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1225 2015 五

你記日記,又怎樣。(其實,出乎意外,偶爾有廣告分紅)
妻追問去年她60歲大壽當天,我在那兒請她大餐。這會牽涉到我生日時回請的問題:今年我生日,他請兩次 (家族聚會的,不算),因為我自薦的,好雖好,某方面未答標準。所以每年可能有3家餐廳要記。
我查去年網路日記之後,臉色發青,因為沒記---通常早上比較有空,之後,窮忙,可能懶得記。
妻看我可憐,提示說,法國料理、進口有書展..... (那裡則忘了)
這些一時無法幫助我.......之後,我想起那是義大利料理;書展是瑞士著名的.....



午夜後小雨不斷。

中午前去師大路提錢,附近牛肉麵120,究竟是蕃茄?
下午經濟新潮來書: 5本OUT OF THE CRISIS、15本The new Economics,6090 元,未附發票和畫撥單
香燕代BEYOND OBJECT 三物8400元

苦邦兄1972年春在東海的宿舍讀一本印譜,我印象深刻。今夜讀白石老人一印:門人知己即恩人。
今天,最感恩的是1977年英國那家人,在聖誕假期招待兩位留學生,我和一位馬來西亞人。
聖誕夜是家族團圓日。大餐真令人眼界、胃口大開。(細節也許該跟太太要當年給她的信。) 記得我們談到10點多。隔天一早,主人端咖啡到寢室招呼客人。25日很忙碌,先前給我們行程表,遠足,晚上上教堂,他們很驚訝我這異教徒對聖詠很熟悉。
這家人的招待,真是"恩人"。很難忘,幾乎無法回報。

林公來信:
塵風録》對陶淵明和他的詩,有更多的了解,華郵已訂,謝謝!
方才完成<孔子的故事>三則......



今天向Beyond Object​買3件工業設計品,有"朋友價"優惠。由於我事先不去查價錢,去銀行提了好幾倍貨款的錢。
----
我的"一人出版社兼販賣"之經驗,近20年。很能見證"錯誤難免"("to err is human")俗語。
最近兩本譯書在朋友的出版社出書。除了出版社給譯者的5本(免費),我通常會自己再買15~20本 (或以上),同時要求一本原版贈書。

這兩本書,顯然分別/前後由不同人處理,所以在量、價、運送方式、匯款、發票、計算正確等要求,竟然完全不同。


For Harold Pinter, words were offensive, defensive, knives, barriers, stones, a "mocking smoke screen": truth was always being smothered.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died in London, England on this day in 1863 (aged 52).
"Ah! Vanitas vanitatum! Which of us is happy in this world? Which of us has his desire? or, having it, is satisfied? — Come, children, let us shut up the box and the puppets, for our play is played out.
--from "Vanity Fair" (1847-1848)

The Arab spring. Do not give up hope /"沙漠革命記" Revolt in the Desert, 到"智慧七柱"Seven Pillars of Wisdom,

"All men dream: but not equally. Those who dream by night in the dusty recesses of their minds wake in the day to find that it was vanity: but the dreamers of the day are dangerous men, for they may act their dream with open eyes, to make it possible."
--from "Seven Pillars of Wisdom" by T. E. Lawrence




早上的溫州街,雨後的清新。
一些英文名著的摘句之後....摘要

胡適的【得力】


(清)胡傳撰【臺灣日記與稟啟】內有多處用"得力"。

----胡適的

胡先生雅擅言詞,而且善於恭維人,國語雖不標準,而表情非常凝重,說到沉痛處輒咬牙切齒地一個字一個字地吐出來,令聽者不得不信服他所說的話語。他曾對我說,他是得力於《聖經》傳道的作風,無論是為文或言語,一定要出之於絕對的自信,然後才能使人信。
——梁實秋

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講書: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胡適自述】

他幼年时代也曾读过宋明理学书,但他早年出洋以后,最得力的是达尔文,赫胥黎一流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训练。

胡適並節錄威爾遜的一些當年國慶的說法,說他得力所在,全在一”恕”字,在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八字…..

