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Jonathan D. Spence (史景遷1936~2021)著作簡述。《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甘博在中國》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Sidney D. Gamble 簡傳,:照片:;《百年凝視:西方鏡頭下的變革中國,社會經濟學家甘博1917~1932記錄的歷史瞬間》。漢清講堂轉 293 妙峰山進香記(文:莊嚴; 影片:Sidney D. Gamble )莊嚴 (1899~1980) :北溝傳奇...:

 

Jonathan D. Spence (史景遷1936~2021)著作簡述。《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


Jonathan Dermot Spence (11 August 1936 – 25 December 2021) was an English-born American historian, sinologist, and writer specialising in Chinese history. He was Sterling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Yale University from 1993 to 2008. His most widely read book is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a survey of the last several hundred years of Chinese history based on his popular course at Yale. A prolific author, reviewer, and essayist,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a dozen books on China. He retired from Yale in 2008.[2]

Spence's major interest was modern China, especially the Qing Dynasty, and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5] Spence frequently used biographies to examin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Another common theme is the efforts of both Westerners and Chinese "to change China,"[6] and how such efforts were frustrated.[5]


Bibliography[edit]

Books[edit]

Book reviews[edit]

  • "The Dream of Catholic China"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54/11 (28 June 2007) : 22–24 [reviews Liam Matthew Brockey, Journey to the East: the Jesuit Mission to China, 1579–1724]


著作物[編集]

書籍[編集]


曾著有多部關於中國歷史著作的耶魯大學榮譽教授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於美國時間 26 日離世,終年 85 歲。史景遷著有 14 部有關中國的歷史著作,包括最早在 1966 年出版的《康熙與曹寅》、1990 年出版的《追尋現代中國》,更被認為是「為西方了解中國史的入門書」,成為多間美國大學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他在數年前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指中國人編的歷史課本,以 19 世紀中國受的屈辱和侵略開始切入講述中國近代歷史,他認為不合理;又認為官方以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開始之說,「需要更多討論空間」。

著名歷史學家Jonathan Spence(史景遷)教授昨天過世。他是我就讀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班時的副修領域指導老師,我也當過他的研究助理和課程助教,受到他很多的啟發和照顧。今天閱讀網路上的新聞,看到自己在2001年為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所寫的介紹Spence老師的文章,我幾乎都忘記這件事了。今年年中以來,多位師友離世,感到這個歲末有些黯淡,有些零落。人事嬗遞,如幻是真,這裡謹貼出二十年前的舊文,對Spence老師表示哀悼之意。(文章連結見留言。)


