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日 星期五

聯經思想 韋伯引言 洪範 楊牧全集

 恭喜本會會員隱地出版《冬雷震震:2023/11-12月日記》,為隱地2023年日記「雷聲四部曲」之尾聲。隱地自《2002 / 隱地》開始出版日記已22年個年頭,展現了驚人的意志力,或者說,寫作的樂趣為堅持注入了動力。

書中也即時記錄了筆會慶祝季刊五十周年出版的《心繫今古,筆匯東西:中華民國筆會季刊五十周年精選集》第一篇,余光中前會長自己創作及英譯的〈空山松子〉。

爾雅出版社:

http://www.elitebooks.com.tw/?product=a705-%E5%86%AC%E9%9B%B7%E9%9C%87%E9%9C%87-2023-11-12%E6%9C%88%E6%97%A5%E8%A8%98-%E9%9A%B1%E5%9C%B0%E8%91%97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1152


誠品: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010262682518410007

楊翠

謝謝鴻鴻的分享,非常感動。

這張專輯真的是充滿溫度,有歷史縱深、世代對話,也講究美學。希望分享給更多人。

剛看完Netflix激動人心的《那夜,金曲不朽》,我忍不住想,台灣版的 We are the world 絕對不是〈明天會更好〉,而應該是《鵝媽媽出嫁》。雖然沒有40位巨星,然而眾志成城,做出無比美好的音樂,也帶來文化再生、延續的力量。


為聯合文學寫的小稿,題目引用商禽的詩。摘錄部份如下,全文連結見留言~


藉著素手的牽引 跨越小溪中銀河 

── 聆聽跨越三十年的《鵝媽媽出嫁》

......

《鵝媽媽出嫁》這張專輯,誕生於文化上的「新台語運動」方興之際。1989年《抓狂歌》問世,1990年林強《向前走》,同一年水晶唱片老闆任將達也組合陳明章、朱約信、吳俊霖(伍佰)出版了合輯《辦桌》,以及陳明章的《台語創作現場作品(壹) 》,1991年出版了朱約信的《台語創作現場作品(貳)》。從《辦桌》中朱約信改編自〈壓不扁的玫瑰花〉的一首〈玫瑰〉出發,又繼續衍生出這個「朝聖」及「文化復興」的偉大計畫:《鵝媽媽出嫁》。楊逵其人、其作品,成為他們溯源及再出發的重要養料。由於楊逵本人的創作領域多元,從詩歌、小說、戲劇到評論,皆成果豐碩。以音樂表達他的思想,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在這張1993專輯中,楊逵的文學代表作:〈送報伕〉、〈春光關不住〉,都有多首不同角度和情調的歌曲演繹,而〈鵝媽媽出嫁〉和幾篇較冷門的小說,以及楊逵作詞、李雙澤譜曲的〈愚公移山〉,甚至楊逵和妻子葉陶的生命史,也成為取材的對象。這些歌曲當初採取演唱會現場的方式收錄,而三十年後的紀念專輯,再度以音樂會現場錄音出版,我覺得不只是製作經費的考量,更是美學上的選擇。錄音中強烈的「現場性」,包括歌手之間的互動、主持人的穿插,都讓這些或優美、或激憤、或調笑的歌曲,更為生動的同時,也成為「行動」的印證。正如楊逵,終其一生,沒有低調、沒有畏縮過,始終是一個行動派。


《鵝媽媽出嫁》這個題目,有種童話感,乍看還以為是兒歌。其實也不假。這些音樂小說,採取的多半是民謠曲風──包括客家歌謠〈豐年舞〉,曾經被禁的台語歌〈收酒矸〉,李雙澤的現代民謠,還有陳明章的走唱調、朱約信的自由說唱……這些歌都非常容易入耳,簡直是──天・殺・的・好・聽!今天重新聽來,不論是1993年純樸真摯的青春歌喉,還是2023年經歷滄桑的老練嗓音,我覺得最珍貴、也最動人的,是其中的一份溫柔。裡面綿綿的對土地、對生命、對受難者的一種情意。這股深沉的情意,遠遠超越了時代,也撫慰了楊逵一家及筆下人物的缺憾與不平。


這可能就是音樂的力量吧!讓沉默的文字發出聲音,讓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靈魂發出聲音。例如蕭福德的〈賣花阿婆〉、朱約信的〈玫瑰〉、陳明章的〈共一領被單〉、黃靜雅的〈春光關不住〉,初聽就足以令人落淚。這些歌,三十年來一首首被陳明章、朱約信帶到許多地方演唱,至今重聽,仍是值得再傳唱好幾個世代的作品。


2023的版本,還有許多加碼。有詩人吳晟念他為楊逵之子楊建抱不平的詩,有「裝咖人」張嘉祥以嗩吶領軍的〈仙洞〉,有林良哲回應〈送報伕〉的〈夯頭就像太陽花〉,和楊逵外曾孫魏揚回應〈愚公移山〉的〈愚公幾代〉。後兩首尤其富有當代精神。〈夯頭就像太陽花〉喊出「十年河東閣十年猶原猶是河東」,憤慨再換幾個政府,勞工還是沒有出頭天,可以想見左翼的楊逵今日一定也會這麼吐嘈。〈愚公幾代〉則把〈愚公移山〉「好好學挖地  永遠幹下去」的諄諄叮嚀,給出了「幾代」之後的苦澀答案:「誰還在學挖地/我們是否還有土地/我們開來怪手挖地/我們蓋起了工廠水泥/失去土地遺忘過去/沒了正義  卻奢望和平」。


楊逵勉勵我們要深挖土地,然而今日已失去的土地的我們,要怎麼「永遠幹下去」?這裡談的當然是「徵收農田砍倒樹林  海灣濕地被填平」、「政府開發財團圖利」,把發展當作硬道理的普遍現實。然而,對比楊逵故居保留為公共文化財的努力成空,這首歌卻變成了殘酷的預言,彷彿用這個理想失落的烙印,來讓大家明白我們失去的是什麼......

孫中興教授在他的韋伯講座說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401161400174649830860](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401161400174649830860?fbclid=IwAR1KoMjvj6EuclxbkQ5Gvwg1e7r5nvbH9812MLhLlmkwi40eN2Q_bO7HElA)


"另外一個堪稱「韋伯密碼」的文字是在書尾提到的一段有括號卻沒有引述原作者的話:「專家沒有靈魂,享樂者沒有心。這些蠢貨還以為已經登上了文明的高峰」。編輯韋伯新教倫理相關文獻的Johannes Winckelmann推測是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或是哥特爾(Gottl, 1906-1978)的話,英國著名的社會學家Anthony Giddens, 1935- 竟然斬釘截鐵地在1976年重印的Parsons英譯本導言中說是出自歌德。可是誰都沒有找到確實的出處。現在有各種搜尋引擎,用這句話搜尋也只會像鬼打牆那樣回到韋伯的原文。當年我上課的Dennis Wrong老師曾經挑戰同學:能找到正確出處的同學,他可以請到紐約的頂級華爾道夫飯店吃一頓。那是還沒有網路的時代,真要搜尋可是要遍查群書。至今仍是懸案!"


新教倫理首發於1904年,我幫孫教授推進了四年


1900年德國國民經濟學者Gustav Schmoller發表的Grundriß der allgemeinen Volkswirtschaftslehre有很雷同的一段話(Fachmenschen ohne Geist全同,韋伯的"享樂者沒有心",Schmoller作"享樂者沒有愛genußmenschen ohne liebe"),麻煩的是,Schmoller也加了引號


引用山田伊三郎的日譯本"国民経済学原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