMANS AND JUSTIN RANDALL

Our interviewees this year gave a lot of advice for living a good life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hings that matter most.












養樂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 › 益力多

養樂多(日語:ヤクルト yakuruto;英語:Yakult)是一種乳酸菌乳飲品,因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部微生物學教授代田稔於1930年成功培養出有益人體腸道健康的乳酸菌,其後以 ...


「Yakult」這個名稱取自世界語的「Jahurto」,意即優格



有点奇人奇文的感覺

劉光能| 胡品清

. 劉光能. 翻譯過之書籍. 妒 · 科西嘉的復仇 · 科西嘉的復仇 · 胡品清| Hu ...

***

再見,李顯龍! 

秋風語林 2023-11-27


01


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哈以衝突的局勢中的時候,一個同樣值得關注的消息淹沒在了戰火的硝煙中。


11月5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行動黨大會上宣佈,他將在下一屆大選前交棒給黃循財。這個執政新加坡20年的領導人終於要休息了。此前,李顯龍在多個場合表示:新加坡不應該有超過70歲的總理。


今年71歲的李顯龍說:“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自己應國民所請,繼續執掌政權,誠惶誠恐,努力工作,現在,疫情過去,新加坡政局穩定,人民生活幸福,我將在明年行動黨70歲生日前交棒。那不是我的生日,就讓我借用吧!”


李顯龍滿含熱淚地說:“我很有幸用一生的時間和精力為國家服務,擔任總理近20年,無論多麼艱難險阻,感謝新加坡人民都給予了最大的信任和支持。


“我們仍然身穿白衣,我們仍然稱呼彼此為同志,我們仍然對新加坡盡心盡力,我們仍然感受到為人民服務的使命,我們也仍然有責任為子孫後代確保這個小島國安全無虞。”


致辭時,他一度哽咽,現場所有參會人員都起立,給他熱烈地鼓掌。

新加坡讓世界人民最欣賞的,是這個國家嚴格的法治和清廉。


李顯龍曾強調要堅決杜絕腐敗:“正是我們堅持的建國價值觀,讓新加坡在世界眾多國家中不退縮,昂首挺胸。沒有體制是十全十美的,政府將會全力維護新加坡清廉高效的政治體系與國家信譽,果斷處理棘手事件。”


02


2004年,李顯龍出任新加坡總理時,新加坡已經是亞洲數一數二的富強國家,在李顯龍這20年兢兢業業的努力下,新加坡的的光輝更上了一層樓。


據財經網站insider monkey剛剛發佈一份報告,新加坡現在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購買力平價的人均GDP達到15.73萬美元(跟通常看到的名義GDP略有不同),位居世界第一,成功地把卡達拉下馬。


當然,把新加坡跟卡達這種資源型國家相比沒什麼意思,要比就跟以色列比。


以色列確實很牛,是沙漠中生長出來的中東唯一發達國家。新加坡則是東南亞唯一的發達國家。這兩個國家有得一比。


新加坡2022年GDP4668億美元,以色列5220億美元,新加坡是以色列的89%。


新加坡人口560萬,以色列959萬,新加坡是以色列的58%。


新加坡國土面積733平方公里,以色列實際控制面積25000平方公里,新加坡是以色列的3%。


而人均名義GDP,新加坡是83350美元,以色列是54430美元,新加坡是以色列的153%。

新加坡遙遙領先。


還有一個值得一比的資料是,以色列1948年建國,全球猶太人和整個美國都在幫助以色列。而新加坡是1965年被馬來西亞掃地出門的,很多新加坡是被驅逐流放到這座島嶼城上的,而這座島上資源匱乏,有時候,連淡水都需要從馬來西亞採購。


新加坡未來何去何從?如果不好好搞,這片彈丸之地和可能就成了另一個加沙地帶。


但他們沒有被仇恨蒙蔽,沒有選擇要打回去,更沒有出現像哈馬斯那樣做夢都想消滅別人的極端組織。


他們選擇獨立自己,強大自己,富強自己。

結果,新加坡不僅不是加沙地帶,而是比以色列更勝一籌的發達國家。


以色列尤其比不了的是,新加坡也有一流的軍隊和裝備,但從未跟誰發生過衝突。


新加坡真正實現了和平崛起。誰說只有猶太人厲害?華人一樣可以牛得一比。


人們不禁會心生疑問,今年才58歲的新加坡何以如此厲害?新加坡崛起的秘訣何在?


