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黃哲斌【紙張與黑膠】王榮文。老貓 吳家恆 蔡志浩含反思 書 獨立書店或新局


【紙張與黑膠】
沒有要湊熱鬧,但是不寫睡不著。關於紙本書,淺薄看法如下:
圖一是美國前20大報去年的紙本發行量,除了前六名,全部掉到不足10萬份。發行量曾經超過200萬份的USA Today,如今剩下12萬。
台灣讀者較熟悉的《波士頓環球報》(電影《驚爆焦點》那家報社)、《舊金山紀事報》都只有五萬多份,約略等於一個中型粉絲專頁的訂閱數;不過十年前,這兩家的發行量都還有20幾萬。
至於發行量二十名以後的美國報紙,全剩下三萬多份。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報紙,每年以10-20%的比例持續下滑(畫紅框那一欄),YoY跌幅甚至超過30%。
所以,我要的說是,紙本媒體的萎縮是必然現象嗎?
是,也不是。
是,如果拉長時間來看,隨著螢幕媒體主宰閱讀行為,紙本下滑是必然趨勢。
也不是,不同紙本媒體的萎縮程度與速度,與「生命週期」、「應用場景」、「功能取代性」三項變數息息相關。
簡言之,生命週期最短、應用場景最單一、功能取代性最高的報紙,萎縮速度最快。
相對來說,書本生命週期最長、應用場景最多元、功能取代性最低,即使整體市場下滑,仍有一定支撐性。尤其重視閱讀體驗的書種,例如繪本,例如特殊開本的圖像書,紙書與電子書之間的差距還是難以跨越。
我曾公開或私下說過,自己誤判最嚴重的事之一,就是小看紙書的功能。之前曾有好心的出版社朋友,希望結集我的專欄文章,但我愚蠢認為,網路上可以免費看的文章,似乎沒有出版必要,因此大多婉謝。
後來,一位難以拒絕的長輩,提出我無法拒絕的要求,所以,我將討論媒體轉型的系列破帚文,重新爬梳整理,添加一些數據與案例,又補做一些採訪,最後,在編輯細心巧手之下,印行成冊。
我才發現,一堆零散的網路文章,因而有了系統化、結構化的生命,甚至創造不同閱讀需求,服務不同功能客群。例如,不只一位年輕朋友告訴我,那本如今略嫌過時的小書,竟是他們考傳播研究所的指定讀物。
(沒想到,我有幸躋身補教界。大笑。)
另一系列談資訊素養的文章,改寫結集後,僥倖入選教育部新生閱讀推廣計畫的書單,因而進入中學校園,變成教室裡的「班書」。
以上兩者,都是網路文章無法實現的場景。
書本自有生命,至於書店除了賣書,還有其他社會功能,這點已有不少專家補充,我不敢置一詞。
順帶一提,不少朋友比喻,紙書是明日的黑膠。一個有趣的統計數據:2022年,全美黑膠唱片銷售量為4100萬張,不但逆勢成長,而且首度超越CD銷量的3300萬張。(圖二)
換言之,有些老科技,不僅不會消失,有時還會捲土重來,就像近年歐美吹起翻蓋手機復古風,我們以為死翹翹的Nokia,竟然又變成潮牌。(新聞連結在留言欄)



 吳家恆 昨天臉書上的朋友,最多轉發的就是白沙屯媽祖與白目文化部評委。

蔡先生擔任今年文化部獨立書店的審查委員,我剛好今年也被找去。會議討論的內容,我不能對外說,我只能說,在會議上,蔡先生的發言有其見地,我不覺得有異,看到他這篇貼文,一是很意外,二是想,「喔,原來他是這樣想的啊」,三是覺得奇怪,他沒事幹嘛寫這篇,他的論點絕對討罵挨,何況論述方式大有問題。


然後,一片罵聲之下,很多東西都混為一談,「十年」、「評審委員」、「訪視委員」、「文化部」,加成在一起,火勢難以控制。


這部分,羅玫玲在回應劉定綱的公開貼文有提及,「蔡老師是 #獨立書店文化協會 邀請擔任訪視委員的。也就是文化部發了實體書店補助金後,由獨協執行訪視、評查。

獨協每年邀幾位(不確定有無十位以上)訪視委員走訪拿到補助的書店,每人大約走訪4~5家,每次出訪連同獨協代表和2位以上訪視委員,通常是4~5人一組。訪視委員有獨立書店主人、學者、專家等,每年名單的變化不太大。或許未來在邀請上會更嚴謹吧。

