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點起
晚餐yy要糾正分水果之法,打破碗---他今天參加教育部某會。
前一陣410聚,都從事教育業。大學錄取率近96%。
問北山事。
請教陳續升先生:今天有位香港朋友問海楊大學航管系,我一上網就有該系一篇為新生等解釋該系的內容、特色、前途、傑出系友(有點misleading).....我覺得這是起碼的服務,我要問的是東海各系類似服務百分比......
王岐山:從“救火”到“打虎”
《初始——井上靖的童年與青春》 井上靖 的懺悔 :「對父母的嚴厲眼光」
昭和三十四年五月,我失去了父親。父親在八十一歲高齡辭世,可以說是終其天年。我黎明時分在東京的家中接獲父親的訃報時,或是守夜的晚上,心裡並沒有感到太大的衝擊。父親已經臥病半年,大去之日隨時會降臨,只是早晚的問題,我心裡早有準備。
但父親離開八個月之後的現在,我反而強烈地想念起父親來,也常常想到父親的死。有時甚至希望他還活著。我痛切地體悟到,父親這個人,和我之間有著非比尋常的因緣。——今宵始悟知此身與君之緣契匪淺也矣——這首短歌是西行的作品,為追悼與自己關係深厚的鳥羽院之死而作 ,拿來比附孩子與父親的關係確實不太恰當,但我就是想起西行的短歌來。然而這也應該是在父親去世當晚就有所反應,可當時卻沒有,要一直等到八個月之後。
不過這大概不只我一個人如此,所有的人恐怕也都是這樣。如果不是父親,而是朋友或熟人的場合,當聽聞其死訊時,同時會湧起哀戚之情,但哀戚的感覺將隨著時間而逐漸轉為淡薄。可是如果發生在父親身上則相反,死亡的當下還好,但時間一拉長,悲傷之感卻逐漸加深,並且會無預警地襲來,猶如暴風將滿山的林木從中吹出一條裂痕般,將孩子的心割裂成兩半。
世上的人子,或多或少都會成為自己父親苛酷無比的批評者,我也不例外。我總是用完美的標準來要求父親。不只是我,所有的孩子都覺得自己的父親必須一直保持完美,而這也是孩子與父親之間悲劇的根源。
圖: 井上 靖父親--軍醫井上 隼雄
- 孫康宜教授今天公布她兩學生的賀七十大壽詩。
要像胡適之那樣寫白話祝壽詩,可能很不容易。
我們台灣人喜歡祝人"百百歲"---像張充和先生那樣美麗。
學術上可像施友忠先生那樣:
他70壽慶,學生翱翱發表訪問記《 千里逍遙逐飄蓬》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 ,收入《浮雲遊子》, 台北:晨鐘出版社,頁50-60 (附施友忠與吉田幸次郎的酬答詩)。
《文學 史學哲學: 施友忠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 時報1982)/《從影響研究到中國文學:施友忠教授九十壽慶論文集》(1992)
我的已故筆友Herbert A. Simon更有意思。他70歲時, CMU 幫他開個"複雜資訊系統處理"研討會,他發表一篇The Scientist as Problem Solver,並將它放在回憶錄Models of My Life 作為AFTERWORD。
謹以此短文賀孫教授70大壽。 - 索引/
引得很重要,書最好有它。我做得到時,會勉強作它。所以前年編陳寬 仁老師80大壽的書,有索引。
Homer. 1984. The Iliad. Translated by Fitzgerald, Rober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這本最讓我訝異的是沒注解。有Glossary of index of names 以及Map of real places.
中文書要靠運氣,我今天利用Jerry將兩本書串起來,並請教孫康宜老師:
1993年1月8日U.B.C的施吉瑞(Jerry Schmidt)先生即拜訪過施先生(《從北山樓到潛學齋》109頁)。妙的是,《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 葉嘉瑩/口述, 張候萍/ 撰寫,臺北:網路與書,2014)230頁敘述Jerry"說詞太 難教了,他不會講。" 我想請問孫教授,難在什麼地方,讓Jerry不敢教? - 向梁先生致謝:
J. M. Coetzee 比 Paul Auster大七歲。此書中Paul比較熱情。
我說: 《此刻》Here and Now: Letters 2008-2011是當今兩位名作家之間的書信集。我2 天前開始借用永安贈卡洛的書。內容 真的是琳琅滿目,很值得一讀。譬如說,頁269 Paul 看J. M.推崇的導演William Wyler的電影: 其中一片是The Children's Hour,中譯為《雙姝怨》;YouTube可看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UIO-40dvtA (英文不難)
2014.8.6 讀陶潛<停雲> "靄靄停雲,濛濛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 停雲靄靄,時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陸成江. 有酒有酒,閑飲東窗.願言懷人,舟車靡從...."
才知道作家"平路"的出處。
此書《此刻》Here and Now: Letters 2008-2011兩人談名字也妙極。
昨天糾正106頁一句_
只要從42街向南走到Park街再左轉,就會是Nevsky Prospekt大街。
42街向南走到Park街再左轉就會進到中央車站,百老匯街時代廣場在42街之前幾個block。
http://hcbooks.blogspot.tw/2011/01/ hand-to-mouth-ink-36-20068.html
Hanching Chung 分享了 1 條連結。
這是英國University of Essex 本部的學生宿舍介紹。比我1977-78年時的選擇還多,不過1978年暑假我與郭先生住鎮內某2層樓的2樓則沒說明。
我相信英國大學的宿舍比它們好的還很多,不過其中Tawney Tower 等的經驗實在不錯。
http://youtu.be/6tz8rTBf6oI
Our Colchester accommodation tou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