這個問題太複雜,我給不了完整的答案,但我有一個純粹的個人看法,就是新加坡自立國以來,執政者領導下的新加坡幾乎沒犯過錯誤,在歷史的進程中,總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選擇好的領導人,國家才能繁榮富強。

,日本養樂多於 1/3 公佈了一支 CF,是以「28歲的坂本龍馬脫藩之道」為主題,重點是影片不僅用 CG 建模+影像合成出龍馬的面容,且用 AI 模擬重現龍馬的聲音,用土佐腔念出他曾寫下的書信內容。


儘管有許多人演過龍馬,時常也有「誰演得最像」之討論,但從來沒有如此接近過「活生生的本人」之呈現。對,龍馬本人一點也不帥,但他高大且有著富家小少爺樂觀漂撇的氣質,短短幾個露面的鏡頭,不禁令我期待何日能有完整版的生平。


產品是「養樂多 1000」,特色是「舒緩壓力,改善睡眠品質」,題贈給「不斷追求挑戰的人們」,搭配龍馬為了實現救國之志、不眠不休三天兩夜翻越四國山地的脫藩之舉。太感人了。


根據官方新聞稿,龍馬的聲音,是由 Orenda World 的 AI 聲音技術 "Nexpeeech",從一萬個「骨骼配聲音」的樣本中,根據 CG 重建的龍馬臉型,去搭配出最可能的聲音。旁白內文並經過鄉士坂本家十代目,坂本匡弘氏的協助與確認。


模擬龍馬聲音念出的旁白,大意是「如果單從一國的眼光,只能獲得侷限的論點,這樣是不行的。必須見識更廣闊的世界,開拓視野。上天生個腦袋給你,不讓它開智慧是不行的。」


這不正是我大半人生的體認與追求嗎?


並非是幫產品業配,而是既然身為《#工頭堅的龍馬之旅》作者,看到這個廣告非常有感,想分享大家。感謝告知我這部影片的堂弟 民國六十七年男 ,至於影片中呈現的場景,我寫在書中第二部「激動的幕末」130 頁的「脫藩之道」。


我們大家一起,在路上。


圖片來源為品牌 twitter,影片連結下收。


作者:劉光能. ]