1946年7月下旬
根據胡頌平說,胡適1946年回國經南京時,任職教育部的他去見胡適,胡適向他說,你怎麼這樣的蒼老,我幾乎認不出來了!
隔了幾天,胡適對他說,教育部部長朱家驊說你的工作很得力,我很高興。

1937年4月8日他致錢玄同信中說:

  ……為眾生入地獄,此意分見各經,《華嚴》也常提起。如云:普為一切眾生故,不思議劫住地獄。其散文部分雲:我當為一切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悉得免出生死沃焦。我當為一切眾生於一切剎一切地獄中受一切苦,終不捨離。……何以故?我寧獨受苦,不令眾生受諸楚毒。……張居正得力的正是這些。“願以深心奉塵剎”,此中“剎”字與上文“一切剎”之“剎”同……

---- 得力助手

字詞 【得力】
注音 ㄉㄜˊ ㄌㄧˋ
漢語拼音 dé lì
釋義
1 得到助力。《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使之逐漁鹽商賈之利,……終得其力,起富數千萬。」《儒林外史.第二五回》:「自此以後,鮑廷璽著實得力。」
2 形容很受重用的、很能幹的。《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家裡止是些女人,無個得力男子看守。」



再談【 Peter Drucker 和 W. Edwards Deming】在文類中的定位
2015年的10月和11月的"漢清講堂",都在談Peter Drucker和W. Edwards Deming 之間的友誼。
我根據的線索是1976年Peter Drucker寫信給W. Edwards Deming,告訴自己無法參加他的榮退活動及其他相關資料。

【胡適之先生與某某人】的文章數可能近百,胡先生與有人如楊聯陞、雷震、王重明等的通信錄,都有專書。

在文學界,有的文友之間的關係很密切,譬如說:

【寫作人生】David Lodge: Lives in Writing 2014  目錄


金斯利•艾米斯的起起落落     介紹The Odd Couple: The Curious Friendship between Kingsley Amis and Philip Larkin By Richard Bradford







台灣工業區與中研院的悲哀史 (待續)
(我寫自己的經驗:連台灣最績優的Philips都必須花大錢清理竹北廠區;我在竹科、內壢工業區上過班。)
在60~70年代起,台灣廣興工業區或加工出區。那時候,不懂得污染管理,經過數十年,很可能絕大部分都污染嚴重。
80年代初起,國科會的竹科管理局看似很成功,讓所謂科學園區大擴張,到台中市去,由國科會管理,經過30多年,成為"科技部"。
其實,80年代初,竹科也有好幾家生物和製藥公司,只是不像半導體業和PC業般成功。
換句話,到21世紀,一來西方的生物和製藥業性質稍不同,許多對口人物/公司跟中研院比較有關,這也是中研院要/或可發展的方向。台灣的管理當局於是又將這種新園區的管理委託中研院,讓它兼負擔產業經營/管理的責任。但是,中研院表面歸總統"管" (學術上),它的經營管理新園區(性質類似科學園區,科技部-行政院管)的責任呢? 
最近馬英九總統自認為中研院是他管的,當然可以訓院長,不過翁院長戴的兩頂帽子又是不是馬先生的職責,很難說,從某方面,中研院類似/比照大學,....   



程天縱新增了 4 張新相片
·
今天早上看到了黃欽勇談半導體產業的一篇貼文和因之引起的一連串討論,藉著今天聖誕假期,閒著也是閒著,發表一些我的看法,讓我的臉書朋友聽些不同的聲音。

任何開發中國家要培育發展本地產業,都會採取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進口替代 Import Substitution。提高整機進口關稅,迫使國外廠商在本地設廠,以節省龎大的外匯支出,同時增加本地就業機會。而國外廠商則在本地以CKD零件組裝或SKD大散件組裝的方式設廠生產。本地的附加價值以人工為主,大部分零件材料依賴進口。


第二個步驟:本地化 Local Content。當地政府不會滿足於組裝式的工廠,因此以政策為誘因,要求提高當地採購零件材料的本地化比例,通常在達到60%金額比例之後,給予「國民待遇」,視同本國企業。藉此培養發展中心衛星工廠和本地供應鏈。

第三個步驟:出口創匯 Export to Balance Hard Currency。利用更多優惠政策鼓勵出口,以達到出口創匯的目標,增加國家的外匯存底。同時進一步壯大產業及供應鏈。

如果因為本地市場太小,不足以吸引外資採取進口替代策略,則以低成本生產要素來吸引外資在本地設廠。一旦設廠,就採取同樣的步驟二和三。

至於外商海外設廠,有四個原因。每個原因都是為了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這四個原因分別是,靠近市場,靠近原料,靠近技術,靠近低成本生產要素。

