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1226 2015 六「鄰里交通改善計畫」溫州街為例


一夜起來數次,究竟那兒來的水份。
8點起。拿Edward Gibbon 的Memoirs of My Life


與Andrew Hsu電話大聊近半鐘頭。妙的是,說要送給他的【弗士德博士】,上頭有譯者簽題。準備送給人的。上頭寫Andrew的名字,可見朋友不多。
去山外買四本書。老闆談剛開幕時套書丟不少。
買金車的拉麵,沒什麼。wine晚餐再開。

下午2點15分:
正(民、重播)副 (三立)總統辯論開始,我決定離開沙發,回辦公室。再三輪90分鐘,苦刑。

柯市長一年,小事/成就可能不少。以溫州街為例,多了一方路邊人行道,不再雙邊都為轎車霸佔。如此,一出門,見兩女生對我們一樓茶花樹指點,原來白花是如此令人心愛,在十多公尺,桂花正飄香而來(這排國民住宅的一樓其實是公有地,由每一大樓的所有住家付稅,不過一樓人家有使用權--其怪嗎?)

然後過茶館、咖啡店,到真理堂後方的兒童滑梯場--台中市政府決心自動汰換這種會有塑化劑的玩具.....過教堂內屬書店---不用繳稅--大門告示:風大危險,請走教堂大門.....
我們大樓管理員跟一對青年男女打招呼,然後面對電梯傻笑。我說,怎麼一回事?他跟我走到樓梯,說,現在年輕人常交女朋友,過一陣子就將人甩了......


-00:54
818,297 次觀看
柯文哲
9月17日


上個月底我到「鄰里交通改善計畫」的示範里新營里查看執行後的成果,發現巷弄變得比較寬敞,臺灣人其實滿敦厚的,只要畫出了綠色的人行道,大家就比較不會把車子停到上面去,比劃禁止停車的紅黃線還有效;另外因為劃設停車空間,隨著違規停車的情形也減少了,這樣可以確保行人安全,危急時也有足夠的消防救災空間。

「鄰里交通改善計畫」是臺北市政府為了打造更好的交通環境而提出,由當地里長與里民共同參與,以里為單位進行整體規劃。這個計畫有三大重點,一是取消紅線改黃線,可夜間停車和供貨車卸貨,更有彈性;二是在路寬不足12公尺的道路畫設標線型人行道,還給行人空間;三則是巷口紅線從10公尺縮短為5公尺,增設機車停車格。目標是確保消防救災空間、提供合理友善的停車環境,也要藉由全盤規劃,減少紅黃線、停車格塗了又改、改了又塗的冗事。


目前已經有30個里願意加入這個計畫,我希望由點而線而面,推展到整個臺北市。北市府製作一個簡單的影片,讓市民可以清楚看到鄰里交通改善計畫的成果。我也鼓勵更多里辦公室參與這個計畫,一起為臺北的交通努力。

臺北市鄰里交通改善計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EcH0C2tGaQ



Memoirs of My Life - Google Books Result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0141958626
Edward Gibbon - 2006 - ‎Biography & Autobiography
spot in which I could unite the comforts and beauties of my establishment at Lausanne? ... My seraglio was amplemy choice was free, my appetite was keen.
第一頁竟然都是Google的。
讀一整小時。

戴子欽譯,三聯,1989;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愛德華.吉本所著的《吉本自傳(精)》包含《吉本回憶錄》和《吉本書簡》兩個部分,是在吉本去世後,由他的朋友謝菲爾德勛爵(原名約翰.貝克.霍爾羅伊德)檢取他的遺稿和他致謝菲爾德及其家人的信件編纂而成的。










謙卑是蒙福之源
親愛的:
我在學位考的時候,口試委員會的主席問我一個很難的問題,我當時像拳擊手,一下子被他逼到拳擊台的角落,答不出話來。他讓我過口試,我事後問他:「答案是什麼?」他說:「我也不知道。」。我驚訝的說道:「連老師都不知道,我怎麼會知道?」他看著我說道:「當你承認答不出來,知道自己真的有限,是可以獲得最高學位的那一天。」。這一句話,成我一生的幫助。
一個人知道自己有限,謙卑地承認自己的不足,是蒙福的起點。上帝說:「要使你的泉源蒙福」(箴言五:18)。泉源是起始點,蒙福是執行者謙卑跪下,承接任務的姿態。謙卑是蒙福的起點,自卑的要升為高。......