科西嘉的復仇

譯者:劉光能. 出版社: 大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 1978/0


Stosdnpeorl6fgm1uggma165724g18305ahuu0897298012:lhf0f423 笑著被逐出魯汶美術學院──向青春道別
《文訊》月刊﹐2024 年1 月號﹐pp.137-141
*** 如果嫌文章 4000 多字太長﹐就看只有一張的插圖吧!
最近數年(或十數年?驚!)﹐越來越多同屬「嬰兒潮世代」(奔向「耆老一族」中!)的同學會邀約。主要是中小學尤其是高中同屆的同學會﹐而且﹐比起有點裝腔作勢的大學同班同學會﹐前者的氣氛遠遠來得自在歡暢﹐當然是其中夾摻不少從小一起玩到大﹑看到老的近鄰﹑同鄉﹐再加上有人熱心串連的緣故。
闊別幾十年不等的中小學「老」同學首次見面﹐好像都會熱烈提到的是:「我記得你!你很會畫畫!」有時還會補一句:「書法﹑音樂也很強﹐特別有藝術天份!後來聽說你去法國留學﹐以為是去學藝術﹐結果是去念文學!」
也是﹐沒這些舊友重提﹐我都忘了﹐自己從幼稚園到高中畢業﹐在老師﹑同學眼中﹐一直忝擁「藝術家」的形象。事實上﹐我的「大專聯考」──當時還是四年制大學﹑三年制專科學校聯合招生──第一志願填的也是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我原本還在擔心國英數史地等學科總分沒能達標﹐可竟然敗在術科。
不過﹐並不覺得冤枉﹐因為雖然擅長素描﹐卻偏好硬筆的鉛筆素描﹐也是在考場……第一次嘗試技法有別﹑評分佔比最高的炭筆素描!
更不覺得難過﹐因為一路驚險過關不改其樂混到高三才開始發憤圖強﹐但也沒補習﹐居然能「一舉」考上私校排頭的輔仁大學﹐而且又是通往藝術大國的法文系﹐已經讓自己以及認定我恐怕只有「落榜+補習+重考(+再來一遍?)」一途的家人當作「祖上顯靈的意外事件」。驚詫﹑驚喜之餘﹐特地回去祖厝祭拜﹐昭告周知:家族出了第一個大學生。
等到大學畢業﹑預官役畢﹐飛去以天主教為國教的比利時王國「魯汶天主教大學」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就讀﹐從而認識在台灣讀過美術系之後再到「布魯塞爾王家美術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s Beaux-Arts de Bruxelles 深造的女生﹐這才聽說﹐她和她的同學在台灣都先投入美術系老師門下補習學畫至少一年﹐要不然﹐哪能考上?
我輾轉打聽到﹐魯汶也有獨立於大學之外的「美術學院」Academie Beeldende Kunst﹐ 離我住處不算遠。於是﹐逐漸適應異國生活以及等同該國「國文系」的文學正課的第二年﹐便抱著「重拾舊愛」﹑「不信技不如人」的「愛恨情仇」去報名開在晚上的素描課程。
素描課大致分三階段:各種器物(靜物)﹑雕像(石膏翻模)﹑真人模特(model vivant)。我一去就說想上模特素描。坐鎮的畫室老師聽我自承並未讀過專業院系﹐第一次上課﹐派給我去畫一隻杯子;第二次﹐畫一個我從沒看過的某個古羅馬名人的頭像;第三次﹐跳到顯然是整間素描教室最難的半身像。
我滿幸運﹐高中之前先已一路混到初三才奮發自救﹐而且賭氣瞞著急死太監沒少冷言冷語的家人偷偷越級報考﹐反倒考上大學錄取率高於初中母校員林中學高級部﹐在台灣中部的排名僅次於台中一中的彰化中學。真正幸運的是﹐這所高中雖也奉行升學主義﹐但是無分體育﹑美術﹑音樂﹑書法﹑工藝﹐樣樣照表授課﹐不會比照其他的「升學名校」作假﹐「冒名頂替」偷偷改上「聯考有考」的英數理化。
加上又有十分自負「臭屁」的術科老師﹐音樂課還真教過樂理(樂種﹑調性……)﹑讀譜(五線譜)﹑視唱……。在沒有錄放影機更別說電腦網路當時﹐連考試都會用黑膠唱片播放﹐先給看平面掛圖逐一對照聆聽不同樂器的獨奏﹐再來辨識一段交響樂裡有哪些樂器演出這樣的「盲測聽寫」。
至於美術﹐也不像太多中學﹐只學到美術課本(彩色印刷拙劣)照抄(美其名為「臨摹」)﹐舉凡色彩原理﹑透視法﹑實體石膏像素描﹑水彩靜物與戶外寫生﹑國畫蔬果花鳥與山水﹐樣樣不缺。甚至教過「我的理想住家」建築平面圖基礎繪製。
