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0日 星期一

1月10~11日 回顧與反思:Barbara Hepworth。陶傑 【選想像力】台灣從來沒有被世界遺忘,而是得到上帝的眷顧。;香港郭博士體會凱道、選舉; 參加大學同學公子的婚禮。 簡介 Walter Benjamin 及其 The Arcades Project This is Not a Diary by Zygmut Bauman (1925-2017)

1月10~11日 回顧與反思:Barbara Hepworth。陶傑 【選想像力】台灣從來沒有被世界遺忘,而是得到上帝的眷顧。;香港郭博士體會凱道、選舉;   參加大學同學公子的婚禮。 簡介 Walter Benjamin 及其 The Arcades Project  This is Not a Diary by Zygmut Bauman (1925-2017)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341467017576993



English artist and sculptor Barbara Hepworth was born today in 1903. Learn more about her life and art g.co/barbarahepworth
  • Image
  • Image
I
's the scandal of the poetry that 'contingent' features of sound and rhythm systematically infect and affect thought.
--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by Jonathan Cull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79
南京譯林出版社 "文學理論入門" 翻譯差--對詩歌的毀謗,認為聲音和韻律的"偶然性"系統地侵入並影響了思維。(第83頁)
HC改成 「聲音和韻律的"偶然"特性,竟系統地污染並影響了詩歌,真是憾事。」


Barbara Hepworth in the Palais studio in 1963 with unfinished wood carving Hollow Form with White Interior

Barbara Hepworth in the Palais studio in 1963 with unfinished wood carving Hollow Form with White Interior
Photograph by Val Wilmer, courtesy Bowness, Hepworth Estate







1 年前

2021年1月10日 ·

成語容易誤用。
中國不買澳洲煤,致使電廠停電,人民受凍等。
這是殺敵一百,損己一萬。
你有過長江以南地方的凍苦嗎?


蓉子(1928-2021)〈未竟之門〉;〈我們的城不再飛花〉;鍾玲《現代中國繆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 蓉子》;齊豫 《青夢湖》 清晨的涼露何等瑩潔 ... (詩詞:蓉子 曲:李泰祥)



0:03 / 10:25

郭博士知道凱道了




剛看完BBC對明天台灣大選的報導。似乎將蔡總統的主力放在"中國威脅",將反對黨將主力放在"經濟" (微觀的感覺與宏觀的數據.....或許指的是被砍的年金?綁架軍公教退休者......這讓我對被砍而仍支持蔡總統的人,很佩服。)
執政黨甚或地方執政的反對黨,對於"社會公平" --這是政府要事,究竟做多少事呢,這不是民粹或口號能解決的。
由於2016美國總統大選對主流媒體的"教訓",讓我們這些統計學學生,多許多數據的反思機會。現在,全球有心人多歸隊了,各種想法的人都有,我們只能靜觀明日的開票啦。
2 年前



也許,23世紀的台灣人,選票可用年齡加權,年齡大的,權重小點,因為未來是年輕人的。
各黨一定要有自信心,勇於修憲,先將投票年齡降至18歲。



老郭一大早研究選舉資訊





11日

跟老郭談,才知道到第一位在美國機場被擋入境的是何柱國,GBM(1949年6月23號—)係香港生意人,佢阿爺係慈善家、香港煙草創辦人何英傑。
何英傑筆遺產由何柱國繼承,大概有200億港紙。家下何柱國係香港煙草董事會主席、星島新聞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
****
《星島日報》是由華僑富商胡文虎於1938年在香港創辦的中文報章,同年還出版《星島晚報》及《星島晨報》[1],雖然該報刊含有「星島」二字,但與常被稱為星島的新加坡並無關聯。於日佔香港期間《星島日報》改為《香島日報》,1945年8月底,日本投降後再度變回《星島日報》,另外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及澳洲等華人聚居的地區均設有分部。1999年,胡文虎女兒胡仙把《星島日報》及星島集團有限公司股權賣給私募基金Lazard Asia。有「菸草大王」之稱的何英傑長孫何柱國於2001年透過泛華集團控股,向該基金購入星島集團,自此星島日報轉為親共。
現時董事會主席及大股東是全國政協委員、香港菸草公司何柱國、其子何正德是集團其中一名執行董事。星島日報母公司為星島新聞集團有限公司(Sing Tao News Corporation Limited)。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2019年發表的傳媒公信力調查,《星島日報》公信力評分比上次調查大跌近1分,只得5.16分,在本地報紙排第9位[2][3]



