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6日 星期五

黃哲斌。國際新聞小八卦】 How Picasso haunted 2023《藝術家》2023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缺 50家美術館展Picasso 相關藝術

 

【所謂喜劇演員】
身為美式Stand-up Comedy的愛好者,看到台灣喜劇圈最近各種圈圈叉叉,心底忍不住冒出五千字兒童不宜。後來想想,還是算了,推薦幾個我喜歡的亞裔表演者,真正值得配上「喜劇演員」的稱號。
●台灣裔的Jason Cheny,最近在美國喜劇圈竄起,擅長講地獄梗,即使涉及槍枝、自殺,尖銳,敏感,表演難度高,卻能重擊心房,讓人忍俊不住。
Jason Cheny前陣子另一段爆紅的影片,嘲笑中國觀眾的政治立場,同時嘲笑自己的刻板印象,非常精彩。
●中國移居澳洲的He Huang,超級棒的片段,以自己的家庭與感情切入,大大嘲諷中國保守的性別觀念,例如將不婚女性稱為「剩女」,每一句都好笑,卻又回味無窮。
●香港移民美國第二代Jimmy O Yang,他曾演出HBO喜劇《矽谷群瞎傳》,大概是一般觀眾最熟悉的面孔。他的演出氣場強大,細膩幽默,尤其擅長談種族刻板印象,以及亞洲家庭的微妙價值觀。
●日裔女生Yumi Nagashima,絕對是一位冷面殺手,口氣溫柔婉約,一轉彎,卻狠狠嘲弄白人男性對亞洲女性的性幻想,而且毫不留情。
當然,還有其他很棒的表演者,我把連結全都放在留言欄。我要說的是,偉大的喜劇表演,通常具備以下幾個元素:
一、高妙的自嘲,而非任意羞辱他人;
二、挑戰社會主流價值或群體,但不會踐踏弱勢或少數;
三、尊重多元,對抗歧視(種族、性別、尊卑),而非加深歧視;
四、政治笑話上,必須像是走鋼索,點到為止,恰到好處,或是酣暢淋漓,但讓人反思(推薦已過世的George Carlin)。
如果做不到以上幾點,所謂的Stan-Up Comedy,就像提倡正能量的中國嘻哈,自身就變成一場黑色笑話。



