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歌、畫、故事 (TNN, 2021.12.28): 舒伯特 軍隊進行曲 Schubert 3 Marches militaires, D. 733/ 藍色多瑙河 ohann Strauss II - The Blue Danube Waltz 、 畫:Wayne Thiebaud, Playful Painter of the Everyday. The Stoning of Saint Stephen、故事:Jonathan D. Spence (史景遷1936~2021)著作簡述。

歌、畫、故事 (TNN, 2021.12.28): 舒伯特 軍隊進行曲 Schubert 3 Marches militaires, D. 733/  藍色多瑙河 ohann Strauss II - The Blue Danube Waltz 、 畫:Wayne Thiebaud, Playful Painter of the Everyday.    The Stoning of Saint Stephen、故事:Jonathan D. Spence (史景遷1936~2021)著作簡述。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551851495175948



舒伯特 軍隊進行曲 Schubert 3 Marches militaires, D. 73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rftCKTfJhU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Jump to search
The Stoning of Saint Stephen
Rembrandt-Lapidation-Saint-Étienne-MBA-Lyon.jpg
ArtistRembrandt
Year1625
MediumOil on oak panel
Dimensions89 cm × 123 cm (35 in × 48 in)
LocationMusée des Beaux-Arts de Lyon, Lyon

The Stoning of Saint Stephen is the first signed painting by Dutch artist Rembrandt, painted in 1625 at the age of 19.[1] It is currently kept in the Musée des Beaux-Arts de Lyon.

This figure, nestled between Saint Stephen and the man holding a large rock over his head, is the first extant self-portrait of Rembrandt.[2]

This work is inspired by the martyrdom of Saint Stephen which is recounted in Acts 7. This young deacon in the Christian community of Jerusalem was sentenced to death by stoning. The painting was influenced by the art of Caravaggio and Adam Elsheimer.[3] It represents the moment when Stephen was stoned outside the city by his many tormentors (about twenty characters), and he utters his last words to Christ as the light around him shows that the heavens are open.[4]

The painting is divided into two distinct zones with a diagonal creating an effect of chiaroscuro: on the left, a man on horseback is in the shadow, and on the right, Stephen and his persecutors are in the light. Saul of Tarsus can be seen seated in the background holding in his lap the coats of the stoners. Some inaccuracies in the drawing can be seen.[4] The character behind Stephen seems to be a self-portrait done into a wider composition, as Spanish painter Diego Velázquez did in Las Meninas.[5] John Durham suggests that Rembrandt "presents himself as a somewhat alarmed presence, a participant who may be having second thoughts about what was taking place."[6]

References


故事

 2021年12月26日,著名歷史學家、中國史學者、耶魯大學榮譽教授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於康乃狄克州家中逝世,享年85歲。史景遷一生著作極豐,包括《追尋現代中國》、《太平天國》、《改變中國》、《天安門》、《胡若望的疑問》、《利瑪竇的記憶宮殿》、《曹寅與康熙》等等。


史景遷:「我不覺得各文化間有明顯的衝突,中國與西方文化有很多複雜的交錯點。利瑪竇對中國文化並未完全理解,卻十分重視;他受中國經典的影響,認為儒學和基督教有著極大的相似性,對道德問題都有相同的關懷,對人類文明如人口、生態等具有共通性的問題,進行平行的追求。」



曾著有多部關於中國歷史著作的耶魯大學榮譽教授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於美國時間 26 日離世,終年 85 歲。史景遷著有 14 部有關中國的歷史著作,包括最早在 1966 年出版的《康熙與曹寅》、1990 年出版的《追尋現代中國》,更被認為是「為西方了解中國史的入門書」,成為多間美國大學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他在數年前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指中國人編的歷史課本,以 19 世紀中國受的屈辱和侵略開始切入講述中國近代歷史,他認為不合理;又認為官方以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開始之說,「需要更多討論空間」。
可能是 1 人和文字的圖像



Jonathan D. Spence (史景遷1936~2021)著作簡述。《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


Jonathan Dermot Spence (11 August 1936 – 25 December 2021) was an English-born American historian, sinologist, and writer specialising in Chinese history. He was Sterling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Yale University from 1993 to 2008. His most widely read book is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a survey of the last several hundred years of Chinese history based on his popular course at Yale. A prolific author, reviewer, and essayist,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a dozen books on China. He retired from Yale in 2008.[2]

Spence's major interest was modern China, especially the Qing Dynasty, and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5] Spence frequently used biographies to examin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Another common theme is the efforts of both Westerners and Chinese "to change China,"[6] and how such efforts were frustrated.[5]


Bibliography[edit]

Books[edit]

Book reviews[edit]

  • "The Dream of Catholic China"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54/11 (28 June 2007) : 22–24 [reviews Liam Matthew Brockey, Journey to the East: the Jesuit Mission to China, 1579–1724]


著作物[編集]

書籍[編集]


曾著有多部關於中國歷史著作的耶魯大學榮譽教授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於美國時間 26 日離世,終年 85 歲。史景遷著有 14 部有關中國的歷史著作,包括最早在 1966 年出版的《康熙與曹寅》、1990 年出版的《追尋現代中國》,更被認為是「為西方了解中國史的入門書」,成為多間美國大學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他在數年前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指中國人編的歷史課本,以 19 世紀中國受的屈辱和侵略開始切入講述中國近代歷史,他認為不合理;又認為官方以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開始之說,「需要更多討論空間」。

