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 星期六

《366個歷史上的今天》 12.21~12.31;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扁鵲(秦越人)、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與謝 蕪村、耶穌(Jeshua ben Joseph)、岡倉 天心、巴斯德(Louis Pasteur)、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南方 熊楠、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366個歷史上的今天》

吳季倫 譯





 

12月21日


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

(西元1313—1375.12.21)

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作家與詩人。曾學習法律,因無法忘情文學創作而棄法從文。留名後世的故事集《十日談》開創了短篇小說的新形式;愛情小說《菲洛哥洛》為歐洲第一篇長篇小說。

 

  以前的教士們祈願的是救濟人們,但當今的教士們渴望的卻是女人與財富。……他們斥責男人不應擁有情欲。遭到斥責的男人們因而遠離情欲,而被留下來的女人,就由教士接收了。他們也責備那些賺取高利與邪惡錢財的人們。那是因為他們宣稱要將那些賺來的錢財,用在更為正當的途徑,於是接手這些錢財,其實是想裁製更為舒適的教士袍,或是換得司教區或其他職位更高的聖職者的地位。

節自《十日談》

 

12月22日


扁鵲(秦越人)

(周威烈王19—赧王5∕西元前407—310)

*中國戰國時代鄭國的醫生。醫生四處治病如同喜鵲報喜,因此中國自古尊稱醫術高明的醫生為扁鵲。由於秦越人的醫術神妙,善用「望聞問切」四法診斷疾病,於是贏得扁鵲的美名。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後五日,扁鵲複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複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複見,望見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後五日,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

節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12月23日


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

(西元1823.12.22—1915.10.11)

法國昆蟲學家與作家。現代昆蟲學與動物行為學的先驅。靠著自學獲得教師文憑,在教學與著書之餘持續埋首研究。代表作《昆蟲記》內涵豐富、文字瑰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具重要地位。

 

  大臣大模大樣地說了,「……你明天以學者的身分,跟我一起去參謁陛下。」

事情的進展,完全如同他所料想的一樣。

翌日早晨,我和大臣一起被身著短褲、腳穿綴有銀環鞋子的禮儀官,領進了杜樂麗宮殿裡的一處小房間裡。他們(廷臣們)是群奇特的人物。除了那身打扮之外,他們拘謹的舉止與走路的樣態,加上穿著背部中央有粗格紋的淺米褐色晨禮服,看起來真像長了鞘翅的金龜子。

節自《昆蟲記》

 

12月24日


與謝 蕪村

(享保1—天明3.12.25∕1716—1784.1.17)

日本江戶時代的俳人與畫家。俳畫的創始者。與松尾芭蕉、小林一茶並稱為江戶三大俳人。其俳句洋溢著寫景的意趣,對正岡子規革新俳句的影響尤其深遠。著有《蕪村七部集》與《新花摘》等。

 

風鳶冉升起,今朝新元去歲鷂,蒼穹兩樣情。

 

春雨乍歇停,水煙漫幻白蟲掠,裊裊不知名。

 

牆角旋薺草,嚴月白花綻影憐,舊里思青梅。

 

愁雲難展眉,踱爬炎岡遍荊棘,野薔薇更憂。

 

百姓揮汗忙,碌勞終日圖飽溫,夏火搧炎苦。

 

暗夜懸月明,映灑陋貧雜院居,穿街靜添寂。

 

12月25日


耶穌(Jeshua ben Joseph)

(約西元前4—西元30)

基督教的中心人物。基督意指救世主。傳說他在這天出生於伯利恆。30歲後開始傳道,到各地醫病與驅魔施展神蹟,並挑選出十二使徒。數年後,遭判處死刑並被釘在十字架上,於三日後復活。

 

5:3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5:4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5:5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5:6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5:7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5: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5: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5:10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5:11「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

5:12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節自「山上寶訓」《馬太福音》第5章第3-12節(和合本)

 

12月26日


岡倉 天心(岡倉 覺三)

(文久2.12.26—大正2.9.2∕西元1863.2.14—1913.9.2)

日本明治時代的美術家、評論家與思想家。曾任東京美術學校校長,設立日本美術院,被譽為明治時代的美術之父。晚年以英文寫就《東洋的理想》、《日本的覺醒》與《茶之書》向西方宣揚日本文化。

 

  亞洲是一個整體。喜馬拉雅山脈,被兩種強大的文明──屬於孔子的共同主義的支那文明,與屬於吠陀的個人主義的印度文明,分成了兩邊。而這種分法,僅僅是為了強調這兩種文明。儘管有這道深雪的壁障,即便在片刻間,仍然無法遮蔽那種窮究與普及的廣博大愛的擴散蔓延。這種大愛,正是全亞洲民族應當共同繼承的思想財產;這種大愛,才是他們從世界上所有大宗教中所得到的寶物。