How Picasso haunted 2023






◣◥ ▌《藝術家》584期1月號要目 ▌◤◢
【1月專輯|2023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2023年十大公辦藝術好展覽 ⊙整理/曾筱如
2023年十大視覺藝術新聞 ⊙整理╱羅珮慈
傾聽、連結與造夢者─2023視覺藝術回顧 ⊙陳寬育
速度.智能.奇觀展現─再思2023台灣藝文的科技景觀 ⊙邱誌勇
多元、連結與尋求差異化─視覺藝術空間營運觀察 ⊙莊偉慈
2023視覺藝術大事紀 ⊙整理/編輯部
【特別報導|112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
流彩涓滴.藝術暖潮─記112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新書發表會 ⊙許懷方
【特別報導】
大航海時代的文化全球化─專訪國立故宮博物院年度特展「無界之涯」策展團隊 ⊙羅珮慈
【藝術市場】
FAB Paris巴黎精緻藝術與古董博覽會 ⊙唐忠珊
【圍場散步】
視覺藝術舉辦首度國事會議 ⊙胡永芬
【三人呈唬】
逃逸的(不)可能:《英倫狂熱趴》 ⊙趙鐸
【藝術家評介】
一生萬象:王懷慶的創作美學 ⊙潘(示番)
【國際藝壇】
時間、存在與科學的本質辨證─倫敦海沃德美術館「杉本博司:時間機器」 ⊙林盈君
我感興趣的是表現人類深層的情感─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馬克.羅斯柯回顧展 ⊙鄭元智
哲學畫家從動物園到融入自然的旅程─巴黎龐畢度中心「政治動物─吉爾.阿約個展」 ⊙詹育杰
反傳統、反主流、反文化─巴黎皮諾典藏─商業交易所美術館「美利堅神話」特展 ⊙鄭元智
每一天的複寫,都是新的練習─紐約惠特尼美術館「露絲.阿薩瓦軸線」 ⊙賴懷宇
日常,卻非如常─紐約現代美術館「艾德.魯沙/NOW THEN」 ⊙賴懷宇
科技.互動.身體:向1960年代至1980年代媒體藝術先驅致敬─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秋冬大展「馬克在ZKM」+「烏爾莉克.羅森巴赫─今天就是明天,1969年迄今」 ⊙劉蘭辰
視覺語言裡的否定及遊戲─里斯本藝術、建築與科技博物館「喬安娜.瓦思康絲勒:介入」 ⊙唐逸芊
奇異新美的勞碌身影─克里夫蘭美術館「竇加與洗衣婦:女性、勞動和印象派」 ⊙周亞澄
塞納河畔的現代風景─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梵谷於塞納河畔」 ⊙黃其安
草圖是藝術創作的過程也是藝術的目的─紐約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靈魂與創新:賈姆巴提斯塔與多梅尼科.提也波洛的繪畫」 ⊙黃杰敏
跟著水晶礦物和手抄本遊走的時空之旅─巴黎國立克呂尼─中世紀博物館和尚蒂伊城堡孔代博物館的中世紀藝文精粹 ⊙唐忠珊
中世紀西班牙的猶太人與皈依者─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失落的鏡子」特展 ⊙周芳蓮
【名家傑作】
秀潤蒼渾山水畫家王原祁 ⊙陳傳席
封面圖版:
露絲.阿薩瓦 無題(FF.1211,保羅.拉尼爾在花毯上)(局部) 1961 毛氈筆紙本裱貼於木板 78.7×53.3cm 私人藏 Artwork ©2023 Ruth Asawa Lanier, Inc.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Courtesy David Zwirner
Ruth Asawa, Untitled (FF.1211, Paul Lanier on Patterned Blanket), 1961. Felt-tipped pen on paper on board, 31 × 21 in. (78.7 × 53.3 cm). Private collection. Artwork ©2023 Ruth Asawa Lanier, Inc.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Courtesy David Zwirner
———————————————————
📚👀🖱《藝術家》584期將於本週五出刊,選購這邊請~~~
藝術家官方網站│https://reurl.cc/eL5Y97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國際新聞小八卦】黃哲斌


從截稿地獄爬出來,貼一下臉書,權充大腦冷身操。


最近,《親子天下》與「品學堂」合作的季刊《閱讀理解 Junior》,以國際新聞為主題,邀請「敏迪選讀」擔任客座總編輯,因而揪我寫國際新聞的歷史小八卦。摘選其中幾個有趣故事,外加幾部推薦電影,有空沒空隨便看看。(連結詳見留言處)


▋▋19世紀中葉,紐約六家報社合資成立「港口新聞社」,他們雇用兩艘小船,趁著輪船駛入紐約港,派人登船採訪水手,紀錄他們海上停泊的道聽塗說,再將這些新聞以電報傳送,賣給國內其他報社。「港口新聞社」後來多次改組,演變為我們熟悉的「美聯社」。


電報誕生之初,費用昂貴,每則電文往往只有幾十個字。為了刺激銷量,有些報紙聘用「虛擬特派員」,靠著簡短的電報內容,加油添醋捏造細節,彷彿自己就在現場採訪,當時的國際新聞,有點像真人實事改編的虛構小說。


▋▋史上最誇張的外電新聞造假案,當屬「月球大騙局」。1835年,美國紐約《太陽報》刊登一系列「月球表面發現生物」的報導,冒用英國皇家學會天文學家約翰·赫歇爾之名,宣稱他觀測到月球有豐富生命跡象,且發展出高度文明。(圖一)


這些文章言之鑿鑿,搭配插畫,描繪月球表面的花果植物、飛禽走獸,還有一種可滑翔飛行的「蝙蝠人」。《太陽報》因此洛陽紙貴,躍為全美發行量龍頭。後來證實,這些文章由全由該報記者杜撰。


▋▋20世紀初,隨著郵輪、火車等交通工具發達,加上報紙、雜誌競爭大眾市場,新聞媒體紛紛付出高額稿酬,刊登異國報導。海明威、馬奎斯、格雷安.葛林,還有《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他們成為作家前,都曾是海外特派員,特殊視野與極端經歷,成為他們日後寫下精彩作品的養分。


