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9日 星期五

佳美(57) 泥板上發現的畢達哥拉斯定理比畢達哥拉斯早 1000 年。 Pythagorean Theorem Found On Clay Tablet 1,000 Years Older Than Pythagoras.創意的20個抽屜|只是將生活融入工作,就能豐富想像力


泥板上發現的畢達哥拉斯定理比畢達哥拉斯早 1000 年。
但是,儘管畢達哥拉斯是數學發展中的重要歷史人物,但他並沒有找出與他最相關的方程式(a2 + b2 = c2)。事實上,有一個古老的巴比倫平板電腦(IM 67118),它使用畢達哥拉斯定理來求解矩形內對角線的長度。這塊泥板可能用於教學,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770 年,比畢達哥拉斯出生於公元前 570 年左右早了幾個世紀。
另一件大約公元前 1800-1600 年的泥板有一個正方形,裡面有三角形的標籤。將古代巴比倫人使用的以 60 為基數的計數系統中的標記翻譯出來,表明這些古代數學家了解畢達哥拉斯定理(當然,不叫這個定理)以及其他高級數學概念。
#畢達哥拉斯定理 #畢達哥拉斯 #數學 

Pythagorean Theorem Found On Clay Tablet 1,000 Years Older Than Pythagoras.
But while Pythagoras wa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fig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he did not figure out the equation most associated with him (a2 + b2 = c2). In fact, there is an ancient Babylonian tablet (IM 67118) which uses the Pythagorean theorem to solve the length of a diagonal inside a rectangle. The tablet, likely used for teaching, dates from 1770 BCE - centuries before Pythagoras was born in around 570 BCE.
Another tablet from around 1800-1600 BCE has a square with labeled triangles inside. Translating the markings from base 60 the counting system used by ancient Babylonians showed that these ancient mathematicians were aware of the Pythagorean theorem (not called that, of course) as well as other advanced mathematical concepts.
可能是荊棘的圖像
所有心情:
1,015


經濟新潮社
·


#創意的20個抽屜 #精彩書摘
|只是將生活融入工作,就能豐富想像力
本書的主題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生成創意的發想和行動,為什麼不能也運用在工作上?」
或許有不少人會說:「生活中的創意發想和行動,根本派不上用場。」其實,日常有很多需要發揮創意的發想和行動的地方;像是個人的興趣嗜好、美食料理、周末的外出旅遊、要看哪一部電影,或妻子生日那天的意外驚喜。
日常生活中,一定會有創意和驚喜發生。

本書並不是異想天開的方法論,而是想用大家都熟悉的日常生活為例說明。只不過愈生活化的方式,愈難說明。
書中提到創意的發想法,是指對於嶄新事物的見解、想出新企畫的思考法。本書的目的,就是思考如何激發這些想像力。
許多職場人盡量避免將自己身為生活者的面向帶入工作,大多數人會將日常生活的模樣、身為消費者的自己,與工作完全切割。一進辦公室,就封鎖本身具有的感受和生活經驗的直覺,設法努力學習正確的情報蒐集和分析的邏輯思考。
他們認為,只有邏輯思考和資料分析才重要,只重視那些MBA或管理顧問們所偏愛的各種分析手法。努力蒐集和整理許多情報,並且建立資料庫儲存。這些手法或許能夠磨練分析力,卻因此喪失嶄新的發想力。
我建議,最好停止這種吃力不討好、又浪費時間心力的做法。
比方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是自然而然先建立假說(hypothesis)再採取行動,重視經驗累積而成的直覺。不大可能從一到十逐一試驗,總是先挑幾個,或大膽選擇其中一個比較可能成功的方法去試。比較不會那麼辛苦,也能更順利找到解答;如此一來,生活也可以比較輕鬆,這就像是隨意種植一粒種子,之後也能「隨便」長出來的道理是相同的。
談戀愛也是如此,為了贏得芳心(郎心),會先努力蒐集情報,在行動前做假說再付諸行動。「沒錯!這個人就是我的真命天女(子)」、「這件事應該會讓對方開心」、「這麼一來,這樣的約會行程應該很不錯」,先假設上述的各種狀況後,再來選定要採取什麼樣的具體行動。
從失敗中學習的速度也比較快,例如:覺得不好吃的餐廳,不會再去;遭朋友批評難看的衣服,不會再穿;不開心約會的對象,不會再見;做事不牢靠的人,不再委託。
可是,一旦換成是工作職場時,這樣的大膽假說和執行、從失敗中記取教訓的學習態度,卻因身處在工作職場環境的關係而隱藏起來。


