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0412 2013 五 雨不斷


3點多起: 新聞台分2類: 國民黨之大腐敗與北韓威脅等
5點作

略讀iit 2013-14 建築學院簡介Nowness 很可參考. firefox 故障


今天的日文課由於班長等多人都還在度假. 老師無意教新課.複習動詞活用/
和我們都談點他的警察罰款記/ 大架角頭/擠火車回彰化步行到花壇/
城隍廟位置/ 燒金銀紙等/社會傳統如何與基督教義等妥協----拜天公無相
 老同學去過鹿港陳家--縣府印陳家家譜一間屋出租/作為清理和發揚古屋之手段.
老年CLUB去處所以可定/製Retirement刊物
香燕

函谿真不簡單耶
他的努力得到很棒的回饋
我看是
光照明展
所以是最後那兩個與光相關的作品得獎?
玉燕
*****
《東海校園建築步道》陳其寬序
-----
Henri Michaux選集(David Ball譯選) /趙無極自畫像/趙無極畫集
《長青:陳寬仁八秩紀念文集》封面
陳寬仁老師1991年在北京香山飯店 --設計者為貝聿銘 (I. M. Pei) 。
背景是趙無極畫作。......
香港是趙無極非常留戀的地方,這裏有他與美琴戀愛的美好回憶,七、八十年代多次到訪,都是顧媚接機。他對內地印象不太好,一次給顧寫信說北京香山飯店不喜 歡他的畫,掛兩天就取下來了,很生氣。「他說中國政府不重視他,嬲了幾天;這人就是這樣直接,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毫不留情。又說不想去北京,因為妹妹叫所 以才去。反而他去台灣比較多。」專訪顧媚 憶大師傳奇「趙無極最坦誠」2013.4.12 香港蘋果日報
http://demingcircle.blogspot.tw/2012/10/meetings-books-for-2012.html





謝謝KJ Wu的傳文和Ken Su的許多好文章:

舊書誌之13 --- Dr. Bapat 「支謙《義足經》」英譯


*****
陳忠信家好消息連連:

爸爸照貓 Sonya (Our lightning)


唐香燕to YY:

玉燕:

謝謝!

函谿他們得獎的作品是玻璃燈,Wave。現在又有最新消息,函谿昨晚來電說,Wave又得到一項大獎,是一德國設計雜誌在衛星沙龍展場評選所有作品後,頒發給唯一一項作品的大獎。他們的Wave得到了這項大獎,還有7500歐元!


---
YY:


真是值得幾夜睡不著
共獲得一萬歐元的獎賞耶

果然是玻璃燈的wave
這是很有發展性的作品


*****

Dear Hanching:
Thanks for sharing with us your observations. I'll forward your comments to related colleagues. For your information, I'm now chairing a committee to integrate our web systems to make them mor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Thanks again. 
JT

----我再加碼:

蔡兄.
這是建議:
臺大歷史系/所訊電子報的前面數期. 我傳給東海歷史系參考. 希望東海各系能研究師法之.
2年前我建議校友總會應募款讓各系助裡學會做電子報的技巧
.
如此各系可以和校內校外的利害關係人保持連絡.同時也給自己壓力.
我希望你研究這電子報之結構之後 可請校內示範系所辦辦.

Grabow, Stephen: Christopher Alexander: The Search for a New Paradigm in Architecture, Oriel Press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and Boston, 1983.



