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書緣 (4) 11月18:馬丁. 路德 《日用靈糧》對聖者的急需,要分擔;對客人,要款待。、 桑原武夫《一日一言》艾呂雅(Paul Éluard)一抹微笑;《CS Note》 玻爾,丹麥物理學家 Niels Bohr;《永恆的日記--每一天的音樂》An American in Paris森進一-、鄧麗君:襟裳岬;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266079460168889
馬丁. 路德 《日用靈糧》
收入《馬丁. 路德文選》北京:中國術會科學出版社,2003, 頁199~466
要接濟本地地方上的人
羅馬書:Chapter 12
13對聖者的急需,要分擔;對客人,要款待。
9愛情不可是虛偽的。你們當厭惡惡事,附和善事。 |
10論兄弟之愛,要彼此相親相愛;論尊敬,要彼此爭先。 |
11論關懷,不可疏忽;論心神,要熱切;對於主,要衷心事奉。 |
12論望德,要喜樂;在困苦中,要忍耐;在祈禱上,要恆心; |
13對聖者的急需,要分擔;對客人,要款待。 |
14迫害你們的,要祝福;只可祝福,不可詛咒。 |
15應與喜樂的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一同哭泣。 |
16彼此要同心合意,不可心高妄想,卻要俯就卑微的人。不可自作聰明。 |
17對人不可以惡報惡,對眾人要勉勵行善; |
----CS Note p.200
尼爾斯·亨里克·達維德·波耳[a](丹麥語: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丹麥物理學家,1922年因「他對原子結構以及從原子發射出的輻射的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
波耳發展出原子的波耳模型。這一模型利用量子化的概念來合理地解釋了氫原子的光譜。他還提出量子力學中的互補原理。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間量子力學及相關課題研究者的活動中心,哥本哈根大學的理論物理研究所(現名尼爾斯·波耳研究所),也是由波耳在1921年創辦的。
20世紀30年代,波耳積極幫助來自納粹德國的流亡者。在納粹德國占領丹麥後,波耳與主持德國核武器開發計劃的海森堡進行了一次著名會談。他在得知可能被德國人逮捕後,經由瑞典流亡至英國,並於該國參與了合金管工程。這是英國在曼哈頓計劃中承擔的任務。戰後,他呼籲各國就和平利用核能進行合作。他參與了歐洲核子研究組織[2]及丹麥原子能委員會裡瑟研究部的創建,並於1957年成為北歐理論物理研究所的首任主席。為紀念波耳,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決定以他的名字命名107號元素,𨨏。
尼爾斯·波耳 Niels Bohr | |
---|---|
1922年的波耳 |
《永恆的日記--每一天的音樂》
-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
蓋希文 | |
---|---|
原文名 | George Gershwin |
出生 | 1898年9月26日 美國紐約 |
逝世 | 1937年7月11日(38歲) 美國洛杉磯 |
國籍 | 美國 |
知名作品 | 藍色狂想曲,鋼琴協奏曲,交響詩《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歌劇《波吉與貝絲》 |
所屬時期/樂派 | 20世紀 |
擅長類型 | 協奏曲,音樂劇 (歌劇),歌曲,鋼琴獨奏曲 |
喬治·蓋希文(英語:George Gershwin,1898年9月26日-1937年7月11日)是一位美國作曲家。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俄國猶太移民家庭,原名雅各布·布魯斯金·格肖維茨(Jacob Bruskin Gershowitz)。
蓋希文最大的貢獻是把古典音樂的風格與爵士樂和藍調的風格結合起來。他寫過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數十部歌舞表演、音樂劇,成為百老匯和好萊塢唯一的超越了傳統音樂風格中的幻想性質而創造出天才作品的作曲家。他也是一位民族作曲家,他創立了美國所獨具的音樂風格,成為美國民族音樂的奠基人。
---
森進一(Mori Shinichi日語:森 進一,1947年11月18日-),是日本著名的演歌歌手,出生於山梨縣甲府市,本名森內一寬。有「演歌天王」之稱,在台灣亦十分受歡迎。代表曲有『港町布魯斯』(港町ブルース / 1969年)(港町Blues)、『母親』(おふくろさん / 1971年)、『襟裳岬』(1974年)和『冬之海岸』(1982年)等,其中『冬之海岸』被譚詠麟和陳潔靈等常青樹級歌手改編成《80歲後》和《忘記回望》。持續挑戰新的音樂的領域,獨特的沙啞的嗓音作為其特徵。目前與五木宏保持著NHK紅白歌合戰的連續出場記錄(連續48次出場)。
曾與大原麗子、森昌子有過婚姻,已離婚。與森昌子生有三子,其長子森田貴寬是日本傑尼斯事務所旗下男子組合NEWS的前成員,現在是搖滾樂團「ONE OK ROCK」的主唱;么子森內寬樹則是搖滾樂團「My First Story」的主唱。而次子森內智寬與其兄弟不同,在東京電視台工作,未進入演藝圈。[1]
1974年,發表名曲『襟裳岬』,獲得當年的日本唱片大獎和日本歌謠大獎,並在年末的第25回紅白歌合戰中,首次擔任全場壓軸(總壓軸)。此曲後來被鄧麗君翻唱成中文版,並在華語圈廣為傳唱。
鄧麗君、森進一「襟裳岬」現場版 1984.5.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O4rVJVw3B0
----
桑原武夫
《一日一言》
一抹微笑
吳季倫 譯
11月18日
艾呂雅(Paul Éluard)
(西元1895.12.14— 1952.11.18)
法國詩人與社會運動家。屬於達達主義團體,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發起人之一。曾參與西班牙內戰與抗敵運動。詩風明朗質樸而真實。重要詩集有《動物與人》、《詩與真理》、《和德國人會面》等。
不曾有過完整的夜晚
每次都因為我這麼說
因為我斬釘截鐵地這麼說
在無邊的苦惱中總會開出一扇窗
一扇有光亮照進的窗
總會有不睡的夢
該滿足的欲望 該飽足的飢餓
寬懷的心
伸向我的手 張開的手
深情凝視的目光
以及人生 應與我共享的人生
節自《鳳凰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