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4日 星期三

感動150 隱約的開工炮聲。 (台北)。 Valentine for Mary (1952) Calder Foundation , 美國Super Bowl以巨星羅曼史開始,victory parade in Kansas City之射殺終。 張錯初五早春Early spring 懷念周策縱老師 (花開早已知花落,日出初疑近日) 。懷念謝立沛老師夫婦台中飯店聚餐和楚戈草書雕塑 。 美國私人公司一億美元的登月。《這不是個大使館》在柏林

感動150     隱約的開工炮聲。 (台北)。  Valentine for Mary (1952) Calder Foundation ,  美國Super Bowl以巨星羅曼史開始,victory parade in Kansas City之射殺終。  張錯初五早春Early spring 懷念周策縱老師 (花開早已知花落,日出初疑近日) 。懷念謝立沛老師夫婦台中飯店聚餐和楚戈草書雕塑 。 美國私人公司一億美元的登月。《這不是個大使館》在柏林



Calder Foundation

Happy Valentine’s Day! Calder made this mobile for his younger daughter Mary as a valentine in 1952. It was not the first nor the last time he gave a work of art to a member of his family on the holiday: he made personalized cards, a hanging wire sculpture that spells out “To My Valentine” for his mother, another mobile of hearts for his older daughter Sandra, and a standing mobile with an upside down heart carved in the middle for his wife, Louisa, among others.
For more information: http://tinyurl.com/mtrw9b3m
[Image: Valentine for Mary (1952), aluminum, wire, and paint. © 2024 Calder Foundation, New York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可能是紅心和文字的圖像

初五早春兼懷周策縱老師
Early spring

張錯
花開早已知花落,日出初疑近日昏

***

 「我從森林裡開了兩小時的車,就是為了來看這齣戲!」當一位看起來快80歲的德國爺爺握著我的雙手說出這句話,我想像他在森林的小木屋裡轉開老舊的收音機,廣播一端的主持人輕快說著,柏林劇院正上演一齣跟台灣有關的舞台劇,爺爺把收音機拿近耳邊,因為他想起了二戰時期,太平洋彼端,有個跟德國一樣被盟軍轟炸的小島。在旁邊幫忙翻譯的,是另一位70歲多的爺爺,他已經是連續第二天來看這齣舞台劇了。


由兩廳院與里米尼劇團製作的《這不是個大使館》在柏林的首演,假想一個與台灣建交的德國,在劇院開起了台灣的大使館。出乎意料三天的票全部完售,到了第三場甚至全場三分之一的觀眾站起來鼓掌。德國農業部長本人坐在台下,應該也有被我們劇中假想的德國外交部長逗樂吧?


我們都知道劇中所講的台德建交不可能發生,但我們在劇中講的許多國際現實,又讓觀眾們感到揪心、困惑、與矛盾,我想是這齣戲會在德國媒體間被討論的原因,我們甚至上了全德國紙本發行量最大的南德早報。


瑞士籍的舞台設計師 Dominic Huber在首演結束後,很巧妙地形容了這種感覺:「戲裡面你知道開一間大使館是這麼的簡單,但在現實裡你不能去做,因為房間裡有一隻不能說的大象。」


令我印象深刻的觀眾還有另一組高中生,聽說是音樂老師帶全班來看戲 (由另一位演員aka職業音樂家 Debby Wang操刀的音樂真的很棒),演完之後高中生們跑來找我,說他們真的覺得台灣的歷史很有趣。我覺得光是做到讓歐洲觀眾覺得對台灣有興趣這點,我們的任務就已經完成了。


「你們要加油!不要害怕!」當然也有不少台灣觀眾來爲我們加油打氣,他們知道我們演出這齣戲,要背負多少的心理壓力。雖然整齣戲都是在講台灣,但也是有中國觀眾看到一半直接離場,心態比較開放的,願意留下來跟我們聊天的中國觀眾,表示看到台灣的國旗,或是聽到我們說中華民國領土包含整個中國大陸的時候還是有點不舒服,但他也可以理解台灣現狀非常複雜。


做一齣充滿政治隱喻的舞台劇,身為演員,在兩個月的排練過程中,必須要一層一層的剝開自己,不斷地問自己從哪裡得到這些價值觀、生命中接受過什麼樣子的思想教育或暗示、自己相信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套句副導 Szu Ni Wen說的,我們三個演員沒有一天給導演 Stefan Kaegi好過。其中經歷許多爭執、嘗試互相理解、重建自我認同、或是直接現場崩潰的階段。做組織工作做了八年,也許到這時才知道身為一個台灣人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


二戰過後,曾身為盟軍之一的中華民國,又輾轉來到島上,舉著正統中國的大旗,在國際上經歷了萬般曲折與民族矛盾,成為了現在這齣舞台劇。


但德國的分裂終究與中國不同,在特殊國際安排下分離出來的西德,並不是全然的反共,西德在1972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德國自由民主的信仰遇上經濟發展,跟所有其他國家一樣都會轉彎,也是我們在劇裡對德國觀眾最直接的質問。


照片是劇組首演在劇院外升起台灣國旗,還有觀眾們首演後的熱烈反應。「你會跟我們站在一起嗎?」帶著這個超級難題,《這不是個大使館》舞台劇今年還會繼續巡迴歐洲,挑戰歐洲觀眾們的民主信仰與外交選擇。


巡演的同時,我們也會帶著紀錄片劇組一起紀錄這趟充滿挑戰的旅程。由 張簡長倫 執導的紀錄片正在集資中,目前的經費只夠紀錄兩個國家的巡迴,歡迎大家到留言區贊助我們去更多國家拍片的旅費。贊助人會收到明信片或放映會入場券,我們希望這部紀錄片可以帶給更多想跟國際對話、或是了解世界怎麼看台灣的朋友一些新的想法。


下一個舞台是維也納第二大的人民歌劇院,回台灣過完年,三月繼續努力💪因爲不能劇透,劇情可能寫得有點模糊,但在維也納的朋友們歡迎來看戲,台灣的朋友我們四月兩廳院見!


—-——————————————————

This is not an embassy 巡迴場次 

2024.3.2-3.3 奧地利維也納人民劇院 Volkstheater

2024.3.8-3.9 瑞士巴塞爾 Kaserne Basel

2024.3.14-3.24 瑞士洛桑維蒂劇院 Théâtre Vidy-Lausanne

2024.4.12-4.14 國家戲劇院 Taiwan


(photo credit :Dominic, 陳逸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