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0803 2015 一


9點起,陽光普照:最熱的月份。
PORGY AND BESS (Summertim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33&v=dLsDcWWaTHU
中午,活動中心午餐;圖書館借5本新書--中文;森林系展,在走廊。




繁簡字可暴露出寫字者的背景。我曾在台北買一本中國留學波蘭學生的譯書,她簽名前一直致歉不會寫繁體字。陳先生參訪魯迅故居時的留言:" 民族宗师 半生向往 陳映真 二OO一年" ("民族宗師 半生嚮往 陳映真 二OO一年三月"),他只有簽名時寫不出" 陈"字。



他們這輩子,就是靠喊"釣魚台"的口號吃香喝辣的,美言曰"愛國"、"保釣";做到三軍統帥了,表現阿Q。有人搶大中國、小台灣的教科書的市場,想自肥兼發"愛國財。


一本書的扉頁,蓋著"國立臺大圖書館藏書"的印,自是有點份量、莊嚴點。可惜現在已取消借書簽名的做法,所以22世紀的讀者,無法看出第一位捷足先登記的在下之大名。
博客來網站的封面相片,類似平面照,無法顯示紙本的"光明四射",可見書本自有電子檔沒有的多采。 (網站的優待價,也是樂學書局出給大學的價位)。
每篇前有作者的照相,多令人驚喜、沉思,可惜,作者後來在他處才說它們的生平,又借圖還魂去講其他的故事。同樣的,各篇章前引言也應該有出處說明。
絕大多數的文章都標注刊出和轉載的資訊;首次刊登的,更有意思,更引人想像其緣由。
我最喜歡的,當然是朋友的文章被引用;最有趣的是出書風行到中國。成為禁書,被全文放到網路,位於北歐的作者抗議版權被侵犯,台灣的出版社只能"苦笑" (我的用語)。
曾跟志峰談過介紹允晨的書。有意思的是,《書,記憶著時光》大出我原先的想像之外,可見,書、記憶、時光、人、故事、地方,可以無窮地組合,構出每個人的"允晨與我"之歷史。



福樓拜的《庸見詞典》施康強譯,上海譯文,2010

沈金標生日

忠實的:總是與"朋友"和"狗"連用。毋忘引用兩句詩:"是的,既然我找回如此忠實的朋友/我的財富......"

FIDÈLE: Inséparable d'ami et de chien. Ne pas manquer de citer lesdeux vers: Oui puisque je retrouve un ami si fidèle, Ma fortune,etc.

老友生日,請來法國大文豪Gastav Flaubert來助陣。不懂法文,更增加其法力!





PEUR: Donne des ailes.
恐懼:使人跑得飛快。



要想的是︰我們究竟從歷史中,學到什麼生聚教訓?

一條非常有意思的時間線。德國作家雷馬克於1928年開始在《福斯報》連載他舉世聞名的戰爭小說《西線無戰事》,並於1929年1月出版,幾乎在相同的時間,法國暢銷作家賈伯瑞‧謝瓦里耶(Gabriel Chevallier)也於1925年開始撰寫他的一戰回憶錄,《恐懼》(LA PEUR),以小說形式呈現。我很好奇,這兩個作家彼此認識嗎?彼此知道對方撰寫的作品嗎?何以如此氣息相通,反戰精神一致,充滿對生命的珍惜?攤開一戰的地圖,雷馬克寫的「西線無戰事」,正是謝瓦里耶的東線「恐懼」,兩條線在戰火中遭遇。戰壕中死去的任何一個年輕德國士兵,都可能是未來的貝多芬;反之,死去的法國士兵可能是雨果

兩個人,兩本書的命運也不同:《西線無戰事》於1929年出版,到1930年的印數已達一百萬冊,幾乎是德國的國民讀物,卻在1933年的焚書事件中,以缺乏德國精神遭到禁書焚毀的命運,導致作家流亡;而在西線法國的謝瓦里耶呢?他的《恐懼》,於1925年開始撰,1930年出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列為禁書,直到1951年才將其解禁。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這部文學傑作的反戰精神,不利二戰期間的精神鼓舞和號召,算是錯失了出版的有利時機,也錯失讓國家機器對戰爭有所反省。

這部《恐懼》,不管在文學性及重要性都幾可與《西線無戰事》相埒,卻要到2014年,一戰百年,在美國推出英文版隆重發行之後,才再度獲得世人的注目,佳評如潮,一篇登在《紐約時報書評》,由湯姆斯‧康奈利(Thomas Keneally)撰寫的專文更是如此讚揚︰他的表述如此地強而有力,幾乎是美國式的表達方式,很難相信這本書首度在美國亮相,他的語氣是那麼地具有吸引力,語調如此平易近人,讓大多數是在戰爭發生數十年後出生的我們在讀這本翻譯書時如同目擊者一樣見證著上個世紀開始,偌大的歐洲如何製造瘋狂。讓人很難相信,一旦我們更深入了解這本書,就可以發覺謝瓦里耶處理的雖是近百年的事件,但文體的鋪成幾乎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能聽到他的聲音,我們實屬幸運。法國的《費加洛報》更是如此宣稱︰所有戰爭的恐怖都寫在這裡,而單用殘暴仍不足以解釋這部偉大的作品。充滿蔑視和壓抑的怒火讓這本書贏得了一席之地。

不管百年前或百年後,戰爭的恐懼陰影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或逼近,然而我始終相信,懷有相同的人道理念,人類或有和平共處之機。要想的是︰我們究竟從歷史中,學到什麼生聚教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