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是漫長的讀書/翻書日
現在決定社交網Google Plus 每日只上一回 我要照顧的blogs 相當多
因此約五年前就有中國大陸的網友說五是"超人" (經網友小讀者告之)
說說今晚的事吧 讀讀台灣舊俗 (Ken Yifertw (台語與佛典) - 40 分鐘以前) 這種經驗的書寫是"多多益善"
逛山外買 唐津 一 中國能否趕超日本 北京:社會科學 2006(『中国は日本を追い抜けない!』(PHP研究所、2004年))『中国は日本を追い抜けない!』唐津 一 /日本企業向中國經典學管理
唐津 一先生93歲了 我1985年與他有一面之雅 今天買到一本2004年的書之漢譯 所以寫這當紀念
與山外老闆大聊 再逛舊香居和我處他的基本看法是兩岸之局勢 藍綠雙方都莫可奈何...
唐津 一(からつ はじめ、1919年 - )著作.
讀Peter Medawar 和Henry Moore的簡傳 現在談一下後者 台北的藝術家出版社有所謂的亨利摩爾全集一冊
實在太離譜 光是他的雕塑就有千件 更不要談他60年的素描無數.....我1978年在倫敦看到Kinsington Garden 看過他令人驚心動魄的大型公園戶外雕塑展 他那時每年繳給政府的稅近一億台幣....
我20世紀末寫過一篇紀念他的作品...
2004 年 Bruce Lee 送一篇呼籲台灣人應張開眼看看香港的許多進步和文化,他說,以前也是這種井底之蛙(多虧「鍾老師」屢次提醒每回去香港,不要忘記去看看Henry Moore的雕像,買買《明報-信報月刊》,《詩網絡》,到文化中心去風流,上館子打牙祭。我們以前從羅孚進香港幾次,我總覺得彷彿歷經但丁《神曲》中的 感受……)
台灣中國信託總部有一小小的作品 (90年代初到臺北總公司一定去對面看看) /誠品老闆似乎也有/ 我們這list的陳先生家族有一套他的 plaster maquettes (這是Moore 用來構思的模型 實際再放大百千倍.....) 幾年前春節在台中的建設公司展覽過....
我想我今天還寫過許多blogs 譬如說其一二
昨晚瞪看google的台灣北部氣候報告地形圖
7 點多聽到蟬鳴
BBC Syria的人民穿運動裝在開槍 UN observers suspend Syria mission 白宮忙著11月的總統大選 8點多看到教堂內一人獨坐翻聖經而咖啡廳已有6~7人在對坐獨飲....
11點多煮飯 忘記了解周日的電影 YY為一組台灣人平均壽命值困惑 (比原先數字少10歲)
下午搬文章:金門水頭碼頭小三通
2點多是大太陽 植物又幾乎起死回生
讀Peter Medawar傳 我讀過他和夫人Jean的幾本書竟然沒筆記
http://www.answers.com/topic/peter-medawar
- extraction, swill,schlock, schmuck, Schlep, demy
- boos, bafflement, with contumely
- grift, grifter, dispiriting, chimera, Chimerica
- graft, witch-hunt, vexation, homograft( allograft...
