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點多回64號弄早午餐先前到NTU農產品買羊乳香腸等
拉肚子 洗衣物.
不克參加下周之校友會
今年還是以戴明圈2013的方式出書吧
談幾種「空間詩學」與「環境設計-生產系統」
1. 加斯東.巴謝拉Gaston Bachelard的
「書中最精彩之處,莫過於對於親密空間的描繪與想像。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庇護白日夢,也保護作夢者。家的意象反映了親密、孤獨、熱情的意象。我們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們之內。我們詩意地建構家屋,家屋也靈性地結構我們。」… 畢恆達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序)
補充女性主義觀點下的問題,類似的分析方式,可參考刊登在哈佛教育評論中對「全面品管TQM的批判」,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Academy: A Rebellious Reading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95)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Academy: A Rebelli...
加斯東‧巴舍拉 (Gaston Bachelard) ,《空間詩學》 (LA POÉTIQUE DE L'ESPACE),龔桌軍、王靜慧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2003 Bachelard 四書: 科學精神的形成,火的精神分析,空間詩學/夢想 詩學
「《空間詩學》如果不包括”序論” ,也可以稱得上是一部杰作。關於房屋、巢、貝殼、角落、微小模型等,多少隱含心理性諧音的空間進行分析,不僅印象深刻,而且非常優美。」---- (日)金森修《巴什拉:科學與詩》武青豔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2006,頁275-76
在《空間詩學》一書,巴舍拉針對了家屋、地窖、閣樓、抽屜、箱匣與衣櫥、窩巢、介殼、角落、微型等等私密空間的意象作了一次詳盡的考察與體悟,但他著重在可以令人心醉神馳的幸福空間(espace heureux)的那些意象,他亦稱之為"被歌頌的空間",…..
---
台灣版目錄
二篇序與導讀
導論
第一章
家屋、從地窖到閣樓‧茅屋的意義
第二章 家屋和天地
第三章 抽屜、箱匣與衣櫥
第四章 窩巢
第五章 介殼
第六章 角落
第七章 微型
第八章 私密的浩瀚感
第九章 內與外的辯證
第十章 圓的現象學
----
夢想與思 ──閱讀加斯東.巴舍拉
http://gleeman.blogspot.tw/2006/04/blog-post_114604872429405927.html
來台南看2013年百花祭很美喲 !
順推薦您到慶中街108號 伊莉的店 ,
還有北區東豐路441號 永林綜合料理 與
公園南路169號 阿憨鹹粥
台南的特色小吃非常新鮮與美味 !
窮人如何年行一善事
從2008年起,我認為以自己的實力,可以每年行一善事,除請老師做2-6小時 (3場),並每年至少出版一本3百多頁的書籍,贈送參與者 (生)。如果可能的話,將講座/影片上傳You Tube等。
2008年和2009年對象是工業工程研究所。這兩次蔡禎騰副校長給我們些幫助
(2008年蔡兄還以學校名義,給光寶公司總經理信,謝謝該公司讓Bill Scherkenbach當義務講師),提供最好的場地和錄影設備。我每年捐2萬當事務費,指定給在校學生工作機會,如共同設計海報或書籍封面等。並有夜宴
(學校出)。
2010年沈金標同學的幫忙,安排東海的MBA課,學生人手一書,鐘點費和賣書費捐給行政單位。
2011年以同樣方式,給中原大學的IE暨系統工程研究所,慶祝友人70歲大壽。
2012年以同樣方式,為多年在東海兼課的陳老師祝80大壽 (贈書給他分送),地點在養生村和品質學會。祝壽2小時的錄影上傳You Tube。並有夜宴 (友人出錢)。
近3年前 台大歷史系發行自己的電子報時
我轉給當時的系主任許教授
建議他們效法.
過半年該系內鬥....
----
臺灣大學有"自己"的影音系統
CASE 明智地選擇You Tube 等等
2年前我跟沈哥說應該提供每系/中心的助理電腦訓練
供他們自己發行自己的電子報.
http://epaper.ntu.edu.tw/view.php?id=17511
我在兩年前的校友會留言版留下: "董事會應改組/更透明公開/能負責/每位董事數個任務小組....." "校長的選舉校友會代表應有500票/人(這種制度英國名校都有待. 至少要有"NO OBJECTION:的權利行使...."
Long Stuck in Obscurity, Bay Bridge Will Go From Drab Gray to Glowing
Bridge of Light:
An art installation of thousands of computer-controlled L.E.D. lights on
the San Francisco-Oakland Bay Bridge transforms the span into an ever
shifting display.
