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
英日小說對比評析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 › prod...
本書主要探究日本文學與英國文學之間的關係,有小說戲劇的評論賞析,也有作者翻譯與文化研究的成果,具體呈現了作者的學思歷程,是國內少見的英日文學對比評論專書。
這是唯一讀過的鮑耀明譯作
小說寫兩位市井小人物的一次東海道徒步旅行,他們自江戶的日本橋出發,循著那 ... 《東海道徒步旅行記》2011(日)十返舍一九著,鮑耀明譯,山東畫報出版 ...
2010,90歲,花8個月時間完成.....
----
永井荷風的民國知音,無疑是周作人 鮑耀明*、鄭清茂等人。他喜歡 永井荷風先生的作品,參考其〈明治文學之追憶〉(1943,收入《文壇之外》。他關於永井荷風作品的說法:
“A Strange Tale from East of the River,” Kafu Nagai
In “A Strange Tale from East of the River” (also translated as “Something Strange Across the River”), the stage is Tokyo as it undergoes tremendous changes in the days leading up to World War II. The appeal of this work is its metafictional structure, which features a poign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a writer and a prostitute. Just when you think the story has ended, the author himself makes an appearance in order to relay various episodes from the ever-changing city as part of the plot. Here, too, a nesting-box narrative enables the reader to contemplate the passage of time.
周作人給 鮑耀的信至少兩封提到 永井荷。"重申"〈明治文學之追憶〉" (1965.8.7)提到的,喜歡夏目與森鷗....."大正以外,則有谷崎與 永井荷風"....
1965年5月30的信,
今日偶閱殘本荷風全集....『斷腸亭日乘』第五冊至昭和十六年...在初一日下有一節:原來斷腸亭這顆方章,也是金禹民所刻,而且由於谷崎君的贈與,聯想前此谷崎君的諸印亦出自金君之手,覺得很是有緣也。
實際上周作人約1935年就介紹永井荷風的《晴木屐》(『日和下駄』、籾山書店,1915,收入《知堂書話》)。周認為該書的10篇都好 (可惜篇幅太長),他在內文中選譯書中最短篇《淫祠》。
TingShan Tsai──和秦賢次及其他 3 人。
拍紀錄片有兩大關鍵,它決定這紀錄片的成敗。一是你是否擁有足夠精彩的影像資料(包括照片、歷史影像、檔案、文件),另一是你是否採訪到傳主或相關事件的親歷者。
當年我在做《作家身影》時,這兩大事是我無時或忘的。其中最大的挑戰是周作人這一集,他後來因為在抗戰期間落水成漢奸,並被判刑坐牢,這是無法回避的事實,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並不亞於其兄魯迅,周氏兄弟在文學史上是並稱的。但是因為他漢奸的身份,他的影像資料全被銷毀殆盡,聽說只保有6張常見的照片,相對於魯迅有北京、紹興、上海、廣州、廈門等紀念館,周作人連唯一的住所北京八道灣都變成大雜院了(現已拆除了),情況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面對如此拍攝困境,天道酬勤,終於得到香港老報人及名作家羅孚先生的協助,幫我聯繫到旅居加拿大的鮑耀明先生。鮑先生早年就和周作人通信幾十年,並以日本罐頭等食品寄贈給他,周作人無以回報就將照片、書信、條幅等等回贈給他。拍攝時我們在香港除了訪問羅孚和鮑耀明外,並拍攝鮑耀明從加拿大帶來的周作人照片、信札。同時我們也到北京訪問到見過周作人並且是研究專家的舒蕪(方管)先生,和寫有《周作人傳》的北大教授錢理群先生。這集紀錄片做得特別的飽滿而結實,後來我私下放給大陸學者看過,他們都驚訝我哪來那麼多照片、信札。
而我也因此和鮑耀明老先生結下幾十年的忘年之交,他後來回到香港,住在他妹妹處,常來台北 ,來時一定約見面聊天。照片中是2011年5月26日我請他到公館附近的易牙居老店小吃的照片,他當時已92歲身體仍然硬朗,還在翻譯周作人未翻譯的日文書籍,他告訴我一個秘密,當年他們通信時也是要通過檢查的,因此若碰到敏感的字眼時 ,他們就改用日語書寫。2016年4月9日鮑老駕鶴西歸,享年97歲,他一生保留無數的周作人史料、手稿,留下令人懷念的身影!
▋新觀點,新解釋:由臺灣當代歷史學者撰寫的中國通史 聯經出版50週年 《聯經中國史》|媒體茶敘側記
⠀
「臺灣對中國史的整理,其實每一代都有努力的成果。」林載爵發行人接著說。在1982年聯經出版了《中國文化新論》十二冊,這套22年前的作品把中國歷史、文化分成十個主題,邀請九十六個年輕學者來撰文,當時這批三、四十歲的作家現在都已經成為重要的學者了。另外一套也是聯經出版的《中國史新論》,同樣是由王汎森院士主持,為了慶祝史語所成立80週年而編纂,一套共十本「集眾式」的出版品,分成不同的主題來討論中國史,並榮獲亞洲出版獎;另外,還有四十年前臺灣大學傅樂成教授所著的《中國通史》,篇幅比較短小輕薄,但目前已經絕版。
⠀
在梳理了全世界的中國通史出版品後,可以發現臺灣的中國斷代史系列是缺席的。林載爵發行人接著說到,臺灣學者對中國的史學研究,從1950年代以來一個世代一個世代不斷地傳承,累積了十分豐富的研究成果,這也是為什麼聯經想要彌補這個空缺的原因。……
查看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