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1101 2016 二 涼 村上 影子的意義 張錯 作為譯家 2024



昨晚要提早睡,無法,或許中午咖啡。又回88號,"工作"、睡。
早上:紐約 時報3篇悼亡。Yu-kung Kao, 高友工教授簡單年譜 (建構中)

The Ballad Of Narayama 1983 ful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twmM1xTrOQ

東海大學網 1分鐘才連上
15點40想起:

HBO's 'Westworld' Makes Robots the Sympathetic Heroes - The Atlantic

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6/10/sympathy-for-the-robot/497531/

WestworldHBO's new series, reframes the classic monsters-run-amok plotline: The audience watches androids become more human—as the humans become ...



"Wal-Mart表示,該合作將惠及中國14億消費者,"----似乎有點誇張。雖不中亦不遠。

The current population of China is 1,384,418,700 as of Monday, October 31, 2016, based on the latest United Nations estimates.

10.31,"Dominic Cheung 留言:鍾先生,請參閱拙著『西洋文學術語手册』(書林,第二版)Beat Generation 條目,我很倚重維基百科,亦經常查閱。"
11.1 我依指示去讀讀那約5頁的詞條解釋。寫得很好,尤其是文末說諸英雄"並沒有被打垮.......",很中肯。
(我10.25原意要說,日本的音譯法很保險,因為它的原意/出處"人云亦云",採用某名家,如 Jack Kerouac的,一以貫之,可通。
我太懶了,因為我們simon university 的梁永安先生翻譯過名著On the Road,從那時候起,這位作者的"高玄"解釋Beat Generation,我們並不是不曉得。
Beat Generation 已成為重要的文化用語,2016年中,法國的知名美術館都要舉行其文物展。英國的文選,更簡稱諸作家為Beat Poets)

~~~~
10月25日 13:00 · 我跟張先生開個玩笑:
"張錯先生上周末的新書發表盛會中,內容多精彩、合理。比較不合理處是張先生受到他的時代限制,認為Beat Generation應該是他們當年用的"敲打一代",而非現在年輕人稱為的「垮掉的一代」(他說,是beat,不是beaten.....)。
這一誤會,現在很容易公斷,可參考Wikipedia 詞條Beat Generation的英文版、中文版、日文版 (中、日文版多參考英文版,只不過日文版採音譯)。"
徐光成
16 小時台北市

本人因為無法接受清大校長賀陳弘於合併過程中反民主的獨裁行為,已於今天晚上六點開始絕食抗議。
我的訴求有三個:
1.清大校長應該就擅自修改計畫書,而且表示他個人可以判斷計畫書不需要經過校務會議審議一事進行道歉,進而辭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職務。
2.教育部應該認知自己核定的計畫書並沒有循應有程序通過,並且變更先前的核定,然後要求清大進行審議後才能再次進行核定。
3.清大的校務會議代表,應該於下次會議上拒絕修正清大的組織規程,明確要求校方以正當程序處理合併一事。校方應該回報教育部關於程序上的疏失,經會議討論後請求再次進行核定程序,此後方得於審議組織規程之修訂。
此次抗議期限端賴學校是否深切反省檢討。我會保持水分的攝取,以盡可能維持工作、學習上的活動,直到身體無法支撐。因此明日工作結束後,大約下午一點我會持續在在野台停留,直到天黑後轉移至小吃部內,但深夜我會回到寢室睡覺,我歡迎任何人一起討論,包括學校高層與支持合併的人。
戶外活動的情況視我個人體力而論,如果活動出現困難,則改於寢室絕食。賀陳校長濫用權力的行為相當嚴重,我希望所有人都能關注,並且給予譴責,要求校方按照程序審查合併案。請校方如實呈現合併的利弊,讓清華的成員可以做出更好的判斷。
我沒有組織支撐,但希望所有在乎程序正義的朋友都能行動起來,讓反對不只是停留在呼喊。我們都不知道何時會成為權力下的犧牲者,但我們可以一起行動,透過建立民主來避免被獨裁者選中。
村上春樹獲2016年「安徒生文學獎」,以英語發表題為〈影子的意義〉的演說: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前天(30日)親赴童話大師安徒生的故鄉丹麥奧登斯(Odense),領取2016年「安徒生文學獎」。他在獲獎演說中,以暗喻方式為近年來難民引發的「排外氣氛」發出警鐘,強調排外情緒會引發反撲,籲各國正視。村上以英語發表題為《影子的意義》演說,他特別藉由安徒生一篇講述主角的影子不知不覺脫離主人而獨立,最終導致可怕結局的作品《影子的意義》,意有所指地點出,所有社會和國家也都有影子,和個人一樣需要互相面對,「無論建起多高的壁壘,嚴酷地將外來者排除在外,只顧自己利益來改寫歷史,結果仍只會傷害自己」。 儘管村上並未明確指出「壁壘」和「外來者」含意,但共同社及《日本時報》等媒體分析,這番言論主要針對歐洲以至世界各地日益惡化的排外以及反移民情緒,以及部分國家欲篡改歷史的企圖。