至於薪酬,交通費實報實銷,走訪一家書店2000或2500元(沒注意確切金額)。我擔任了訪視委員3年,平日都在為這樣的訪視累積經驗,需要經常走逛各式書店,正式訪視時才有比較基準,也需要了解該地區的書店生態。訪視後需要寫視察報告!」


看來「十年」跟「訪視委員」、「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是一組的,而「評審委員」、「文化部」是今年的事。


這把火今天還會繼續燒,而且,連平常不去獨立書店,不怎麼買書的人都會加進來罵,不知道蔡先生有沒有預料到這個狀況?而且以史哲部長對負面批評的在意,而史部長跟蔡先生都跟高雄有淵源,流彈一定會亂射。而他的言論也會影響外界對今年剛出來的補助結果的評價。文化部的經辦人員事情已經夠多了,蔡先生放炮一定會讓他們更加焦頭爛額。


而獨立書店文化協會長年找他訪視,也一定會引來對協會的質疑,恐怕又會牽動背後的一些東西。


跟他長年相關的「UXTW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燒到後來一定也會波及。他這篇文字的「使用者經驗」有目共睹,如果這是「設計」出來的,那就太糟糕了;如果他沒料到這個「使用者經驗」,那這個協會就顯得很可疑。


總之,地上本無坑,他吃了什麼誠實豆沙包,自己挖坑,自己跳。



。。。。


獨立書店:逛與不逛的掙扎


連續十年參與訪視各地的獨立書店,對這個行業相當熟悉,也有情感。但是愈熟悉,平常反而愈不敢逛獨立書店。不是沒有興趣,也不是書店不有趣。而是不好意思走進去。


我這幾年有個相當堅持的原則:不買書。主要是基於價值觀。圖書出版業使用大量紙張及過度出版,以現代角度審視,是缺乏永續性的。所以儘量從公共圖書館借書,不買書,也是一種永續生活的實踐。


再來是興趣廣泛,有興趣的書都要買的話是買不完的,家裡也沒地方放了。前幾年才扔掉一大堆書與雜物,把書房地板淨空。


我如果是跟書業沒什麼關聯的一般人,當然就比較會覺得「逛逛不買沒關係」,就逛吧。但我知道獨立書店賣書很辛苦,有些經營者也有自己的堅持。我既然已經確定不買書了,再去逛就覺得店家看到這人逛那麼久什麼都不買就走出去一定有點失望。那就不逛了。


所以很弔詭地,我逛連鎖書店的頻率可能更高一點。反正那個真的是逛逛不買沒關係。在誠品和 MUJI BOOKS 之間我又偏好後者。如果把所有的獨立書店與連鎖書店放在一起排名,MUJI BOOKS 是我心中第一名的書店。從生活到人生,有清楚的價值主張,選書不會太俗氣也不會太做作。


逛書店看到有趣的書,現場就用手機連上圖書館檢索。查得到就直接借閱或預約。以前實體書店經營者抱怨的「逛實體書店,在網路書店買書」的現象已經是過去式了。 


這也是我說過的,現代的書店最好的角色不再是圖書銷售的通路,而是策展的場域。開店就是策展。要用最精準的選書在最短的時間讓站在書架前的人覺得被在意、接納與啟發。


現在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已經更深入日常生活之中。人們不買書並不是不再閱讀了。愛讀書的人還是愛讀書,只是他們未必會去逛書店,而是進了圖書館。 


所以我在圖書館的時間比書店長得多。公共圖書館因為本身就是開放空間,你本來就可以自由進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愛待多久就待多久。沒有壓力,逛得輕鬆自在。而現代的圖書館的空間氛圍也比絕大多數的書店與咖啡館好得多。


這個等級的體驗是書店或咖啡館都比不上的。所以這幾年不只書店逛得少,也愈來愈少上咖啡館了。


書店當然還是有其價值。我之前說過,從以前到現在,書店都應該是街上最能帶來驚喜的店。尤其現在獨立書店選書主軸清楚,性格鮮明。你經常會發現很多之前沒想過、逛了看到才意識到自己需要的書。


只是真要踏進店裡,心中總還是不免一陣掙扎。(我還是會儘量跨進去啦。)


