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2日 星期一

李弘祺 唐山講座公開訪談:宗教家庭、生涯、與學術綱要 。 hc作 補充說明 Shoki Ko (黃彰輝)及蔡榮芳《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 2020,438頁) 張英超《宮前町九十番地(紀念新版)》 ; 黃彰輝 推薦其同學李嘉嵩 (李弘祺父親,回憶錄《一百年來》 )參加 Rockefeller Institutes Grant of $20 Million( 1955 )選世界20位學生赴美國學習。0421 2024 《讀史的樂趣》第四部份夏瑪的《公民們--法國大革命邊年史》Citizens: A Chronicl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By Simon Schama〉的書評

 李弘祺 唐山講座公開訪談:宗教家庭、生涯、與學術綱要 。  hc作 補充說明  Shoki Ko (黃彰輝)及蔡榮芳《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 2020,438頁) 張英超《宮前町九十番地(紀念新版)》 ; 黃彰輝 推薦其同學李嘉嵩 (李弘祺父親,回憶錄《一百年來》  )參加 Rockefeller Institutes Grant of $20 Million( 1955 )選世界20位學生赴美國學習。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765892957241817

李弘祺教授 唐山講座綱要2024 0421

非常感謝唐山講座邀請我來談談我的宗教甚或和學術發展的經歷。本來宗教信仰是一個非常個人的東西,我像我的老師Jonathan Spence (史景遷)一樣,基本上是不談它的,但是讀了他的《太平天國》(God's Chinese Son) 或《利瑪竇的記憶宮殿》(Matteo Ricci and His Memory Palace)的人都會馬上覺得他對基督教非常熟悉。所以他就是不肯談他個人的宗教信仰,但是這是無法規避的秘密。我因爲如此,所以就答應唐山講座以及梁國淦的邀請,答應跟大家談談這個應該是屬於個人内在生活的記憶。

昨天是第一講。他們讓我放開隨便説,所以我把長老會的蘇格蘭基督教背景做了一些討論,讓大家知道爲什麽長老會會采取一個相對“世俗化”(secular;我提到Harvey Cox 的The Secular City),參與社會改良以及政治的神學。我也談到神學家像彌迪理(Daniel Beeby) 的開放進步思想(所以會知道像David  Riesman [The Lonely Crowd]、Paul Tillich [the ultimate concern]、Bonhoeffer 及 Teilhard de Chardin 這些名字),以及像 Charles Dickens、David Landsborough (曾經與 達爾文 合作,是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創辦人的父親)這些人的基督教信仰。好contextualize 過去數十年台灣長老會的神學特色。

Contextualization 是近代神學很重要的觀念,一般認爲是Shoki Ko (黃彰輝)最先提出來的。這位曾經教過Ronald Dore 日文的台灣基督徒,是一個重要的神學家,在國際基督教組織及神學有很高的地位。

我提到這些東西,主要是因爲它們是我成長過程中經常聼到的、不是課堂裏可以學到的東西。後來在耶魯上“西洋近代思想史”(Franklin L. Baumer 以及 Peter Gay) 、“基督教教義思想史" (Jaroslav Pelikan) , 就使得我對他們的認識更爲深刻,比一般在台灣受過高等教育的學者有比較廣汎或深入的理解。這幾位耶魯的老師(還有Robert Palmer)的學識和影響力都是世界第一流的。他們的影響外塑於我,不容忽略。而我對基督教教義和信仰自然反映了整個歐洲近代思想史的發展和掙扎。

當然,我也提到許倬雲教授在大學時代對我的影響:社會經濟的背景會對思想的形成及發展做出根本的影響。這一點我反復在我的FB上面提到過。毋庸再述。

我也提到我父親在我大約10歲的時候,曾經因爲我對我祖母囘嘴,用竹條打了我的腿兩下,我永遠記得,是他唯一一次體罰我。他對我最重要的教訓:一切要守住是非的基本原則,不能從別的角度或立場去考慮做事的方向。他也常常對我說,一個人必須自己站得起來,在學術上或道德上追求獨立和完美。(事實上,他也曾經説過好幾次:思想追求高深或獨特的方向是應該的,但是生活的實踐卻要保守。)