CHRISTOPHER ALEXANDER: The Search for a New Paradigm in Architecture  (1983)是一本絕版書   不過美國有三處"新書"賣60美元 (1983年版訂價37.5元)

作者STEPHEN GRABOW 當初申請到補助,跑到CHRISTOPHER ALEXANDER任教的伯克萊大學,與傳主密切訪談6個月以上 (訪談多有錄音 本書多根據這些謄本寫作)。當時CHRISTOPHER ALEXANDER 教書約有15年經驗 基本的思想系統已備 雖然他還有近20年的大學教學生涯
英文書將Stephen Grabow與CHRISTOPHER ALEXANDER合作的此書
比擬為Boswell與S. Johnson間合作的The Life of Dr. Johnson




我之所以要特別記一下本書是因為有些書緣

1986年我翻譯 Christopher Alexander的《形之合成》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 (1964)
1987-88年我在東海建築研究所教的以CHRISTOPHER ALEXANDE的學說為主.
那時候台灣可以買到他在牛津大學出版社OUP的新書 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 with Neis, Anninou, and King (1987)

不過 CHRISTOPHER ALEXANDER: The Search for a New Paradigm in Architecture (Stephen Grabow) 不容易買到.
幸虧玉燕當時(1988)在某公司上班 工作是支援台北市捷運系統  美國顧問公司的"主管" Kevin邀請我們到他家吃"美國料理"  我知道他要回西雅圖度假  就請他到當地大學買一本.

當時我在東海教書是帶四位研究生讀CHRISTOPHER ALEXANDER的主要著作
而這本書含蓋當時待出版的四卷本The nature of order: an essay on the art of building and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 ALEXANDER將這套書放在OUP十幾年. 最後談判破裂 他以其研究中心名義在2002-2005之間將它們出版.

2013年3-4月 我準備演講再翻翻此書.
發現這本30年前的書還是很有參考價值

 建議準備新聞資料給經濟日報和工商時報.
這些好消息是他們最渴望的.
可將基本資料和函谿的連絡資料給記者.


 謝謝,應該先準備著。

 很累午睡

 晚上


 蔡明亮導演作品《行者》 4 of 4 廣東歌很有點味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B01AC_LTe0
 有呀,蔡導從頭到尾都在場
感謝鍾先生NOT ME的分享: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是水中天
心地清靜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宜蘭大學圖書館/圖資大樓附近有一公共藝術: 阮義忠 1987 插秧 可惜目前找不到圖片: 約花費3-4百萬元....哈哈

世堂:
謝謝補充說明出國而不是返鄉. 請沿途多報告旅情以慰我們這些崇美者.

 謝謝轉載.傍晚拿到"破報"時可猜出今晚會在此地讀它 (有建解/掉書袋). 我建議作者思考"分段"---當然這只是個人見解.




情感的勞作:楊索《惡之幸福》



文/楊佳嫻



緣於某種自我投射,我一向認為和原生家庭關係太過平順的人,很難淬礪出如履薄冰、剃刀邊緣般的強烈作品。家庭是人生第一道破裂,無法撕除的他者,滲透在血液裡的地獄,比愛情更早,比社會更近。



而正是因為最初也最深的破裂,這樣的人,早早就知道得要找尋其他的力量來源,早早就萌生逃逸的渴望。楊索《惡之幸福》寫她在多子女的家庭中長大,國中畢業後就離家工作,「從未伸手向父母拿過一塊錢,即使是我非常需要一塊錢」,自立,自學,後來從事記者工作,躬逢報禁解除後百花齊放的媒體與社運時代。可以說,她離開家庭,衝入社會,乃至於時代的迷霧,都是在逃逸的路線上。逃逸過,在路上遠遠地回望,才可能和緊繃的記憶拉開距離,看清楚一些什麼,也才能從自己(或寫作)身上發現力量,支撐這痛苦的回望。她的內在始終與家族顛簸的命運、老永和的市井,緊密結合在一起。



周芬伶論散文,曾說散文貴透明,「越透明的事蹟與感情,越清晰的個性越能打動人」,所表現或為經驗的真實,或以情感的真實為核心,人事物記載描寫上有所轉化、虛構,可是並不損傷對於真實、透明的要求。楊索此書,是絕對的透明,以個人經驗為全部內容,能令讀者觸摸辨認到作者剛強的性格線條,與硬土下始終溼潤的伏水。讀完《惡之幸福》,我們也認識了擺過攤又不甘心、愛博筊的阿爸,做生意超有拼勁的阿母,賣玩具的大弟,售蔥油餅的三弟,開髮廊的大妹,婚戀多舛的小妹。他們起毛球的人生,庶民生活的冷湯熱油,其實也就是台灣社會的轉型裡某一性別與階層的正片負片。