▋▋不幸的是,「戰爭」往往是推進國際新聞的重要動力。一次大戰爆發,戰地記者(War Correspondent)成為炙手可熱的紀實寫手,也是最危險的寫作職業。同樣的,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讓直播成為電視新聞的主流配備,CNN也躍為24小時新聞頻道始祖。


近兩年的烏俄戰爭,則被稱為「社群媒體戰爭」,大量由無人機、運動攝影機拍攝的戰場畫面,在Instagram、YouTube上傳播,各種真假難辨的戰事訊息,變成雙方心理戰的一部分。


▋▋近年科技公司崛起,新聞媒體經營困難,BBC、《紐約時報》等國際性媒體也開始削減海外駐點、差旅預算,自由接案的國際新聞記者越來越重要。


例如中文世界裡,成功大學畢業的記者楊虔豪,就長駐南韓,經營「韓半島新聞平台」,專門為台灣媒體採訪兩韓議題。香港獨立記者張翠容,不斷前往中東、東歐、東南亞、非洲,在炮火與動亂中採訪新聞。


▋▋隨著數位科技與社群平台普及,出現「策展型國際新聞網站」,他們不會派駐海外記者,但透過國際新聞的彙整與轉譯、特約作者的觀點詮釋,提供另一種國際新聞視野。例如《天下》雜誌「換日線」、聯合報系「轉角國際」、蕃薯藤網站「地球圖輯隊」、風傳媒「世界走走」等等。


▋▋另一方面,自媒體型態的國際新聞轉譯者也應運而生,「敏迪選讀」、「百靈果News」、「范琪斐的美國時間」,以自身觀點與風格,透過Podcast、YouTube或臉書專頁,凸顯個人魅力,凝聚粉絲型讀者,堪稱社群時代的新興風景。


▋▋此外,若對專業國際新聞有興趣,《紐約時報》、BBC、《日經新聞》、《德國之聲》都有中文網站,每天提供免費的報導與評論。(以上網站連結,都會放在留言處)


▋▋最後,推薦幾部與國際新聞相關的電影(逆時序排列):


●《讀報人 News of the World》2020

劇情:湯姆漢克主演,藉由1870年代美國西部的虛構故事,退伍軍人到處朗讀報紙維生,闡述遙遠新聞故事為何牽動人心。


●《私人戰爭  A Private War》2018

劇情:「獨眼記者」瑪麗科爾文的真實故事,她不斷前往最危險的戰場,出生入死,目擊採訪,即使失去一眼視力仍無悔恨,可理解戰地記者的實況。


●《戰地女記者  Whiskey Tango Foxtrot》2016

劇情:報社記者採訪阿富汗戰爭的回憶錄,改編為充滿瘋狂意味的電影,不像另外幾部探索內心戲,而是凸顯第一線的荒誕不羈、文化衝擊與性別歧視。


●《一千次晚安 A Thousand Times Good Night》2013

劇情:由導演的親身經歷改編,茱麗葉畢諾許是戰地攝影記者,在自殺炸彈爆炸中受傷,回到家鄉,卻面對家庭與工作的衝突,充滿殘酷的自省。


●《沉靜的美國人 The Quiet American》2012

劇情:曾是駐外記者、也是秘密情報員的格雷安.葛林小說改編,英國老記者、美國純真青年、西貢年輕女子的三角關係,有著葛林一貫的世故老練,投射美國的越戰挫敗。


●《不可能的武器  An Unlikely Weapon》2008

劇情:美國紀實攝影師Eddie Adams的生平紀錄片,他曾參與6場戰爭,因拍下越共槍決行刑的著名照片,轟傳後世。然而,這張照片讓他獲頒普立茲獎,卻也讓他終生憾恨。(圖二)


●《殺戮戰場  The Killing Fields》1984

劇情:以《紐約時報》記者在柬埔寨的真實經歷改編,敘述紅色高棉攻占金邊之際,戰亂下的人性與友情,也是首度描寫Fixer(在地翻譯兼助手)的危險人生。

你們‘’救‘’得了東海大學嗎? 與曹學長聊天的一問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