節自《東洋的理想》






在日俄開戰的1904年,岡倉天心來到美國,在波士頓美術館工作,很快便成了中國日本美術部首位日本籍主任。他撰寫了3部英文著作,介紹日本等亞洲美術、歷史和藝術思想。
無問西東:岡倉天心(清水惠美子)|https://www.nippon.com/hk/views/b07207/


NIPPON.COM

無問西東:岡倉天心
在明治時期的西洋化大潮中,岡倉天心對日本近代美術的發展可謂厥功至偉。他曾任波士頓美術館中國日本美術部主任的岡倉,是一位力圖融合東西精神的罕見思想家。

清水惠美子 [作者簡介]

不只局限於日本文化的傳介

在「多元文化共存」成為緊迫問題的現代社會,國家或民族之間的對立依然尖銳。一百多年前,一個日本人將霸權和利權的全球爭奪戰比作驚濤駭浪中的雙龍爭珠。這個日本人就是岡倉覺三(天心,1863-1913年)。在日俄開戰的1904年,岡倉來到美國,在波士頓美術館工作,很快便成了中國日本美術部首位日本籍主任。他撰寫了3部英文著作(※1),介紹日本等亞洲美術、歷史和藝術思想。在這些書中,出現了兩條龍,象徵著對立中的「西洋」和「東洋」。 
1906年,由Fox Duffield出版社發行的The Book of Tea(《茶之書》)初版(圖片提供:茨城大學五浦美術文化研究所) 
1906年,在美国出版的The Book of Tea(《茶之書》)中,岡倉寫道,為了修復被雙龍之爭而撕裂的世界,只能寄期望於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女媧」或印度的神佛化身「阿瓦塔」。在這種看似已經放棄了尋找解決方案,充滿萬分絕望的敘述之後,岡倉又向讀者呼籲「算了,還是來喝口茶吧」。他說:「晴朗的午後,陽光照在竹林之上,泉水奏起歡快的音符,茶釜中傳來滾滾聲。夢中虛幻,讓我們漫無邊際地來空想一番美妙之事又如何?」 
岡倉的這番話,是在勸誘對方走出黑暗的海洋,步入光明,來共用一杯茶。「西洋」喝的「茶」是「紅茶」,其茶葉來自「東洋」。紅茶是「西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在日常生活中,飲茶小憩是跨越國家和民族的大眾休閒活動。享受下午茶時,在主客的互動中,存在著和日本茶道儀式共通的禮節、款待和對話。岡倉認為,對「茶的崇敬」不分西東,因此,東西方的人性早已「在茶杯中相遇」。 
《茶之書》被認為是一本以茶道為主題、向國外介紹日本文化的著作。然而,書中還包含著更多的資訊。在承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同時,岡倉認為兩者是平等的,如果互相認同對方的價值觀和文化多樣性,學會相互尊重理解,那麼彼此就可以獲得和諧。他巧妙地運用「茶道」的知識,向世界詮釋「喝茶」這種日常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促進人們之間的心靈溝通。正因為如此,《茶之書》至今仍受到全球讀者的喜愛和高度評價。 
《雙龍爭珠》 橫山大觀1905年 絹本墨畫淡彩。以松為龍,以月為珠(圖片提供:橫山大觀紀念館) 
(※1)^ The Ideals of the Eas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rt of Japan(《東洋的理想》)、The Awakening of Japan(《日本的覺醒》)、The Book of Tea(《茶之書》)。 

