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bc.com/news/world-35205174
New Year: Celebrations mark start of 2016
2日補
“For last year's words belong to last year's language
And next year's words await another voice.
And to make an end is to make a beginning."
―from "Little Gidding" by T. S. Eliot
Ken Su:http://cn.nytimes.com/readers-translation/20151230/c30israel-reader/zh-hant/
抹大拉石刻震動聖經考古界
ISABEL KERSHNER 2015年12月30日
- 吳鳴兄:(hc:川端康成108響,路思義48響):因信生慧,惟信仰得救--書兄之{長提向晚 眾神}賀年。
楊牧:學院之樹|同情與智慧(1983.11); A Soft Goodbye
2015年12月31日向晚,到臺大校園散步。
走到社科院,似乎開幕近一年,而我沒細看過它。
一開始,可細讀寫在玻璃上的現代詩,立讀之,竟然有點感動。
不知道:為什麼臺大院方有這種氣魄和勇氣,將楊牧之詩書於此21億(?)建物長之廊頭......
(8小時之後,2016年清晨2點,我想找出這首詩,連帶找出童先生的故事:
童子賢捐8千萬協助台大社科院大樓完成內部裝修,只要求院方把楊牧的〈學院之樹〉刻印在院館長廊盡頭,提醒每天經過的學生在追求知識之餘,別忘了「同情」和「智慧」。)
晚上將CONTENTS打好;翻譯目次 司馬賀百歲紀念
【尾聲】(Epilogue)是編輯之一的才子James G. March 教授的英文詩: A Soft Goodbye, pp. 533 -35,讀之令人感動。)
http://hcplace.blogspot.tw/2015/12/198311-soft-goodbye.html
《減重妙計 The Perfect Diet For You》
製作人:Paul Overton
出品年份:2015
出品公司:BBC
減肥,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戰爭。而且,最新科學研究告訴我們,減肥戰場不僅從個人生理到心理,還牽扯到遠古的基因。自從198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的過胖症人數已激增3倍以上,肥胖現象已成為21世紀不容忽視的流行病。由BBC製播的一系列3集《減重妙計》紀錄片,結合當前肥胖學的頂尖科學家,深入基因、賀爾蒙、心理學等各方面最新科學研究,共同進行一場長達三個月的突破性實驗。研究團隊以科學方法,為深受肥胖所苦的參與者們,擬定客製化的體重控制方針,對症下藥。本片妙計迭出,堪稱減重《孫子兵法》,而敵手不是別人,正是「人的條件」。
<1>「習慣」的戰爭
「大家都吃飽了,我還想吃。我好像都吃不飽。」
「我會節食一週、一週半、一個月或頂多兩個月,然後我就會克制不住。」
「我分手之後晚上都待在家裡,我很孤單,餅乾和薯片一直在呼喚我,我就一直吃東西找安慰,然後這就變成習慣,後來我就開始變胖了。」
一旦開始進食就很難停止?一天到晚都想吃東西?只要心情不好,就開始吃零食?日復一日,我們都在選擇如何填飽肚子,處理飢餓感的習慣也就決定了個人飲食模式。飢餓感是求生本能,但在今日富足社會,失控的飢餓卻也帶來另一個挑戰:肥胖。全球隨時都有數百萬人在節食減肥,但其中大多數人是以失敗收場。也許失敗真正的原因,不是食物本身,而是我們根本不夠瞭解自己。
我們知道肥胖源於飲食過度的習慣,但最新科學顯示,造成飲食過度的原因,卻因個人體質而各有不同。找出每個人肥胖的主因,或許就能發現最佳減重良方。本片由牛津和劍橋大學的肥胖學家,召集75名過重的自願者,並把自願者分成三組:無底大食客——擁有會提高肥胖風險的基因;情緒性進食者——用吃東西安撫負面情緒:最後一組是暴食者——通知大腦吃飽的荷爾蒙分泌不足。實驗目標希望這三組人採用根據個人生理與心智條件量身訂作的飲食法,在三個月內減下5%的體重。
牛津大學飲食營養專家蘇珊傑伯說:「人們常以為節食跟意志力有關,算了吧,節食跟意志力無關。節食跟習慣有關。」除了最新科技儀器以外,就連吃到飽的迴轉壽司、撲克牌臉的路考主考官,也都成了科學家的實驗工具,來找出造成這三種肥胖類型飲食習慣的根源。
接著,專家們更針對不同類型,傳授破解心法,不論是「高蛋白低GI」飲食、間歇式「5:2禁食法」,或是團體支持提供的精神力量,各種不同的減重法門在科學放大鏡下,找到了最有效力的發揮方式。
五天的密集測試結束,但真正的實驗才正要開始。這75位自願者能否過關斬將,在三個月內克服減重困難,成功達陣呢?請待下回分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