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 星期三

0215 2014 六《趙建中建築師紀念集》《大度山林:七十年代大學校園回憶錄》,.. 沈金標夫婦來訪。北島 《波動》《青燈》《藍房子》

游常山轉文很可以;與沈金標 (高鐵一路)、江燦騰等人討論
中午新聞多罐裝。
TVBS 56台報導強姦累犯竟然將錄影帶放了部分
台北某十字路口的廣告放某日-瑞混血的清涼影片


北島
  
 挽歌

寡婦用細碎的淚水供奉著
偶像,等待哺乳的
是那群剛出生的餓狼
它們從生死線上一個個逃離
山峰聳動著,也傳遞了我的嚎叫
我們一起圍困農場

你來自炊煙繚繞的農場
野菊花環迎風飄散
走向我,挺起小小而結實的乳房
我們相逢在麥地
小麥在花崗岩上瘋狂地生長
你就是那寡婦,失去的

是我,是一生美好的願望
我們躺在一起,汗水涔涔
床漂流在早晨的河上





PPT 選
議題: 我看東海大學的校園
時間: 本周日2月16日,下午1點至4點
地點: 工學院後方 (陳其寬先生設計的老建築,40年前原建築系館) 。洪堯勳主任說: 教室號碼為IEII104,位於工工系舊實習工廠,現為工工系會議室。
會在門口立牌子以利尋找,單槍與電腦會先準備。
方式: 陳永松建議大家採取聊天方式。鍾漢清建議有人志願當會議記錄者。簡介本小組的緣起和目的,待辦事項,輪流發言。每人報告,以不超過20分鐘…..很可能全程錄影,或將上傳YouTube
期待成果(一年後): 校園 (blog名,近日可啟用;請建議);白皮書 (這項要有志工小組負責,討論事項);書籍 (本項目前由鍾漢清負責,一本建築物史;一本是校友寫校園環境的文集,以許達然為主……)

校園環境之過去、現在、與未來
"Place is important, not me.“ ( Explore Northlandz at http://www.Separate-----Together.com/ )
“The past is always tense, the future perfect.” ― Zadie Smith
'We can't determine the right thing to do now solely on the basis that someone did the wrong thing done in the past. Putting those past wrongs right is rarely as simple, or as cheap, as reversing the original act'

開始的20-30分鐘,大家相互認識一下 (也請各位說一下:你期望的會議成果)。
接著, 我想請建築系的沈金標先生或彭康健先生 , 簡介校整體校園,20分鐘- -(彭兄沒連絡上,就請沈兄介紹,他在15日北上高鐵中說O.K.)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多,我們輪流簡短談你的看法;
最後談一些專門的議題。

營造永續校園;提供”顧客”優良服務。
原先之志是要做一公開的資料庫,含東海建築物的故事。 《東海校園建築步道》陳其寬序;

寫東海環境的人
許達然的“谷”、“相思樹”……等等, 寫東海環境者,以他最好。
相關文章的集子,與建築物互補。
----好論文
《大學校園建築外部空間之品質》,參考《趙建中建築師紀念集》,頁212-14

趙建中老師2012年的《大度山林:七十年代大學校園回憶錄》, 是關心東海大學校園發展史,以及相關人物之點滴的佳作。
它為東海之友所寫的,也是關心東海的朋友必讀的。「後記」有許多建言,包括設「校園建築師」,以控制校園品質日益低下;「遷教授宿舍區」;「新教舍的空間分配原則」…..都自成一家之言,可作為開會討論之用。

校園設計與決策;模式和歷史 (1954~2014)
除了創校時貝-張-陳的團隊有總體計畫。16-17年之後,漸轉型成約1.7萬師生的新型大學。
之後,每位新校長,隨可用資源來添增…..piecemeal /muddling through方式。
幾位建築系的老師提出過一些構想和草圖。漢-詹….等老師有”作品” 。

校園區塊:信哉智者能創物
曾約農(路1970s):1955年-1958年(A/B教師宿舍……)
吳德耀 (路1990s):1958年-1971年(工學院1958;教堂1963…….)
謝明山:1972年-1978年(實習農牧場 1973:茂榜廳;建築系館)

梅可望:1978年-1992年(新圖書館/中正;)
阮大年:1992年-1995年(相思林)
王亢沛:1995年-2004年(2005第二教學區動工 )
程海東:2004年-2012年7月(第七任) 湯銘哲:2013年2月-今 (第八任)