現在香港辦理約需三個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良民證,是證明一個人沒有刑事犯罪紀錄之公文的俗稱;在各地有不同的官方名稱,臺灣稱警察刑事紀錄證明書[1],香港稱無犯罪紀錄證明書,澳門稱刑事紀錄證明書(俗稱行為紙)。
2 年前
2020年1月11日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服務人員沒回家,說她還沒滿,19歲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 2020年1月11日 年1 020 1日」的圖像





選舉的感想
(我的選區多泛藍......今天下午帶郭兄去台大水源校去,再漫步游到寶藏巖:9成"青年反鄉投票....6點晚餐時,郭先生給我看一數據,他發現我很關心選戰......)
由於我知道的韓粉十人以下,所以擔心台灣的民調,會不會有系統偏差。今夜證明統計學的抽樣較正確 (德國之音DW選前在台北車站,"任選"約10人,要男女"表態"支持谁,為何,第一位年輕的女性就選韓......).....所以,統計學比"黨內自作民調(空砲彈) ,只差3%"更"有理" (此為上述DW"調查的末位男性挺小英的說詞。)
然而,我對KMT/韓仍有500多萬票,這,我也非常有興趣。真是"老兵不死"或韓粉消退 (其實2018年選勝高雄,多少是選民認人不清:我在韓當"菜農"時,就知道他的表面具:我當過預官,也碰過類似的軍官,哈哈)? 這對我仍是謎團。

一與多
民進黨的小英支持者多採分裂投票,這是制度成熟的表現。因為總統的選舉與立委的,是不同層次的考量:一 vs 多,立委的選舉在多元化 (與對手強弱)的台灣,自然無法(難以)通吃。