這些年獨立書店如雨後春筍在各地冒出來。不管是真的書店還是開餐廳擺兩本書就說自己是書店(以獲得申請獨立書店補助的資格),我覺得都無妨。總是要有各種實驗才找得出好的解法。


十年來訪視過的書店之中,少數活得健康的多半也的確都可以磨出健康的體質:不被「圖書銷售」的舊模式限制住,商業上能夠存續,而且能夠與顧客共創好的體驗。


希望有更多的獨立書店能夠摸索出更好的定位。


全文與延伸閱讀:


獨立書店:逛與不逛的掙扎 – Taiwan 2.0

https://taiwan.chtsai.org/2024/03/22/duli_shudian/


致謝與致歉,心路歷程,書店與我,以及致未來


日前發表〈獨立書店:逛與不逛的掙扎〉,引發爭議,始料未及。反思數日,回應如下。


1. 致謝與致歉


感謝各方關注與熱烈回應。對我很有啟發性。行業的輪廓因此展露得更清楚。


「不買書」並無推廣之意。原意只是傳達個人書房滿出來之後斷捨離的心境。但因表達不當,未能準確傳達,說得有點太過肯定。引起各界擔憂,甚至讓書業夥伴感覺受傷。特此表達最深的歉意。


造成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及文化部的困擾,深感抱歉。我很珍惜這些年與書店的交流與情誼,以及協會與文化部的指導。但也深知我的視角比較不典型。如果協會與文化部認為沒有幫助,我能夠理解,也再次致歉。


2. 心路歷程


我五十五歲了。這輩子累積的書從書房滿到地上。到後來書房的地板幾乎只剩一條巷子,就連這條小巷都愈來愈常有書違停。幾年前花了月餘整理之後,每次想買什麼書都要猶豫再猶豫,深怕過沒多久之後又要再來一次。


於是開始重新思考買書的習慣。在思考解決方案時(包括電子書,我十多年前就研究過電子書閱讀器)剛好遇上公共圖書館在這十年的復興,就這樣不知不覺間銜接過來。


這十年間經歷的轉變不少。家中沒有電視機,不看電視以後釋放的休閒時間都轉到其他休閒,包括電影、運動、閱讀與寫作。另外就是逐漸以公共運輸取代開車。


後來意識自己經歷了一整套的轉變,從環境到個人。所以在〈獨立書店:逛與不逛的掙扎〉後知後覺地記錄了自己體驗到的轉變,也開始思考我關心了十年的書店如何在這些脈絡中重新變得相關。


其實也就是把某個當下稍縱即逝的感覺與想法記下。必定不會全然正確,也沒有要推廣什麼。感謝各界指教,日後會更謹慎。


3. 書店與我


十年前初次接到協會的訪查邀請時,各地書店已經很難靠賣書維持營運。人們愈來愈不在書店買書,甚至也不太逛書店了。但這正是重新探索與與發現書店新方向的大好時機。


因為每次訪查都有協會成員與文化部代表,外部顧問就從各自的專業來看書店的現況與機會。我從使用者經驗、設計思考與創新的角度切入,焦點就在人與體驗,包括消費者生活型態與使用者需求。


雖然都有書面資料可先預習,但總要真的進場域之後才看得到細節。而不同背景的成員覺得有關聯的細節都不會一樣。大家就是憑藉自己的專業直覺去觀察、感受與詢問,記下有感的面向,交由協會彙整。


雖著經驗累積,對很多事看得也會比一開始廣一點,想得深一點。但也因為時空的轉變,對一些事情的想法多少也有些轉變。總之都是成長。


很敬佩協會為社群的付出,也讓我重新認識與愛上書店。這是我這輩子最珍惜的十年。


4. 致未來


《華氏 451 度》的名言:「你需要的不是書,而是某些藏在書裡的東西。」書店也是。書與閱讀都只是體驗的一小部分。一本書乃至一家店對一個人的價值,最終還是要從他們的生活脈絡來看。


獨立書店真正的競爭對手不是網路書店或圖書館,而是消費者的休閒活動選擇與休閒資源分配。


創新必定充滿著不確定性。每一個對未來的預測,包括我的,都有可能是錯的。但也觸發各種想像與行動。但願我們都能勇於實驗與衝撞,試探出一條離美好的未來更近一點的路。


全文與延伸閱讀:


