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5日 星期二

感動我的 (53)人事物記憶:一套漢字,多重解釋:台灣、日本、中國。流動的漢字字義:胡適1932 "發明一個字的意義,等於發現一顆恆星" 的說法。松崗正剛 《日本文化核心》中的日本核心漢字。 夏含夷演講: 鄉、饕、享、嚮、向⋯ 2023.12.17 紀念胡適之先生"的講題 一 整合資料庫;更細緻的子題研究,甚至進而可談A. I. 對胡適學研究的影響 (hc) 《》

松崗正剛 《日本文化核心》 《山水思想—「負」的想像力》《千夜千冊 》知識的編輯學

Ben Chen

鄉、饕、享、嚮、向⋯
說:演講中,請勿拍照、錄影。
有發講義。









2016 




0. 新胡適故居/網站的新氣象,甚至進而可談A. I. 對胡適學研究的影響
《胡適之先生全集》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台北:聯經,1984)

反思胡適之先生與"翻譯事業、出版(社);電影,戲劇;藝術史


日記,筆記,心得

讀報剪報時事漫畫

未竟事業:回憶錄,童年徽州社史 (文字音韻ˋ))

翻譯事業、短篇小說 傳記等關心; 中英基金會的世界名著計畫與實際.......

出版(社);最重要的商務印書館的兩元老,是胡先生的好友。他對"上海的商務印書館 (編譯所)"的組織診斷,我稱胡先生是一流的"顧問"......他自己編的悼好友的書,竟然70年多之後再問世......

全球出版業衰退,能否從過去經驗探究新可能?
大環境不斷變化,出版與所有產業一樣,都在找尋新的曙光!
現今全球各國都面臨出版業衰退的情況,國圖於今年(2023) 所發表的臺灣圖書現況與趨勢報告也顯示,相較去年出版總量下跌2.75%,可見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出版經營之不易。
然而近百年前,中國因時局動盪就曾遭遇出版經營的困境,為此,中國近代出版先驅張元濟,在1925-1948年寫信給商務印書館的王雲五,與其討論出版社的運作,包含編輯出版、銷售經營的建議,更提出對社會大環境的見解。
從這本《#書信中的商務印書館:張元濟致王雲五的信札,一窺百年前出版經營甘苦談》,我們可以看到,百年前面臨的大環境困境,更透露了出版業不論古今都會面對的課題!或許此書可以提供給出版業一些思考方向,為臺灣的文化出版界找出未來的一絲曙光,以及替 #出版經營 切出不同視野與樣貌。

═══════════════


電影:日記中也許有十來處提到"看電影"。

戲劇;寫過一劇本

藝術史: 留美有教科書 (應該是西方文化史的重要資訊源),這或許是他在英國時,會將Monet 過世的剪報,放到日記中?


胡頌平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台北:聯經,1984) 1961年5月10日 (星期三) 頁174

多謝;聒噪,生受  


多謝的 同義字

西遊記九十回"聒噪"表多謝  

 紅樓夢 "生受"

 

根據《學問人生 大家風範 --- 丁聲樹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2009 分散全書抽樣資料


周一良(《學問人生 大家風範 --- 丁聲樹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pp. 41~44) 的說法有些問題
丁聲樹關於"不"和"弗"的論文發表於1935,胡適1932 (胡先生:)"發明一個字的意義,等於發現一顆恆星"  的說法。

1936年論文《詩經"式"字說(附胡適信)》.....