著名歷史學家Jonathan Spence(史景遷)教授昨天過世。他是我就讀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班時的副修領域指導老師,我也當過他的研究助理和課程助教,受到他很多的啟發和照顧。今天閱讀網路上的新聞,看到自己在2001年為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所寫的介紹Spence老師的文章,我幾乎都忘記這件事了。今年年中以來,多位師友離世,感到這個歲末有些黯淡,有些零落。人事嬗遞,如幻是真,這裡謹貼出二十年前的舊文,對Spence老師表示哀悼之意。(文章連結見留言。)


介紹史景遷教授
陳弱水
Jonathan D. Spence教授,中文名為史景遷,是一位享有世界性聲譽的中國史專家,也是當今英語世界極具個人風格的重要歷史學者。史教授在1936年出生於英格蘭,劍橋大學文學士。1959年以交換學生的身份,至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研究所深造,師從Mary Wright教授,攻讀中國近代史,並曾至澳洲,在房兆楹教授的指導下研讀清史文獻。史教授於1965年獲得博士學位,隨即留校任教,直到今日,現在是耶魯大學歷史系史特林講座教授(Sterling Professor of History),並擁有美國文理學術院院士等多項榮譽。
史教授著述宏富,已出版專書十一本,論文集一本,以下選擇幾部能代表他的治學風格的作品,略作介紹。史教授興趣廣博,早期治學以清朝初期的歷史為主。他的博士論文是《曹寅與康熙皇帝》(Ts'ao Yin and the K'ang-hsi Emperor: Bondservant and Master),論文寫完後一年(1966),即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曹寅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史教授利用中國學者研究《紅樓夢》挖掘出的大量關於曹家的史料,探討清初的政治與文化情態,撰成一部細緻生動的初試啼聲之作。史教授在1975年出版《康熙自畫像》(Emperor of China: Self-Portrait of K'ang-hsi)。這本書依照不同的主題,把康熙皇帝對自己的零星描述組織成文,儼然是康熙自傳。此書的根據全在原始資料,但構思新穎巧妙,文筆優美,能使異國久遠的往事陳跡在讀者心中留下鮮活的印象。《康熙自畫像》不但在學界獲得好評,而且普受一般讀者的歡迎,可以說是展現「史氏史學」特殊風格的開端作品。
1979年,史教授出版了《王氏之死》(The Death of Woman Wang)。這本書穿插利用地方志、地方官的見聞和蒲松齡的《聊齋誌異》,描繪十七世紀後半山東郯城庶民生活的幾個片段。王氏的故事是本書的最後一個片段。她是一位已婚的女性,一次和人私奔,離開丈夫但又被愛人所拋棄,走投無路之下,回到丈夫身邊,後來在一個雪夜被丈夫勒死。這本書的一個特色是,史教授以《聊齋誌異》為素材,試圖呈現庶民的心靈世界(蒲松齡是郯城的鄰縣人)。著名文學理論家Harold Bloom曾評論此書說:「無論如何判斷這本書的性質──小說或歷史重建,這都是一部風格與敘事的傑作。」《康熙自畫像》與《王氏之死》奠下了史教授在英語文化界的聲譽。《王氏之死》出版之後,史教授未再撰有清初歷史的專著,但據我所知,直到八○年代中葉,他還在蒐集這方面的資料。
中西文化交流史是史教授治學的另一個重點。在這個領域,他寫有四部專書。第一本出版於1969年,綜述從清初到二十世紀中葉活躍於中國的西方人物,後來又出書論述利瑪竇和胡若望,胡若望是一位十八世紀初隨耶穌會教士赴歐的廣東小人物。史教授的最新著作,今年才出版的《可汗的大陸》(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則探討自馬可波羅以來七百年間,中國在西方心靈中的影像。這次史教授來台為蔣經國基金會所做的講演,主題也和中西文化的互動有關。
除了以上所述,史教授也不斷試圖構築中國近代史的大體圖像。這方面最著名的作品是1990年出版的《近代中國之追尋》(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這是目前英語世界廣泛使用的中國近代史教科書。此外,他還有專書考察甲午戰爭以來中國知識分子與政治革命的關係,1996年並與夫人金安平教授出版一本以照片來呈現過去中國百年歷史的書籍。
寫作以外,史教授也擅長演說,他在耶魯大學每兩年開一學期的中國近代史導論課,通常都吸引五百位以上的學生修課,經常要動用十位左右的助教才能應付,已成為該大學的傳奇了。史教授研究中國史近四十年,但他精通各種歐洲語文,西方文化的素養非常深厚,書中經常引用西方詩文,又常在重要的文學與文化刊物撰寫與中國有關的散文和書評。可以說,他不但是一位專業歷史學家,也是一位少有的,能以精緻的文化言語向西方閱讀大眾闡釋中國歷史的知識人。


Sidney D. Gamble簡傳,參考:史景遷:照片: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甘博在中國》 ;《百年凝視:西方鏡頭下的變革中國,社會經濟學家甘博1917~1932記錄的歷史瞬間》。漢清講堂轉 293 妙峰山進香記(文:莊嚴; 影片:Sidney D. Gamble )莊嚴 (1899~1980)  :北溝傳奇...: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59630803823132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