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10月30日 今昔 1030 2021; 林公。 盜版本" 胡適的《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 《庸言雜誌》.... 禮拜天美術神遊 (16) / (89):布爾代勒/ 布德爾(Emile-Antoine Bourdelle 1861~1929)與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雕像


FACEBOOK說是九年老友
林公這位品管界的老友,相知數十年了。他在漢清講堂中至少有二次發表,這要感謝他。
他跟戴久永老師是我在品管界的好友。我們是出版委員會成員。
他是少數稍知我者,甚至有點知遇,這是針對品質學會的"會士"頭銜的說法,他的意思是我的"含金量"較高.......雖然,我非"會士"。
我們交往還不只是品管界而已,譬如與香港朋友同遊北海岸。他還會邀請我去元智大學的工業工程系演講。.......




三浦國說的台灣之盜版本《王安石》。
其實,各種"盜版本"是台灣文化的要員,達數十年之久,譬如說余光中的《梵谷傳》等等。
今天是隔約半年再訪誠品台大店,可知許多新譯版《瘟疫》《愛的藝術》都是公版或付版稅之書。
立讀十月《明報月刊》,鍾玲教授寫聶華苓.....
二〇二一年十月號
 
文壇女英豪聶華苓(鍾 玲)

我就讀東海大學外文系那四年,大量選修和旁聽中文系的課,包括梁容若的中國文學史、徐復觀的文心雕龍、高葆光的詩經、蕭繼宗的詞選等。中文系的課程還很前衛,由台北請聶華苓來開文學創作課,我去旁聽,那是早在一九六四年,我大二,聶老師在台大和東海兩地開這門課,相信台灣各大學要到多年後才提供這類課程。



讀胡適的《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 (1922.3.3,了不起),才知道梁啟超辦過《庸言報》,查Wikipedia的《庸言雜誌》中梁啟超《庸言報 創刊號》對"庸"的界定,令我對將福羅拜Flaubert的書翻譯成《庸見詞典》,覺得稍稍要謹慎點.....





10月30日


布爾代勒(Emile-Antoine Bourdelle)

(西元1861.10.30—1929.10.1)

法國雕刻家、畫家及設計家。曾是羅丹的助手。雕刻作品展現羅馬式的風格,擅長雕塑姿態誇張、力道強勁的人像。附圖為其最有名的青銅雕像──於1910年在巴黎秋季沙龍展出的《拉弓的海克力斯》。

 

  哎,為什麼我會老得這麼快呢。好不容易才開始能夠掌握自己的技術,這時候就得從世上消失了。假如此刻出現了一個魔法師,告訴我可以延長我的壽命,又如果他允諾我可以活上三百年,想必我一定會立刻同意吧。苦惱和悲傷都是工作的一部分──與工作的喜悅相比,那些都算不上什麼。為了要完成我身邊一切物體的模型,三百年根本不算久。

節自〈雕刻與羅丹〉









禮拜天美術神遊 (16) :布爾代勒/ 布德爾(Emile-Antoine Bourdelle 1861~1929)

MWW Artwork of the Day (7/21/21)
Emile-Antoine Bourdelle (French, 1861-1929)
Ludwig van Beethoven (1903)
Bronze bust, 68 x 34 x 35 cm.
Musée d'Orsay, Paris
As the incarnation of romantic genius, Beethoven inspired numerous artists. Legend has it that Bourdelle as a young man, leafing through a book on the composer, was struck by his own physical resemblance with him. He began to listen to Beethoven's music and said "... every cry from this deaf man who was listening to God struck straight to my soul. Sweat dripped from Beethoven's forehead on to my bruised heart."
Identifying with his model, he produced many faces of Beethoven, as a musician composes variations on a theme. There are over eighty sculptures of the composer in Bourdelle's oeuvre, without counting the drawings and pastels.
This tormented bust, in which genius seems to be concentrated in the forehead and shock of hair, still has traces of Rodin's influence but simplified in a way which points to the artist's new orientation as can be seen in "Head of Apollo," also in the Musée d'Orsay.
The preparatory plaster cast was immensely successful at the Salon de la Société nationale des Beaux-Arts in 1902 which prompted the state to commission a bronze version, the copy shown here. This commission brought Bourdelle, who was already 41, official recognition.
In 1929, shortly before his death, the sculptor created his last Beethoven, called "The Pathetic." He declared: "We are two wrestlers who have never been separated. We can clasp hands."
(translated from the Musée website)
For more classic and modern sculpture, see this MWW Special Collection:
* Sculpture Garden

