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1212 2016 一





SLIDES費時
入矢義高:追憶胡適

我和先生通信而建立了深厚的交情,是從1959年4月開始的。當時我任職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56年,該研究所購進了大英博物館所藏的全部敦煌寫本,立刻展開調查和研究的工作,我也是參加工作的一人,幾乎每天都埋頭於影片的閱讀。1957年,我發現《神會語錄》的心寫本(史坦因6557號)。在這以前,我曾熟讀胡先生的《神會和尚遺集》,熟知其內容後,我對先生傾倒於神會禪的研究熱情,欽佩得五體投地。於是,我便想把我的新發現,報告給先生;但以學疏才淺的後輩,竟冒昧地上書給世界聞名的碩學,不免躊躇遷延。意外的是在翌年,先生在《中央研究院集刊第二十九本》,發表了《新校定敦煌寫本神會和尚遺著兩種》,拜讀後,得知先生對神會的熱情尤熾,遂決心將上述的新發現用航(空)信寄上。當我收到先生高興的回信時,非常感動,我再被先生的機動熱情壓倒了。

當時,我們繼續的相互通信約有十幾封。先生始終保持做學問的真摯熱情,對我這外國的後輩,坦誠相見。有時,先生對若干問題並不同意我的看法,但胡先生的態度經常是以"合理"為中心目標,固執己見。先生的精神----做學問也好,做人也好----永遠是誠實而有朝氣。先生所字自恃者,雖然貫徹始終,可是毫無自大之風;先生做學問的的準繩是虛己兒謙抑。

以上是我由於和先生通信所得到的率直的印象。這種印象,正和我以前由讀先生龐大的著作而得到的印象,完全吻合。

「偉大的」這種讚辭,恐非先生所樂聞;救我來說,先生正是「純粹」的學者。

晚上至19:45
Room is a 2015 Canadian-Irish independent drama film directed by Lenny Abrahamson and written by Emma Donoghue, based on her novel of the same name. It stars Brie Larson as a woman who has been held captive with her 5-year-old son for years. Wikipedia




為何蘋論要寫這些?
澄清聲明
香港商蘋果日報出版發展有限公司於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十五日發行之蘋果日報及蘋果日報網站上,登載「因法官輕信嫌犯你情我願說辭,而以5 萬元縱放惡狼」等文字,其中關於指稱臺灣新北地方法院盧軍傑法官係因輕信嫌犯你情我願說辭,而裁定以5 萬元交保部分,核與事實不符,特此聲明澄清,以回復盧軍傑法官之名譽。
聲明人:香港商蘋果日報出版發展有限公司

蘋論:長不大的文青文化

2016年12月12日

台灣現在流行文青文化,不但社會上新開的眾多咖啡館、茶館、餐館都以文青之姿出場亮相,使用的語彙、符號、文本也都是文青情調;新建案推出的口號、標語、名稱也無不文青,連蔡總統的演說稿都文青色彩濃郁。
對現代主義的反動
陳水扁在任時,用許多年輕幹部進入政府,被政敵諷刺為「童子軍治國」;馬任內任命許多年輕心腹作為助理,有人消遣是「救國團治國」。蔡英文身邊有許多年輕的幕僚,曾經和蔡一同打過選戰,對蔡有相當的影響力,也被嘲笑為「文青治國」。
近10年來台灣的文青文化有著繁複的血緣與基因。日本極簡的時尚特質如建築藝術家安藤忠雄、服飾精美曲折的三宅一生、文學作家村上春樹的輕文學等,都深深影響了台灣各行各業的自我表達方式,是後現代對現代主義過度繁複的反動。而極簡的各方面從成本到CP值再到時代感,都是台灣年輕人可以負擔得起、又不失時髦新潮的快感。
台灣文青文化還有一帖成分是西方的浪漫主義。文章、音樂、藝術作品都洋溢著西方形式的格律與熱情,這種文化在19世紀西方流行時,就被批判為幼稚、空虛甚至無政府主義。佛洛伊德的閹割焦慮理論被用在對浪漫主義的批判上,像是威瑪共和時期的文化,最常見的兩大主題—對父親的復仇和全能的母親。
台灣的文青文化沾了浪漫主義色彩的邊,所幸沒有深入到精神層面,只以浪漫主義當作包裝,滿足資本主義的營利需求,否則可能導致精神的危機。

小資情調不夠熟成

歐洲沙龍文化裡的小資情調是台灣文青文化的主軸,無論在哪家咖啡館,總是強調香濃的咖啡、某個著名文人坐過的椅子、牆上都是名人簽的名、館內擺滿書籍和雜誌、有的還辦名流的演講、新書發表會、文化、社會的議題討論、音樂的演奏、展覽畫作等文藝活動。顯然巴黎19世紀的左岸咖啡給台灣文青極大啟發和憧憬。
文青沒什麼不好,至少是正面向上的力量;矛盾的是歐洲的憂鬱與頹廢,是他們浪漫文化的重點,台灣文青少了這一大塊,是我們文青文化沒那麼透徹、熟成的主要原因吧。
文青很好,但要長大啊! 









2016.12.11半夜讀紐約時報,知道日本的舞蹈家Mika Kurosawa 黒沢美香過世。到YouTube去看她的幾齣舞蹈戲......

Profile ―English― | 黒沢美香 Mika Kurosawa

mikakurosawa.official.jp/prof_english/

Mika Kurosawa, the “God Mother” of Japanese contemporary dance scene, is born in 1957 in Yokohama into a family of modern dancers/choreographers.
dance scene, is born in 1957 in Yokohama into a family of modern dancers/choreographer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