隱憂
缺長期規畫
市場機制與衝突
人數/科系飽和或縮編
宿舍/校舍制度之包袱
建築品質/文化




 劉玉燕:  在台中嗎?
 Sent at 9:11 PM on Saturday
 me:  台北。烏魚子放冰箱了.....
 劉玉燕:  漢忠知不知道我請他買海報之事?得請他看email,他才知道那一張
烏魚子不是原本就放在冰箱嗎?
 me:  烤好了。
 劉玉燕:  咦?你還在台北?
什麼?
ME 烏魚仔烤好吃1/10,9/10放回冰箱。


 (2014.2.15, 沈金標夫婦來訪。 我跟大嫂說, 不好意思, 一直談東海的事。沈兄說, 沒關係, 她也是東海的。我們交換許多情報,包括下任董事長的內幕……沈兄很有創意,最近有新產品要上市,特別恭賀他….. 寫這篇紀念與1971年的室友重逢之樂趣。)

1979-80年,我在飛利蒲竹北廠區 (Plant, 有四個工廠), 我們非正式的校友約有10多人, 文、理、工學院的畢業生都有,以工學院最多 (化工和工工)。大家都海珍惜校友。 我負責接待東海和清華的師生 (實習),而那時候,大家都沒想到捐錢給東海。

1982-83年,我與陳碧灣學長是工研院電子所 (ERSO)的經理,有一次年終聚會,所長酒後失言,先說交大畢業的起來乾一杯,7成的經理站起來。我們兩位佔高比率, 絕對是名列前茅,沒漏東海的氣。

不知道現在還有那些公司/工廠, 內部有校友會”?


***

新到北島重印之作
《波動》《青燈》《藍房子》
作者:北島
出版社:本事出版
《波動》是享譽文壇的北島的第一本創作,寫於1974 年,1979年正式在《今天》文學雜誌連載,是當代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四十多年來已被翻譯成三十種語言文字出版。北島2012年最新修訂,著名評論家李陀說:「讀《波動》,小說敍事暢快得有如清泉石上流,雖然也有略微平緩或婉轉的時候,但決沒有拖沓和停滯,更不會有淤積或堵塞。在我看來,這簡直是個奇跡——有如此敍事速度的小說放在今天也是不多見,問題是,怎麼會出現在1974年?太早了,早得難於解釋。」另一位著名評論家陳思和認為,它是文革時期潛在寫作中最成功的小說。更有論者說,無論是愛情本身的悽婉與苦澀,還是非臉譜化的人物性格與命運的複雜性,抑或是敍事角度的快速切換、大量使用人物對話等等,都顯現出這篇小說遠超出時代的早熟與「現代」。對於文革,不同於傷痕文學的憤怒與簡單控訴,而是直抵人物內心,敍述冷靜而深沉。寫作的人是孤獨的。寫作與孤獨,形影不離,影子或許成為主人。寫作在召喚,有時沉默,有時叫喊,往往沒有回聲。遠行與迴歸,而回歸的路更長。
《青燈》《藍房子》寫散文,有三條最重要。一是誠實。這寫作基石因普遍缺失而彌足珍貴。其實與誠實對應的不僅是謊言,也包括虛妄、矯情及逃避;二是沉默。與一個喧囂的時代抗衡的是沉默,使我們不致淪為同謀或被吞噬。沉默改變詞語的方式,深化孤獨的內省,延長冥想的回聲,給萬物重新命名的可能;三是警醒。在愛與恨、忠與逆、守成與超越之間,構成一個作家與母語之間的緊張關係。警醒則是必要的承諾與保證。
北島以詩名傳於世,散文的寫作相對為時較短,但十多年的散文寫作,跟詩人的流亡息息相連,遠涉中國與世界的巨大變化,近至作者個人的漂泊生涯,二者平行交錯,互為因果。《藍房子》《午夜之門》《青燈》《城門開》等散文結集,雖曾經有臺灣大陸不同的版本,但只有香港版保留着作者的完整面貌。記得這幾本書在香港出版時恰逢作者六十歲。作者說,耳順之年,本應圖個清靜,可風雨如晦,四顧茫然,這人世間前景更加黯淡。
作者:
北島,趙振開,四九年生於北京,最享國際盛譽的中國詩人、作家,小說、詩歌、散文、文學評論、翻譯,各方面都成就非凡。現居香港。七八年與朋友創辦《今天》文學雜誌並任主編至今,近年不懈努力籌辦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備受關注和好評,和活字文化合作出版「給孩子系列」叢書,一紙風行。北島作品被譯為三十多種文字出版,中文完整未刪節版,本事出版將陸續面世。
可能是書籍和文字的圖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