《學問人生 大家風範 --- 丁聲樹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p. 502 轉引金有景在中國"批胡運動"對其師胡適的說法:

"1950年中國科學院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紀念封背面印胡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名言....那麼多科學家、政工人員,....吾人提異議。

丁聲樹某封給胡適之先生的信:先生的學風,先生的襟度,其肫篤偉大,只有蔡先生可比擬,而治學方法的感人之深,我敢說是三百年來沒人能趕得上的......" p. 502


 
1. 重讀胡頌平《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台北:聯經,1984) 
戰前京都的「支那學」,兩位日本友人:內藤湖南與青木正児      ,2. 近代化與儒學的不同看法:  儒學之道大辯論   小島 毅( こじま つよし) 的  《儒學與明治維新》『儒教が支えた明治維新』( 2017)            
2.對於中研院、大學的治理、科學學門物理學等的發展
3. 晚年禪學/神會的再研究
2. 胡適之與楊聯陞通信:偏重在與兩人關於的"字"義
楊聯陞書評學及在香港的報等演講《》


與 《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4. 介紹胡先生自辦的雜志努力、獨立評論等。



****

2016.12.17 "紀念胡適之先生"的3講題 (hc)
1. 重讀柳田聖山編的【胡適禪學案】
2. 胡適之與楊聯陞:偏重在通信與兩人的書評
3.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與 《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4. 介紹胡先生自辦的雜志《努力》、《獨立評論》等。

【差不多先生傳】

  曾經有一段時期,中華民國的小朋友對胡適最初的認識是從課本開始,〈差不多先生傳〉以幽默、輕鬆的敘事來探討民國初年國人的通病,並且在中學之初提醒同學要有獨立與不苟且的態度。有此觀察的不只胡適,魯迅也曾經說過:「中國四萬萬的民眾害著一種毛病,病源就是那個馬馬虎虎。就是那隨它怎麼都行的不認真態度。」是故同學在課後除了莞爾一笑之外,更能理解胡適的擔憂與「差不多」所帶的問題。我們沒有找到1919年2月《新生活》第2期的首發,這裡分享的版本出自《申報》平民週刊第1期(1924年6月28日),第18版(因為報導版面過長,所以附圖版面有經過調整):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過別人談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因為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一個錢鋪裏做夥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會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櫃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已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面說,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裏總不很明白為甚麼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的牛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牀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裏焦急,等不得了,心裏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於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牀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點鐘,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格言,就絕了氣。
  他死後,大家都很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叫他做圓通大師。
  他的名譽愈傳愈遠,愈久愈大,無數無數的人,都學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

#胡適
#獨立
#不苟且
#差不多先生傳
#申報1924年6月28日18版

圖片描述:差不多先生傳
圖片出處:申報1924年6月28日18版

 
 
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活動主題網站
https://www.hushihevent.com/
 
 
 
#胡適誕辰130週年特展隆重開展
#如果我是胡適 #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六上午0930至1200下午1330至1630
#趕快揪團來預約導覽吧





馬悅然(難坡居士:騎往過去的自行車、大江東去)與陳文芬(臺彎小妖:流浪到臺東、月光街)合箸的【我的金魚會唱莫札特】,Books 書海微瀾: 漢寶德昨晚逝世,享壽80歲。「漢寶德談美」化成《美,從茶杯開始》翻譯"體驗建築"、"合理的設計原則"最能表現"合理"之美.....我認為他這輩子遺憾之一是未能將各系整合....

剛剛翻翻漢先生70歲的紀念書籍【中國的建築與文化】(台北:聯經,2004),這本實際上是兩本書的合體:80年代中,回東海的5次講座,以同一書名發行過,由於是演講錄音稿,有不少"我們中國...." (這是我的記憶);另一本 (第二篇:【認識中國建築】---末文:.....大木均採自閩、贛、湘一帶,其勞民傷財,每使在朝忠臣痛哭涕零.......)是師母蕭中行過世之後,漢先生有意自己出版、發行紀念文庫---當然,志未酬。
漢先生一直希望他的學術專業是"建築文化"。
希望,這行的後來者,也有漢先生的修養和努力。
謹以此筆記紀念漢先生。
2 年前
查看你的動態回顧
在"人物" (約2~3篇)和"書海" (約7篇)blogs都有漢寶德先生的介紹。第1次見他是1971年的"新生訓練"。郭東耀老師說工學院3系代表真(化工)、善(工工)、美(建築),他在一旁靦腆地笑.....再過幾個月,跟建築系的朋友到他家接受師母的招待.....他的"建築精神向度"是許多同學的入門聖經,"境與象"雜誌是台美學生的園地、翻譯"體驗建築"、"合理的設計原則"最能表現"合理"之美.....我認為他這輩子遺憾之一是未能將各系整合....