我承認基督教的聖經對我個人的品德影響最深刻,但是我認爲《論語》的許多教訓也對我有長久廣泛的影響。


我很感謝林健男董事長、王孟亮教授、李筱峰教授、蔡奇達先生、鍾漢清先生、以及吳文洲先生一家來捧場,令我非常意外與惶恐。還有幾位年輕的朋友參與聽講,我很謝謝他們。

下面是(李弘祺 唐山講座錄影)的連結:(很長,請指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SIJhJ



Contextualization 是近代神學很重要的觀念,一般認爲是Shoki Ko (黃彰輝)最先提出來的。這位曾經教過Ronald Dore 日文的台灣基督徒,是一個重要的神學家,在國際基督教組織及神學有很高的地位。(李弘祺) 

2024 0421  在李弘祺 唐山講座近後面處,我(鍾漢清)請教李弘祺教授父親說北京話,其實在處理五零年代中段,台灣的長老教會(東海大學創校主要教會)黃彰輝等多位董事,只會說英日台等語言的溝通和認同問題

(這是東海1959級蔡榮芳教授近幾年兩本著作(其一:《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 2020,438頁))*的主題)。李教授點出黃彰輝牧師的思想要靠慮“脈絡”或““普世價值””。李弘祺教授對黃彰輝的描述很得重點。

Contextualization 是近代神學很重要的觀念,一般認爲是Shoki Ko (黃彰輝)最先提出來的。這位曾經教過Ronald Dore 日文的台灣基督徒,是一個重要的神學家,在國際基督教組織及神學有很高的地位。(李弘祺) 


讀者也可以在張英超宮前町九十番地(紀念新版)》

的口述歷史中了解人們對他的敬仰。1959年畢業典禮錄影末處有 Shoki Ko (黃彰輝)的帶領禱告。



內容簡介
   Shoki Ko (黃彰輝)台灣人權運動的先鋒、台灣人民自決運動的導師、
  自由人文主義的世界公民,也是台灣母語文化的捍衛者。

  從宗教的愛心出發,黃彰輝關注世俗人類社會之公平正義。在中國國民黨政權戒嚴統治台灣的「反共抗俄」時代,他關心台灣人民的困境,於1953年在日內瓦WCC委員會議上,最早說出「『一個中國,一個台灣』,和平共存」這句名言,為台灣人民自決權發言。十一年後的
  1964年,他的後輩友人及同志彭明敏教授跟進,發表〈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他一生從事宗教、社會、政治與教育活動,重建、強化台南神學院,提倡母語文化,參與創立台灣第一所基督教(東海)大學,倡導「台灣人民自決運動」,主持普世教會協會「神學教育基金會」,在世界各地推動神學教育。他走過的人生路,就是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歷史的一片縮影。



李弘祺談到下述 

Rockefeller Institutes Grant of $20 Million For Divinity Schools

NO WRITER ATTRIBUTED
January 12, 1955

John D. Rockefeller, Jr. yesterday inaugurated a 20-million dollar fund to "strengthen and develop Protestant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grant, composed of securities, will be handled by the Sealantic Fund, a philanthropic agency Rockefeller set up in 1938. No specific purpose for the gift has been announced yet, aside from the expansion of the nation's theology schools.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1955/1/12/rockefeller-institutes-grant-of-20-million/







Hanching Chung

每次李教授演講,建議"李弘祺 唐山講座"另作數次輔助說法,因為牽涉的人事甚廣,譬如說梁兄手頭的李弘祺 父親回憶錄。



梁國淦
Hanching Chung 有說要講《一百年後(sic 《一百年來》 )》,也經李教授同意。但還要酙酌講多少。因為書也還能賣;也希望大家是自己去看書。


作者/李弘祺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歷史學教授)
※ 先祖們
  我的祖父李崑玉先生(1880~1948)和父親李嘉嵩牧師(1914~1978)兩代傳道人的故事在家父寫的《一百年來》已經有詳細的交待,我不用在這裡多敘述。《一百年來》記述早期傳教士在生活時刻表現出信仰的美麗,和愛主的人所過的艱辛生活。在那個時代,傳道人日常遭遇的不是政治的壓迫或被譏為迷信的輕蔑,而是經濟的拮据。然而,他們從內心發出來對信仰的熱誠可以勝過金錢的誘惑或窮困的苦惱,使他們的生命不斷做出美好的見証,而充滿豐盛與快樂。

