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0330 2012 六

清晨重溫Oliver! (Twist) .You Tube 竟然有此 musical. (英文字幕多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1RgUCw88FA

GOD is LOVE
台灣人可以重溫Mr. Bumble...
昔日大螢幕多有震撼效果。 現在覺得那場清晨的叫賣聲London Calling 太文了......
此片主角清單的順序,很值得玩味。

Oliver Twist is a story written by Charles Dickens and first publishes in 1838. Dickens wrote it in a dark way to help expose the gawd awful treatment of orphans in London.

Musical adaptation about an orphan who runs away from an orphanage and hooks up with a group of boys trained to be pickpockets by an elderly mentor.
Won 5 Oscars, including best picture.

怎麼一回事忘記寫些東西

基正從吉隆坡要chat ,可惜當時我不在。

https://www.facebook.com/smithautomata.


yy碰到吳先生 
他們同學會每人都70歲面對台灣男人平均壽命78歲. 每人都很有"壓力"
吳增榮建築師
2013.3.30
yy碰到吳先生
他們同學會每人都70歲面對台灣男人平均壽命78歲. 每人都很有"壓力"
前天跟兩位台大的同學相談甚歡.
他們雖然學工的 對於校園建築也不陌生
我希望他們以後可以連絡我.

HCPEOPLE.BLOGSPOT.COM


post 匡漢等 今天沒出去走走怎一回事


前天跟兩位台大的同學相談甚歡.
他們雖然學工的 對於校園建築也不陌生
我希望他們以後可以連絡我.
我會請吳增榮建築師為他們上他眼中的臺大校園


今年春天,「HI!NTU!臺大揪密——校園文化資產詮釋課程十年回顧展」邀請所有臺大人,和我們一同分享這十年來我們揪出的校園大秘寶。
展覽日期: 2013/03/25 (一)~2013/05/03 (五)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一樓多功能展覽室
http://ntuhi-club.blog.ntu.edu.tw/

Oliver! (1968)







相片

那年暑假,我們去東海大學朝聖 — 小野

  好像是大一升大二的那年暑假,同學阿康說他約了兩個台中東海大學的女生一起出遊,對方邀他去東海校園看貝聿銘設計的路思義紀念教堂,問我要不要一起去「朝聖」。說是朝聖,更多的動機當然是接觸外校女生,聽說東海的女生都很有氣質,於是我答應了這個兩男兩女的「朝聖之旅」。

  那時候貝聿銘所設計的路思義教堂,和繼續延伸出來的東海校園規劃,是許多年輕學子最嚮往的大學校園之一。東海建築系和生物系的聯考分數高得嚇人,不少高中生是以第一志願進到這個開闊浪漫的校園。那時候的年輕人比現在的年輕人浪漫,對於當「大學生」有著一種嚮往和憧憬,彷彿大學四年生活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反正畢業後不是出國留學就是隨便找份工作,那是大學生很有價值和尊嚴的時代。

  我原本也很想讀東海生物系,就在最後關鍵時刻,已經計劃要出國留學的大姊用橡皮擦擦掉了我「不切實際的夢想」,將公費的師大生物系填了上去,她說家裡負擔不起私立大學學費,於是我就真的考取師大生物系,從此和東海無緣。我弟弟很想進東海建築系,他有繪畫天分,也會寫詩,藝術細胞發達,很適合讀建築系,但是聯考分數差了一點,被分發到東海工業工程系。但,至少是東海大學,至少每天都可以夾著原裝書穿過綠燦燦的草原,經過貝聿銘的路思義大教堂,仰望無垠的藍天白雲,和讀麻省理工學院、紐約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有什麼差別呢?更何況和這些同樣擁有貝聿銘設計作品的大學比起來,東海的路思義教堂還是最早完成的,比麻省理工學院的綠樓還早了一年。貝聿銘開始設計路思義紀念教堂時才三十九歲,花了七年才建造完成。就在教堂完成的第二年,甘迺迪家族在當代頂尖的建築師中,圈選了貝聿銘成為甘迺迪圖書館的設計師和監造者,在當時是不得了的大新聞,貝聿銘成了全世界都知道的名字。

  我弟弟進了東海以後,雖然口口聲聲說要轉建築系,但在這樣開闊幽靜的校園和自由開放的校風裡,忙著寫詩寫歌詞談文學也談戀愛,和一些文藝青年彈著吉他唱起校園民歌,建築系沒轉成,最後還是出國完成了工業工程博士學位。東海大學「有貝聿銘陪伴」的那四年,似乎是他人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光,也或許是那樣自由開放的校園氛圍,使他去美國讀書時如魚得水非常順利。

  那次兩男兩女的朝聖之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已經忘得一乾二淨,唯一留下來的就是那張在路思義紀念教堂前面的照片:兩個女生在強風中抓緊帽沿,兩個男生故作瀟灑其實一臉尷尬笑容,唯有教堂莊嚴尊貴的端坐在大草原上。直到四十年後的某一天,我在書店看到了一本剛出版的《貝聿銘全集》,讀到當時那座大教堂是前所未有的大膽設計,經過工程師鳳後三精密的計算才得以完成。為了防止混凝土結構的巨大殼片無法承受重力,鳳博士給這些殼片加上支撐肋,動員了二十五位木匠,花了六周時間完成了支撐肋的模型,用了一萬八千根波浪狀的木頭。他們足足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從竹製鷹架往下灌水泥,一片一片小心翼翼的灌。現場見證者形容,當抽掉支撐模型的楔子後,模子簡直像是懸空吊著,整個木質框架瞬間下沉十五公分,教堂和大地都被震動了!整座教堂的重量也就在那一刻,非常精準而均勻的傳遞給四面牆壁。大教堂藉著自身的結構和重力,穩穩端坐在東海校園裡,從此仰頭看著藍天,看著飄過的雲,看著進進出出的教授們和莘莘學子們,見證著他們每個人的青春和成長。

  往後的歲月裡,我只要一有機會就會去東海校園逛逛,只為了去看看那座教堂和旁邊的那棵大樹,還有天空。對我而言,那種感覺就叫做永恆。

發佈者: Joe Ka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