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學人側影:余英時 (黃進興)、Benjamin Schwartz 史華慈 (黃進興、李歐梵):余英時序《十八世紀中國的哲學、考據學與政治:李紱和清代陸王學派》兼談史景遷的《康熙自畫像》等; 黃進興(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Li Fu and the Lu-Wang School under the Ch'ing),收入余英時《人文與理性的中國》 (2008);

 


學人側影:余英時 (黃進興)、Benjamin Schwartz 史華慈 (黃進興、李歐梵):余英時序《十八世紀中國的哲學、考據學與政治:李紱和清代陸王學派》兼談史景遷的《康熙自畫像》等;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848629516047406


2021.3.11

訪談中的人物 (19): 黃進興(Chin-shing Huang,1950年-):《學人側影》《哈佛瑣記》《半世紀的奮鬥:吳火獅先生口述傳記》/ 《臺灣の獅子》/Business as a Vocation;《皇帝、儒生與孔廟》;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270538339623607


黃進興(Chin-shing Huang,1950年-),


    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aperback edition, 2002). 中譯本: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原作者黃進興說此翻譯本"欠理想"。-----見黃進興《學人側影》(2020)的 〈師門六年:1977~1983〉(10~20),此文主要記余英時(1930年1月22日-2021年8月1日) ,少部分記Benjamin Schwartz 史華慈(1916~1999)。李歐梵的《我的哈佛歲月》(2005)第5章為〈史華慈教授〉(50~60)來補充
  • 由於讀黃進興的《哈佛瑣記》(1986) 時在80年代,已都忘光,以後當補課。

《學人側影》

Benjamin Schwartz 史華慈






Benjamin Schwartz
Schwartz seemed to compose his lectures before the very eyes and ears of his astonished audiences, surfing freely among the hyperlinks of his mind, so that he might begin a sentence with Mao and end it (many clauses later) with Maimonides; an exaggeration, perhaps, but not by much. 

Moses Maimon (1138–1204), commonly known as Maimonides and also referred to by the acronym Rambam (Hebrew: רמב״ם‎), was a medieval Sephardic Jewish ...
https://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01/01/faculty-of-arts-and-sciences-memorial-minute-2-3/

****


    黃進興《學人側影》(2020)的 〈師門六年:1977~1983〉:

".....在哈佛,史華慈是我真正的指導教授,可是我的博士論文題目《十八世紀中國的哲學、考據學與政治:李紱和清代陸王學派》(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Li Fu and the Lu-Wang School under the Ch'ing)卻是余英時先生給的。他的設計頗有深意,刻意找一個冷門的題目,令我無所依傍,沒有二手資料可以參考,唯一的只有太老師錢穆(1895-1990)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有一章專門寫到「李穆堂」(1673-1750)。所以我只有把李紱的文集一本一本地翻閱,歸納出自己的看法。我的博士論文寫得相當順利,大概一年九個月就完成了初稿。當然並非個人天縱英明,而是有個學識淵博的老師做指引。每寫完一章就呈請余先生過目,看是不是「在正確的軌道上」(on the right track)進行,而不是胡扯一通。他說這個方向是對的我就繼續寫下去。此外,史華慈教授對内容也有所批評與指點。記得他曾笑,我論文寫了大半,主角「李紱」還未粉墨登場,彷彿故佈疑雲的偵探小說。後來論文完成之際,史華慈教授難掩失望之情,似乎覺得偌?多我在哈佛所浸潤的西學,毫不見蹤影,無從發揮。臨別之時,諄諄告誡有朝一日,應將中、西學問融為一爐。......"

----





****

余英時序 (1995;2010中譯? ):黃進興《十八世紀中國的哲學、考據學與政治:李紱和清代陸王學派》(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Li Fu and the Lu-Wang School under the Ch'ing)




紀念余英時先生,讀余英時《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台北聯經版;編者何俊, 2008)

目次

1.  天人之際
2.  魏晉時期的個人主義和新道家運動
3.  唐宋轉型中的思想突破
4.  
朱熹哲學體系中的道德與知識
5. 田浩《儒家論說和朱熹的優勢》序
6.  重訪焦竑的思想世界
7.  清代儒家智識主義的興起初論
8.  對17世紀中國思想轉變的闡釋
9.  戴震與朱熹傳統
10.  戴震的選擇
11  章學誠對抗戴震
12 黃進興《18世紀中國的哲學、考據學和政治:李紱和清代陸王學派》序

13  桐城派(詞條)
14. 商業文化與中國傳統-- 中國歷史上商人文化演變研究 (中國版第16章)
15  孫逸仙的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
16. 民主、人權與儒家文化
17. 歷史視野中的儒家與中西相遇
18. 民主觀念和現代中國精英文化的式微 (第十八章)
19. 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20.  20世紀中國現代化與革命崇拜之爭
21. 20世紀中國的激進化
22.  20世紀中國國史概念的變遷
23. 中國史學思想反思 (第十九章)
24. 歷史學的新文化轉向與亞洲傳統的再發現
25.  在2006年克魯格獎頒獎儀式上的演講
索引






***2016.8.7  胡適之先生的世界blog



胡適日记全集, 第 3 卷 1921-22
姚江學致良知論 ...13165621.blog.hexun.com/64635225_d.html
May 25, 2011 - 復初齋文集(一)(285-328頁)卷7:讀李穆堂原學論/原學論/姚江學致良知 ...
姚江學致良知論上真按:google圖書《胡適日記全集》第三冊665頁1922.7 12?有引此 ...

李穆堂 李紱,字巨來,別號穆堂,清江西臨川人。康熙十二年生,乾隆十五年卒。...著有《穆堂類稿》、《續稿》、《別稿》、《春秋一是》、《陽明學錄》等,傳於世。鮑源深,字華潭,號穆堂,晚又號澹庵,清安徽和州人。嘉慶十七年生,光緒十年卒。道光進士。
~~~~~
http://history.people.com.cn/…/2…/0610/c372333-25128026.html 黃進興:思想的蘆葦—一位研究者的告白
有鑒於我的中學底子不足,史華慈老師介紹我到耶魯大學向余英時教授求教。在留學期間,往返於兩所名校,精神樂不可支。余英時老師以身作則,教導從何入手,方為研究中國文化的康庄大道。他把我從“概念取向”的迷途,導正到正確的研究軌道。我的博士論文題目“清初的陸王學派:李穆堂”便是他給予的。當余先生建議從李紱著手,我甚至連李紱是誰都不知曉?李紱在有清的儒學發展,本來就罕人聞問,除了太老師──錢穆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有專章處理,梁啟超也隻有點到為止。因此,令我無所傍依,隻能中規中矩,讀完李紱不算少的全集,從中慢慢得出一些看法,算是顧炎武所謂的“採銅於山”吧!

在治中國史方面,余老師為我立下一個學習的典范。他不止是位“經師”,同時也是位“人師”。他高風亮節、有為有守的人品,令人由衷地佩服。作為經師,他來者不拒,提攜后進無數。本身問學始終如一,不隻中學根柢深厚,西學也運用得收放自如﹔他選題尤為別出心裁,一有創獲,深入淺出,廣為士林所傳頌,其影響至有逾於專業的藩籬,而為學界所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