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0506 2015 三

一早多談張繼高。晚上onionhed與她交友。說紀念會主持;設網站;多放在fb。頗多。

張先生無可取代......逝世20周年紀念日下月.......
《撒落一地的音符----悼念 張繼高先生》
【原載】1995年7月8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FB一】2015年1月2日
【FB二】2015年5月6日(即將舉辦聚會的公告之前,煩請轉知本文所提到之人士)
⋯⋯更多

義美「從農場到餐桌 做品管保時安」
高志明 (義美)︰「從農場到餐桌 做品管保時安」「台灣永續水資源運用 宣言」;建議請共同面對.......
http://hcpeople.blogspot.tw/2014/09/gmp.html

鄧學長交出第一位受訪人士:吳錫銘 西元1976年/第18屆/政治系----可惜不知道吳博士的主要成就,雖然有2頁。


下午2點戴久永來訪。一起去總書記;買的書可能都是必要的嗎?
談用大唐李白或蘇東坡當讀書會主題。
好消息是他兒子和太太下月訪台。可錄影。


"《易經》裡面有一句話,出現了好幾次,是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這個「自」,指的是「你自己」,不是從天而降的保祐。"
此"自"之解釋可能錯誤,應該是"因為",詳下。請教高明。
http://chinese-watch.blogspot.tw/2015/05/blog-post.html


這個博物館最以她的建築之設計為榮,也強調與後代交流對自然與光的禮贊。


阿拉伯書法:4歲4日起習"字"










重讀小記THOMAS MANN (10年前寫的)。第一段是: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OMAS MANN 2002;重慶出版社影印,2006),發現末章是探討其原授權之德譯英版本的許多「翻譯」問題(Mann in English)。有些是翻譯者誤會/不懂,有些是翻譯者似乎圖謀不軌(稍微改動會讓讀者對人物的看法很不相同…….
原來我有這本翻印本。問題是,它在那兒呢?



Mann, Thomas 1875–1955. German writer whose fascination with the artist's role in society and concern for the intellectual and spiritual well-being of Germany permeate his works, including Death in Venice (1912) and The Magic Mountain (1924). He won the 1929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http://www.answers.com/THOMAS%20MANN

Death in Venice (1912) and The Magic Mountain (1924).
台灣都有翻譯本,前者為宣誠先生(志文),後者為彭淮棟先生根據英文本轉譯(遠景;當初吾有陳先生改得很多)
大陸有幾個根據德文本翻譯的。
之前,Simon University 談過另外一系列史詩作品。
----
Thomas Mann
1875-1955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 如何將聖經故事,發展成多部曲或長篇「成長*教育」小說(1978年我在英國有英文翻譯本,可惜未買…….;)查 施勒特爾《T. Mann》(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約瑟和他的兄弟們:雅各的故事》(1933);《約瑟和他的兄弟們:年輕的約瑟》(1934);《約瑟和他的兄弟們:約瑟在埃及》(1936);《約瑟和他的兄弟們:贍養者約瑟》(1943

• Joseph and His Brothers (1933-43) = Joseph und seine Brüder 
o The Tales of Jacob (1933) 
o The Young Joseph (1934) 
o Joseph in Egypt (1936) = Joseph in Ägypten 
o Joseph the Provider (1943) = Joseph, der Ernährer 

文學裡的威尼斯圖象
【劉森堯】

湯瑪斯曼:《魂斷威尼斯》世俗的榮耀和財富,沒有一樣比得上你那溫柔的眼神。

─Franz West-ermeier, 1950


湯瑪斯曼在《魂斷威尼斯》中這樣寫道:「艾森巴哈想,坐火車進入威尼斯就像是從後門走進一棟宮殿一樣,到像威尼斯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城市來,應該像他現在這樣,搭船由海路前來,那才是宮殿的正門。」的確不錯,只有到過威尼斯的人才能理解這句話,因此,艾森巴哈在一個決定命運的春日午後搭船前來威尼斯,他除了想到天氣之外沒想別的,希望威尼斯能夠以陽光普照來迎接他,但是海天一色,天空鉛灰灰的,還夾雜著毛毛細雨,他覺得在接近陸地時,由水路可以到達另一個威尼斯。

黃昏時,我坐在聖馬可廣場旁側長廊上抽菸喝咖啡,桌上攤開《魂斷威尼斯》,細細追尋著書中主角艾森巴哈的足跡。整個下午我不斷在迷宮般的大街小巷穿梭轉折,我穿過許多陰森幽黯的小胡同,覺得氣氛蕭瑟逼人。不過,一走到聖馬可廣場,感覺就非同凡響了,剛剛下過一場驟雨,天空壓得很低,空氣格外冷峻。聖馬可大教堂高高矗立在那兒,看去是既老邁又雄偉。廣場上遊人如織,鴿子滿地蹦跳。再往前望去,不遠的地方就是外海,延伸進來的想必就是聖馬可運河,我想這裡大概就是湯瑪斯曼所說的宮殿大門,也是整個威尼斯城最美麗壯觀的地方,看起來的確氣象萬千,氣派非凡。

麗都酒店,那裡正是艾森巴哈邂逅波蘭美少年達秋的地方,驚為天人!電影《無極》中的鬼狼對他的北國同鄉說:「切忌動情,動情的時刻,也就是死亡逼近的時候。」另一部電影《金剛》裡頭的最後,有人說,金剛不是被槍砲射殺,他是被美麗殺死,簡言之,他因動情而死。同樣,當艾森巴哈第一眼見到達秋時,他即註定必死無疑,因此,小說發展到最後,艾森巴哈並不是死於霍亂,他實在是死於美貌的誘惑──那雙要命的溫柔眼神!