美國之音的台灣選舉討論,中共沒人敢出來說話。對談者蔡先生了解台灣,然而他錯估台灣的運輸能力:高鐵讓台灣一體高化。他質疑如此高投票率不太可能。今年的,並非破紀錄。



陶傑
20年1月10日
·

【選想像力】
台灣總統大選,投票在即,台灣民意調查各項,由於幕後有外部勢力的網軍攪局,形勢相當混亂。
蔡英文被指為讀稿機,但韓國瑜模仿美國的傳統,玩語言粗鄙的民粹。美國沒有只二百年歷史,中國則儒家文化兩千年,蔣中正宋美齡馬英九講話,至少方正端莊,無此東施效顰之癟三風格,台灣此一國民政府「中華文化復興基地」,到了21世紀,進入迷離境界。
經濟層面:美中貿易戰,激發兩國冷戰,美國企業在中國帶頭撤資。2020年,中國廉價勞工市場「優勢」不再。
當前的潮流,並非韓先生所估量的台資入大陸、同時中國熱資湧來台灣,而是在美國帶頭「脫中」(decoupling from China ) 的影響力之下,中國市場的台資和外資紛紛撤出,而中國的外匯儲備正在下降。
連台灣最大的玻璃製造廠、韓國的三星和現代、日本的鈴木汽車也正在撤出大陸,很明顯,韓國瑜繼承馬英九任內倚賴中國大陸的經濟政策,已經不合時宜。因為國際形勢已經出現結構性的變化。
雖然蔡英文任內,經濟成績不大,但眾人皆知是因為遭到中國以政治理由不公正地全面制裁。但隨着蔡英文連任,全球風向改變,台灣經濟大可趁此重新定位,吸引以台資回歸為主、其他外資進入台灣設廠,局面會大為改觀。
事實上,本來在這方面很有經驗的郭台銘,若代表國民黨出戰總統,經濟政策會有更健康的定位,因為郭台銘就是加工製造業的老闆,以上經濟行情,他通通知道。但國民黨另有自私的小算盤,不讓郭台銘出線。比起兩蔣時代的氣派,那時國民黨雖然盤踞台灣,還是巨人,今日的國民黨已經是侏儒。
韓國瑜上任高雄市長八個月以來,一味口號圖大,實事成小。例如,他可以將高雄與日本的長崎結為姊妹城市,加上沖繩,推動一線三點的東亞旅遊經濟文化圈。這三處地方,對於至19世紀中葉以來東亞的歷史發展,有戰略性的影響。當今全球對東亞局勢關切,高雄本來完全可以對外展開合作。反正台北與上海也是姊妹城,台灣的文化經濟,可以內外面向,謀取雖以大陸為腹地、但面對太平洋而平衡。
因為中國大陸一切貿易利益輸送,皆以「一國兩制統一台灣」為目的。若國民黨走上20年來香港之路,則國民黨本身必會「民建聯化」,台灣內部經濟命脈,以香港為例子,會被中國政治操控。事實上此一內蛀掏空過程,於馬英九的兩任之內,由傳媒、電訊、到黑社會勢力,早已展開。
韓國瑜若出任總統,不會一人直接「賣台」,但將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裏,只知吸引「人潮遊客」,台灣少數商企得到一時上癮般倚賴性的利潤,台灣整體會失去靈魂。
純粹鼓動「本土身份」意識型態爭論,固然無補於事經濟,但台灣的地位特殊,蔡英文第一任相對之經濟無為,是遭到以中國牽頭的全球化圍堵、孤立、封殺在先。
中國對台一切經貿政策,絕對的以政治先行,馬英九兩任之內,台灣雖企圖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維持「不統不獨」的現狀,中國也不允許,非要將「各自表述」單方面閹割,以「一個中國即是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並不存在的「九二共識」,將優柔寡斷的馬英九如牧羊犬驅趕羊群一樣,趕上一條最終通往「一國兩制」的統一之路。
韓國瑜如果想做總統,應該以此為起點,向漸失憶的老齡和年輕國民清楚說明:若不投民進黨,他韓總統會有何意志和辦法,令台灣「安全、發財」?他向中國大陸爭取到的任何經貿利益合同,是否不會附帶任何條件?唯這一點,相信連台灣的三歲小孩,也知道答案。
還是他宣揚的安全和發財,只是一種老人家患白內障之後看到的海市蜃樓?
「發財」加「GDP主義」,別無其他道德文明信仰,是很庸俗的鄧小平式的治國主張。做台灣總統,要有想像力。例如台灣的水果賣不出去,可不可以與北韓在第三國如新加坡達成貿易協議,將台灣的水果與菜蔬由高雄出發,運往北韓?若北韓沒有錢,可以叫北韓請中國用美金救濟支付。
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北韓也遭到國際制裁。台灣並無義務遵守聯合國任何制裁令。若美國施壓,不論蔡英文還是韓國瑜做總統,都可以告訴美國人:你若有本事把台灣拉回聯合國,我自然遵守某些國際規例?
沒有聯合國會員會員籍,不加入全球化,另有海闊天空之處。身為香港人,都希望台灣繼續文明與美好。今年的大選,是決定未來50年台灣安危的一戰。
在台灣的玉山,我看見寶島的土地,不必像香港新界一樣「發展」為「萬億大嶼」,不必靠地產,沒有經濟泡沫。台灣的生存,並無捷徑,只須很紮實地用雙手實幹,尤其年輕一代,回到先輩開墾的初心。
這一點,視乎台灣人投下正確的一票與否,以長遠的眼光來看,最終會發現,台灣從來沒有被世界遺忘,而是得到上帝的眷顧。






Rosa CostaBauhaus Art
2020年1月10日 ·

The Bauhaus and the World



ARTSANDCULTURE.GOOGLE.COM
The Bauhaus and the World - Google Arts & Culture
This famous avant-garde school existed in Germany from 1919 to 1933, but its ideas spread around the entire world



凱道KMT 大拜拜時,2公里外的某間辦公室,我靜靜地等一位老友"回台",一起到台大門口外的老攤位宵夜 (由於他來得太晚,楊碧川老師怕喝醉沒捷運搭回淡水--主要原因是"未事先向太座報備"........)
"韓國瑜凱道造勢,已經喊到70萬人了。
第一,等一下會喊到7億人我都不會奇怪。大家也不必太當真。喊多少人都無所謂,他們開心就好,願意騙自己更好。......."~王丹网站 Wang Dan's Page……
顯示更多