介紹史景遷教授
陳弱水
Jonathan D. Spence教授,中文名為史景遷,是一位享有世界性聲譽的中國史專家,也是當今英語世界極具個人風格的重要歷史學者。史教授在1936年出生於英格蘭,劍橋大學文學士。1959年以交換學生的身份,至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研究所深造,師從Mary Wright教授,攻讀中國近代史,並曾至澳洲,在房兆楹教授的指導下研讀清史文獻。史教授於1965年獲得博士學位,隨即留校任教,直到今日,現在是耶魯大學歷史系史特林講座教授(Sterling Professor of History),並擁有美國文理學術院院士等多項榮譽。
史教授著述宏富,已出版專書十一本,論文集一本,以下選擇幾部能代表他的治學風格的作品,略作介紹。史教授興趣廣博,早期治學以清朝初期的歷史為主。他的博士論文是《曹寅與康熙皇帝》(Ts'ao Yin and the K'ang-hsi Emperor: Bondservant and Master),論文寫完後一年(1966),即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曹寅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史教授利用中國學者研究《紅樓夢》挖掘出的大量關於曹家的史料,探討清初的政治與文化情態,撰成一部細緻生動的初試啼聲之作。史教授在1975年出版《康熙自畫像》(Emperor of China: Self-Portrait of K'ang-hsi)。這本書依照不同的主題,把康熙皇帝對自己的零星描述組織成文,儼然是康熙自傳。此書的根據全在原始資料,但構思新穎巧妙,文筆優美,能使異國久遠的往事陳跡在讀者心中留下鮮活的印象。《康熙自畫像》不但在學界獲得好評,而且普受一般讀者的歡迎,可以說是展現「史氏史學」特殊風格的開端作品。
1979年,史教授出版了《王氏之死》(The Death of Woman Wang)。這本書穿插利用地方志、地方官的見聞和蒲松齡的《聊齋誌異》,描繪十七世紀後半山東郯城庶民生活的幾個片段。王氏的故事是本書的最後一個片段。她是一位已婚的女性,一次和人私奔,離開丈夫但又被愛人所拋棄,走投無路之下,回到丈夫身邊,後來在一個雪夜被丈夫勒死。這本書的一個特色是,史教授以《聊齋誌異》為素材,試圖呈現庶民的心靈世界(蒲松齡是郯城的鄰縣人)。著名文學理論家Harold Bloom曾評論此書說:「無論如何判斷這本書的性質──小說或歷史重建,這都是一部風格與敘事的傑作。」《康熙自畫像》與《王氏之死》奠下了史教授在英語文化界的聲譽。《王氏之死》出版之後,史教授未再撰有清初歷史的專著,但據我所知,直到八○年代中葉,他還在蒐集這方面的資料。
中西文化交流史是史教授治學的另一個重點。在這個領域,他寫有四部專書。第一本出版於1969年,綜述從清初到二十世紀中葉活躍於中國的西方人物,後來又出書論述利瑪竇和胡若望,胡若望是一位十八世紀初隨耶穌會教士赴歐的廣東小人物。史教授的最新著作,今年才出版的《可汗的大陸》(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則探討自馬可波羅以來七百年間,中國在西方心靈中的影像。這次史教授來台為蔣經國基金會所做的講演,主題也和中西文化的互動有關。
除了以上所述,史教授也不斷試圖構築中國近代史的大體圖像。這方面最著名的作品是1990年出版的《近代中國之追尋》(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這是目前英語世界廣泛使用的中國近代史教科書。此外,他還有專書考察甲午戰爭以來中國知識分子與政治革命的關係,1996年並與夫人金安平教授出版一本以照片來呈現過去中國百年歷史的書籍。
寫作以外,史教授也擅長演說,他在耶魯大學每兩年開一學期的中國近代史導論課,通常都吸引五百位以上的學生修課,經常要動用十位左右的助教才能應付,已成為該大學的傳奇了。史教授研究中國史近四十年,但他精通各種歐洲語文,西方文化的素養非常深厚,書中經常引用西方詩文,又常在重要的文學與文化刊物撰寫與中國有關的散文和書評。可以說,他不但是一位專業歷史學家,也是一位少有的,能以精緻的文化言語向西方閱讀大眾闡釋中國歷史的知識人。


Sidney D. Gamble簡傳,參考:史景遷:照片: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甘博在中國》 ;《百年凝視:西方鏡頭下的變革中國,社會經濟學家甘博1917~1932記錄的歷史瞬間》。漢清講堂轉 293 妙峰山進香記(文:莊嚴; 影片:Sidney D. Gamble )莊嚴 (1899~1980)  :北溝傳奇...: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596308038231322

293 妙峰山進香記(文:莊嚴; 影片:Sidney D. Gamble )


故宮半世紀
書道幽光
翰墨知交情
湛ㄓㄢˋ 藝莊們
2019.5.10 14:30 新書發表會


此本尤珍者,乃台北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也是著名書法家莊嚴先生舊藏床頭書,書前有其題記並鈐印:
 