The Shadow, by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www.gutenberg.ca/ebooks/andersen-shadow/andersen-shadow-00-h.html
Mar 30, 2010 - The Shadow was written by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 and was .... If I wish to buy myself out of service, I have the means." And he ...
"I have gone through the most terrible affair that could possibly happen; only imagine, my shadow has gone mad; I suppose such a poor, shallow brain, could not bear much; he fancies that he has become a real man, and that I am his shadow."
"How very terrible,” cried the princess; "is he locked up?"
"Oh yes, certainly; for I fear he will never recover."
"Poor shadow!" said the princess; "it is very unfortunate for him; it would really be a good deed to free him from his frail existence; and, indeed, when I think how often people take the part of the lower class against the higher, in these days, it would be policy to put him out of the way quietly."
村上春樹的英文演說,《蘋果日報》全文中譯如下:最近第一次讀了安徒生的短篇小說《影子的意義》(直譯,The Meaning of Shadows)。起因是丹麥語口譯赫爾姆覺得我一定會喜歡,因而推薦給我。在讀它之前,我沒想過安徒生會寫這樣的小說。看了《影子的意義》日文版後,覺得它是一篇帶有強烈恐怖發展的故事。對大多數日本人而言,安徒生是童話故事的作者,得知他寫了這麼陰暗、了無希望的幻想故事,感到十分驚訝。於是興起了疑問,也就是「為了什麼一定要寫出這樣的小說?」小說的主人翁是一位離開北方故鄉,前往南方國家旅行的年輕學者。發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他的影子不見了。當然,他感到不知所措,於是想辦法弄了新的影子,平安回到故鄉。然而,之後,他失去的影子卻回到他身邊。在這段期間舊影子有了智慧和力量,獨立了,如今不論是從經濟上、社會上來,都比原來的主人更卓越。換言之,影子和主人的立場互換了。現在影子變成了主人,主人變成了影子。影子愛上了別國美麗的公主,並變成了那一國的國王。於是他把知道自己過去是影子的前主人給殺了。影子活了下來,寫下偉大的功績,而身為人類的他的前主人則悲哀地消失無蹤了。我並不知道安徒生在寫這篇小說時,設定那些人為讀者。但是我從中得到的是,擅長寫童話的安徒生,捨棄了既有的寫作框架,也就是寫給小孩子看的故事的手法,取而代之使用了讓成人看的寓言形式,以一個自由的個人,大膽地吐露心聲。接下來我談一下自己。我在寫小說時,並不會先暖身。我都是在下筆時,寫出當浮現腦海的一個場景或是想法。然後一邊寫一邊將那個場景和想法持有的和音一起發展下去。也就是說,我在寫作時,不是用腦子,而是在寫作過程中依手的動作來寫。也因此我在寫作時,與其說在發揮我的意識,不如說更注重我的無意識裡的東西。因此我寫小說時,我也不知道故事接下來會怎麼發展、不知道會怎麼結尾,而是邊寫,邊目睹接下來的故事展開。但對我而言,寫小說就像一趟發現之旅,宛如小朋友專注且興奮地聆聽著故事的後續發展般,我在寫小說時也是抱著一模一樣的興奮感。在讀《影子的意義》時,我的第一印象是,安徒生應該也是「發現」了什麼,才寫下這故事。而且我認為,安徒生一開始也不知道故事會怎樣結束。「你的影子離你而去」,用這想法作為故事的出發點,我的感覺是,安徒生並不知道故事會如何發展,就這樣寫下去。今天,幾乎所有的評論家和相當大部分的讀者,都用分析的角度在讀故事。因為學校教我們這是正確的讀書方式、社會也是這樣訓練,用學術的角度、社會學的角度及精神分析的角度,把所有人當成教科書一樣去分析、批評。然而,若小說家用分析的手法去建構一個故事,如此一來,故事將失去原有的生命力,作者與讀者將無法共鳴。就算是評論家讚不絕口的小說家,也常不受讀者青睞。因為許多情況,都是評論家「分析」一部作品後,認為很傑出,但讀者讀了後,卻無法自然產生共鳴。在安徒生的《影子的意義》中,所留下的「自我發現之旅」線索,並不能用分析的方式去領悟。因為對安徒生而言,想必也是一趟不輕鬆的旅程。因為得發現並正視自己的影子,及自己一直隱藏、不想面對的那一面。但是正直的創作者安徒生決定在混沌中與影子直接對決,完全不退縮、慢慢往前進。我自己在寫小說時,也會穿越故事中的黑暗隧道,去邂逅完全想像不到、我自身的夢幻一面,這一面一定就是我的影子。