  如果有一句話可以描述先祖父和父親的傳教生活的話,那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憂傷,卻常有喜樂;貧窮,卻使許多人富足;好像一無所有,卻樣樣都有。」(林後,6:10).....
https://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strTID=1&strISID=104&strMagID=M2008051601476



來了,來了。
李弘祺教授的第一次訪談完成。
請大家不吝來敲碗。
為什麼呢?
李教授回台事實上是為了照顧年邁高堂。
其實我們很清楚:
配合我們辦活動,無非是鼓勵我們。
但是李教授的故事真的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寶。
是否讓大家集氣,
希望李教授和我們一起完成今年預定的三場訪談?
多謝。
另,因為器材還沒有完全優化(需要錢啊!),
中間有一些鏡頭出現瑕疵,請包涵。



****



.

李弘祺《讀史的樂趣》第四部份夏瑪的《公民們--法國大革命邊年史》Citizens: A Chronicl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By Simon Schama〉的書評



素 、素書樓,"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中庸第十四章;《素書》李弘祺《讀史的樂趣》、《》〈〉〈七房橋的世界〉


李弘祺的"讀史的樂趣",出自《讀史的樂趣》第四部份"讀史的樂趣:預言、造假、暴力與回憶"。

讀史的樂趣:"預言"指的是德日進《人的現象》
"造假"指的是希特勒的偽書、


"暴力" 指的是革命就是暴力---談夏瑪的《公民們--法國大革命邊年史Citizens: A Chronicl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By Simon Schama〉的書評"。李弘祺給我extra service ,翻譯〈尾聲〉中拉法葉侯爵的感人故事。

Wikipedia
Citizens: A Chronicl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is a book by the historian Simon Schama, published in 1989, the bicentena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e terror," declared Schama in the book, "was merely 1789 with a higher body count; violence ... was not just an unfortunate side effect ... it was the Revolution's source of collective energy. It was what made the Revolution revolutionary."[1] In short,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 violence was the motor of revolution.”[2] Schama considers that the 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were the logical corollary of the universalistic language of the 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 and of the universalistic principles of the Revolution which led to inevitable conflict with old-regime Europe.

Google: 
《公民:法國大革命編年史》是歷史學家西蒙·沙馬 (Simon Schama) 的一本書,出版於 1989 年,即法國大革命兩百週年。
“恐怖,”沙馬在書中宣稱,“僅僅是 1789 年的死亡人數更高;暴力……不僅僅是一個不幸的副作用……它是革命的集體能量的源泉。它是革命的源泉 革命的。”[1] 簡而言之,“從一開始 [...] 暴力是革命的動力。”[2] 沙馬認為法國大革命戰爭是《宣言》普遍主義語言的邏輯推論。 人權和公民的權利,以及導致與舊制度歐洲不可避免的衝突的革命的普遍主義原則。





"回憶" 指的是〈七房橋的世界---介紹鄧爾麟教授論錢穆的新書〉----李弘祺指出,"素書樓典出中庸第十四章:"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李弘祺〈紀念錢穆先生〉等。





"素書樓"的典故,參考:"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中庸第十四章;
李弘祺 〈七房橋的世界〉 收入《讀史的樂趣》台北:允晨文化,1991,375~387



錢穆故居 - 博物之島
https://museums.moc.gov.tw › Detail


為紀念母親生養之恩,錢先生以無錫七房橋五世同堂故居裡,母親居所之「素書堂」作為隱居終老處所之名,素書樓庭院內的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是主人多年的心血,夾步道而迎的楓樹、房





引文 

中庸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 - 隨意窩


"中庸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 ( ㄏㄨˊ ),反求諸其身。」


註解:

1:素其位而行—素,平素。素其位,依現在的狀況(身分、地位、經濟狀況)。君子只依現在環境,做該做的事。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2:不願乎其外—外,非分(環境)內的事物。願,希望,有所求的。不會去追求那些環境以外的事物。

3:素富貴行乎富貴—素富貴,現在的環境是富貴的。現在的環境是富貴的,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夷狄、患難的環境也是一樣,很自在的做貧賤、夷狄、患難人該做的事。)

4:無入而不自得—無論處在那種環境,都是悠然自得。

5:不陵下,不援上—陵下,欺侮下屬。援上,攀援上司。

6:居易以俟命—易,平易,平淡,平常心。俟,等待。俟命,等待機會。君子不得志時,以平常心來等待下一個機會。(如果沒有機會,也不會刻意妄求。所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7:行險以徼幸—行險,冒險,不是正當的手段。徼幸,非分之報酬。用不正當的手段,以求得非分之報酬。