為什麼會這樣呢?
難能可貴的直覺、經驗累積而成預知危機的第六感,或許是受到「無法以邏輯說明的一切,就不能出現在工作中」的觀念所影響。
或是覺得沒有經過理論分析的事物,就不允許出現在工作中。
許多人在工作上很重視邏輯理論,認為不能憑本能或直覺做事。憑著直覺做事,如果失敗了,就無法找藉口。在失敗之前,一想到以「直覺」的理由在會議中闖關,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換句話說,就是人通常會將左腦的理性(邏輯)和右腦的感性(觀察、直覺、感受)分開,以左腦想公事、以右腦想私事。
然而,在許多的場合中,直覺是依據過去的經驗實證後,在很自然的情況下所做的選擇取捨,並非完全沒有科學的依據。而且,假說的準確率,其實並不低。
我覺得,人們在職場上,自行封鎖右腦思考所做的判斷和行動,實在非常可惜。我身為一位管理顧問,非常清楚了解不論是經營者或企業,都在追求差異化,希望具有與眾不同的獨特創意或嶄新發想。要那些只會聽命行事的人想出創意,其實滿難的。依賴數位化的情報或思考,通常會變成彼此的發想雷同,不會有什麼新創意。相反地,重視直覺的「右腦人」,想出嶄新的創意點子的機率就很高。
從失敗中學習、從經驗中大膽建立假說,想像力豐富的人,就會和別人不同,提出獨特的創意。取代那些只會分析的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然而,擁有創意發想力的人,卻不容易被取代。
為了擁有創意的發想力,究竟應該如何蒐集和整理情報,情報發酵、創意生成的方法論,就是這本書的內容。
在這裡所指的情報蒐集和整理,並不是指藉由電腦之類的數位工具,取得情報之後,將情報彙入資料庫再活用的意思。我想強調的是,日常生活中不經意藉由右腦來蒐集情報,還有為了方便記憶而下的功夫,應該也要活用在職場和工作上才是。
如此一來,才是為了創意的生成所做的前置作業。
比如偶然在電視上的娛樂綜藝節目中,瞄到一則有關公司附近好吃早午餐的餐廳情報。「嗯!找機會下次來去吃吃看。」可是根本沒有放在心上。過了幾天,剛好經過那家店門口,「啊!這不就是上回電視上看到的那家店。」就會再一次的加深印象。過了幾個星期,剛好有三五好友想要聚餐,就會立刻在腦海裡浮現那家店。實際預約前往用餐後,真的很好吃。經過這一次,這家店的情報,就會被牢牢地鎖進腦中的記憶抽屜。
這就是無需刻意、順其自然的情報整理法與活用方式,不然,在情報大海裡,毫無準備就直接跳下去,無疑是自我毀滅的行為。身而為人,自然選擇自己想要的情報和活用直覺,這是人之常情,也是「生活的智慧」。
在職場上有太多的例子,只是為應付整理情報而疲於奔命,但是,最重要的執行無法順利達成,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唯一需要的,就是對於問題抱持好奇心。如果有問題意識,在腦中應該就會很順其自然地,針對特定的情節做記號(下標籤)。這本書把「在腦中做記號、下標籤」的行為,稱為索引(index);有了索引,才能活用情報。

這裡提到的問題意識,究竟是指什麼呢?我先解釋為「感興趣」。
書中以諸如此類的問題意識來做基準,跳脫以往「你有我也有」的模式,打破過去慣用的思考模式,以「圓形外畫點」的方式生成創意和產生發想,這本書,可以說是我的情報活用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