此書初在新生報連載讀之頗感興趣今有單行本再存一冊置之床頭。五十五年四月。六一翁。

本名馬彬,曾任《徵信新聞報》(《中國時報》前身)社長的南宮搏先生,便常被讀者拿來與高陽相提並論,一如日後寫武俠小說的金庸與古龍。
 
高陽先生因其家世淵源,嫻於典章制度,慧眼獨具,常於歷史縫隙見人之所難見,而不以敘事為意,往往隨興之所至,信筆跑野馬。南宮搏反是,敘事多姿,有頭有尾,常借古人之身世,演今時之浪漫,自成一格,人所難及。此書即其寫唐代宗皇后沈珮失蹤之謎,一步步揭開歷史迷霧,晚唐治亂起落,悲歡離合的故事。


境、:敬、靜、競、淨

北京文物維護會1928
沈兼士、馬衡1881~1955、陳垣、莊嚴



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

忘年
莊嚴
有生之年  一生之中最後的年月,即餘年。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68回:“俾臣得保蟻命,此後有生之年,莫非主上所賜,惟求格外垂憐。”

不養生而壽,處塵世亦仙。
至人原無相,吾生信有涯。



《故宮‧書法‧莊嚴》台北:雄獅美術,1999,pp. 178~191



莊嚴 1921年受胡適之先生的影響 (據莊靈先生2019.5.10)


林文月懷念慕陵先生的〈記一張黑白照片〉 莊靈 1969
「照片的兩位長者,都曾飽經中國近代歷史的種種憂患,他們在中年時期毅然離開家鄉,轉徙來台灣定居,貢獻畢生精力於此地的文化育;他們的晚年素樸而豐饒,應是無所遺憾。放大的黑白照片,無須任何註解,正說明了一切」。

莊嚴,妙峰山進香日記 (1925.4.30 初八(一至十五香會)~5.2);顧頡剛、莊嚴,妙峰山(民俗學會叢書之十八);

北大風俗調查會,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1928年。:A Pilgrimage to Miaofeng Shan" on YouTube—Gamble's 1920s film ;
莊嚴,妙峰山進香日記:A Pilgrimage to Miaofeng Shan" on YouTube—Gamble's 1920s film ;

Sidney D. Gamble簡傳,參考:
史景遷《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 ;





蔣思钿《妙峰山進香》《中(華民)國的一日:1936年5月21日》


任教
1963年 東海大學
1966秋~1976 台大中文系 中國書法/書畫評鑑
文化學院 藝術研究所 20年?:1969~


「 ...... 永和第廿七癸ㄍㄨㄟˇ丑   草山華岡詩學研究所頗有修禊ㄒㄧˋ.詩刊諸報尾,此山主風雅騷紝獻技之修禊也。莊尚嚴兄在流水音(故宮博物院後山溪石,有日人昔年「流觴」刻石)破鈔五千元製木觴、治肴酒,集士女兒童四五十人,紗帽山人不與焉,此好事者之修禊也。吾兄與叔華女史循羲之故事於番邦,雅興不淺,是海外寓公之修禊也。......」臺靜農致楊聯陞 1973年
莊嚴兩次修禊雅聚:北溝1964;流水音1973



一生至友 
董橋 2006年12月24日 臺靜農為莊慕陵莊嚴(1899-1980)八十生日寫墨梅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5114610/daily/article/20061224/6649473

臺靜農為莊慕陵八十生日寫墨梅
下端題的是「丁巳六月初八日寫老榦奇葩為慕陵吾兄八秩壽。靜農於台北市悅賓樓」。丁巳是一九七七年;到了丙寅一九八六年,也許是應莊家兄弟的要求,臺先生又在畫的上端補題八十多個字:「此慕陵八十壽宴於酒樓醉筆。昔年北京常維鈞兄寄言慕陵與靜農能相守島上,殊慰衰年枯寂。今維鈞慕陵並先後下世,靜農今八十五矣,視此片紙,尊前笑樂,恍然如昨,為之愴懷。丙寅歲暮靜農記於龍坡丈室」。