我在聯考之後﹐大約有七年未執畫筆;初次畫起卷髮複雜﹑臉部肌肉歷經歲月刻畫頗多光影變化的羅馬頭像時﹐有小部份沒抓準比率﹐經過助教提醒才修正。
隨後的半身像﹐會讓我聯想到鼎鼎大名的 Laocoon 勞孔群像局部:這人在名垂千古的特洛伊戰爭中﹐力排眾議警示木馬有詐不可進城﹐卻被斥為褻瀆護城女神雅典娜﹐為此被判慘遭巨莽絞殺之刑。這尊也許只是仿作﹐但其軀體扭曲﹑筋肉暴跳﹐生死關頭奮力掙扎的體態﹑面容如出一轍。
在我畫半身像的過程中﹐越來越多人──估計是所有學生外加兩名助教──陸陸續續跑來旁觀﹑圍觀。
再下一次上課﹐任課老師便如我所願﹐破例直接晉級模特素描。如此斷斷續續一年多﹐直到……被逐出院門!
多年之後﹐我才「分段」體會﹑理清自己當時被老師當眾怒斥到失控的原由;而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所謂的「中國人的微笑」。
據我觀察所知﹐日間課的學生顯然以美術為主修。其中有不少人也會繼續來上夜間課﹐另有一部份則是白天別有其他職務在身的社會人士。而在當時的課室中﹐好像只我一人是另有「不相關正課」的學生。
剛開始﹐讓我有些失望的是﹐課上畫的並不是一般定義為「裸相」的「人體」﹐而是隨機指定到課同學擔任的一日模特。但是不久便發現﹐沒有刻意設定性別﹑體態﹑穿著的模特﹐如此不經意反映真實生活﹑社會生態的題材﹐其實很有意思。也更有趣﹐因為常會引來被「畫美/畫醜」的歡笑﹐平添同學之間的互動。不過﹐倒是從來不曾指定我去當一日模特﹐或許是對我這個既是課上唯一的黃臉孔又是只講法語的「雙重異族」有點不知所從。
之後﹐果然就畫起人體﹐先是靜態坐立的素描﹐接著是動態速寫;不過﹐都是年輕的女性模特。唯有一次極其難得﹐終於出現男性模特﹐但那年輕人恐怕是「後嬉皮時代」的大麻一族﹐原本約定人體素描﹐臨場卻恍恍惚惚堅持一件不脫。而我當天正好缺課﹐事後才聽說有此一齣僵持不下的鬧劇。
因為在這期間﹐我已經從市區搬到位於近郊綿延幾公里之廣的森林入口那裡的宿舍﹐路途變遙遠﹐冬季雪夜更覺其難。加上文學正課進入論文階段﹐日甚一日更陷高壓狀態﹐無關學位的繪畫課自然只會愈來愈常缺席。
我常常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在台灣讀大學﹐有幸受教於在西方﹑在世界享有最具「智性」intellectuel 美名的耶穌會傳教士﹐終得擺脫「國產」中學教育過度偏重記憶的不適﹐同時意外開啟外語及析辨的潛力。就讀魯汶大學的「國文系」﹐又遇上全新的文學理論──尤其以「科學﹑邏輯」自命的「結構主義」﹑「符號學」──爆發的年代﹐偏巧與我生性特別合拍﹐連帶發掘過去並無自覺的論述潛能。也因此﹐雖然處在以法語為母語的比利時本國學生群中難免的高壓之下﹐竟然還能獲得大多數比國學生都要羨慕不已的高分通過碩士論文。
當時正逢雪季﹐我一邊趁著課業壓力告一段落的機會﹐決意重返畫室奮起急追;一邊在滿懷焦慮不安等待法國政府獎學金的審核當中﹐開始摸索著下個學年轉往人地相對更加生疏的巴黎修讀博士的預備工作。
結果卻在人生中最接近「畫家夢」的時刻被逐出畫室。缺課過久當然是起因﹐但非全因。
我在取得博士學位返台任教多年之後﹐有一次﹐當時還叫「文化建設委員會」的主任委員邀請法國重要媒體的高層訪台﹐剛好把我安排坐在同為陪客之一的藝術大學校長旁邊。我在閒談中說起﹐自己曾經有過的畫家夢﹐以及返台之後由於選為教研主題的「法國新小說教皇」霍格里耶 Alain Robbe-Grillet(1922-2008)不僅專寫與主流敘事背道而馳的小說﹐也跨界拍攝強烈反其道而行的電影﹐對我產生莫大的吸引力﹐最後變成把關注焦點從文學轉向電影。
他接口就說:「那你最後還是選擇回到視覺藝術﹐從另一條路回到起點!」
經他這麼說﹐我才驚覺﹐自己竟然從沒意識到﹐原本認為只是順著文學與電影研究相通的「符號學」基礎延伸而來的跨界行動﹐其實還有這層更深的淵源!不過﹐倒也不認為自己「只是」回到起點﹐因為已經帶有文學背景的「疊印視覺」有可能看到他人較難察覺的文化內涵。
就以在我只算略有涉獵的台灣電影為例﹐近期在台北推出「小津安二郎誕生120 週年回顧展」並未納入片單的《珈琲時光》﹐台灣論者對侯孝賢這部於其100 週年接受日本松竹電影公司之邀向小津致敬的作品﹐一般特別(或也只限)稱許片裡涉及「社會變遷、世代差異」的著墨。