Proverbs 5:18-20King James Version (KJV)

18 Let thy fountain be blessed: and rejoice with the wife of thy youth.
19 Let her be as the loving hind and pleasant roe; let her breasts satisfy thee at all times; and be thou ravished always with her love.
20 And why wilt thou, my son, be ravished with a strange woman, and embrace the bosom of a stranger?
  1. 你的泉源理應受祝福;你應由你少年時的妻子取樂。
  2. 她宛如可愛的母鹿,嫵媚的母羚;她的酥胸應常使你暢懷,她的愛情應不斷使你陶醉。
  3. 我兒,你為什麼要迷戀外婦,擁抱別人妻室的胸懷﹖


Andrew Hsu是我在電子所的同事,他今天與我筆談:

老鍾,可不可以問一個愚蠢的問題
我一直不懂為何Sense and Sensibility 翻成 理性與感性
內容和腳色是表達理性與感性兩種性格
所以意譯上來說是對的
但作者為何要用這兩個字?
我無法理解
----
哈哈。這問題有意思,我以前也有問題,這要去讀小說/電影-辭典,我將這問題拿到simon u 的email去討論,如何?『分別と多感』(ふんべつとたかん、Sense and Sensibility )は、1811年に発表されたジェーン・オースティンの長編小説。『知性と感性』という題の翻訳もある。
書名的字眼在Austen當時可能很平常,現在少用sensibility。sense本來多義。
這些都很值得討論,等一會,轉到大家去。我沒讀過小說,連李安的電影都沒看過。 simon u 的瑞麟RL翻譯過Emma....


Title[edit]

Jane Austen wrote the first draft of the novel in the form of a novel-in-letters (epistolary form) sometime around 1795 when she was about 19 years old, and gave it the title Elinor and Marianne. She later changed the form to a narrative and the title to Sense and Sensibility.[2] "Sense" in the book means good judgment or prudence, and "sensibility" means sensitivity or emotionality. "Sense" is identified with the character of Elinor, while "sensibility" is identified with the character of Marianne. By changing the title, Austen added "philosophical depth" to what began as a sketch of two characters.[3] The title of the book, and that of her next published novel, Pride and Prejudice (1813), may be suggestive of political conflicts of the 1790s.[4]