8:失之正鵠 ( ㄏㄨˊ )反求諸其身—正鵠,古時用來做箭靶之具。箭沒射到靶心,不能怪靶不正,只能反省自己射得不好。
簡譯:

君子只依現在環境,做該做的事,不會去想那環境以外的事。現在的環境是富貴的,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夷狄、患難的環境也是一樣,很自在的做貧賤、夷狄、患難人該做的事。君子無論那一種環境,沒有不是悠然自得的。

處在較高的職位上,不會欺侮下屬;處在較低的職位,也不會攀援上司。只是一心端正自己,而不去要求別人,就不會有怨天尤人的心。上不會埋怨上天,下不會怨恨人。所以,君子不得志時,能以平常心來等待下一個行道的機會;小人不得志時,則是用不正當的手段,求得非分之報酬。孔子說:「射箭很像君子修身的道理,射不到靶心不能怪靶子不正,要怪自己的技術不好。」
演譯:

孟子盡心上,第17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https://blog.xuite.net/tanshannw/twblog/153422556


***

黃石公素書註釋彙編
https://book.bfnn.org › books2

由此可知,《素書》是為從政者就如何加強自身的政治素養,如何把握道德與謀略的關係而寫的,但又不僅僅局限於此。書中這些效法天道地道,以格言形式表述的最高智慧,用之修身,可以明志益壽;用之治國,可以位 ...

素書-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電子底本. 本原典底本的影印本可以在本站電子圖書館中查閱。除有明確註明之外,本站電子版試圖與底本相同;若發現不一致之處,敬請舉報,以便糾正電子版。 《漢魏叢書》本《素書、新


領頭字



解形
《說文》:“素,白緻繒也。人岙人糸、䏁綋人岙人㗱,取其澤也。”段玉裁注:“繒之白而細者也……澤者,光潤也。毛潤則易下䏁綋人岙人㗱,故人岙人糸、䏁綋人岙人㗱,會意。”


注音

釋義
(一)su4《廣韻》桑故切,去暮心。魚部。 (1)本色的生帛。《說文‧素部》:“素,白緻繒也。”《小爾雅‧廣服》:“縞之麤者曰素。”《禮記‧雜記下》:“純以素,紃以五采。”孔穎達疏:“素,謂生帛。”《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唐杜牧《杜秋娘詩》:“寒衣一匹素,夜借鄰人機。”又泛指紡織品。《十六國春秋‧南燕錄‧慕容德》:“雖糧儲素積,而城大難固,且人情沮動,不可以戰。”

(2)指用作寫字的絲綢或紙張。隋王冑《白馬篇》:“不羡山河賞,唯希竹素傳。”唐李白《化城寺大鐘銘》:“英骨秀氣,灑落毫素。”魯迅《墳‧摩羅詩力說》:“絕望之悲,溢於毫素,讀者哀之。”又指用絹帛紙張寫的書籍或信件。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南史‧齊宗室‧衡陽元王道度傳》:“殿下家自有墳素,復何須蠅頭細書,別藏巾箱中。”唐元稹《魚中素》:“重疊魚中素,幽緘手自開。”

(3)本色;白色。《小爾雅‧廣詁》:“素,白也。”《詩‧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絲五紽。”毛傳:“素,白也。”《論語‧八佾》:“繪事後素。”何晏注:“凡繪畫先布血熷綋色,然後以素分布其間。”晉左思《雜詩》:“明月出雲崖,皦皦流素光。”又指顏色單純。梁斌《紅旗譜》三十七:“(嚴萍)換上棉布鞋,穿上素藍短襖,頭上蒙了塊印花粗布手巾。”

(4)本質;本性。《廣雅‧釋詁三》:“素,本也。”《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道法》:“故能至素至精,悎(浩)彌無刑(形),然後可以為天下正。”《素問‧陽明脈解》:“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王冰注:“素,本也。”《淮南子‧俶真》:“是故虛無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高誘注:“素,性也。”又事物的根本。《鶡冠子‧學問》:“道德者,操行所以為素也。”陸佃注:“道德,操行之本,故曰素也。”