西學與日本傳統的結合 
那麼,這本書的作者岡倉覺三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在日本的歷史教課書中,岡倉是一個為創立東京美術學校(現在的東京藝術大學)而竭盡心力的人,從這所學校中湧現出橫山大觀(1868-1958年)等日本畫家,他還設立了日本美術院。岡倉在促進日本近代美術發展方面,厥功甚偉。他在堅持日本傳統的同時,積極推動新時代美術創造,並致力於保存和修復在「廢佛毀釋」運動(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打壓佛教的運動——譯注)中受損的古代藝術品。後來,岡倉又把活動的舞臺擴展到國外。在他人生的最後10年,還在運營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中國日本美術部工作上,發揮了非凡的才能,力圖在波士頓美術館建立起向歐美介紹東洋美術的據點,為此而大力收集擴充藏品,並且培養了相關人才。 
岡倉以其一生的活動和業績而被視為「國際人」。在混沌不清的明治維新時期,他生長在橫濱、福井和東京的日本橋等地,生活在商人和武士、西洋文明和日本傳統混合的文化環境之中。岡倉的父親原是福井藩的一名下級武士,後在開港的橫濱代管福井藩商館,發揮了貿易商人的才能。明治維新後,一家人搬至東京日本橋,經營旅館和越前(現在的福井縣東部——譯注)物產經銷店。岡倉在橫濱學習英語,在東京大學從外教那裡吸收西洋學問。另外,他還在日本橋接受了漢詩、南畫(指日本的文人畫——譯注)、古琴、茶道等日本傳統文化薰陶。他同時吸收西歐的近代知識和明治之前東洋的傳統文化,並使兩者在自己身上得到協調融合。 
岡倉從東京大學畢業後,進入文部省(現在的文部科學省),在國家建設時期的美術行政工作上發揮了主導作用,並成為東京美術學校的第二任校長。岡倉看似一帆風順的人生,卻因為和自己的上司九鬼隆一的夫人初子陷入愛河而給家庭生活蒙上了陰影,並與試圖引入西式教育的這位新領導產生了衝突。最後,岡倉辭去校長一職。在發生「美校騷動」(※2)後,岡倉和一些辭了職的畫家、雕刻家、工藝家們一起創立了日本美術院。儘管他們滿懷理想,但橫山大觀、菱田春草(1874-1911年)等人嘗試的「沒線描法」這種新的繪畫風格被批為「朦朧體」,日本美術院的經營不斷惡化,陷入了困境。 
1905年,岡倉天心在茨城縣北部的五浦海岸設計建造的「思考之地」六角堂。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中被海嘯沖走,2012年按原貌進行了重建(圖片提供:茨城大學五浦美術文化研究所) 
(※2)^ 因反對岡倉辭去校長一職,東京美術學校的大部分教授提交辭職信,從而引發了學校騷亂。 
應該在21世紀受到重新評價的思想家 
為了尋找未來的出路,岡倉前往印度。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去見印度教僧侶斯瓦米·維帷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1863-1902年)。此人在芝加哥的萬國宗教大會上提倡「宗教和諧」,得到信徒的推崇。維帷卡南達向西方世界展示古印度各宗教的真理,認同東西方思想所具備的普遍性,希望兩者之間能進行交流。大概正是這種和諧共處的思想,讓力圖將日本美術傳統和西洋美術技巧融合創新的岡倉產生了共鳴。岡倉在《茶之書》中寫道:「得道之人可以在象牙色瓷器的琥珀色液體中體驗到孔子甘美的寡默、老子的辛辣諷刺、釋迦牟尼本人的神聖之香氣」。將儒教、道教、佛教融為一體的「茶」之神髓,在於不獨一派而包容各種思想的多樣性。 
岡倉還與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年)交往甚密。泰戈爾生於Calcutta(現在的加爾各答),用孟加拉語創作詩歌、戲劇和小說,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印度近代文化的代表人物。泰戈爾遍訪各國,努力介紹印度文化和思想,提倡世界和平與國際合作。岡倉和聚集在泰戈爾身邊的當地藝術家們進行交流,這些人都試圖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他們的民族主義意識讓岡倉產生共鳴。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圖片提供:茨城大學五浦美術文化研究所) 
在西洋文明佔據壓倒性優勢的時代,岡倉和維帷卡南達、泰戈爾一起,成為代表亞洲的知識份子,向西方社會傳達母國的藝術、宗教、歷史、生活文化等傳統文化,並尋求對方的理解。通過藝術和宗教,他們強調東西方文化中的普遍性,希求開展健全的交流,相互尊重,達到和諧。這是三人的共通點。 
岡倉在印度將「日本美術」的起源定位在「亞洲」。以此為基石,從波士頓向世界傳播「日本」的文化和思想。開始了波士頓美術館的工作後,他便將美國比作「位於西洋和東洋之間的家」。岡倉倡議收集優秀藏品並開展相關藝術鑒賞活動,認為這對於「西洋和東洋相互間的深入理解」具有重大意義。所謂的「位於西洋和東洋之間的家」,並不單純是地理上的意思,同時還表示這裡是東西方文化相互理解融合之處。岡倉經營理念的根基就是要將波士頓美術館變成這樣一個場所。他帶領日美工作人員共同奠定了東洋美術部門的基礎,培養出的美國策展員們進入美國各地的美術館,盡力推動兩國文化交流,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為止。 
1913年,岡倉天心在波士頓寫下的歌劇劇本The White Fox(《白狐》)(圖片提供:茨城大學五浦美術文化研究所) 
岡倉最後的作品是歌劇劇本The White Fox(《白狐》)。這是一個以「信太妻」傳說(※3)為題材的故事,表達了母愛和別離的悲傷這種帶有普遍性的主題,並用歌劇這種西洋文化形式創作。狐狸Koruha和保名之間出生的孩子,成了連接兩個互不相容世界的奇跡般的存在。Koruha留給這個孩子的魔法珠預示著兩個世界的和諧未來。這個魔法珠與《茶之書》中雙龍競相獲取的珠子交相呼應。 
岡倉離世已逾百年。如今,群龍還在波瀾萬丈的海上激烈地爭奪霸權和利權。世界陷入愈發混沌的深淵,對於長期的文明衝突造成的荒蕪,我們依然束手無策,沒有找到修復的方法。正式因為置身這樣的現狀之中,我們才更加應該重溫岡倉覺三的思想,在國家和民族的對立越來越敏感的現代社會,他的智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了。 
標題圖片:岡倉覺三(天心)。1904年於波士頓美術館(圖片提供:茨城大學五浦美術文化研究所) 
(※3)^ 信太之森的狐狸化身為「葛葉」姑娘,與安倍保名結婚並生育一子,原形暴露後返回了森林。 