Anatomy of Criticism (1957) By Northrop Frye (1912-1991)中說,Alice 是某satire的傳統 (309-14)。由於作者只用Alice稱之,所以索引中找不到。

有創意的愛心之舉:學生跟年長者合住,宿舍租金減半。
"Students who opt in to the 'home stay' program would slice their $14,000-per-year housing bill in half."
The New York Post on one of NYU's newest affordability initiatives:
台灣出版過的好書很多,大部分的人都錯過。
像馬悅然(難坡居士:騎往過去的自行車、大江東去)與陳文芬(臺彎小妖:流浪到臺東、月光街)合箸的【我的金魚會唱莫札特】,"微型小說"也有意思呢!


Anna Judith Gertrud Helene Kerr[1] OBE(姓氏發音/ˈkɑːr/ KAR 德語發音:[kɛʁ];[2] 1923年6月14日– 2019年5月22日)[3] 是一位出生於德國的英國作家和插畫家,其書籍銷量更高全球發行量超過 1000 萬份。[4] 她創作了《莫格》系列和《來喝茶的老虎》等經久不衰的圖畫書,以及廣受好評的大齡兒童小說,如半自傳體《希特勒偷走粉紅兔》,該書以兒童的視角講述了二戰期間逃離希特勒迫害的故事。世界大戰。 她出生於魏瑪共和國,1935 年與家人一起來到英國,以逃避納粹崛起期間的迫害。[5][6][7]

《走出希特勒時代》三部曲:[35]
當希特勒偷走粉紅兔 (1971)
丹蒂阿姨的炸彈(最初出版為“The Other Way Round”)(1975)[36]
遠方的小人 (1978)[37]


朱迪絲·克爾(Judith Kerr,1923 年 - 2019 年)撰寫並繪製了半自傳三部曲,其中第一部是柯林斯於 1971 年出版的《當希特勒偷走粉紅兔》。
1933 年,9 歲的朱迪思·克爾 (Judith Kerr) 與父母和兄弟一起逃離了德國。 在她的父親、著名的猶太戲劇評論家和作家阿爾弗雷德·科爾在其作品中公開批評納粹後,全家被迫逃離。 他的書很快就被燒毀了。 朱迪思(Judith Kerr) 一家人途徑瑞士和法國,最終於1936 年抵達英國。2012 年,朱迪思·克爾(Judith Kerr) 因其對兒童基金會的貢獻而被授予OBE(大英帝國最優秀軍官勳章,大英帝國第二高勳章)。文學與大屠殺教育,2019 年她被英國圖書獎評為年度插畫家。


Anna Judith Gertrud Helene Kerr[1] OBE (surname pronounced /ˈkɑːr/ KAR German pronunciation: [kɛʁ];[2] 14 June 1923 – 22 May 2019)[3] was a German-born British writer and illustrator whose books sold more than 10 million copies around the world.[4] She created both enduring picture books such as the Mog series and 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 and acclaimed novels for older children such as the semi-autobiographical When Hitler Stole Pink Rabbit, which gave a child's-eye view of escaping Hitler's persecution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Born in the Weimar Republic, she came to Britain with her family in 1935 to escape persecution during the rise of the Nazis.[5][6][7]

  • The "Out of the Hitler Time" trilogy:[35]
    • When Hitler Stole Pink Rabbit (1971)
    • Bombs on Aunt Dainty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The Other Way Round) (1975) [36]
    • A Small Person Far Away (1978)[37]


