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6日 星期四

讀 夏菁 (1925-2021)《窺豹集 》:談朋友約定的故事。覃子豪立像;擎天崗 約定: 吳望-黃用 巴黎1970 夏菁-余光中(1928—2017): 泰山 90歲 通信錄。美國詩選合作譯詩鞥。繼續談 Robert Lee Foster

 


我的一位經常環遊世界各地的同學,也是位名鳥類生物學家說:台灣是一處尚未廣為世人知曉的生態旅遊的秘境。現代化的台灣安全,便利,到處是友善的人民。充滿異國風情的熱帶風光就在台北附近的山上可以一天來回,而在其他熱帶國家一般不會近在咫尺,若離城市太遠則常有安全和疾病的疑慮。更難能可貴的是台灣的步道和公共設施是世界一流,走在熱帶風光裏是心曠神怡而不是泥濘難行。今天乘公車到陽明山上的絹絲瀑布再步行到擎天崗,石梯嶺,一路上有幽林,鳥鳴,溪流,草原,羣山,還有已不多見的水牛,真是美不勝收,讓你洗心滌慮。


“ In Washington DC, at a Metro Station, on a cold January morning in 2007, a man with a violin played six Bach pieces for about 45 minutes. During that time, approximately 2000 people went through the station, most of them on their way to work.

After about four minutes, a middle-aged man noticed that there was a musician playing. He slowed his pace and stopped for a few seconds, and then he hurried on to meet his schedule.

About four minutes later, the violinist received his first dollar. A woman threw money in the hat and, without stopping, continued to walk.

At six minutes, a young man leaned against the wall to listen to him, then looked at his watch and started to walk again.

At ten minutes, a three-year old boy stopped, but his mother tugged him along hurriedly. The kid stopped to look at the violinist again, but the mother pushed hard and the child continued to walk, turning his head the whole time. This action was repeated by several other children, but every parent - without exception - forced their children to move on quickly.

At forty-five minutes: The musician played continuously. Only six people stopped and listened for a short while. About twenty gave money but continued to walk at their normal pace. The man collected a total of $32.

After one hour:

He finished playing and silence took over. No one noticed and no one applauded. There was no recognition at all.

No one knew this, but the violinist was Joshua Bell, one of the greatest musicians in the world. He played one of the most intricate pieces ever written, with a violin worth $3.5 million dollars. Two days before, Joshua Bell sold-out a theater in Boston where the seats averaged $100 each to sit and listen to him play the same music.

This is a true story. Joshua Bell, playing incognito in the D.C. Metro Station, was organized by the Washington Post as part of a social experiment about perception, taste and people’s priorities.

This experiment raised several questions:

In a common-place environment, at an inappropriate hour, do we perceive beauty?

If so, do we stop to appreciate it?

Do we recognize talent in an unexpected context?

One possible conclusion reached from this experiment could be this:

If we do not have a moment to stop and listen to one of the best musicians in the world, playing some of the finest music ever written, with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instruments ever made…

How many other things are we missing as we rush through life?”

The Love Rabbi-Yisroel Bernath

A good point

夏菁於1954年和鄧禹平、余光中、覃子豪、鍾鼎文等創立「藍星詩社」,並出版第一本詩集:《靜靜的林間》。到2021年共出了十五種,包括近年的《五十弦》(2014)、《對流》(中英對照詩集2014)、詩劇《孟姜女》(2011)及詩論《窺豹集》(2013)等。夏菁同時也寫散文,自1968年出版的《落磯山下》到最後出版的《船過無痕》(2012),共有五集。早年在臺灣,夏菁曾創編「藍星詩頁」,曾主編《文學雜誌》及《自由青年》等詩頁。




覃子豪   夏菁年青時談詩憶往文集 《窺豹集 》藍星詩社
夏菁 1925~2021 - 台灣文學館
nmtl.gov.tw
https://activityfile.nmtl.gov.tw › Volume_2021


夏菁 (1925-2021) 圖13 夏菁 提供/Tom Sze-Tsan Sheng 夏菁,本名盛志澄,另有筆名莊俠、李 淳,1925年10月6日生於浙江省嘉興縣(今 浙江省嘉興市),2021年10月16日辭世,享 耆壽96歲。夏菁畢業於浙江大學農學院森林 系、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森林和集水區研 究所碩士。1947年來台後陸續任職於於花蓮 山林管理所(今花蓮林管處)木瓜山林場、 農復會(今行政院農委會)等各級農林機 關。1968年,應聘聯合國農糧組織水土保持 專家,直至1984年退休,受聘為美國科羅拉 多州立大學教授。曾獲中國文藝獎章,為藍 星詩社發起人之一,曾任中國青年寫作協會 主任委員,創辦並主編《藍星詩頁》,以及 主持《文學雜誌》、《自由青年》新詩專欄 編務。 夏菁早年寫詩,研讀、翻譯英美詩或詩 論,受新月派、英美詩人及詩作影響,寫詩 必顧及詩韻格律,格律謹嚴,文字洗鍊,與 抒情內容相結合,呈顯簡潔明朗的流暢詩 風。1954年,與紀弦為倡導者代表的現代派 分庭抗禮,夏菁與詩人同好余光中、覃子豪 等人共同創辦「藍星詩社」,並於1958年創 辦《藍星詩頁》,擔當主編一職,為該刊物 人物/辭世作家 
供給詩稿、翻譯詩作、詩論。此一時期,與 詩人的論爭及對詩的思考,夏菁突破自身詩 作必講究格律的創作限制,開展出更多樣的 新詩主題,如以動物作喻,寫作諷刺詩。整 體而言,夏菁後期詩作詩風內斂、溫婉恬淡 富有哲理,也嘗試更多的寫作主題。至於散 文,梁實秋曾言夏菁的散文也受英美文學影 響,論及夏菁散文風格「清談娓娓,勝語直尋」。 夏菁創作文類有詩、散文,並有翻譯 的詩作、詩論散見於刊物、合集。著有詩 集《靜靜的林間》、《噴水池》、《石柱 集》、《少年遊》、《雪嶺》、《澗水淙淙》等;散文《落磯山下》、《悠悠藍山》、《可臨視堡的風鈴》等;詩與攝影合 集《回到林間去—山、林人的融合》;論 述《窺豹集》。