hsu 來電,大談。




2009
止庵[中華讀書網]
我買到《吉本自傳》還在十三年前,略翻一下,就放進書櫃了。大概因為看到書前《譯者的話》講此乃節本,不免有點掃興。近日找出細讀一過,覺得當初真是交臂失之。這是一本有可能成為某些人——確切地說是某種人——人生指導的書。雖然我並不想在此推荐一番;換了別人以類似名義向我推薦什麼,我則根本不要讀了。我只是想,如果更早一點讀到而且讀懂這本書,自己或許會活得更有價值一些;此刻我幾乎到了吉本回首往事的年紀,怎麼說也有點兒晚了。當年我或許想從書裡看到一些特別事蹟,然而遍尋不著;現在也應該跟沒讀過這書的朋友打聲招呼:吉本畢生並無多少經歷真正值得一提。或是時過境遷之故,我總覺得那 ​​個時代,名人們大都活得平淡無奇,吉本也不例外。比如他改宗天主教而後又歸信新教,他的議員生涯,他體質與人格上的缺陷,乃至終身未娶,等等,好像我們知不知道兩可;或者說,只因為他另外做了一件大事,所有這些在我們眼中才顯得有點意思。那就是他寫過一部《羅馬帝國衰亡史》。從前我們有“一本書主義”,如何解釋說法不一;要是可以藉來一用,那麼吉本算得上“一本書主義者”了。他一共活到五十七歲,而《羅馬帝國衰亡史》寫了十五年之久;如果加上此前的醞釀和準備,大半生就都在幹這件事情。除了​​早期的兩本小冊子外,吉本別無他種著述;寫完《羅馬帝國衰亡史》後,還有七年好活,但是沒有再完成什麼事業。這本原名叫做Memoirs of My Life and Writing(《生平與寫作回憶》)的自傳,也只留下幾篇草稿,乃是作者身後經由友人整理成書。而且我們讀過也就明白,他之所以要寫自傳,畢竟因為是《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作者,這裡所講正是如何寫出那六大卷歷史著作的經過。以吉本之睿智,當知自己一生即係於此;此事成功,再幹什麼也是多餘,無論當時還是後世,不會向他提出更多要求。說來這正是我佩服他的地方:一輩子能夠專心幹一件事,一輩子能夠真正幹好一件事。難得他有這份定力。相比之下,我們未免太著急了,結果連一件事也不好。當然吉本這樣做法,抑或我們不這樣做法,多少還是時代使然。他著《羅馬帝國衰亡史》,不僅立即名震天下,而且從此青史留名。該書第一卷問世後,“初版在幾天之內就售完了;二版、三版也滿足不了讀者的需求;都柏林的盜印者兩次侵犯了出版者的所有權。我的書出現在每一張桌子上,而且幾乎還出現在每一具梳妝台上。作者被人們按照當日的愛好或時風加上了最高的稱譽;任何喜歡咒罵的批評家都無法用他的吼叫干擾一片讚揚之聲。”此種際會可能只有那個年月才有,至少對一位學者、一位歷史學家來說,恐怕再難逢著。但是讀過《吉本自傳》和《羅馬帝國衰亡史》,我們並不覺得他是僥倖如此。一個人取得成功是一回事,他做了什麼是另一回事。從前《吉本自傳》未能引起我的興致,還與遲遲沒有讀到《羅馬帝國衰亡史》有關。直到五年前,我才見到此書的一個節編本,計上下兩冊,約合原著的三分之一。由於歷史的陰差陽錯,我們幾乎從來沒有一個讀書的“經典時代”;對於主要藉助譯文閱讀的人來說更是這樣。在我看來,此種欠缺已經或終將對我們的文化構成和思維方式產生不良影響。像《羅馬帝國衰亡史》這樣的書,我們想要讀時不曾譯介;待到譯介過來,大家的注意力又轉到更時髦的方面去了。在中國讀書界,吉本簡直未及應時,就已經過時了。然而正如伯里所說:“吉本在許多細節和若干知識部門中已經落後於時代,這一點只意味著我們的父輩和我們自身不是生活在一個完全無所作為的世界裡。但是在主要的問題上,他仍然是我們的超越時代的老師。對於那些使他擺脫歷史家的共同命運的明顯特點,諸如伴隨時代前進的大膽而準確的尺度,正確的眼光,周密的佈局,審慎的判斷與適時的懷疑,為自己始終如一的態度做出的堪稱不朽的掩飾等,是無庸細述的。”這話講了一個世紀了,可是把《羅馬帝國衰亡史》——儘管只是節編本——通讀一遍,會相信吉本的著作連同這一論斷都未過時。貫​​串全書的對於歷史整體上的懷疑精神,或許仍能給後人以極大啟示。附帶說一句,這種精神與他在給謝菲爾德勳爵的信中關於法國大革命的即時反應正相一致,而我們的論家好像迄今仍不能對此有清醒認識。回到《吉本自傳》,其中介紹《羅馬帝國衰亡史》寫作始末,實為這本書最具感染力的段落。譬如述及歷經多年勞苦,斯事終底於成:“我曾經憑推想認定了孕育此書的時刻;現在我要紀念完成全稿的鐘點了。這是一七八七年六月二十七日那一天,或者該說是那天夜晚,十一點至十二點之間,我在花園中一座涼亭裡,寫完最後一頁的最後幾行。放下手中的筆,我在一條兩邊滿植刺槐的林蔭小路上來回走了幾趟,從那小路上可以望見田野、湖水和群山。空氣很溫和,天色是澄徹的,一輪銀月投影在水中,整個宇宙悄然無聲。我不想掩蓋當初因為恢復自由行動,以及因為也許著作成名而發生的歡悅情緒。可是我的自豪感不久就暗淡下來了,另有一種嚴肅的憂鬱感佈滿在我心頭,因為我想到,我同一個事事聽我作主的老夥伴永遠分手了,又想到我的這部歷史著作日後不管能存在多久,此書作者的生命必然是很短促而且休咎難卜的。” 