孔德成

一門三代


2005 莊喆《主題‧原象---莊喆 畫展》

此書是莊家三兄弟都有作品。莊喆照相者為莊靈。他為莊因哥祝壽;而莊因有「十六羅漢尊者造像」一文。這方面也有許多創意
可以在網路上觀賞莊喆老師的「雪舟破墨山水図變奏11幅」 (頁40-50)的原本:山水図(破墨山水図)(東京国立博物館、1495年(明応4年))

莊喆回顧展→鴻濛與酣暢 2015.9.27


****
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
民國三十七年(1948)冬,國共戰事益趨緊張,故宮博物院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受命擇存京重要文物遷臺。三十八年(1949)二月下旬,兩院藏品分三批運達,暫存臺中糖廠倉庫。翌年(1950)四月,霧峰北溝庫房修築完工,全部文物入庫存貯。此後十五寒暑,故宮與中博合組聯合管理處,逐件點查運臺文物,並於簡陋環境中保存整理,研究出版;復闢建小型陳列室,開放參觀,又選送藏品菁華赴美展覽,播揚文化。五十四年(1965),政府為發展觀光事業,使中外人士得以親炙華夏藝術之璀璨光輝,乃擇定臺北外雙溪建館奠基,將兩院合併,恢復故宮建制,公開陳列展示。
臺中北溝時期係國立故宮博物院發展進程中一重要階段,具承先啟後意義。故宮與中博雖囿於房舍、人員、經費,博物館業務不易開展,工作多侷限於編目守藏,然兩院同仁於藏品管理、保存維護、研究出版、展覽傳播方面之作為,可謂為故宮復院後昂首闊步,不斷拓展新境界的基石。今(2020)年為院藏文物遷存北溝七十週年,本院特以「北溝傳奇」為題,舉辦展覽,呈現故宮發展進程中一段深刻歷史記憶。展覽計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以及「編輯出版」、「展覽傳播」、「臺北復院」六單元,以院藏相關歷史影像及檔案文獻為主要內容,輔以向遷臺前賢後人商借之舊照史料,藉資呈現故宮文物遷臺初期的歷史經緯,期以加深觀眾對本院之認識與瞭解。
「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將於十月九日迄明(2021)年三月七日在本院104陳列室展出,歡迎各界人士蒞院觀覽。


****

百年凝視:西方鏡頭下的變革中國,社會經濟學家甘博1917~1932記錄的歷史瞬間





內容簡介

足以代表中國一個時代和文化的西方攝影師──西德尼‧甘博
200餘幅高清圖片,記錄清末民初中國動盪的革命歲月
用影像寫下最真實的社會狀態

  英國歷史學家史景遷:「甘博是屈指可數的優秀攝影師,真正能夠做到用相機捕捉瞬間即逝的人物表情、姿勢和種種構圖要素,它不僅使作品本身發揚光大,更代表了整個時代和文化。」

  ‧「人」才是永恆的攝影主題──從起居習慣到婚喪喜慶
  西德尼‧大衛‧甘博,是一位研究中國的學者和社會學家,也是一位業餘攝影師。1917年至1932年期間,甘博曾多次來到中國,拍攝了大量照片,他的鏡頭始終對準著普通老百姓,記錄了中國各地的社會風俗,市井小民日常生活的各種面向,諸如通縣鞋匠、滿族貴夫人、騾轎、人力車車棚、舊式和新式監獄、勞苦大眾的住房和富裕人家的庭院…等,寫下了中國人民的人生與文化。

  ‧重大事件照片首次公開──教科書上看不到、被遺忘的歷史畫面
  甘博記錄的時期,正是中國充滿衝突和動亂不斷的年代,其中包含了1918年華北和天津大洪水、紫禁城的停戰和平慶典、孫中山葬禮、「五四學生運動」、「五卅慘案」和二、三十年代的平民教育運動。從學生遊行及全城動員的示威行動,到殘存的科舉遺址、最早的緝毒禁鴉片活動,完整呈現了新舊交替的衝突、見證帝制到民主的過程轉變。