正因為家族經驗不可取替的重量,書內凡寫到家人,總有一份肅穆,寫到朋友,或者閱讀啟蒙、記者生涯,才比較放鬆。和上一本《我的賭徒阿爸》一樣,楊索散文不以靈巧或豪華取勝,少見結構的精心計畫,意象的鍛鍊與節奏的縮放,素面相晤,直見性命。題材決定形式,性格又決定了風格。她的寫作表呈了情感勞動的轍痕,壓下,切過,永不再復原,在臉上、在手上、在魂靈鮮少被碰觸的背脊底;同時,她的寫作本身也是情感勞動的一部份,甚至可能成為充滿命運縫隙的家族內部對話的契機(因此書內也收入了弟弟寫來的信,或記錄了妹妹參與書友會的哭泣,與哭泣後的發言)。



蔡珠兒在書序裡說,她最喜歡〈解嚴與烤雞〉這篇。讀完全書,我與她同感。〈解〉文關鍵字其實是「攤」──報禁剛剛解除的年代,有志者汲汲試探黨國的尺度、時代的界限,偷渡成功者或許不多,卻釋放了多年來積壓在社會與人心底層的憤懣、激情。其中參與最深的,那些記者、社運從事者,白日裡和警察推擠、和各種權力與成見直接交鋒,夜裡就是一個個「攤」,喝酒,鬼混,戀愛,有時候也打架。攝影記者葉清芳是這些「攤」裡的一員,一切「全被阿芳的醉眼按入鏡頭」,他看來張狂,「其實是害羞的人,或許這樣的人都需要藉酒杯說話」。浪頭過去了,阿芳改行,賣牛肉麵,有這樣那樣許多堅持,楊索想:「那大概又是借屍還魂的『攤』。」阿芳喝得太多,時常醉倒在酒吧裡,手打顫到不可能拿相機。阿芳去世,喪禮後,昔日戰友為他再辦一「攤」,「那票人還是喝得醉茫茫,聽說散場前又幹了一架」。是什麼在重複?是什麼永遠沒有解開?革命者從青年走向中年,流血流汗,勞心勞力,至少曾以為世界可能變得更好,何以自己卻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



我是晚輩,讀蔡清芳和他(們)的時代,只能瞻望。早年總以為余生也遲,那樣的大時代,何等澎湃,愛和恨好像都格外痛烈。然而,讀楊索的家族經驗,和家人之間有聲或無聲的掙扎角力,又感覺那麼靠近。對於長久經驗個人與家族裂痕的寫作者而言,最難寫的其實就是最切身的題材,輕重太難拿捏。張愛玲年輕時就處理這種破裂經驗,卻出之以靈巧、漂亮的筆調,父親的禁錮,母親的失望,讀起來好像傳奇,直到中年以後寫的自傳性《小團圓》「出土」,才讓張迷們發現傳奇的背後是何等的傷害,沒有光的所在根本不是另有閣樓或地下室,讓人煙霧陰影裡款款上下,而是隨身攜帶的行李。比起來,楊索寫家族,難免滄桑,至少有一種暖意,因為那屋簷始終在那裡,雖有些破孔,仍像是守候。




 好說好說好睡好睡好晚好晚......
友人 : 晚上睡得好嗎?

我 : ㄜ..什麼是晚上? 什麼是睡? 什麼是好?

友人 : 恭喜你, 奶爸必經之路!!

我 : (一個問句裡頭有三個我都聽不懂, 這叫人家怎麼回答喇....嘟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