我一直認為,只有創造物的價值超越創造者自身的價值,才真正談得上有所創造。看到吉本好生感慨,使我愈加堅信此點。相比之下,他一生平淡無奇,乃至多所欠缺,也就不算什麼。當然此種敘述方式,若以他為寫自傳定下的“文筆應當是質樸而且平易的”原則來衡量,未免稍有違背;不過他還說“文筆是性格的映像”,我們該體會他把一生心血盡皆投入,乃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多年以前,吉本來到羅馬,初萌“撰寫這個城市衰落和敗亡的念頭”,即其所謂“孕育此書的時刻”,同樣顯得情不自禁。《羅馬帝國衰亡史》我們讀的譯文,又是節錄,但仍感到文氣沛然,或許內底里正是作者精神所在,生命所繫罷。講到這裡,覺得不在前述“一輩子能夠專心一件事,一輩子能夠真正好一件事”之前,添上“一輩子能夠熱愛一件事”一句,不足以完整概括吉本。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對於吉本來說,多年工夫也不是尋常用過,另有兩點特別重要,一是刻苦,一是得法。關於讀書,關於學習語言,關於做學問,《吉本自傳》均有方法介紹,乃是經驗之談;後輩學子若能如他那般用功,應該行之有效。不過只怕世間難得有人肯花此種精力,或有這份耐心。所以吉本雖然講得懇切,我們多半覺得其人可畏甚於可敬。吉本是個“學而知之者”。

英國文學史上,他被尊為語言典範,其實都是苦苦錘煉而成。即如謝菲爾德勳爵所述:“他曾高興地對我說,有時他得多次修改,方才可以將某種意見用他自己的批評眼光所能滿意的方式表達出來。” 謝氏提到“批評眼光”,正是吉本超人之處。在吉本的寫作生涯中,始終另有一個人,督促他,要求他,評價他,這個人就是吉本自己。相比之下,他並不很看重外界批評,因為自己的批評更中要害:“作者本人乃是評定自己成績優劣的最好評判者;別人沒有一個這樣深刻地思考過主題,沒有一個這樣真誠地關切作品的成敗。”譬如《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一卷出版,連對手都稱讚為“只有在其所用語言滅亡時方才消滅”的著作;多年後吉本卻說,與其他各卷相比,這卷“文筆有些生硬和雕琢”。至少以寫作而論,吉本始終具備完美意識;這是他刻苦多年,遍讀群書,取法乎上的結果。後人做事難以完美,恐怕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做完美。所以起意寫作自傳時,吉本說:“要是我可以使自己覺得滿意,那麼我就相信不至於叫別人不滿意。”也就不僅代表自己講話,而是替歷史做出評判了。




《吉本的另一個妻子》
 傅月庵 (2004-12-12 08:14:10)