PDF

夏菁,本名盛志澄,另有筆名莊俠、李. 淳,1925年10月6日生於浙江省嘉興縣(今. 浙江省嘉興市),2021年10月16日辭世,享. 耆壽96歲。夏菁畢業於浙江大學農學院森林. 系 ...

詩人揚牧曾向余光中說起:你和夏菁,自一九五四年相交,幾十年來,情誼不斷,真不容易!言下之意,自古文人相輕,互爭名利,知友因而反目者,屢見不鮮。你們之間有甚祕密和 ...

永遠不滅的藍星光燦:詩人夏菁踽踽獨行走遠了

2021-12-14
作家

向明
關鍵字

向明


夏菁


藍星詩社


Vol.434

活動攝影




在五十年代,詩人這個圈子流傳著一句「兩馬同槽」的鐫語,羨煞了多少愛詩的人。因為這四個字是出自梁實秋先生之口,是用來讚許他的兩個得意門生余光中和夏菁的。意思是他的這兩個詩的傳人都有很高的詩學成就,而且兩人合辦了「藍星詩社」,很像當年他們「新月詩派」那樣的發光發熱。

余光中一直是在學院裡教英美詩,寫新詩,在詩壇一直到他92歲過世前仍然星光閃爍,處處掌聲。夏菁則是學農的,是當年蔣夢麟博士主持的農復會裡的水土保持專家,與李登輝同在一個辦公室裡做著改革台灣農政的工作。他很早就研習英美詩,當美國國寶級詩人佛洛斯特在台灣尚很少人知道的時候,他就翻譯佛氏的名作〈雪夜林畔〉、〈黃金時代不久留〉等四首,收在今日世界社出版的《美國詩選》,與同在該書翻譯的梁實秋、張愛玲、邢光祖、林以亮、余光中等譯家齊名。

夏菁的詩創作深受英美詩的影響,但不是西方浪漫派詩的餘緒,也不是依茲拉.龐德和艾略特師徒的激進現代,而是承傳了葉慈等現代詩人的手法,做比較理性的傳承。他在第一本詩集《靜靜的林間》後記中即曾宣示:「詩,在我是終身的追求,不是一時的調情。」可見他是一個不隨波逐流的正牌詩人。當早年台灣的詩成了政治打手、口號傳單時,他和覃子豪、鄧禹平、余光中等人組織「藍星詩社」,主張詩應抒發自己的心聲。在六十年代詩人們縱情於現代的晦澀虛無時,他提出「詩的可讀性」為詩存在的第一要務,語言可以淺近,內涵則須深邃。到了近代,詩人們多向「後現代」靠近,他仍然保持他「詩必心出」的不變信仰。

然而這樣深深固執於本心,絕不向周遭的流行思潮妥協的詩人,肯定是要踽踽獨行一輩子,絕對别想得到與他不同道者的半點鼓勵和掌聲的。甚至本來和他一路打拚過來的,年深日久也疏於給他幾句打氣好聽的話。加之他很早即離開台灣,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去協助很多低度開發國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最早(1969)他去了牙買加一待五年,然後(1976)去了薩爾瓦多,又是兩年多,此後他不斷被指定去馳援別的國家,終至舉家遷往美國,每回台灣也是應台灣農政單位之請,協助一些水土保持和加固的問題。雖然他的詩作從來沒有因四處奔波而停頓過,但是由於人常不在台灣,缺少對自己土地環境的刺激,而更由於缺乏被人傳誦或引起共嗚的隨機快感,終至慢慢被台灣詩壇疏遠,連歷年出版的詩選也少有他的名字。遑論他早就應得的詩歌終身成就獎項。這是很多去國遠行詩人必定會遇到的宿命,缺乏自己土地人氣助長的最終結果。