  ‧開創中國紀實攝影的歷史──用寫實手法深入記錄中國風俗史
  由於攝影技術的發展,在拍攝百年前中國的攝影師中,甘博是首位使用抓拍技術進行拍攝的攝影師,這使他的作品風格靈動、隨意,令人耳目一新。甘博的攝影鏡頭幾乎涵蓋了中國城鎮和鄉村中所有的手工業,這對中國商業發展史、中國風俗史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西德尼‧甘博1908~1932年中國攝影展】
  1999~2001中國巡迴展觀後感言:


  雖然在成都以前也有過類似的照片展覽,但從專業角度而言,這次甘博老照片的品質比任何一次都要高。這可能與甘博先生所使用的器材和大底片有關。另外這些照片保存相當好,同時甘博先生比方蘇雅對攝影無論從拍攝技術、沖印各方面都更擅長一些,他的照片無論題材、角度人文精神都很濃,他關注社會各階層人的基本生活狀態,並尊重他們的生活狀態,很打動人。我和許多同行幾乎一進展廳就被這些照片吸引住,停留在照片前幾個小時都不願意走。我想,甘博先生高超的攝影技藝誠然值得稱道,而他照片上烙下的深厚人文情結,更顯出了自己如同水晶般透明而純淨的心靈。
──雷宇,攝影家,《成都商報》攝影部主任  2000年1月20日

  說句老實話,甘博老照片之所以引起轟動,我想除了他的技術、它的得來不易,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它補充了很多我們從歷史課本中沒有看到的或遺忘了的真實片段。我常常認為記憶是不可靠的,它常常只是一些經過我們人為修飾和加工的風花雪月的誘人懷想的往事,唯有泛黃的老照片是公正的、客觀的。
  五四前後的中國,洋務、新政、學潮、革命……風雨飄搖中的熱血與呐喊,絕不是僅靠文字所能描述和證明的。甘博拍攝的老照片正好與這一歷史進程同步。攝影在此是見證,而非藝術。它是重大歷史關頭短暫易逝的證據。
  感謝甘博、感謝時代、感謝攝影,為我們留下了這些已不存在但還有跡可尋的場景,歷史的輪回已在老照片無言的注視下展開新的面貌。
──劉婷,自由撰稿人,作家,成都  2000年1月24日

  一種偉大的人文關懷,這種情懷可以說是一切藝術之魅力所在,是人的魅力所在,也是偉大的甘博先生的動人之處。
──羅中立,藝術大師、重慶美術學院院長

  甘博作品,選材、構圖、用光、立意,都堪稱典範。其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是難已用語言估量和表述的。面對他的作品,你不僅可以獲得美感,可以瞭解一段中國近代歷史的風貌,你還可以想到許多更加深刻的東西,關於文化,關於人生。我個人我感到非常震驚。一位卓越的學者同時是一位卓越的攝影大師。我一要特別感謝甘博先生和他的家族,感謝這次展覽的舉辦者,他讓我和我的同行們看到早期的社會紀實攝影,並且為我的專著《攝影藝術學概論》的若干新論點提供了最強有力的論據。
──卓昌勇,重慶師範大學攝影系教授,2000年4月5日

  一部(段)簡約、生動的中國近代史!它(甘博照片)不僅記錄了閱兵慶典、孫中山先生葬禮等重大歷史事件,更可貴的是甘博先生的鏡頭始終對準廣大的中國老百姓。今天來參觀攝影展的人們,對照自己的物質生活,一定會感到深刻的幸福。確實,在物質水準上,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但在精神領域呢?愚昧、迷信在不少地方還絲毫沒有退縮的跡象,有些地方甚至越演越烈。還有,中國百姓的人文精神到底進步了多少呢?放眼今日青年,有多少是心中裝著國家、為了人類的進步而決心奮鬥終生呢?
  想想甘博吧,當你空虛無聊的時候。既然活著,就應該做好自己的事。
  可惜沒有能早些看到這樣的展覽——它如果能早在十多年前露面,還能激勵更多的年輕人。我有幸在今天看到了它。但願有更多的人看到它、明白它,進而更好地生活、做人。
──杭州育才實驗學校教師, 2000年6月14日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陳學聖_世新大學圖傳系博士
  謝哲青_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文/邢文軍博士