 

12月27日


巴斯德(Louis Pasteur)

(西元1822.12.27—1895.9.28)

法國微生物學家。證實傳染病是由微生物在生物體內繁殖所導致的,於是提出預防接種的免疫理論,更成功製造出狂犬病疫苗和炭疽病疫苗。亦發明了短時間加熱的巴斯德消毒法並且運用在食品上。

 

  今天,我認為有兩種相反的法則互不相讓。第一種是每天為了爭奪而思索新的手段,並抱持將人民不停地送上戰場的覺悟的血與死的法則;第二種是只考慮如何將人類從襲來的災禍中拯救出來的和平、勞動、救助的法則。……後者比人生中的各種勝利更為崇高,前者則僅為了區區一人的卑劣期望,而以數萬人的生命作為獻祭。……這兩種法則,究竟何者會獲勝呢?當人類生命面臨危急的時刻,法蘭西的科學應當為救助人類而努力才是。

節自《演說集》

 

12月28日


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

(西元1856.12.28—1924.2.3)

美國第28任總統(1913—1921)。屬於民主黨。率領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於戰後籌建國際聯盟,並因此獲頒同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其所秉持的理想國際主義,被後人稱為「威爾遜主義」。

 

  民族不是由上方,而是由下面開始革新的。從沒沒無名的人群中出現的天才,才是能夠革新人民的年輕與活力的天才。……人生的真正智慧,是集結常人的經驗而成的。人生的功用、活力、結果,不是由上往下移動的,而是如同大樹的自然成長般,從大地冒芽,發出樹幹、抽出新枝、長出嫩葉、結出果實,依此順序漸漸往上。唯有以偉大且奮戰中的無名大眾,做為最重要的基礎,才能成為提升社會水準的動力。正因為民族如同其軍隊士兵,而這正是她的偉大之處。

節自〈新和平──1912年競選演說稿〉

 

12月29日


南方 熊楠

(慶應3.4.15—昭和16.12.29∕西元1867.5.18—1941.12.29)

日本的博物學家、生物學家與民俗學家。曾赴美國、古巴與英國研究動植物學,尤其在黏菌領域成就卓著,發現了約70個新菌種。此外,在民俗學方面也留下多本著述。著作彙集成《南方熊楠全集》。

 

  而且本人向來對每每以官僚、政府是瞻,萬事皆仰賴官僚,僅在東京置有書庫及圖書館,而在地方不僅什麼都沒有,更以中央集權來嚇唬鄉下人,諸般均以榨取鄉下而肥沃大都市之方式處理,即令學術界亦盛行此風,上述諸事,令本人厭惡至極。

節自〈致土宜法龍之信函〉

 

  本人與孫逸仙初次在(倫敦)道格拉斯氏家會晤時,被其問到了一生志向。本人回答他,希望有一天,我們東洋人能將西洋人全都驅出國境之外。孫逸仙聞之,頓時面色發白。

節自〈致柳田國男之信函〉

 

12月30日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西元1866.1.29—1944.12.30)

法國作家與音樂評論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開始撰寫反戰文章,於隔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將獎金全數轉贈給國際紅十字會和法國難民組織。重要著作包括《約翰‧克利斯朵夫》與《母與子》等。

 

  我們的種種思想,只不過是生涯中的短短轉瞬。假如活著不是為了改正自己的錯誤、征服自己的偏見、日漸充實自己的思想與心靈,那麼對我們來說,又有什麼益處呢?希望能再給我們一些時間。即使我們有過錯,也請暫時容忍一下。我們曉得自己錯了。當我們承認自己的錯誤時,會比諸君更為嚴峻地指責自己。我們就這樣,每天努力或多或少地接近真理。

節自《約翰‧克利斯朵夫》

 

12月31日


〈榮啟期騎牛圖〉局部畫影

富岡 鐵齋

(天保7.12.19—大正13.12.31∕西元1837.1.25—1924.12.31)

日本明治大正時代的畫家與儒學家。學識淵博,終生自詡為學者,作畫只是陶冶心性。畫法以中國的南宗為基礎,融合了各大派別的畫風,創造出獨具特色的畫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