Judith Kerr (1923 - 2019) wrote and illustrated a semi-autobiographical trilogy of books, the first of which was When Hitler Stole Pink Rabbit, published by Collins in 1971.
Judith Kerr escaped Germany with her parents and brother in 1933 when she was nine years old. The family was forced to flee after her father, well known Jewish theater critic and writer Alfred Kerr, openly criticized the Nazis in his writing. His books were burned soon after. Judith's family passed through Switzerland and France before arriving finally in England in 1936. In 2012 Judith Kerr was awarded an OBE (Officer of the 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second highest ranking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for her services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holocaust education, and in 2019 she was named Illustrator of the Year at the British Book Awards.
所有心情:
52

2 年前
查看你的動態回顧
用俳句和論文寫回憶錄的星星-猩猩
(據馬悅然夫人講,馬悅然90歲生日,家族30多人在某島度3天,孫女送馬悅然一首俳句:說祖父是"天上的小星星/地上的大猩猩。)
過去幾天,與馬悅然先生握過數次的手,他總有頑童般的微笑......
他前天在自由時報發表的秋思俳句,多屬回憶錄:
"一大包花生,
八兩陳年五糧液:
棄疾在家麼?"
(年輕時在四川與友人擺龍門,午餐食品:他早晚要去見辛棄疾談詩詞。)
"白石停筆了:
螃蟹到底幾條腿?
沒啥子關係!"
(1971年馬悅然帶許多香蕉訪齊白石。白石老人贈畫螃蟹,到畫腳時,身後的僕人?控管腳數制止老人多畫......(因為腳數與禮物的價值成正比......)
"枝上的老鴉
盯著畫家的簽名:
大千的八大!"
(馬悅然有一幅張大千仿八大的畫。)
"藏族的琥珀
想念海邊的松樹:
還在流淚麼?"
.(西藏遠離海,不知琥珀從何而來?)
"墨綠的天空!
啊呀!通紅的竹子!
板橋發牢騷。"
(莫言短篇"大風"中的墨綠天空......)
"樹林燒盡了。
灰黑土中的種子
正做個綠夢。"
(2014 年瑞典某大森林燃燒殆盡有感。)
這圖書館外頭的湖景,肯定更有風味。
後來,我作了一些搜索,故事是這樣的:Wivenhoe是學校"附近"的海邊小村,住有 S. Freud 的英譯本的(世界)版權代理人,所以有許多資料,S. Freud 兒子也把許多檔案送到那兒......20世紀末 (約1997),版權代理人過世,檔案歸大學所有University of Essex更成立研究機構,畢業的博士生可能有二三十位了。
1 年前
查看你的動態回顧
 Freud collection, kept at the University of Essex. If you visit the library you can try to decipher his handwriting - ‘Mit herzlichen Grüßen’.
----
精益求精:W. Edwards Deming【轉危為安】一則

W. Edwards Deming【轉危為安】(台北:經濟新潮,2015)  
6
品質與消費者



工業不斷地發展,消費者的偏好也是。雙方都要求更多、品質要更好。──埃及棉花輸出公司發言人,摘錄自1971115日《紐約時報》。

hc案:2016.11.21 
上述翻譯不夠精準:原文:
The industry is in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so are the tempers of  consumer s.  Both demand more and better quality.改成:工業不斷地發展,消費者的風潮也如此。雙方都更會要求、品質要更好。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i2lB09HvPpsC&pg=PT250&lpg=PT250&dq=DEMING+OUT+OF+CRISIS+COTTON&source=bl&ots=F1KgUaqUAP&sig=DRyCWbjhxoaPLcg0Vxm_g4bm1jM&hl=en&sa=X&ved=0ahUKEwjd0diLsbnQAhUEOJQKHc8aDfYQ6AEILjAD#v=onepage&q=%20COTTON%20exporting&f=false

Bloomberg


Your sheets aren't what you think they are.












A Fake Egyptian Cotton Scandal Has Arrived
Turns out that stores like Target and Wal-Mart have been selling premium-priced sheets purportedly made of Egyptian cotton, but that may in reality be woven with lower-quality cotton blends.

BLOOMBERG.CO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