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1123 2011 三Käthe Kollwitz 竹北老年之書:思我生命之旅 The Oxford Book of Aging《格言集》利希滕貝格抱歉將鍾清章誤看成鍾漢清 Käthe Kollwitz凱綏.珂勒惠支

《格言集》利希滕貝格
上網不順 下午OK 弄每日一言
到NTU 10:00「形」與「力」展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臺灣大學) 「形」與「力」展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臺灣大學)
Dera HC
小弟我年不夠老 卻已經老眼昏花 抱歉將
鍾清章誤看成鍾漢清 只對了兩個字
林公說的對 成為學會的會士並不會增加吾兄對於品管的貢獻

昨天讀書才知道天台(讀胎)山 五臺山

現在在臺灣大學「形」與「力」展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臺灣大學)
這是1960年代國際的研究主流 我曾翻譯過ㄧ本形之合成
齊邦媛《巨流河》 敘懷
日本政府観光局為台湾設新網站
到NTU 10:00「形」與「力」展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臺灣大學) 「形」與「力」展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臺灣大學)

我感謝戴老師的美麗的錯誤 有些單位的名器沒意思 譬如說國家品質獎等等 國家滿街跑
記在這兒只是"留念"

Dera HC
小弟我年不夠老 卻已經老眼昏花 抱歉將鍾清章誤看成鍾漢清 只對了兩個字
林公說的對 成為學會的會士並不會增加吾兄對於品管的貢獻


梁先生10天前送的老年之書:思我生命之旅 The Oxford Book of Aging: Reflections ...
相當優秀 我現在才寫這篇note 謝謝他
這是本真實的生暝智慧的書

這本書幾乎字字珠璣 有許多選文的書你可能匆匆讀過而已 忘掉它們的深意 (或許讀它們時年紀太輕 不懂事)
梁先生的翻譯相當好
譬如說 湯恩比的回憶錄 我比教熟悉 :” 知識分子”: 勞動直到黃昏/ Arnold J. Toynbee,Said
讀梁先生的翻譯和注解才會去查以前忽略的 visio beatifica
(vision, beatific
:榮福直觀。詳見 beatific vision beatific vision :榮福直觀;享見天主;真福神視:指完全淨化的靈魂直接面見無限美善天主的圓滿境界。善人在今生,直接、清楚地體驗到無限美善的天主,但有限的人類只能窺豹一斑,卻足以使人靈魂超拔,歎為觀止。而在天堂上的善人始能達到與天主合一的圓滿境界。)

一點點指正: 凱綏.珂勒惠支 這篇的注有一小錯 (281頁 他是Max Liebermann 1947-1935)是著名的畫家 (她 的名 卻不用德文Käthe Kollwitz---Käthe Kollwitz 凱綏·柯勒惠支/ 寇維茲(Kathe Kollwitz)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兩、三個女性畫家之一。她的創作最接近現在對「女權主義」此術語的真正詮釋。然而她用的仍是扎根於十九世紀的形式。要 將她跟其他畫家做一比較時,最易讓人聯想到的,並非同時期的德國畫家格羅斯(George Grosz)或迪克斯(Dix),而是杜米埃(Honor?Daumier) 及米勒(J.F.Millet)。

  1. Three of Richard Serra’s “Torqued Ellipses,” from 1996-97, now on permanent view at the Dia Art Foundation in Beacon, N.Y. The curving steel plates have oxidized since their debut from vermilion to dark brown.
    CREDITRICHARD SERRA/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PHOTO BY VICTOR LLORENT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2. CRITIC’S PICK

    The Revolutionary Power of Women’s Rage and Grief

    Käthe Kollwitz’s fierce belief in social justice and her indelible images made her one of Germany’s best printmakers. A dazzling MoMA show reminds us why.

    1d agoBy 

    In Käthe Kollwitz’s “Woman with Dead Child,” in a Museum of Modern Art survey, two figures become one in the mother’s tight embrace. Etching with drypoint, sandpaper; artist’s proof.
    CREDIT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1. CRITIC’S NOTEBOOK



老年之書:思我生命之旅 The Oxford Book of Aging: Reflections ...


