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 星期三

122) 70年代上半葉台北的俞大綱先生(1908-1977)課堂,讀奚淞「瓔絡光搖劫後塵,墻隈對汝一愴神,懸知天意憐幽仄,故遣優曇幻此身。……」《記憶中的課堂—紀俞師一》收入《 給川川的札記 》1988






【他鄉,故鄉】沈珮君/大化無形(下) | 家庭兩性| 生活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 › 生活 › 家庭兩性


2 days ago — 那天,俞大綱訪奚淞未遇,坐在他的書桌前寫了一幅字留給他:「瓔絡光搖劫後塵,墻隈對汝一愴神,懸知天意憐幽仄,故遣優曇幻此身。……」他以瓔絡喻櫻花 ...



ㄔㄨㄤˋ
哀傷的。如:「」。《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傳.范式傳》:「時式出行適還,省書見瘞,然感之,向墳揖哭,以為死友。」



 音讀, ㄗㄜˋ(漢拼)zè. 解釋. 傾斜。例日仄; 狹小。例幽仄、仄隘; 心中不安。例歉仄、愧仄; 韻文稱字音四聲中的上、去、入三聲為「仄聲」,簡稱為「仄」。例平仄.
幽仄,讀音是yōu zè。意思是①微賤;卑陋。②指隱居之士。
 [阜部-9畫-共12畫]
注  音ㄨㄟ
漢語拼音wēi
釋  義

  1. 水流彎曲的地方。《淮南子.覽冥》:「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唐.孟浩然〈峴潭作〉詩:「石潭傍隩,沙岸曉夤緣。」
  2. 山彎曲的地方。《管子.形勢》:「大山之,奚有於深。」金.王元粹〈經廢宅〉詩:「誰家住宅北山,亂後逋人尚未回。」
  3. 角落。《文選.左思.魏都賦》:「考之四,則八埏之中;測之寒暑,則霜露所均。」唐.韓愈〈絰騝贈張籍〉詩:「度前鋪瓦隴,發木積牆。」


優曇花四大名花一、優曇花梵文優曇波羅(Udumbara),亦作優曇婆羅、烏曇跋羅、優曇缽華、烏曇華等,意譯靈瑞、瑞應。產於喜瑪拉雅山麓及德干高原、錫 ...

曇曇. 注音, ㄊㄢˊ ㄊㄢˊ. 漢語拼音, tán tán. 釋義. 烏雲密布的樣子。晉.陸雲〈愁霖賦〉:「雲 曇曇 而疊結兮,雨淫淫而未散。」 ︿. 回頂端.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2022 0808

香燕學姐,今晨直播妳在漢聲的同事懷念俞大綱先生的節目,是要為妳祝壽的。不料匆匆作完,忘記最重要的。特此補上。



 122) 70年代上半葉台北的俞大綱先生課堂,讀奚淞《記憶中的課堂—紀俞師一》收入《 給川川的札記 》1988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590060642625393

俞大綱(1908年6月10日-1977年5月2日),浙江紹興人,中華民國前國防部部長俞大維的弟弟,中國戲曲專家。



桃李春風[編輯]

俞大綱先生為人謙和,提攜人文藝術人才不遺餘力,喜歡同青年人接近。

指導王振義林清涼柯秀蓮陳玲玲詹惠登邱坤良楊小定等多位研究生。

王秋桂林懷民施叔青林鋒雄張炫文郭小莊康來新陳秀芳吳美雲姚孟嘉蔣勳李昂王安祈等許多文藝界人士都是俞先生拉拔的學生。

林懷民曾回憶道:「我在年輕的時候,由於受到西洋戲劇與表演的影響,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戲曲,有著一份偏見,覺得它是過時的、不好的,但是當時俞先生曾經找我,說他那邊剛好多一張門票,問我要不要到國軍藝文館看戲?我就答應去了,看了俞先生的戲曲後,我慢慢地改變了過去對京劇的看法,之後俞先生總是會剛好多一張門票,特別保留給我讓我去看戲。」[1]

邱坤良在《俞大綱先生與臺灣地方戲曲的研究》一文 (收入《燈火下樓台》) 中,綜合俞大綱先生對臺灣地方戲曲的期望乃基於:「一、此做為研究臺灣社會,以及中原文化與臺灣血緣關係的重要資料;二、以此做為研究中原戲曲衍變史的資料;三、以此作為劇種改良的對象。」俞大綱先生的抱負企圖由此可見。