事實上﹐更值得大書特書的倒是﹐侯孝賢可能是在無預設﹑非自覺之中﹐拍出相較於原作《東京物語》絕非僅限若干枝節的仿製再現之類的「互文」intertexte﹐ 或是榮獲納入回顧片單的日籍名導山田洋次在110週年﹐通過其《東京家族》所作比照性「翻新」那種習見的「翻拍」remake﹐而是內容遍及角色﹑劇情﹑場景﹑生活雜物等各層各面的反描式「翻轉」重拍。如此拍出世界電影史上恐怕前所未見﹐只能為此創新之舉援用起自文學之「英雄/反英雄」hero/ antihero 的說法﹐另造 anti-remake 一詞另以「反式翻拍」譯之的作品!並且是與原作之間隱隱出現可比「太極兩儀圖」﹐彼此互為陰陽虛實﹐相生相合﹑循環流動相融貫的傑作/絕作!
伴隨昔日舊友﹑塵封往事的再現而來的種種意念之中﹐多半也會夾摻重建「青春遺跡」的欲望吧?
在我讀大學﹐「居台」幾同「拘台」﹐不管是經濟條件或是政治環境都極受限﹐只要口裡講著「出國」﹐頭上便會應聲爆出五彩煙火眩人耳目的時代﹐有篇刊登在第一大報副刊的留歐趣事〈中國人的微笑〉﹐曾經轟動一時。那位在當年的讀者眼中必屬「青年才俊」的留學生很可能相信﹐他筆下的比利時老太太把那笑容當作「神祕而浪漫」的東方風情在欣賞吧?但我懷疑﹐其中不是完全沒有「一廂情願」﹑「自作多情」的成份﹐因為類似的用詞在我接觸較多的歐洲乃至阿拉伯﹑非洲人嘴裡﹐往往帶有「不合時宜」﹑「莫名其妙」﹐甚至「怪異詭譎」的弦外之音。
無妨稱之為「(前)漢字文化圈」或「(功過兼而有之的)儒家倫理圈」裡﹐似乎比較容易出現譬如南越遭北越攻陷之後﹐一撥接著一撥搶搭簡陋小船出逃的「船民」boatpeoples﹐ 或者是日本海嘯失去一切的倖存災民面對記者的鏡頭滿懷無奈的「苦笑」……﹐再或者是我自己事後回想﹐遭到斥罵當時不自覺露出帶著歉意的「陪笑」﹑不知所措的「傻笑」﹑難掩尷尬的「強笑」﹐其中之一或以上皆是的混合﹐在他們眼裡恐怕就只看到「笑」。
其時﹐一位和我較為熟悉的中年女生﹐看出我強裝無事但又無心作畫﹐就悄聲問我:「我不懂﹐他都氣成那樣罵人﹐你為什麼還笑?好像在挑釁!」
我在上文非常刻意的﹐分別用法文及荷蘭文寫下魯汶大學和美術學院各自的校名原文﹐連帶加重注明我的法語背景﹐不是毫無理由。
世人今日所知創建於 1830 之「比利時王國」的歷史﹐有千百年之久大致就是周邊王國之間競逐﹑易手的歷史。也因為比鄰的荷蘭與法國兩者在歐洲﹑世界的勢力彼落﹑此起﹐以致獨立建國之後留有更多來自法國的影響。
比方說﹐北半部與荷蘭接壤的 Vlaanderen 法蘭德地區﹑南半部與法國相鄰的 Wallonnie 瓦隆尼地區﹐兩地各擁與上下兩國相近的方言。但是南北經濟資源不等導致社會條件高低有別(但將於 20 世紀後期逆轉)﹐北方「其語」不僅不受偏愛法語的北方貴族﹑資產階級青睞﹐在南方人眼中﹐更是粗鄙﹑無文之語﹐飽受歧視;當然包括「其人」在內。
南北兩地從建國開始的不平等﹐經過北人長達百年有餘的抗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終得逐步改善;但也只限於「法制面」而未及於「社會面」。
至於歷史可以上溯至 1425 年的魯汶大學﹐同樣歷經教會拉丁語﹑官方語法語單語授課﹐再是同屬官方語的法語部與荷蘭語部兩者分別招生﹑講課﹑授與學位……的方式「獨立共存」的歷程。
然而﹐大學所在的古城魯汶 Leuven 不巧位於北部的法蘭德地區﹐終究在 1967 爆發不可逆轉的衝突﹐也在 1968﹐歐洲﹑西方世界一片動盪之際協議各自獨立:荷語部保留原址﹑法語部南遷覓地── Louvain la Neuve 新魯汶──憑空另建。
在我留比當時﹐所謂的「法語部」只剩文學院與法學院尚待搬遷﹐我也因而「有幸」見識「弱勢語言/語言弱勢」在對方有意或不自覺之中受到的歧視。
魯汶那位素描老師的長相我都還記得﹐因為他自己曾經充當一日模特﹐被我留下身穿畫室白袍的速寫。他會有那麼激烈的反應﹐恐怕多少夾著長期受到歧視﹐夾著「連你這個外國學生就憑你講法語都可以笑著對我挑釁」的憤怒。
現在想起來﹐會覺得欠他一個誠心的解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