MWW 每日藝術作品 (7/21/21)
Emile-Antoine Bourdelle(法國,1861-1929 年)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 (1903)
青銅半身像,68 x 34 x 35 厘米。
巴黎奧賽博物館
作為浪漫天才的化身,貝多芬啟發了無數藝術家。傳說布爾代爾年輕時翻閱了一本關於這位作曲家的書,被自己與他的身體相似所震驚。他開始聽貝多芬的音樂說:“……這個聽上帝的聾子的每一次哭聲都直擊我的靈魂。汗水從貝多芬的前額滴到我受傷的心臟上。”
認同他的模型,他製作了貝多芬的許多面孔,作為音樂家在主題上創作變奏。布爾代爾的作品中有八十多尊作曲家的雕塑,不包括素描和粉彩。
這個飽受折磨的半身像,天才似乎集中在前額和頭髮的衝擊,仍然有羅丹影響的痕跡,但以一種指向藝術家新方向的方式進行了簡化,如“阿波羅之頭”中所見,同樣在奧賽博物館。
1902 年,在法國國立美術學院沙龍上,準備石膏模型取得了巨大成功,這促使該州委託製作青銅版本,此處顯示了複製品。該委員會為已經 41 歲的布爾代爾帶來了官方認可。
1929 年,就在他去世前不久,這位雕塑家創作了他的最後一部貝多芬作品,名為“悲慘的”。他宣稱:“我們是兩個從未分開的摔跤手。我們可以握手。”
(翻譯自博物館網站)
有關更多經典和現代雕塑,請參閱此 MWW 特別收藏:
* 雕塑園

****


禮拜天美術神遊 (16) :Emile-Antoine Bourdelle (1861~1929布 爾代勒/ 布德爾)博物館 (巴黎)及生平作品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075821232428653



***Déesses, amantes et architecture : l'univers multiple d'Antoine Bourdelle
Antoine Bourdelle est l'un des plus grands sculpteurs du XXe siècle. Son oeuvre se découvre à Paris dans ses anciens ateliers de Montparnasse convertis en musée et sur la façade du théâtre des Champs-Elysées dont il a créé la grande frise.
https://www.francetvinfo.fr/culture/arts-expos/sculpture/deesses-amantes-et-architecture-l-univers-multiple-d-antoine-bourdelle_3377285.html



安托萬·布德爾(法語:Antoine Bourdelle,1861年10月30日-1929年10月1日),法國雕塑家畫家教育家羅丹助手和學生,早年作品如《貝多芬像》等多模仿其師,後來研究古代東方和中世紀藝術,確立了屬於自己的大氣磅礴的裝飾性風格。其代表作《阿維爾將軍紀念碑》超過30米,在騎馬將軍像的台座下角還雕刻了四個象徵性人物。其他作品還有《拉弓的赫拉克勒斯》、《1870年戰爭紀念碑》、《阿波羅頭像》等。

他不喜歡學院式的教育,半年後決定退學。他說:「我對獎學金、競賽等制度完全不理解。如果到30歲我還沒有自己的東西,要它有什麼用。」

潦倒的布德爾經雕塑家達魯介紹認識了羅丹,此後跟隨羅丹15年,後者破舊立新的精神給布德爾很大影響。法國評論家阿納托爾·法郎士認為羅丹「缺少綜合的科學性,而布德爾非常懂得這些」。相比羅丹,布德爾的雕塑更加理性,具有建築性。布德爾為後世留下的,是幾千張素描、100多幅繪畫和幾百件雕塑。


《拉弓的赫拉克勒斯》



Antoine Bourdelle-1925.jpg
安托萬·布德爾,攝於1925年

(法)安托萬·布德爾著 嘯聲譯. 布德爾論藝術與生活.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07.

一日一言
10月30日
布爾代勒(Emile-Antoine Bourdelle)

(西元1861.10.30—1929.10.1)

法國雕刻家、畫家及設計家。曾是羅丹的助手。雕刻作品展現羅馬式的風格,擅長雕塑姿態誇張、力道強勁的人像。附圖為其最有名的青銅雕像──於1910年在巴黎秋季沙龍展出的《拉弓的海克力斯》。



  哎,為什麼我會老得這麼快呢。好不容易才開始能夠掌握自己的技術,這時候就得從世上消失了。假如此刻出現了一個魔法師,告訴我可以延長我的壽命,又如果他允諾我可以活上三百年,想必我一定會立刻同意吧。苦惱和悲傷都是工作的一部分──與工作的喜悅相比,那些都算不上什麼。為了要完成我身邊一切物體的模型,三百年根本不算久。~~節自〈雕刻與羅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