 林懷民. 《高處眼亮:林懷民舞蹈歲月告白》. 遠流出版社. 2010

奚淞(1947年-)  兩本感人的散文集:《姆媽 看這片繁花》 1987 、 《 給川川的札記 》*1988 

《 給川川的札記 》有三篇紀念俞大綱先生的《記憶中的課堂—紀俞師一》頁211~214

應該是寫70年代初奚淞從法國回國,在館前路俞大綱辦公室的上課,講李義山的詩.....

 我們就用它來說明當時的



*【推薦序】奚淞的「情書」 ,奚淞的「心經」 ——重讀《給川川的札記》

文:白先勇

一九八六年到一九八七年間,奚淞每月給《皇冠雜誌》發表了一系列的圖畫及文章,一九八八年結集出版,是為《給川川的札記》。這部札記甫出版便引起藝文界朋友圈一陣交頭接耳,這部書的聲音有一股絕大的魅力,好像作者對每個讀者都在綿綿訴「情」,循循解「經」。大家都在好奇,誰是川川?也都希望自己成為川川,因為作者奚淞對待他書裡的傾訴對象川川,是如此的親暱、溫柔、體貼又纏綿。




****
2020  我昨天看台灣演義郭小莊
 她的創作過程最值得思考
 與林懷民 的創作生涯的比較
很令人深思



「一抹春風百劫身,菱花空對海揚塵,縱然埋骨成灰燼,難遣人間未了情」,這是俞大綱老師一九七○年代在《王魁負桂英》的一段唱詞,傳頌一時。


俞大全集 三冊 (劇作卷 論述卷) 台北:幼獅 1987  我缺的是詩集
  • 《俞大綱全集》(4卷本,身後的1987年由弟子編成)

燈火下樓台 台北:聯經 1977 親友懷念集

話說1970年郭小莊即演俞大綱新編《王魁負桂英》。那時是我們還沒相識的41年前。不過,姑且斷章取義套故事
「自別君……,夢繞女白宮或女生宿舍,曉來輾轉書窗外,夜夜和露立蒼苔,數不盡朝朝暮暮相思債……。」 (《俞大綱全集 劇作卷,頁78,稍改動

俞大綱與李商隱

一生中,對奚淞精神上有所指引、文化上有所孕育的人,首先要屬俞大綱老師了。俞老師本人出自簪纓詩禮之家,他的外曾祖是清朝重臣曾國藩,表兄陳寅恪乃國學大師。俞大綱老師本人精通詩學,對中國戲曲特別有研究,而其人恂恂君子,泱泱大度,人情世故無所不通,堪稱是一個通人,所以在上世紀七○年代,能夠潛移默化,引領當時一批優秀的「文藝青年」林懷民、郭小莊、樊曼儂、吳美雲、施叔青……各自走上文化的康莊大道,在台灣各成一家,雲門、雅音小集、新象、漢聲雜誌——這些文化精萃的成立,好像隱隱間大方向都順著俞大綱老師的指引。

俞老師除了在大學開課以外,還在他館前路的辦公室裡開私塾,宛如宋朝當年的白鹿洞書院,規模雖小得多,但影響力卻大,七○年代上述那批「文藝青年」都是俞老師的弟子,奚淞當然也廁身其中,而且是俞大綱老師的「愛徒」,大概他的悟性特高,俞老師寵愛他。奚淞那時剛從法國學藝歸來,俞老師循循善誘,將他導引至中國古典詩詞戲曲的廟堂,激起了他對故國文化的嚮往,那時兩岸還未通行,「未見中國,卻有一份對古老文明的鄉愁。便也在漫不經心的聆聽講課中,讓我夢赴中原,彷彿印下鮮明的履跡了。」

俞大綱老師在講李商隱的詩: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解釋到「留得枯荷聽雨聲」,俞老師禁不住笑著嘆息了:「中國人哪……就算人生到怎樣枯寂時,還是有遠景的!」「在這裡,李義山並沒有佛家意味,而更近道家精神。」俞老師語末,增強語氣似的吟詠:「留得枯荷聽雨聲——你看,你聽,多美,真是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