愛德華‧吉本原來並沒有打算寫《羅馬帝國衰亡史》,雖然他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個歷史學家。1761年起,他曾想過要寫法王查理八世遠征義大利史、瑞士人民自由史、佛羅倫斯共和國史,乃至查理一世、黑王子愛德華、亨利五世,最後還幾乎選定了伊莉莎白女王朝的沃爾特‧羅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作為對象,幾經思索,卻因「我還得擔心牽扯上英國現代史,因為在這裡,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問題,而每一名讀者呢,不是朋友便是敵人。在這裡,人們認為作家都是替某一黨派樹旗幟的,因此就由敵對黨將他打倒。我在國內可能得到的待遇,就是這樣。」而放棄了。

「朝抵抗力弱的方向前進」,幾乎就是吉本一生所顯現的人格特質。這位有著一顆大頭顱,身體肥胖卻行動敏捷,其貌不揚而衣著華麗的歷史學家,從小體弱多病,終身為疝氣所苦。一輩子愛讀書的他,進了牛津大學竟一事無成,最後還被開除了。當軍人,他不算出色,進入國會,也只投票,不發言,原因是他自認「無論從天稟上或教育上,我都沒有得到勇往直前地發揮心智和辯才的能力。」可私底下,他卻是以吐屬高雅,滔滔不絕而成為社交名流的。從這些事情看來,年輕時父親棒打鴛鴦,拆散婚事,他那句解嘲名言:「作為戀愛者,我嘆息;做為兒子,我遵命」,幾乎已道盡他一生做為「生活的弱者」的命運了。

然而,人生面向多元,生活的弱者未必即是生命的弱者,在學術上,吉本這位商人之子、情場逃兵,卻是絕對的強者,就是他憑一人之力,一下子把歐洲史學從「傳統人文式的經典考證」帶入「近代縝密的歷史敘述」,從而展現「現代」特質的。

那是在羅馬,1764年10月15日,我正坐在卡庇多神殿山的廢墟上沈思,忽然傳來神殿裡赤腳僧的晚禱聲,我的心中首度浮出寫作這座城市的衰亡的想法。

吉本自傳裡所描述的這一幕,不論紀實或虛構,都已成為西洋史學史上「過去與現在永無止盡的對話」的經典鏡頭了。自此以往的20年時間裡,吉本孤獨地沈浸於遠古的歷史事件、久逝者的心靈與筆墨、錯綜複雜的章節安排和比對考證,最後終於寫成了六大卷71章,敘事縱橫1250年,註腳超過8000個,徵引學者409人,書籍800餘種,數逾千冊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大體上講,《羅馬帝國衰亡史》已經在本土甚至海外深入人心,而且100年後還將不斷地遭受詆毀。」書出之後,洛陽紙貴,搶購一空,吉本因為「我的書出現在每張桌子,甚至幾乎在每位仕女的梳妝台上」而不無得意地說。

「許多於平常人十分重要的東西對他失去了意義。當他的目光超越了眼前景象而投向遼遠的群山,當他專注於『我的另一個妻子,《羅馬帝國衰亡史》』,而對一個活生生的女人視而不見,他的人生觀也就與眾不同了。」100多年後,深諳寫作之心的維吉尼亞‧伍爾芙如此論述〈歷史學家與『這種吉本』〉,沒有詆毀,只有體貼,她認為「如果沒了他的諷刺與不敬,他的莊重兼狡猾,他的宏麗壯偉兼機動靈活,還有比滲透全書並賦予其整體感的堅定理性更重要的一種言外之意,《羅馬帝國衰亡史》就會成為另外一個人的手筆了。」——經典的意義未必僅止於其內容所閃現的熠耀靈光,更在於作者的風格與魅力,而後者,或許才是讓人更願意接近這六冊厚如磚頭的史籍的主因吧!(041130)


書名:羅馬帝國興亡史
作者:愛德華‧吉本
譯者:席代岳
出版:聯經出版
時間:2004年10月


(本文與『中國時報‧開卷』同步登出)