午後一時

意識報》網址:

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

這一期045批判力道很弱 (想平衡報導)

意識報045刊目錄(16/10/2011)竹北特刊II







主編的話



再一次的,我們來到了竹北  社工三 董 昱



說不完的故事:東海故事集


細說竹北──童言童語話故鄉
       外文三 陳莉容 會計三 翁栢垚
面對區段徵收的另類反抗         生傳五 黃怡安 社工三 孫文駿
人類二 陳 瀅 藥學二 張雲翔
農村之於布爾喬亞的再詮釋
  ◎政治三 謝佳榮 社工三 施郡珩


夢想還是幻想:竹北璞玉計畫



一些關於璞玉計畫的小夢想
──完整規劃,美麗未來       ◎化工三 曾稚驊

一些關於璞玉計畫的小幻想
──專訪東海國小林老師        化工三 曾稚驊  外文五  劉時君
                     北教大  陳廷豪


總編輯的話:


再一次的,我們來到了竹北。這片位於竹北東側的土地,在景觀上仍呈現平靜、安詳的樣貌。然而,平靜的外貌下,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土地徵收的議題仍然冰冷的撕裂著人與土地的情感聯繫。


今年暑假,意識報在校內開設「服務學習課程」,並且與當地的「東海國小」合作,舉辦「影像說 故事營」。不論大小朋友,都一起在有限的時間內,蒐集最大量的素材,寫下最直接的故事。本期意識報延續第39「竹北特刊」的內容,繼續在竹北的「璞玉計畫 預定地」上,記錄著說不完的故事。


一些璞玉計畫的小幻想:專訪東海國小林老師

◎化工三 曾稚驊 外文五 劉時君 北教大 陳廷豪


璞玉計畫從2000年宣布開始,至今已經超過十年,由於地方對於計畫的態度有著很大的分歧,計畫至今仍未落實;即使計劃不斷的拖延,龐大的開發利益仍然讓當地的農地喊價至一坪七萬多元。隨著土地的價格水漲船高,開發的呼聲也就越來越大。

當地居民面對這項龐大的開發案的觀感可以普遍分為兩派:以璞玉計畫促進會為首的「贊成徵收派」與以璞玉計畫自救會為首的「反對徵收派」。這場辯論不只是相 互不認識的觀眾之間的意見發表與切磋,而是真實地在切割當地居民的感情,並隨著時間越拖越久而切得越深。

在此,我們訪問了於東海國小任教的林伯殷老師。林老師從小就在竹北東海成長,對於這塊土地有著敏銳的觀察;懷著對故鄉的濃厚情感,林老師試圖從「贊成」與「反對」的切割中,找出第三條路的可能性。



感情?錢?天平的二端

竹北當地的居住者多數為客家人,過去居民之間關係相當密切,在祭祀與宗教上,從當地為數眾多大大小小的土地公廟,與定期的祭典時各家奔相走告並出席參與的盛況,便可略知端倪。但是這種感情上的聯繫,在近年來土地不斷徵收開發之下,慢慢的變了樣。

「在 地的土地糾紛實在很多,就拿電線桿上的廣告來說就好,別的地方會有尋人啟事和宗教信仰的條子,但是在竹北這邊,更多的是會看到電線桿會貼上販賣土地或不動 產公司的廣告,而且非常多。另外,我甚至看過有人在電線桿上公開地在詛咒他的兄弟啊。」林老師口氣透露著些許的感慨:「一點也不誇張,這是真實在當地發生 的事情。當一定要被徵收時就會面臨到財產分家的問題,初期一坪地可能是幾千元,後來經過炒作後,現在一坪可以賣到7萬元。在這樣龐大的利益之下,我們的情 感也就隨之消失了。」

「這 裡就是我從小來玩的地方,當然是希望她保留原有的景觀。」林老師用這一句話,明白地說出他的心聲。「為什麼凡事要用經濟效益、金錢來做計算呢?農地這樣留 了下來,不但風景宜人,且這樣的生活方式對我們健康來說也比較好吧?而且,我們東海里這邊當地有非常多的客家文化,也有許多的民間伯公信仰,若不再多替台 灣保存一些人文素養,之後我們台灣人見面就只剩下比誰的錢多了。」誠如林老師所說,土地是人們居住之處,如何使用土地,決定了人們的生活品質;但是透過居 住與生活,土地更是讓居住其上的人們,不論血緣是否親近、年紀是否相仿,彼此之間關係聯繫的最重要根基,而這絕對是無法用錢去評估、去彌補的。


盲目的發展邏輯

許多支持璞玉計畫的人高舉開發的旗幟吶喊:「都市發展計畫可以帶動當地產業發展,進而增加當地工作機會。土地徵收利用是一種社會進步必然發展的趨勢。台灣的經濟要起飛,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務農社會。」

「工 業」發展被視為是璞玉計畫的目的。這些論述都指向農業是「落後的」、難以維生的。但事實上,如璞玉計畫這樣的工業發展,是人民所需要的嗎?在交通大學與新 竹縣政府介紹璞玉計畫的網頁中,皆有提到璞玉計畫將與IC產業與生物技術產業,如半導體、影像顯示......等「兩兆雙星」計畫相關連;但以半導體產業 為例,國際大型公司多委外代工,因此台積電等台灣的大型公司雖然訂單充足,但幾乎都為代工,而代工早已被指出相較於技術專業與品牌形象,是個利潤最為短缺 的分工。