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盡可能正確且正直的描述這個影子,不要從影子逃開、沒有論理分析,把它當成自己的一部分去接納它。但這並非向影子屈服,而是不捨棄身為人的原則,去接納影子,把它當成自己的一部分,將它融入自我內部。和讀者一起去體驗這過程,並且把這感覺與讀者們共有,這才是小說家最重要的任務。不論是在安徒生的19世紀、或是在我們現在的21世紀,必要時我們都得和自己的影子對決、有時候則不得不和影子互相協力。這需要正確的智慧與勇氣。當然這並不容易,有時還會有危險,但一旦逃避,人們就無法真正成長、成熟,最糟糕的情況是,將像《影子的意義》中的學者般,被自己的影子毀滅。需要跟自己影子對決的不單只是個人,對社會、國家而言,也是必要的行為。就像每個人都有影子般,不管怎樣的社會、國家也都有它的影子。有光明面,當然也有與之抗衡的黑暗面;有正向的積極面,就一定也有負向的消極面。而我們常會把視線從影子的消極面部分移開,或是硬想辦法要把這部分移除。正是因為人們一向都盡可能地想閃避自己的黑暗、消極。然而一旦把影子排除,將只會剩下淺薄的幻想,不會帶來影子的光,不是真正的光。不論築起多高的巨牆,來把入侵者趕出去;不論用多麼嚴苛的方法,想把非我族類排除;不管怎樣把歷史改寫到符合自己心意,到頭來只會讓自己受傷、讓自己痛苦。必須忍耐、艱辛學會和自己的影子一同活下去,並仔細觀察、留意潛藏在自己內心的黑暗。必要時,也不得不在黑暗的隧道中,與自己的影子對決。如果不這樣做,影子最後將變得無比強大,然後在某一天晚上回來,敲著你家的門扉、在你耳邊輕語「我回來了。」傑出的小說往往會教我們許多東西,而超越時代與文化的是教訓。(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A solid overview of the author and his body of work, except for one glaring oversight, particularly noticeable in an article that deals so deeply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his prose: It's only briefly mentioned here, almost as an afterthought, his dual-life as a translator; that 'he came to particularly admire Raymond Carver, Truman Capote, Raymond Chandler, and J.D. Salinger, all of whom he eventually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The fact remains that, simultaneously with his novel-writing, he has also been one of Japan's most prolific (and eclectic) translators for over forty years, having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dozens of novels and collections, including everybody from the above mentioned authors to John Irving to John Grisham to Paul Theroux to Tim O'Brien to Truman Capote to Carson McCullers to John Cheever to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THE GREAT GATSBY (as well as a host of other Fitzgerald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Worth stressing, I think, this side-career as a translator, not only because the article quotes from his own translators, but also as proof that, when it comes to crafting his OWN style, the fact that he has spent SO much time of his writing career reading English, then translating English -- word by word, sentence by sentence, for decades on end, concurrently with, or on a break from, penning his novels -- must surely have had an impact on the literary flavor of the peculiar English-as-if-written-in-Japanese style found in his own stories that this article examine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