新聞報導“中國通”澤林:中國新領導層面臨巨大挑戰德國記者和作家弗朗克·澤林(Frank Sieren)有多年在中國工作生活的經驗。他的每本關於中國的書都能登上德國暢銷書排行榜。正值中國全國“兩會”之際,澤林接受德意志電台採訪,談了他對中國新政府的期待和評價。德意志電台:今年是中國政府換屆和最高領導層人事變動之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多年曆史中,截至目前只有兩次政權平穩交接。去年的"薄王事件"以及引出的一系列中共黨內的腐敗醜聞,給中共領導層帶來了不小的震動。除了反腐,中共還面臨如何保持經濟穩步增長,同時避免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的挑戰。中國新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將從上一屆政府延續下來怎樣的政策?又會有何新的改革?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採訪德國記者和作家弗朗克·澤林(Frank Sieren)。澤林的新書《對中國的恐懼》(Angst vor China)是他的又一本向德國讀者詮釋中國的作品。澤林先生,我首先想問的是,您覺得中國的經濟騰飛奇蹟已經走到盡頭了麼?弗朗克·澤林(Frank Sieren):完全沒有!現在就這麼說還為時過早。因為中國對於世界經濟來說太過重要了!我們所需的許多產品,甚至可以說大部分產品都是在中國生產製造的,而且不僅是一些廉價日用品,還有智能手機和電腦等高科技產品。與此同時,中國正在成為德國汽車的第一大銷售市場。也就是說,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扮演的這一重要角色還會繼續一段時間,儘管中國在許多方面也存在著嚴峻的問題。弗朗克·澤林(Frank Sieren)德意志電台:中國目前的經濟模式是不是已經達到了發展極限了呢?澤林:這種發展模式顯然已經在一些領域觸及到了極限。比如在環境領域,過去幾個月裡,德國媒體也在關注報導中國許多城市的嚴重空氣污染狀況。北京的霧霾嚴重程度達到PM2.5濃度高達900甚至爆表。要知道德國慕尼黑這個數值如果是30就已經是要引起重視的情況了。空氣污染就是經濟發展的後果之一,而且中國的領導層也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而是要抓緊治理。因為人人都要呼吸,即使是高官或是其家人也要呼吸霧霾空氣。在環境治理方面,中國一定要有切實的措施。此外,中國的腐敗現象嚴重程度已經達到極限。以前好像還可以理解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這麼好,個別官員中飽私囊,只要不影響全局發展,就可以不予計較。但是現在已經到了一個百姓對官員腐敗忍無可忍的程度,腐敗涉及的金額和手段也到了無恥的地步。中共領導層必須下大力抵制腐敗,否則他們就面臨著喪失統治權的危險。德意志電台:除了您說到的環境污染和腐敗問題,批評者說到中國的問題時還會指出嚴重的貧富差距現象,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後果。不斷壯大的中產階層也相應地有越來越多的訴求,頻頻發生的社會群體抗議事件也加深中國的社會矛盾,讓中國社會逐步趨向四分五裂。甚至有說法稱,即將卸任的"胡溫政府"是中國經歷的"失去的十年",您贊同這種悲觀的表述麼?澤林:我不完全贊同。過去的這十年裡,"胡溫政府"可能可以再多做一些工作,多取得一些成績,但在這十年裡,這一屆政府至少做到了讓中國的發展基本保持平衡。如果說到貧富差距,那麼應該拿中國與俄羅斯和印度等同樣是新興國家作比較,而且會發現,中國的情況還算是好的。看看印度的教育普及狀況,以及國民的醫療保健條件和人均壽命增長情況,可以說中國在過去10年裡還是取得了進步的。當然,在中國大城市裡生活的人或是沿海發達地區的民眾對生活水平的要求和相應的對政府工作的期待也是越來越高。德意志電台:依您看來,中國新的國家主席和總理上任後首先要著手做什麼工作?澤林:除了我剛才說到的環境治理和反腐這兩個最關心民生的問題,還有就是新政府怎麼能做到,讓全中國的民眾都能從該國的經濟發展中受益。這當然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問題。目前,中國沿海地區的人生活水平已經相當高,而內地一些地區還很貧困。新一屆中國政府應當鼓勵更多的企業轉向內地地區發展,或是將中國通過出口獲得巨額收入更多地用於扶貧工作。新一屆中國政府必須盡快著手完善中國的福利體系,讓比較貧困地區的人也能有福利保障,而不是現像在這樣,許多人得了大病小疾只能靠自己度過難關。此外,在培養專業人才方面中國政府也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雖然中國在普及教育和專業培訓方面領先印度,但在國際比較中還比較落後。上述這些都是中國的新一屆政府面臨的艱鉅的、嚴峻的挑戰。德意志電台:那您覺得中國的新政府能完成這些挑戰麼?澤林:我相信,中國新一屆政府有能力應對和完成這些挑戰。我認為,習近平和李克强两人也希望如此。不過,現在的問題時,這兩個人究竟有多大的迴旋餘地。他們在執政過程中當然也會遇到強大的阻力或是政治對手,比如那些國企領導人可能會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阻撓一些改革措施。在未來的半年到8個月時間裡可能會逐漸顯現出,"習李政府"有多大的執政迴旋餘地。採訪記者:Jasper Barenberg 編譯整理:謝菲責編:樂然
A Church, If You Can Keep It
To require the unnatural means, too often, to reap the despicable.
BY BRET STEPHENS
How do porcupines make love? About the same way
one writes a column about a religion that is not one's own: With utmost
caution.
Yet when it comes to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drama of Benedict XVI's resignation, this is no mere parochial event.
The church is a pillar of the West. The pillar is trembling. It is
trembling because so much of what defines the church is also so much of
what ails it. When the thing that makes you is the thing that breaks
you, you have a tragic flaw. You cannot expect salvation through refor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