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5日 星期日

《1624》大型戶外歌仔音樂劇 2則觀感 陳耀昌......(台南400年有這部戱就夠了!)、蕭青杉(《從史詩到死屍》)

 《從史詩到死屍》
好奇搜尋觀看公視台語台《1624歌仔音樂劇》的重播影片,壯觀的超大舞台鼎立風帆,變換著影像與LED投射,以點染歷史場景製造科技感,太直白浮泛而缺乏傳統劇場的象徵意涵,一境到底的舞台裝置設計,喪失移幕換景的創意發揮,更談不上所號稱的「環境劇場」深度概念表徵。讓我直覺聯想所謂的「華而不實」。
樂隊響起就爆棚,隨後一直跟演唱者追趕跑跳碰,除了預告的孫翠鳳,其他演員幾乎難逃或多或少的燒聲迸叉。音樂設計企圖多元融入卻顯雜亂無章不到位(幫襯聲腔烘托劇情營造意境皆少得),最核心的戲曲聲腔本質魅力完全找不到亮點。唱詞唸白混合多種族群,混搭語言裝腔學調顯得憋扭無趣,用字遣詞失格乏律更現貧血蒼白無味(僅見話劇的道白而缺戲曲的詩性韻白)。串場的game boy刻意以AR視角穿插,更是突兀無聊,成戲不足敗戲有餘。
動員21位劇團知名台柱演員,連番上陣同台競演,全都身著華麗盛裝或造型怪異的服飾,原來的身段功法都被包裹限縮了。可憐的豫劇皇后王海玲畢生絕世風華,卻被委屈降格穿戴奇裝異服,莫名其妙如唸咒語出場,一開始不知所云後才發現台語仍很輪轉,但並無以表現唸白韻味。名伶大家的獨特風采被迫繳械自廢武功,編劇顯然並未善盡為這些名角量身打造的用心與設想。
劇情為了彰顯「台灣與世界接軌」的高調宣傳訴求,拼湊1624 年代十七世紀明鄭時期的歷史片斷,讓代表人物輪流登場對話對接對仗,欠缺戲劇結構的舖陳剪裁,更無舞台場面的轉移變換,未見角色行當的突顯形塑,尤少觸動感官的藝術風彩。縱使集合十三組團隊,動員五百人的龐大陣容,到頭來就是一場「大而無當」的「雜耍鬧劇」;所謂「史詩級」落得變成「死屍極」,從頭到尾找不到感動,只有感慨和嘆息。
歌仔戲累積傳承豐富的曲牌板腔音樂,深具精彩精湛的戲劇套路元素,更飽含閩南語的聲腔曲韻特色,這些優越獨特的傳統菁華與文化資源,竟然在這部大戲未見揮灑,反而去撿拾rap的外來糟粕。為求舞台效果去挪借現代科技的工具,反而喪失傳統文化的悠久蘊藏,擁有良田千頃竟是靠行乞度日。為求創意新奇反顯荒誕離奇,為求多元多彩反顯失色喪質,真是得不償失啊!
據報導這是文化部史哲部長一手策劃的精心鉅作,看來也就是延續史局長2016年在高雄左營舊城隆重推出春天藝術節閉幕大戲《見城》,以及史副市長2022年高雄燈會大戲《船愛》的複刻再製。一貫的史筆思維,一樣的史詩標竿,一般的史事題材,一再的史觀作法,換湯不換藥,老狗老把戲,俗套照搬。耗費鉅資,有錢能鬼使神差,卻陳腔濫調,動員浩大,場面壯盛,自跨磅礡卻虛有其表。政治人物好大喜功貪求表現,而欠缺嚴謹專精的套路涵養,就會墮入浮跨虛矯的淵藪;藝術創作只有詮釋歷史政治宣傳的企圖,而欠缺真情熱血的強烈動機,就會淪為死折脫序(偷戲)的下場!
[附記檢視好戲的幾個切入點,就可知我戲看不下去而提筆為文評論的原因〕
會不會隨曲吟唱
會不會隨話有感
會不會隨樂擊節
會不會隨動而舞
會不會隨幕起伏
會不會品味細賞
會不會沈浸忘我
會不會啟發聯想
會不會觸動神氣
會不會召喚心靈
會不會產成影響
會不會廣泛流傳
看過此劇的朋友,請嚐試為戲曲的綜合藝術成分打分數:
音樂
表演
戲劇
文學
歷史
美術
舞蹈
武術
燈光音響
服裝道具
科技


***

 《1624》大型戶外歌仔音樂劇 陳耀昌、聚會胡川安、野島剛


陳耀昌


真有創意
包羅萬事
演員精彩
背景美妙
新境界
大突破
1624
致敬
台南400年有這部戱就夠了!




















感謝文化部長 史哲蒞臨,由書林出版公司 蘇正隆 介紹本版書籍,涵蓋戲劇、電影、美食、植物及語言學習,期望台灣讀者多元閱讀。
今年文化幣政策鼓勵年輕人走進書展,實體閱讀,讓世貿現場人氣滿滿、充滿青春活力!




German Institute Taipei 德國在台協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