致謝與致歉,心路歷程,書店與我,以及致未來 – Taiwan 2.0

https://taiwan.chtsai.org/zhixie_yu_zhiqian/


。。。


大家都知道,你看書不買書,作者沒有版稅,出版社也活不下去,最後產業凋亡,你也就沒有書可以看。


聽起來邏輯嚴謹,講的人也義正詞嚴,但現實是什麼?現實是從2010年出版業的最高峰,到如今行業產值只剩下腰斬的一百九十億,一半的書消失在市場,如果考慮到通膨數字,失去讀者的書應該比一半多更多。


現在有人公然說他不買書,你好歹有個可以發洩的對象,而造成超過一半的書失去讀者的兇手呢?沒有人知道「他」是誰,甚至也沒有人知道整件事是怎樣發生的;我們只知道出版就是越來越難經營,暢銷書越來越難遇到,首刷發行量越來越難攤平日益昂貴的印前製作成本。


作為在行業中的一員三十幾年,我唯一獲得的教訓是,碰到任何困難都不要抱怨,抱怨不會解決問題,只會讓你更生氣。


事實上這十幾年來我們每個人都變得更不買書了,我們不買字典百科工具書了(有古哥你不會用嗎?),不買食譜地圖風水算命減肥健身養貓養狗書了(對,你沒聽過古哥嗎?),連羅曼史都買得少了(追網文多爽快)。


風頭上跟著大家討伐真解氣,但你曾經討伐過不買書的你、我和他嗎?討伐不會解決問題,叫人買書也不會。只有認真面對圖書市場就是會不斷下降,找到真正的「兇手」,或者說讀者到底用了什麼系統,什麼服務,什麼檢索解決了他的需求因而放棄了書。


書是作為問題解決方案的角色太過時而敗下陣來,不是誰不買書而衰頹的。行業中的人不要因為大家義憤填膺而感動,那種情緒不會解決問題,不會改變情勢,那只是行業衰退過程中的哀嚎而已。


我們要想的事情是,忘記你是做書的人吧,你是解決讀者需求的人,從解決需求出發,你才會發現無數公司早就發展出取代紙書的需求解決方案,只不過他們可能掛著網路公司、遊戲公司、食品公司的名稱,以至於你看著真正的競爭對手就在眼前,而你興高采烈地使用那些服務,一點都不顧惜其實正是他們摧毀了一半的圖書市場。


你會怨古哥嗎?不會,你會擁抱它。這才是我們現在真正的處境。抱怨、討伐什麼的都是假的。

#R2



。。。

2024五感全開之3/19-24紀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郝廣才好書啟發,不亦樂乎!


香江前輩俞志剛移住溫哥華,早年常相往來,談書人唱片電影,他投資的Chili Club咖哩辣蟹天下無敵,30年未忘。他的人生閱歷提供過不少我終生難忘的啟蒙和體驗。這次再見到他,90歲仍能隻身旅行,身體健康依舊,腦袋一樣清楚,真為老友歡喜。

這回我們聊金庸、蔡瀾和香港。


本週十年未見的老友,無獨有偶還出現韓國朋友吳秉州。他惜情認舊,在台友人大都因為鄭貞銘結的緣。這回他出現我面前,已是投資汽機車自動系統和AI精準檢驗的創業家。說過這裡,現任桃園副市長王明鉅,曾在台大醫院副院長任內一個演講影響我,台灣人臥床至死時間長約七年,如何減為如北歐七天人人有責。本週四他來華山出了一個功課給我,也再次提供我新的創意啟發。


最近我的眼力無法長時間看書,郝廣才的《世紀今日》成為每晚睡前最好的讀物。他真了不起,找到世界偉人366個,用幾千文字即可寫活他們對世人的啟發。3/23他寫改變韓國流行音樂生態的徐太志,我才知道一個人發的光,居然強大到巨大的國家黑布也遮不住。金大中總統以文化立國,韓流席捲全球,源頭原來在此。3/24他寫焦耳,寫老師道爾頓,寫貴人法拉第,寫科研伙伴湯姆森,引人入勝。3/25他寫奧黛麗赫本和法國設計大師Givenchy的相互成就和終生情誼,也令人動容。郝廣才有本領寫出每個偉人的夢想和故事,既動人又有啟發性,一如他的終生志業一切為兒童娓娓道出。這套書共4冊,他並錄製為有聲書。


有這樣的作品,名山大業完成大半。他曾經在遠流奉獻智慧,很高興自立門戶後,一樣成績斐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