(5)帶根本性的物質或構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如:元素;因素;色素;維生素。

(6)質樸;不加裝飾。《釋名‧釋綵帛》:“素,朴素也……又物不加飾皆目謂之素。”《易‧履》:“初九素履,往一熷尢咎。”孔穎達疏:“處履之始,而用質素。”《淮南子‧本經》:“其事素而不飾。”高誘注:“素,樸也。”晉郭璞《南郊賦》:“事崇其簡,服尚其素。”

(7)清淡無為。《莊子‧天地》:“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耳岙止通於事。”《元包經‧太陰》:“尚乃儉,務乃素,無起徵脩,無勤動為。”

(8)掛名的;無爵位俸祿的。《廣雅‧釋詁三》:“素,空也。”《莊子‧天道》:“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成玄英疏:“有其道而無其爵者,所謂玄聖素王自貴者也。”《史記‧貨殖列傳》:“今有無秩祿之奉,爵邑之入,而樂與之比者,命曰‘素封’。”司馬貞索隱:“素,空也。”

(9)不仕;境遇貧寒。《晉書‧皇甫謐傳附皇甫方回》:“侃每造之,著素士服,望門輒下而進。”《南史‧到彥之傳》:“撝由是更以貶素自立。”《資治通鑑‧宋孝武帝紀》:“士庶雖分,本無華素之隔。”胡三省注:“素,白也,質也。故白屋謂之素門,寒士謂之素士。”

(10)平素;舊時。《小爾雅‧廣言》:“素,故也。”《漢書‧高帝紀》:“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顏師古注:“素,故也,謂舊時也。”晉陸機《歎逝賦》:“經終古而常然,率品物其如素。”唐劉禹錫《重祭柳員外文》:“其他赴告,咸復于素。”

(11)預先。《左傳‧宣公十一年》:“事三旬而成,不愆于素。”杜預注:“不過素所慮之期也。”《國語‧吳語》:“天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後履之。”韋昭注:“素,猶豫也。”《文選‧潘岳〈關中詩〉》:“將無專策,兵不素肄。”李善注引賈逵《國語》注曰:“素,預也。”

(12)志向;宿願。《後漢書‧張衡傳》:“彼豈虛言而已哉,必旌厥素爾。”李賢注:“素,猶志也。”晉陶潛《感士不遇賦》:“抱朴守靜,君子之篤素。”逯欽立注:“篤素,純志。”唐劉禹錫《歷陽書事七十韻》:“余自池州道宛陵,如其素。”

(13)舊交。《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吾適豐沛,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家,及其素,異哉所聞!”《聊齋志異‧嫦娥》:“父與紅橋下林嫗有素。”

(14)蔬菜類的食品,與“葷”相對。《墨子‧辭過》:“古之民未知為飲食時,素食而分處。”《荀子‧王制》:“養山林藪澤魚敝熷黽百素。”《儒林外史》第二回:“這點心是素的,先生用幾個。”

(15)指牛馬的鼻梁。《爾雅‧釋畜》:“馰顙白顛,白達素縣。”郭璞注:“素,鼻莖也。”《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馬)素中欲廉而張。”繆啟愉校釋:“素,鼻孔上。”

(16)廣博。《方言》十三:“素,廣也。”《廣雅‧釋詁四》:“素,博也。”

(17)副詞。1.表示頻度,相當於“向來”、“經常”。《史記‧陳涉世家》:“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唐王維《青溪》:“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十一章:“川省伏莽本多,財政素窘。”2.相當於“空”、“白白地”。《詩‧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毛傳:“素,空也。”《左傳‧定公十二年》:“與其素厲,寧為無勇。”明朱有燉《黑旋風仗義㯝岙束財》雜劇:“不道的輕輕素放伊!”

(18)真情。後作“愫”。《戰國策‧秦策三》:“竭智能,示情素。”吳師道補注:“素,愫通,誠也。”唐李白《淮陰書懷寄王宋城》:“斗酒烹黃奚岙鳥,一餐感素誠。”宋蘇軾《徐州謝上表》:“惟有樸忠之素,既久而猶堅。”

(19)通“嗉”。禽鳥喉下盛食物的囊。《史記‧天官書》:“柳為鳥注,主木草……張,素,為廚,主觴客。”按:《漢書‧天文志》作“嗉”。

(20)姓。《續通志‧氏族略七》:“素,見《姓苑》。漢素霸,宛邱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