閃靈2015大型演唱會
鎮魂護國

2015-12-26(六)17:00 開始直播


閃靈不只是樂團,音樂不只是音樂!
我們還要改變世界!
17:00 後台直擊
18:00 正式開唱



台灣似乎沒大學的政治系改University of Essex等用的"政府與...."系。
台灣的內閣各部會少分層級,部門名稱都是單一的名詞,如科技部(複合科學與技術)、文化部.....其實還有許多三不管的工作:
請參考英國的一些部會:
內閣部門[編輯]
內閣辦公廳
商業、創新及技能部
社區及地方政府部
文化、傳媒及體育部
教育部
能源及氣候變化部
環境、食物及鄉郊事務部
國際發展部
交通部
就業及退休金事務部
衛生部
外交及聯邦事務部
財政部
內政部
國防部
司法部
出口信用保證局
北愛爾蘭事務部
蘇格蘭事務部
威爾斯事務部
上議院領袖辦公室[1]
下議院領袖辦公室
英格蘭及威爾斯總檢察長辦公室
蘇格蘭總檢察長辦公室
非內閣部門[編輯]
英格蘭及威爾斯慈善委員會
國債削減專員局
官方產業局
英格蘭及威爾斯官方檢控處
食物標準局
林業委員會
政府精算部
地註冊局
稅務海關總署
國家犯罪調查局
教育、兒童服務及技能局
公平競爭及市場管理局
煤氣及電力市場局
評核及考試規例局
鐵路規例局
地形測量局
公共工程貸款委員會
嚴重欺騙調查局
英國最高法院
國家檔案局
國庫事務律師部
統計局
貿易及投資局
水務管理局
向英國政府每個部報告的行政機構列表[編輯]
主條目:英國政府行政機構

Ministerial departments[edit]
Attorney General's Office
Cabinet Office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Department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 for Transport
Department for Work and Pensions
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Department of Health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
Her Majesty's Treasury
Home Office
Ministry of Defence
Ministry of Justice
Northern Ireland Office
Office of the Advocate General for Scotland
Office of the Lead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Office of the Leader of the House of Lords
Scotland Office
UK Export Finance
Wales Office
Non-ministerial departments[edit]


歲末懷念友人: 丁丁(已故,小讀者) 與 Andrew

2015.12.26
Andrew 與我筆談之後,再電話暢談半小時:海闊天空談"漢清講堂"中的奇人奇書:Peter Drucker、W. Edwards Deming.....

我將Andrew的提問給昔日Simon University (blog名稱) 的同志:


Andrew Hsu是我在電子所的同事,他今天與我筆談:
老鍾,可不可以問一個愚蠢的問題
我一直不懂為何Sense and Sensibility 翻成 理性與感性
內容和腳色是表達理性與感性兩種性格
所以意譯上來說是對的
但作者為何要用這兩個字?
我無法理解
----HC:哈哈。這問題有意思,我以前也有問題,這要去讀小說/電影-辭典,我將這問題拿到simon u 的email去討論,如何?『分別と多感』(ふんべつとたかん、Sense and Sensibility )は、1811年に発表されたジェーン・オースティンの長編小説。『知性と感性』という題の翻訳もある。書名的字眼在Austen當時可能很平常,現在少用sensibility。sense本來多義。
這些都很值得討論,等一會,轉到大家去。我沒讀過小說,連李安的電影都沒看過。
simon u 的瑞麟RL翻譯過Emma....

