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0日 星期四

傑出人物 ( Illustrious People in Taiwan):許文龍奇美博物館 Chimei Museum;王永慶; 童子賢:報導者 The Reporter

 

許文龍

奇美

 許文龍:91歲生日快樂!身後事,自然事 (2003年);「退休聲明」;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 Chimei Museum

【遊戲系統公告】#實境遊戲
當前遊戲伺服器因故障無法連線,下列遊戲暫時無法體驗,十二萬分抱歉,造成各位玩家的不便,目前遊戲公司正在積極搶修當中,恢復正常運作後,將即時公告。於此之前,建議玩家另擇他日前往遊玩,以免行程撲空。如已安排行程並抵達現場,請透過粉專私訊聯絡 聚樂邦 Clubon 客服,遊戲公司將為您安排緊急備用方案。非常感謝!
可能是 8 個人、大家站著、室內和顯示的文字是「穿頂計 畫Ⅱ 潘神之子 POSTERITY OF GOD PAN 」的圖像

11


傅月庵2021.5.26等


......這個世紀初期,因為「台灣論」「慰安婦」「反分裂法」等事件接踵而至,大陸把苗頭對準老企業家許文龍,要他表態不搞台獨,否則就關了奇美實業在鎮江的大廠,影響所及是整個集團上萬員工的生計。
·
該不該、要不要表態呢?老先生估計傷透腦筋,最後也確實發表了「退休聲明」:
·
「我認為台灣、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人民都是同胞姐妹。」「我認為台灣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大陸,搞台獨只會把台灣引向戰爭,把人民拖向災難。我不希望兩岸人民再受到戰爭的創傷,也不希望奇美同仁因此而流離失所。」
·
據說發表宣言前,老先生因為壓力太大而嚎啕大哭⋯⋯為了員工的生計卻毅然而為了。
·
這個故事有無啟發友人?我也不知道。我所知道的僅是,至今我仍全心佩服許文龍,認定他是台灣當代少數真正奇男子,原因就在他很清楚形勢,會打「大算盤」而不是「小算盤」,也絕不被一時的「政治意識形態」所束縛,自小貧困出身的他,或許很明白,求生存時,「活著」才是最重要的,人因活著才有所謂意識型態(理念),否則什麼都沒有了。.....
【許文龍創辦人91歲生日快樂!】
今天(2/25)是許文龍創辦人的91歲生日,而創辦人外孫準備了一個生日驚喜,即是由他親手繪製的創辦人夫婦插畫小卡,不論外型與神韻都抓得很好,小編特別跟粉絲們分享!(大心)
感謝創辦人多年前許下的夢想,讓台南有一座屬於大眾的博物館,祝福創辦人生日快樂,身體健康!

Norway treats its offenders like adults. The world can learn a lot from this

Turning criminals into neighbours
ECONOMIST.COM




2017.6.10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8日頒授奇美企業創辦人許文龍名譽藝術博士學位,表彰他對台灣藝術文化與社會的長期付出與貢獻。
Mar 5, 2015 - 被尊稱為文化企業家的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對台日文化、經濟等交流扮演重要角色,日本拓殖大學感念他的貢獻,今天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彰顯其 ...





「辦個音樂會,至親好友大家來唱好聽或快樂的歌」
________________
身後事,自然事
對個人的身後事
我堅持以環保、回歸自然、不干擾他人日常生活為準
不造墓、不做像、不發通知
反對舉行任何儀式
到時候,勞煩大家將這有形之軀燒一燒
無論是撒在山上做樹或草的肥料,回歸大自然
或是撒在海裡讓魚子魚孫吃
作為我經常在安平港外釣魚的回報
我都會覺得是正常合理的選擇
至於孩子是否要紀念我
如果高興在家裡擺張照片
我就很滿足了
如果要辦個音樂會
至親好友大家來唱好聽或快樂的歌
我也是沒有意見的
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必須以「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的態度
善待大自然、利用大自然、與大自然共存
留下一個適宜的環境給下一代
是我們最重要的工作與態度。

許文龍,2003年



蘇煥智



六年前 #台南都會公園#奇美博物館”開幕典禮!感謝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留下一個令人懷念的博物館。
台南都會公園是2009年1月3日起用,恰好也是滿12年了!
二個計劃能夠一起實現,就是 #無中生有、發揮整合能力的 #政策創新
感謝為這兩個計劃共同努力的台南縣政府的老同事及奇美集團的各位幹部及蔡宜璋建築師。

蘇煥智
2015年1月3日 ·

今天的開幕典禮!






王永慶


長庚


童子賢



誠品

報導者 The Reporter

楊牧

#報導者Podcast【「有人看,就做啦。」風雨飄搖下,手持微光前行的香港媒體人們】
6月,香港《蘋果日報》被迫熄燈;12月,《立場新聞》被關閉;今年(2022)1月,《眾新聞》宣布結束⋯⋯一個香港人如果回頭看他在2021年發布的臉書動態牆,可能有三分之一的貼文,原Po都已經不見了。面對房間裡的大象已經形成、讀者沉默了、業界被連根拔起,三位香港媒體人怎麼說?
//創辦華文網路論壇Matters的張潔平說:「『香港記者』不只是一份職業,是一種養成、一種工作的信念。」
//在港蘋關閉後,以獨立記者身分繼續發表報導的梁嘉麗說:「我不敢說能在社會上扮演什麼角色,只想光明磊落地做我覺得對的事情。」
//前《壹週刊》記者、如今繼續在台灣拍攝香港人議題的攝影師高仲明說:「我相信我拍,就有人看見。」
本集讓香港記者開口說,在巨大的絕望無奈面前,渺小的個人,如何選擇?他們還相信什麼、以什麼方式繼續前行?
Podcast收聽連結(記得訂閱,可以更早收到更新!):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tKje2a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3tFsJQc
💰報導者一直以來持續和獨立記者/攝影記者合作,也包含香港記者,你們的贊助也支持著這些人。贊助我們:https://bit.ly/3nGJAhT
可能是 1 人、站立和顯示的文字是「 The Real Story by THE REPORTER PRESS 三位香港媒體人的2021 天翻地覆 下的浮沉求生路 有人看,我就做啦。 有人看, 我就做啦 平台搜尋: 報導者 圖非當事人」的圖像

【不打疫苗不等於反疫苗,台灣首份「疫苗猶豫」研究剖析各族群的真心話……】
隨著Omicron本土疫情升溫,疫苗預約系統再爆「搶打潮」,然而有的人卻連第一劑都尚未接種,為什麼?
COVID-19全球大流行下,有一個關鍵字「疫苗猶豫」,在全球熱烈討論,這個2019年就被WHO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脅,國際公衛研究者都疾呼,各國政府應重視對疫苗猶豫者的多元思考和溝通。英國國家統計局甚至每3個月做一次調查,了解不同年齡層、職業、種族、健康程度的人,如何看待疫苗。
台大公衛學院日前完成了全台第一份COVID-19疫苗猶豫族群的質性研究,統整分析高齡者、慢性病患、孕婦、藍領弱勢族群、另類療法使用者等67位不同風險族群的民眾對疫苗卻步原因,發現「疫苗猶豫」背後反映了「資訊疑慮與溝通不足」問題。
《報導者》取得這份報告,剖析不同族群的考量與資訊需求各自是什麼?與民溝通、回應疑慮,有哪些溝通的實務技巧與重點?國際社會怎麼做?未來若要走向「與病毒共存」,台灣政府的疫苗溝通與策略需要怎麼加強?https://bit.ly/3tMbeh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