但是夏菁是不在乎這些的,他認為每個寫詩的人只要忠於自己,能夠傳達這個時代的感覺和心聲,其他就交由時間去評判。在這整個詩的發展極不景氣,詩人被當作笑話一樣存在的今天,最近他仍然將他自第二個千禧年以來,至今發表過的詩作55首,結成他的第十本詩集,命名為《獨行集》。這個書名看似平凡,然也十足代表此時此地他年屆85歲,仍然踽踽獨行於詩的創造道路上的孤寂心境。而在一個與他同年齡層的我等少數寫詩人而言,看到他如此無奈的自我傷感,不無為他具抱屈之感。認真的說,夏菁的詩是屬於上流社會、正人君子的詩,語言中規中矩,意象絕不驚詫到令人除死方休,每首詩總是予人一種親和感、安定感。夏菁詩中尤其充滿著一種紳士般的高貴與自信,他在〈如此一生〉的短詩中,這樣描繪自己:



曾著有十冊詩,五本散文

卻不是學文出身
在研究所教書,指導論文
沒有戴博士金纓

緊扣著一隻手,不渝终生

只有那海天作證



由於他自始即在協助解決台灣農林面臨的問題,因此他詩中多吐露出對土地、對眾生、對保育、對環保的關懷。2009年台灣南部八八水災遭受重創,他除以水土保持專家的身分心急如焚的在報紙撰文,向有關當局提供因應之道,並以〈看人力能否勝天〉為題,為八八水災而寫了一首詩,深深表達他對這塊土地的關注,詩一起始,他回憶說:



五十年前,我參與

八.七水患的救災

彰化的許厝竂

像世界末日,村屋全埋

那片石礫,那片死寂

不時還映在我的腦海



然後他將現在的災難與痛苦細訴一遍之後,他傷心無奈的告訴大家,不要怨天尤人,要勇面對,因為:



這是世纪的天災──

一年的雨量落在幾天之間

不要爭執,不要指責

不分上下,不分旗幟

做好善後,家園重建

看人力能否勝天



確實,面對這種不可預知、無法抗拒的「天作孽」,我們這渺小的人類,除了逆來順受,發揮自力更生,以人定勝天的勇毅來自救,不然又再能怎樣?

夏菁的另一絕活是散文,他和余光中是「藍星」光譜中能夠將詩與散文左右開弓的能手。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落磯山下》於1968年出版,當時尚健在的梁實秋先生便說:「夏菁通數國文字,嗜英美文學,其散文絕無時下習氣,清談娓娓,勝語直尋,中國人使用中國文字,固當如此。」在「藍星詩社」旗下出版各種版本詩刊中,以夏菁主編時獨創的摺疊式《藍星詩頁》為最風光,自1958至1984年出版的73期詩頁中,除藍星創社基本成員的詩作發表外,瘂弦、葉珊(楊牧)、阮囊、周夢蝶、黃用、吳望堯等均是當時正意興風發的主要作者。連紀弦大老被勢所逼,欲解散現代派的文章〈我的立場〉,也是在夏菁主編的《藍星詩頁》發表,夏菁對「藍星」的貢獻,真是該記一大功。「藍星詩社」是夏菁催生而誕生的,苦撐近五十年之後的今天,終於無疾淡出,(按:指由淡江大學中文系支持的《藍星詩學季刊》)夏菁遠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為挽救這份他投注無數心血的老詩刊,曾經心急如焚,我們之間隔洋函電和E-mail交談無數,但都無能為力,只嘆我們都已老邁,再也無力挽狂濤於既倒。

自此之後,夏菁便再也不和我聯繫,加之年歲已大、乏人照顧,他和夫人雙雙住進了老人公寓,連文協於2017年頒給一個終身成就獎章,他也無法回台領獎。但他對文學的理想,仍然沒有放棄,他把他早年寫的歌劇〈孟姜女〉未能出版的存稿找了出來,重新整理,印成書本,完成夙願。其實他早在1951年即受音樂界之托,寫了一部音樂劇〈比翼鳥〉,內容寫台灣原住民為爭水權作酒,不和成世仇,後因雙方子女相愛戀而回復到和平相處。梁實秋先生曾極力鼓勵,設法譜曲演出,但因審未准而作罷。

夏菁和我相處很好,曾有詩贈我題名〈水聲不老〉,全詩15行,係以我的出版著作書名串成,非常獨特,我們兩人均曾因公左腳骨折有點跛,因之戲稱為兩個「獨行俠」。他也曾用「莊俠」的筆名寫過詩,現在他居然踽踽獨行了,令人非常不捨。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臺灣詩人、作家,福建永春洋上村人,生於南京,曾於香港與臺灣多所大學任教。曾參與現代詩論戰和鄉土文學論戰,在鄉土文學 ...


《窺豹集 》中 約定 吳望黃用 巴黎1970   夏菁余光中泰山 90歲
《》
覃子豪立像

ㄑ|ㄣˊ cn(06519)
姓。如明代有覃應充。"夏菁是我的長官也是我學寫新詩的老師,比起我後來1953年,參加第一期「中華文藝函授學校」詩歌班的老師覃子豪,影響我更大,他的學生很多,也沒那麼多時間仔細批改每位學生的作業。我和藍雲、向明、瘂弦、一夫、秦嶽、蜀弓、小民等人,都是第一屆詩歌班同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