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曹永洋主編《東海士林》雜誌-書,半年刊或年刊,預計2025年出版。朋友 川瀨健一今天來訪,說些司馬遼太郎,中村元研究室......故事

 曹永洋主編《東海士林》雜誌-書,半年刊或年刊,預計2025年出版。朋友 川瀨健一今天來訪,說些司馬遼太郎,中村元研究室......故事

我跟曹永洋通電話之後,發表:




曹永洋主編《東海士林》雜誌-書,半年刊或年刊,預計2025年出版,希望有緣人來共同經營。


陳金順
請教此刊內容性質?寫東海、士林人事地物?

Hanching Chung
陳金順 基本如此,也希望能承繼“九彎十八拐”的精神.......



+++++
為2025年的新書《東海士林》向川瀬先生拉稿:司馬遼太郎是他母校龍谷大學某老師的好友,川瀨與他有數面之緣,我說,他在家請你吃哈密瓜等故事,請寫出來分享。

川瀬先生此次訪台,約見了130位朋友(捷運261次;Taxi 約6次)
下次/明年訪台,選在"大阪博覽會"之前與之後,避開人潮。

今午要求吃“廣東麵”。此趟取得“吳念真,魏德聖等四人之同意”,作為新書“台灣上映電影之研究 1952~1953”之“之推薦人”。

和辻哲郎(1889—1960) 《Sakoku (鎖國):日本的悲劇》;做為21世紀比喻 (參考王璞等先生的紀錄)。

(德)弗朗克·澤林《深圳:中國式未來》。

今日香港判決
“I think that this case will be seen by many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s the final nail in the coffin for the rule of law in Hong Kong,” he said.



今年春天,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陳翊庭(Bonnie Chan)進行了一次講話,當時她身後掛著等待敲響的金鑼。她當時讚揚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這並不出奇。出奇的是她是怎麼說的。

 

畢業於哈佛大學的陳翊庭用普通話發表了講話。當天有三家中國資產管理公司在港交所推出新的加密貨幣基金,這三家公司以2:1的投票結果選擇了普通話,而不是英語。港交所沒有提供英語或任何其他語言的同聲傳譯。

 

隨著紅綢包裹的鑼槌敲響金鑼,交易開始,在場的幾個西方人靜靜地看著。一位記者問,他們聽懂陳翊庭講話的內容了嗎?他們都搖了搖頭,表示沒有聽懂。

 

無論從大的方面還是小的方面看,北京政府對香港金融業的接管似乎已不可逆轉。隨著國際金融機構、企業和外籍人士紛紛撤離,這個世界首屈一指、東西方交匯的投資中心正變得越來越內地化。

川賴先生講和辻哲郎的原稿丟失記 (他無法像卡萊爾,重寫《法國大革命史》......);上一輩子的名家 池菊寬等作家 ,這一代少人閱讀。
川瀨笑說,司馬先生每在台灣走一步,就可寫出數百字日文......





A先生對日本佛教界很熟。跟我說東京大學教授中村元(日語:中村元/なかむらはじめ Nakamura Hajime,1912年—1999年)(註一)研究室的故事。該研究所的學生都能讀佛典原文(藏文巴利文梵文等)和外文(英文德文法文等),其他佛教大學的學生都為和尚,語文上遠遠不行,如此,五十年之後,差距很明顯。

(註一):東海徐復觀師生翻譯的《中國人之思維方法(修訂版) 》頗能表現這一觀點,中村元的原著另有印度人,西藏的思維方法 (灣考日文版和英文版,可是我們只中國人的思維方法))


網路 博客來

中國人之思維方法(修訂版)


  徐復觀(1903-1981)為當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畢業於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武漢大學前身),復以榜首進入湖北省立武昌國學館。二十七歲負笈日本留學。中年曾受教於新儒大師熊十力先生門下。五十歲遠離軍界、政界,潛心講學著述。《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中國藝術精神》、《兩漢思想史》、《中國文學論集》、《中國思想史論集》等皆為傳世之作,深為學界所推崇。徐氏從事學術領域著述之前,曾為學子迻譯兩本日人著作:一為荻原朔太郎所著《詩的原理》,一為中村元著《中國人之思維方法》。中村元為當代日本著名,學者,治思想、佛學、哲學,廣受日本學界推崇。原著卷帙浩繁,徐氏精選其中有關中國人之思維方法,擷精取華,精心迻譯。譯筆典雅明潔,允稱學子瞭解中國人思維方法之最佳入門典籍。二本譯品皆由學生書局重新排印刊行,謹此鄭重推介。


網站 博客來另有中村元一本書,譯者與我特別有些緣分,他處說明。

慈悲(平)

  • 作者: 中村元  

  • 出版社:三民  

  • 出版日期:1997/09/01
  •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本書以「慈悲」這個佛教觀念為中心,第一、二章探討慈悲的問題及語義,第三章藉著慈悲觀念的歷史發展,尋求它在佛學發展中的歷史定位。第四章論述慈悲的理論基礎,及空觀如何如何能成為慈悲之實踐基礎的原因。第五 章探討「慈悲」的無差別性、超越於人及透過愛、超越愛的倫理性格。第六章則闡述慈悲的行動性格,並深入講述慈悲在日本、印度、中國的社會事業及在社會各階層之行使。本書的視野廣闊,沒有時空、宗派限制及冗長的個人「 說法」,是一部佛學研究者、佛教徒研究「慈悲」觀念不可錯過的好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