並且,代工的產業結構關係帶來的只是短視近利的經濟,委外國與代工國之間,各自需承擔的風險是不平等的。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在製程上從製作晶圓所需 的砷、鎵等致癌的過渡金屬,或是清洗、蝕刻時需要的鹽酸、硫酸、硝酸或氨水等強酸或刺激性物質,或其他使用作清洗的有機溶劑,與其他如砷化氫、磷化氫等毒 性特殊的廢氣等,姑且不論廢棄物與毒性物質的回收流程設計,光是以近年來桃竹苗地區十大死因中,肺、肝癌幾乎都高占一二名,便可對於這些汙染的嚴重性略知 一二;另外這些產業對於水與電的需求都相當龐大,反思政府單位言猶在耳的節能減碳政策,彷彿就像是一場笑話。

許多人認為,台灣的耕地過於破碎,使得農產品無法與外國進口的糧食競爭,因此不適合農業發展;還有些人認為,稻作農業由於灌溉的需要,浪費了許多珍貴的水 資源。因此,在水與土地方面,工業對於自然資源的利用可以更有效率;因此,我們不需要浪費資源的農業,需要技術密集的工業;因此,最好我們還需要大學來幫 助我們研發工業的技術;因此,我們可以擺脫貧窮,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因此璞玉計畫勢必要執行。

與其說人們期待的是發展,不如說人們是對工業化有很高的期待。事實上,上述這些都是今天台灣農業必須面對的困境,但是為什麼人們不是選擇改革農業,而是選 擇將農業完完全全的拋棄呢?農業難道不可以「技術密集」,而成為土地利用的專業嗎?為什麼不質疑工業可能帶來的汙染,而是將焦點集中在農業的利潤不足?改 革農業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難道真的比剷平稻田去豎起工廠來得高嗎?

「這是自信的問題」,林老師快速地說:「例如今天班上有五十個人,其中四十九個同學去留學了,你沒有去留學,這個時候你怎麼辦?就盲目地去和他們一樣去留 學嗎?有沒有認真想過為什麼我要去留學呢?會說這個是趨勢、潮流的,其實自己心裡就設限了,認為這是一種不可違逆的真相!」


為什麼他們反對璞玉計畫

璞玉計畫挑戰的是人們對於農業的認同感;根本來說,食物作為農產品的本質,這項事實在市場場域的交換關係之中不斷的被忽略。人們之所以嚮往工業,是因為工 業商品帶來許多經濟利益,而經濟利益的衡量是靠貨幣、是數字,是那些在現實中無法讓人「吃飽」的幻象。工業商品之所以能讓人感到飽足,是因為它所交換而來 的金錢,有辦法讓我們購買到食物。

但是,一旦交換的網絡無法形成,任何工業商品也就無法餵飽今天的人群。隨著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價格不斷上漲,「交換」這項動作的成本也不斷在提高;再加上, 台灣在工業上仍處在「代工」的分工流程之中,交換更是其中的利潤來源。難道,我們真的只為了彌補交換本身的成本,而犧牲農地來生產更多工業商品嗎?如果我 們貿易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吃到豐盛又精緻的食物,為什麼還要犧牲那些食物的來源──農地呢?

當人們用金錢購買其他國家的食物時,卻仍以為這些食物這是自己生產的。台灣目前的糧食自給率約為32%,換句話說,我們平常吃到的食物中,有32%是「生 於台灣又長於台灣」的,有其他68%是來自於其他國家生產的農產品。只要來自於外國的食物越多,交易的成本也就越高。同樣的,如果交易的成本高到人們實在 無法進行交易了,那麼,誰來補足這個將近七成的食物短缺漏洞?

為什麼反對璞玉計畫?因為土地的價值不是在於炒作出來的誇張價格,而是其所乘載的種植、培養的功能;土地的意義在於生產食物本身。更不論那些農民在農業勞 動中所獲得的成就感,抑或乘載於農村中的文化元素,以及這些元素所帶來的優良生態環境、教育資源、孩童的童年回憶……等。

台灣的農業固然仍面對許多挑戰,但是不代表沒有解決的方法。目前已經有許多人和組織開始投入相關的工作,例如:培育更優良的品種、研發更有效的耕作技術、 生產環境友善的食物、發展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等。這些都不失為改良傳統農業的方式,有許多都已經開始實施並頗具成效。對於竹北而言,問題不是改善農村的具體方法是否存 在,而在於「選擇哪些方法?」、「如何執行?誰來執行?」。而關於這些問題的討論,已經是另外的故事了。

這時,讓我們再回頭想想那將農地全部徵收,作為產業、商業用地的璞玉計畫,無奈之情,溢於言表。



後記

在訪談後的一陣子,開始了全國各鄉鎮的地區稻米競賽,東海里即拿下了竹北區的第一名。再次令人感受到,在工業發展與農業改革之間,無限的複雜情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