  西德尼‧D‧甘博中國學研究基金會中國部主任。協助甘博後人於西元1999~2001年進行甘博作品中國巡迴展。邢文軍在阿默斯特市馬薩諾塞州州立大學歷史系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研究了甘博的生平。

文/陳樹君

  長期從事科技工作,業餘時間研究老照片數十年,其發現的一批涉及嶺南地區百年歷史的影像,是研究當地史料重要的影像證據。

攝影/西德尼‧大衛‧甘博(Sidney D.Gamble)

  甘博是一位研究中國的學者和社會經濟學家,也是一位頗有成就的業餘攝影師。從1917年至1932年期間,甘博曾多次來到中國,拍攝了大量照片,為中國這段重要歷史時期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檔案。他的鏡頭記錄了中國各地社會風俗、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珍貴的畫面如今已存世不多。
 

目錄

【推薦序】透過父親的雙眼,認識了中國──凱薩琳.甘博.科倫(Catherine Gamble Curran)
【推薦序】西德尼.甘博:開拓性的社會科學家──賈楠(Nancy Jervis)
【西德尼‧甘博1908~1932年中國攝影展】1999~2001中國巡迴展觀後感言
【前言】遺忘在歷史角落的見證者──邢文軍
【引言】西德尼‧甘博攝影鏡頭下的中國

第一章 東方,馬可波羅筆下的祕境
◎第一節 風鈴的呼喚,帶他來到遙遠的東方
◎第二節 長征6,000公里,定下畢生志業
◎第三節 行腳中國,以社會學家的眼光改變世界
◎第四節 軍閥再亂,開門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第五節 透過他的鏡頭看見最真實的東方

第二章 潮起,翻開未知的歷史新頁
◎第一節 齊聚天安門,唯一影像記錄和平降臨的瞬間
◎第二節 突來的背叛,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的密謀
◎第三節 舉國哀慟,紀錄民主先驅的最後一段路
◎第四節 功虧一簣,鴉片遺毒重新崛起
◎第五節 文化復興運動,推廣全民教育,革除封建積習

第三章 下鄉,挖掘市井小民的人生故事
◎第一節 浮生掠影,人不一定最美,卻是風景所在
◎第二節 遛鳥鬥雞、釅茶烈煙,一百年前的生活縮影
◎第三節 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用鏡頭留下百態人生

第四章 百工,看見人類歷史的縮影
◎第一節 人類文明的起點:農業及農產品加工
◎第二節 能工巧匠,無形的文化遺產
◎第三節 挑過山、涉過水,經濟貿易的遠古推手

第五章 信仰,引人入勝的文明產物
◎第一節 宗教與迷信共存的世界
◎第二節 生死皆為喜,不惜傾家蕩產的大事
◎第三節 三月不知肉味,以樂舞祭祀孔子
◎第四節 跟隨香客腳步,探訪古老宗教的祕境
◎第五節 文武香會沿道林立,點亮朝聖之路
◎第六節 雍和宮,維繫清朝和蒙、藏關係的紐帶
◎第七節 「神」的世界,不復存在的自由信仰之都

第六章 帝都,最後的繁華與傾圮
◎第一節 巍峨城闕、四面九道,百年前的紫禁皇城
◎第二節 存在的證明,淹沒在歷史洪流中的你和我
◎第三節 年華似水,繁華與沒落共生的北京

【附錄】甘博生平
【索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