這一連串有關愛的隱喻,無非在跟我們暗示:愛和死根本上是連成一氣的。愛一冒出來,死亡的意念隨即跟到,但也因為有愛的伴隨,死就變得不可怕,愛能夠造就視死如歸的精神,教人感到此去無悔,湯瑪斯曼在《魔山》中即說過:愛是死亡的剋星。這是愛的悲劇性格,也是愛那麼值得稱頌的理由,殉情遂成為愛的最終同時也是最高的形式,要不是這樣,像《羅密歐與茱麗葉》那麼庸俗的青少年戀愛故事怎麼可能會那麼吸引人,能夠千古傳誦?這對青少年男女既不是死於兩家世仇的逼壓,也不是死於陰錯陽差,當然也不是死於欠缺心理輔導,他們顯然死於愛的致命誘惑,他們為愛殉情而死,無怨無悔。馬奎斯《愛在瘟疫蔓延時》的主角在他已死去的父親所遺留的筆記中讀到:我這輩子的最大遺憾,就是沒能為愛而死。

艾森巴哈為愛而死,霍亂蔓延到水都時他仍不願意走,並不是因為他不怕死,主要還是因為他被愛拘絆住,可是,這是同性愛呀!問題是,同性愛不是愛嗎?曼在中年以後經常在日記中透露他對美少年的著迷,比如他會為酒店裡的俊美男服務生神魂顛倒,竟日在那裡流連忘返,也會在街上尾隨身影俊美的少年,直到暈頭轉向為止。

如今我們才能真正看明白,《魂斷威尼斯》裡頭的艾森巴哈這個中年作家角色,有人說在影射當時曼已死去的作曲家朋友馬勒,事實上,這顯然是曼自己的性心理告白,另一方面,這同時也是曼自己對威尼斯熱愛的一種禮讚方式,他和歌德一樣,一輩子都是義大利文化的仰慕者,羅馬、翡冷翠、威尼斯是他們創作心靈的第二故鄉,如今他把自己的性靈秘密和威尼斯緊緊結合在一起,寫出了二十世紀西方文學最撼動人的一則愛的隱喻。 

2006/03/10 聯合報】

湯瑪斯曼的《魔山》(1924
法國小説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追憶似水年華》堪稱20世紀初期的大作,可與湯瑪斯曼《魔山》和喬埃斯《尤力西斯》並駕齊驅。

彭淮棟翻譯作品約有(*為主要作品):
Thomas. Mann
魔山*》台北:遠景。這本是他的處男譯作,從英譯本轉譯,便宜賣掉。

我常說,寫別人都是寫自己。可不是,我在湯瑪斯曼的墓園,看到兒子不願與父親合葬,連墓碑都要立得遠遠,我似乎便是作家的兒子葛羅曼,多年後在權威父親過世後才活過來,並且在父親從未公開的日記裡,讀到這麼一段:這小孩問題很大,隱瞞,不誠實,且歇斯底里。

我經常坐在湖邊,眺望湯瑪斯曼的夏屋。他在那裡寫《魔山》,我在大學時代讀過那書,那時我無法想像湯瑪斯曼是什麼樣的人,現在我可以想像。

義美「從農場到餐桌 做品管保時安」

1965.1.21
The Henry W. Luce Chair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設置亨利路思義宗教哲學講座《東海大學五十年校史》p.265
HC這講座賓可能斌因故沒設置。中文將哲學與宗教翻譯成宗教哲學,似乎不怎麼對。到21世紀初,東海有宗教研究所,設Luce Lectures,文發表在大學網站。我認為水準實在太差了,真是東海之恥。過幾年,這個宗教研究所在某評慎審委員會的建議之下,約2010年裁掉。



於是我們知悉,重大外交都是祕密計謀的,從史諾登的解密文件,可知世界各國沒有不玩弄祕密外交的。從這個邏輯推理,朱立倫和北京高層不會沒有祕密交涉。站在納稅人立場,我們有權知道密談的是什麼? 
這兒有條線索可以幫助我們揣測。朱在進京趕考前信誓旦旦絕不參選2016總統大選,但回來後口氣出現彈性,表示近日願與挺朱大選的人進一步溝通。朱在北京得到什麼訊息使他一改堅決不選的初衷?對方承諾些什麼?交換些什麼? 

中共撕開缺口侵台

我們希望這是杞人憂天,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朱態度的轉變太戲劇化,不得不令人好奇。何況,中國插手台灣選舉已近20年,怎麼可能放過有「同屬一中」理念的國民黨主席?
戰略上,中共已把國民黨從台灣化的路途上拉回中原大一統的軌道裡;戰術上,中共從台灣戰線中的國民黨陣地撕開了一個大缺口,只等一擁而入擴張戰果。把華人唯一的民主政體拉回威權寡頭獨裁的「中國模式」體制裡,是對美國價值戰爭的大勝利。朱立倫看清楚了自己在這段北京設定的歷史進程裡的角色了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