2018

漢清講堂
題目:
對談:陳健邦及其【 挑燈人海外:中微子的探索】
與談人:辛水泉總經理+ 鍾漢清先生
時間 2018年1月11日 15:00~16:30
對談:陳健邦及其【 挑燈人海外:中微子的探索】 2001:從"行勝於言"出發
漢清講堂題目: 對談:陳健邦及其【 挑燈人海外:中微子的探索】 與談人: 辛水泉 總經理+ 鍾漢清先生 時間 2018年1月11日 15:00~16:30…
HCBOOKS.BLOGSPOT.PE
引言:阿邦在東京,來信說,1月11日的聚會,少談點他個人,談些書中的要點。
我認識辛水泉先生夫婦,是阿邦介紹的。約2017年年中,我請辛先生談點阿邦。得數則,其一:
辛水泉:九年前我離開職場,打算用些心在公益服務,阿邦鼓勵我,特別訂製一個iPod送我,上面鐫刻「Those whom we support hold us up in life.」我牢記在心,深刻體會。我不是英雄,但阿邦知人、用心。
HC:我想起,胡適給趙元任的信中話:“ 交友以自大其身,求士以求此身之不朽",這是李恕谷的名言。(胡適寫過關於李塨(1659年-1733年,字剛主,別號恕谷)的文章。)
我說一則:
2016.1.12 我與健邦兄在網路重新認識
hc:很高興看到你引陳樂民先生。我的"書海微波"BLOG還有他們夫婦更多的著作。請參考。
啟蒙札記:陳樂民
一脈文心《學海岸邊》 (陳樂民,資中筠) 《感時憂世》等資中筠自選集/ 沒有法治的反腐難言樂觀
Ben Chen: 這字,是2008年初,請陳樂民先生寫的
Hanching Chung: 原來如此,您最近才讓它亮相,您可以寫些交往故事呀!
Ben Chen: 當時陳樂民先生另寫了一幅“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這是他本人想寫的,資中筠在電話中對我說:“這是他的品味所好。”這原本是鄭板橋自題書齋的對聯,可以說是鄭板橋的藝術心法。大意是,藝術創作,就技巧而論,要用心於以少勝多,以簡潔的筆法表現出豐富的內容,下筆宜刪繁就簡,有如晚秋之樹,沒有密葉礙眼,主幹秀出,一目瞭然;就風格而言,不依循舊規,能別出心裁,領先潮流時尚。.......

請讀讀 "96條修正條條在吸血剝削,至少有10大弊端如下:"



2017年1月10日 ·
This is Not a Diary by Zygmut Bauman (1925-2017 Author of Liquid Modernity ) rebuffs plagiarism accusation此非日記
http://hcbooks.blogspot.tw/....../this-is-not-diary-by......



Today we remember Polish sociologist and philosopher Zygmunt Bauman, who died on this day in 2017. Bauman became best known for his analyses of the links between 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 and of postmodern consumerism. He knew the terror of war and the trauma of exile. These experiences have made him a champion of the underdog and a caustic critic of the status quo. He coined the concept of "Liquid Modernity" through which he analyse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olid structures and institutions that once provided the stable foundations for well-ordered modern societies,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Leeds University, United Kingdom, (1971-91, and then emeritus), Bauman argued that our “liquid modern” world was unable to stand still and keep its shape for long. Everything seems to change – the fashions we follow, the events that catch our attention, the things we dream of and the things we fear. An increasing polarisation between the elite and the rest, our growing tolerance of ever-expanding inequalities, and a separation between power and politics remained constant themes in his writings – he produced more than 60 books in total.
On this occasion we invite you to read a selection of articles and essays Bauman wrote for UNESCO.
'Books in the global dialogue of cultures" (2001)
'Some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1967)
'International study on the main trends of research in the sciences of man' - contribution (1965)
'Economic growth, social structure, élite formation: the case of Poland' (1964)
可能是 1 人和文字的圖像


字花
2017年1月10日 ·

社會學家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1月9日在英國里茲家中離世,享年91歲。謝謝他在失速的時代,仍不忘正視現代人的困惑與創傷。
今期《字花》的專題「無法離線的戀人」,思考隨時斷線的「虛擬關係」,正是受他《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所啟發。2003年的著作,放諸今日依然不減其深邃。悼大師。






DAILYMAIL.CO.UK
Polish-born sociologist Zygmunt Bauman dies in UK at age 91
WARSAW, Poland (AP) — Zygmunt Bauman,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and prolific European sociologists of recent decades, has died at the age of 91. The Polish-b...