Title[edit]Jane Austen wrote the first draft of the novel in the form of a novel-in-letters (epistolary form) sometime around 1795 when she was about 19 years old, and gave it the title Elinor and Marianne. She later changed the form to a narrative and the title to Sense and Sensibility.[2] "Sense" in the book means good judgment or prudence, and "sensibility" means sensitivity or emotionality. "Sense" is identified with the character of Elinor, while "sensibility" is identified with the character of Marianne. By changing the title, Austen added "philosophical depth" to what began as a sketch of two characters.[3] The title of the book, and that of her next published novel, Pride and Prejudice (1813), may be suggestive of political conflicts of the 1790s.[4]



-----梁永安給我們故友丁丁(已故,小讀者) 的一篇奇文:


丁丁解sense

有 sense 沒道理
Personal Finance in Jane Austen: Percents and Sensibility理財之「理性」與感性 (12.20.2005, The Economist)
這篇《經濟學人》文章借用奧斯汀名著《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書名,介紹起奧斯汀時代的「理財」,這可是奧式小說社會婚姻觀與婚姻制度的基石。《傲慢與偏見》開宗明義就指出:「單身漢而多金,必定缺個老婆」──這豈止是「舉世公認的真理」,根本就是「常識」(common sense),而常識,就是理性(snese)囉。《經濟學人》編輯妙手標題,把 sense 換成近同音字(Per)cents*。percents 是公債代稱,英式用法。文中說啦,當時英國政府以一定利率發行公債,是1801年新開張的股票交易場上唯一證券,而且一唯一就唯一了廿多年。英國投資大眾便是通過這些公債,參與、分享、助成了帝國一步步擴張的事業。
可是這個字 sense,卻是最沒有 sense 的 sense。你說它是「理性」吧,它其實是百分百的「生理性」,包辦了我們視、聽、嗅、味、觸五覺(senses)。好,你說它是「生理性」吧,它卻又兼職照顧你的「心理性」:罪惡感(sense of guilt)、責任感(sense of duty)、方向感(sense of direction)、時尚感(sense of fashion),無感不 sense。你說它是「感性」(sensibility)?對不起,sensibility 的「貌似同形」形容詞 sensible,卻表示「明智、有判斷力」──真正豈有此「理」(nonsense, no sense at all)!
從sense區區一字分衍生出來的大小字眼,更是糾纏不清,由「肉感」、「官感」、到「感性」、「理性」,甚至「機械性」...包山包海,真正是「百變 sense」一族!丁丁初學英文,簡直couldn't make any sense out of all these "s.e.n.s.e.s"。光是「Sense and Sensibility」這個書名,就記了老半天,攪不清楚到底誰是「理性」,誰是「感性」?
隨手例舉一下Sense宗親:
機械系:sensor肉感系:sensual、sensuous理性智性系:sensible、sensitive生理感覺系:sensory、sensorial、sensation、sensitive、sensuous心理感情系:sensation、sensational、sensibility、sensitive
如上所示,這些 sense 表親,有時還一詞身兼數職、交錯使用,簡直一派 nonsense,像我們這種不容一絲廢話、乾脆俐落的 no-nonsense明理人,遇上這種一點也不 sensible 的 nonsense,怎能不跟自己的 senses 說拜拜(taking leave of one's senses),開始胡言亂語(talking nonsense),不知何時才能再恢復神智講道理(come to one's senses)呢!
* Percents尾音發/ts/,sense發/s/, 還是有些微不同--再補上一點兒丁丁的 two sense,噢不!two cents..
 ****HC回信:

哈哈,感謝梁兄找出小讀者的舊文,最有丁丁風格的文章,或可稱為她生前的代表作。"Personal Finance in Jane Austen: Percents and Sensibility"是我10年前跟simon u 的朋友提起,不料小讀者是個prepared mind,跟她念念不忘Austen的【傲慢與偏見】結合,發英文高燒、高論、遊戲文字 。當時我不會欣賞她的發揮。她應該看過李安的同部電影。今天查Austen生平,【傲慢與偏見】初版與Sense and Sensibility再版,同一天。今天,讓人知道,知己/朋有就是幾位。也許半年前,請彭兄簽名書{孚士德博士}給Andrew,今天想送書給他,發現彭兄已寫好、等著。等著Andrew來讓我們招丁丁之英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