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蓉子

 

送別永遠的青鳥──蓉子(1922-2021)
從久遠的年代裡
人類就追尋青鳥,
青鳥、你在哪裡?
青年人說:
青鳥在邱比特的箭簇上。
中年人說:
青鳥伴隨著「瑪門」。
老年人說:
別忘了,青鳥是有著一對
會飛的翅膀啊……
──蓉子,〈青鳥〉
1951年12月3日,《自立晚報‧新詩週刊》第5期,刊登了青年詩人蓉子的作品〈青鳥〉,2年後的11月,集結41首詩作的《青鳥集》出版,這不僅是戰後第一本女詩人詩集,象徵「追尋幸福」的「青鳥」,更成為蓉子永恆的形象。然而,很遺憾的,在2021年伊始,我們得知詩人離開的消息。
蓉子,本名王蓉芷,原籍江蘇漣水,金陵女子大學畢業,曾短暫擔任教師,其後考進交通部國際電信管理局,1949年2月隨工作單位來臺。自幼嗜讀古典詩文,來臺後因置身陌生環境的新鮮感,蘊藏已久的詩心終於發酵,發表於《自立晚報‧新詩週刊》第4期、初試啼聲的〈形像〉,便頗受文壇肯定,由此開展文學生涯,進而成為《新詩週刊》的重要作者之一。1955年,蓉子與詩人羅門結婚,並共同參加藍星詩社、主持後期《藍星詩頁》及大型年刊《藍星1964》、《藍星1971》編務,因而被冠以「東方的白朗寧夫婦」之美譽。
蓉子自幼生長於基督教家庭,早期詩作深受宗教影響,以明澈的意象和嚴謹的結構抒發內心情感,充滿理想、希望與熱忱。婚後經歷身分與生活的轉變、以及詩壇受到現代主義影響所致,開始透過探索自然宇宙的奧秘,消弭都市文明與社會變遷帶來的紊亂與不安。另一方面,在「家務」與「職務」之間,她亦有感於女性所遭遇的諸多限制與困境,嘗試在作品中突破重重障礙、型塑完整自我;目前展示於臺灣文學基地詩牆的〈我的妝鏡是一隻弓背的貓〉正是此中代表作。
2017年,羅門過世,孑然一身的蓉子住進淡水潤福中高齡專用住宅,生活簡單而安寧。2018年7月,國立臺灣文學館團隊前往潤福,用四個整天的時間進行訪談與拍攝,記錄下詩人晚年生活的日常樣貌。雖然當時蓉子行動已不太方便,記憶也難免不濟,但知道我們要去,仍然每天一大早便梳妝打理好自己,呈現最齊整潔淨的一面。詩人向陽曾在一篇文章中回憶1976年前往拜訪蓉子和羅門泰順街「燈屋」的景象,他寫道:不同於另一半的高談宏論,蓉子則顯得「溫凊嫻雅,總是面帶笑容,輕聲細語……」,而這也正是詩人留給我們的深刻印象──無論是講述童年過往、來臺種種、或是詩觀與詩藝,始終淡泊而平靜,淺淺的笑容,不疾不徐的輕聲軟語,而這樣的景象,如今也只能在影像中重見了。
送別我們敬愛的前輩詩人,蓉子。
你、陳文發和其他185人
11次分享
留言
分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