****
2008年10月,"南風吹過廚房"的主人給的沙拉有十幾樣菜。William Scherkenbach夫人都沒嘗過紫色透黃的粒粒晶瑩石榴子。David Hsu拿起手機找它的英文拼寫。
想起Paul Valery的詩。
後來,超商內有美國進口的。
您買來,剝出滿滿的驚喜。
2017年1月10日 ·




48:14 138簡介 Walter Benjamin 及其 The Arcades Project 鍾漢清 2017-01-21

hc iTaiwan forum





試試shared images







2017年1月10日 ·
近日與妻看CNN,某記者照岀中東或中亞的某滿臉皺紋的老者落淚的景象,最是令人同情。


2017年1月10日 ·



這兒常有訪客或聚會。
整理書堆時,要記得給朋友的書。這"供需"平衡,其實不容易,有些朋友會說他已經很少進書了---是否像"色已戒",不得而知。
5 年前

2017年1月10日 ·
A. S. Byatt 在《論歷史與故事》中說, Walter Benjamin的 《The Storyteller》中說,"一個人的人生從他死去的那一刻變成故事。"---我讀過Benjamin的這篇論文,剛過世的John Berger同名的書。可是,"通通忘了。
年紀稍大,還記得的"故事":
父親生前的幾次落淚。
胡適之先生學生時代讀《新約聖經》落淚。


2016年1月10日 ·



3點起的茶會:后德仟博士在嘉定搞一"特區",浙大服務12年,已離休,領月退金近台幣4萬5。這40多年來,但聞他的巴塞隆納大浴缸正對廣場芸芸眾生.....他的"美帝論" (我的說法),令大家洗耳恭聽,習大大三年來肯定讓中國知識份子圈窒息 (我聽話的解讀)......羅院長說應該好好整夜談后德仟的中國經驗---當然沈金標每月訪義烏,自有他接觸基層的另外中國經驗---還有,江克慧安排今年9月底-10月的巴塞隆納深度旅遊5天,請大家參考。


林世堂──和羅時瑋及其他 6 人,在君品酒店 Palais de Chine Hotel Taipei
2016年1月10日 · 台北市 ·

參加大學同學公子的婚禮
Simone de Beauvoir(2) 西蒙·德·波伏娃研究;成為西蒙波娃,原文名稱:Becoming BEAUVOIR: A Life. BBC 數片



In Our Time, Simone de Beauvoir - BBC Radio 4
https://www.bbc.co.uk › Programmes › In Our Time


Oct 22, 2015 — Melvyn Bragg and guests discuss Simone de Beauvoir - her work on existentialist ethics,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and her influence on ...



Simone de Beauvoir: Feminist thinker for modern times - BBC
https://www.bbc.co.uk › Programmes › The Forum


May 26, 2018 — Simone de Beauvoir was a French philosopher and writer whose work exploring what it is to be a woman shaped feminist thinking today. A ...



Arts & Ideas, Simone de Beauvoir's The Second Sex - BBC
https://www.bbc.co.uk › Programmes › Arts & Ideas


Nov 16, 2021 — Kathryn Belle, Skye Cleary, Lauren Elkin and Kate Kirkpatrick join Shahidha Bari to discuss Simone de Beauvoir's philosophy and a newly ...



What would Simone de Beauvoir make of #MeToo? - BBC Ideas
https://www.bbc.co.uk › ideas › videos › what-would-si...


Mar 26, 2019 — Simone de Beauvoir's book The Second Sex came out in 1949. Seventy years on, what might she make of #MeToo, asks writer Beatrix Campbell.

西蒙·德·波伏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747頁:Simone de Beauvoir 文集資料集成



2021
朝野已轉移焦點靜觀其變,看國民黨朱立倫如何「面對」敗局?其實,單看顏寬恆所有看板、文宣DM或礦泉水等競選「道具」全無KMT「車輪牌」...如此避之唯恐不及閃躲國民黨,外界如何「無限上綱」到黨中央?
反倒是台中市長盧秀燕才頭大,後患
無窮、該準備像顏家ㄧ樣要接受
弊案之檢驗?市長寶座已不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