過去台商去大陸設廠主要是因為要取得低成本的生產要素。人工成本、廠房土地、優惠政策等等,確實也讓台商增強全球競爭力。但是隨著大陸經濟發展,低成本的生產要素已經不再持續。大陸也由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

半導體前端的晶圓產業由於高度的自動化,從來就不需要赴大陸取得低成本的生產要素。而半導體後端的封裝測試廠,自動化程度沒有前端高,需要的人工比前端多。因此海外設廠以取得低成本的生產要素一向都是封裝測試先行。

雖然大陸的低成本人口紅利已經不復存在,但是政策紅利隨著政府的重視反而加強。封裝測試比前端晶圓製造更需要取得靠近市場的競爭優勢。因此封裝測試赴大陸設廠比晶圓製造更加有誘因。

但是,隨著封裝測試赴大陸設廠、大陸加強半導體的政策紅利、大陸半導體的用量不斷增加,晶圓製造業勢必為了靠近封裝測試廠、取得政策紅利、靠近市場,而主動出擊赴大陸設廠。

現今大陸已經有了許多晶圓製造工廠,但是製程工藝仍然落後於台灣業者。如果台灣業者赴大陸設廠,在戰略上來講就是採取攻勢。既然採取攻勢,肯定要派出精兵消滅敵軍於萌芽階段。不能任令敵軍佔據山頭,建立要塞,縮小技術差距。N+1是必須採取的策略。

談到N+1,肯定會有許多人擔心技術外流,導致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失去競爭優勢。我在12/19T&F台北群聚會時,以電腦和半導體產業做例子,花了兩個多小時講可視化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今天沒有那麼多時間,我只能講講半導體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的轉移和改變。

早期的半導體公司,例如TI、Intel、Fairchild等等,都是 IDM (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從生產設備、生產工藝、IC設計、產品銷售、技術支持等都要自己做。隨著產業分工、資本和市場全球化、互聯網+的浪潮衝擊下,半導體產業也起了巨大的變化。

專業半導體生產製造設備廠商、半導體晶圓代工廠、專業封裝測試廠、半導體零組件代理和經銷商、電子產品方案商、軟體開發商、各種領域技術公司、系統集成商等等,紛紛興起。這個在我的產業生態系統構建的演講中有詳細的說明。

傳統半導體IDM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優勢也隨著產業生態系統的變化而改變。最早期時,半導體生產製造設備是決定因素,接下來是由摩爾定律主導的半導體晶圓生產工藝,封裝測試的技術,現在則已經演變到IC設計和各種領域的技術和專利。

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生態系統裡面只佔據了晶圓代工、封裝測試、和半導體代理經銷。至於 IC 設計方面,聯發科帶頭的一些公司只佔據了一小塊,而且比較集中在 IT 和手機領域。這幾個領域都即將面臨不同的技術瓶頸和市場競爭的挑戰,並不是可以永遠維持領先的現狀。

先說封裝測試廠吧,大部分的技術來自生產製造和測試設備廠商,只要有錢有人,技術的進入障礙並不高。未來的競爭優勢來自於規模帶來的彈性和成本優勢。上游和晶圓代工廠的緊密合作也越來越複雜和重要。

再說晶圓代工廠,工藝進步已經快要走到極限,自動化、設備、晶圓更大化也到達一個game theory所說的平衡點,摩爾定律也快要撞牆了。也就是說,晶圓代工將要進入產業生命週期的成熟期。晶圓代工服務將變成商品commodity,商品commodity特徵就是“沒有差異化”。這時的競爭優勢來自,規模、成本、管理、產品策略、及產業生態系統的戰略位置。

半導體代理經銷通路的競爭優勢將來自,規模(因此大聯大的併購和聯盟是正確的方向),產品綫(物聯網),技術支持,細分領域的參考設計開發能力,客戶策略(從抓大放小到長尾客戶及初創企業),互聯網+的策略應用。

IC設計公司面臨的挑戰是,產品的轉變(從IT手機到物聯網),隨之而來的產品應用技術和知識(domain know-how),特殊模組封裝的策略(SiP, SoM),產品綫的拓寛(擺脫一代拳王的困境),少量多樣的成本壓力,在生態系統的戰略位置,等等。

如果說台灣是半導體的大國,那麼我們就顯得不自量力。如果說我們採取鎖國策略就可以永保技術優勢,那麼我們也太高估自己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