王鼎鈞的天才新聞 碎玻璃
天下release 2010年的
翁山蘇姬:我始終都認為我是自由的
緬甸民主領袖翁山蘇姬遠赴歐洲參訪16天。這是她24年來的首次歐洲行,將在途中領取她21年前獲頒的諾貝爾和平獎座。以下是翁山獲釋後,接受德國《明鏡週刊》專訪的內容摘要:
十二月十日,挪威奧斯陸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頒獎台上擺放的空椅子,象徵著劉曉波的缺席。
而十九年前,另一位在囚禁中獲得和平獎的民主鬥士翁山蘇姬,同樣也無法親自領獎。
「我知道母親一定會說,這個獎不屬於她,而是屬於每個為了追求緬甸的民主,至今仍持續犧牲幸福、自由、甚至性命的男女,」當年代替她出席的長子亞歷山大發表得獎致詞,說出了母親的心聲。
過去二十一年,翁山蘇姬有十五年的時間,不是坐牢就是被軟禁。英國籍丈夫病危,她沒有機會見最後一面,更有十多年看不到兩個兒子。種種磨難,讓她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政治犯之一。為了聲援翁山,愛爾蘭搖滾天團U2還特別寫了一首歌「Walk On」獻給她。
今年十一月十三日,緬甸大選結束沒幾天,軍政府終於簽下了她的釋放令。重獲自由的翁山蘇姬,立刻成為全球焦點,不但國際媒體蜂擁而至,就連諾貝爾委員會也希望她能訪問挪威,親自發表遲來的得獎演說。
纖細而優雅,博學又幽默,六十五歲的翁山深具領袖魅力。她深知自己獲釋為緬甸人民帶來的希望與挑戰,「人民信任我,我倍感榮幸,但是單靠個人的力量,無法為國家帶來民主。」
而十九年前,另一位在囚禁中獲得和平獎的民主鬥士翁山蘇姬,同樣也無法親自領獎。
「我知道母親一定會說,這個獎不屬於她,而是屬於每個為了追求緬甸的民主,至今仍持續犧牲幸福、自由、甚至性命的男女,」當年代替她出席的長子亞歷山大發表得獎致詞,說出了母親的心聲。
過去二十一年,翁山蘇姬有十五年的時間,不是坐牢就是被軟禁。英國籍丈夫病危,她沒有機會見最後一面,更有十多年看不到兩個兒子。種種磨難,讓她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政治犯之一。為了聲援翁山,愛爾蘭搖滾天團U2還特別寫了一首歌「Walk On」獻給她。
今年十一月十三日,緬甸大選結束沒幾天,軍政府終於簽下了她的釋放令。重獲自由的翁山蘇姬,立刻成為全球焦點,不但國際媒體蜂擁而至,就連諾貝爾委員會也希望她能訪問挪威,親自發表遲來的得獎演說。
纖細而優雅,博學又幽默,六十五歲的翁山深具領袖魅力。她深知自己獲釋為緬甸人民帶來的希望與挑戰,「人民信任我,我倍感榮幸,但是單靠個人的力量,無法為國家帶來民主。」
- 【訪談殷允芃】創辦《天下》,把人心的惡縮小、把善擴大
- 採訪:林秀姿 出處:《天下的故事─希望,永遠在路上》 2012/04
要做一個好記者,一定要去寫他關心的地方與人事物,否則就只是一個工作而已,而我關心的地方與人在台灣,不是在美國,所以才決定回台灣。
一九七○年我回到台灣,先後在合眾國際社、紐約時報、亞洲華爾街日報、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工作撰稿,盡量將台灣的訊息傳到國際上。
但是,真正促使我創辦《天下雜誌》的關鍵則是中美斷交。
為台灣在國際發聲
中美斷交前,我是台灣少數先知道的人,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半夜,我接到紐約時報的電話,說白宮再過幾個小時,會召開記者會,應該是卡特總統要宣布承認中共,然後跟台灣斷交。第二天,我從台北發的斷交新聞,短暫的上了紐約時報的頭版。
十二月二十七日美國代表克里斯多夫(Warren
Christopher),率團來台灣談判,我跟紐約時報資深記者一同坐在美方的車中,同車的還有美方的經濟代表。在前往圓山飯店途中,車外很多人手持木
棒,也有人拿國旗,大家都在抗議,向美方車隊丟蕃茄、雞蛋,敲打車窗,車子幾乎開不動。
我看著窗外群情激憤的同胞,心中不斷地問自己︰「做個記者,到底我的立場在哪裡?」
中美斷交期間,我為美國媒體工作,但是我沒辦法不動感情,只冷靜的用美方觀點處理新聞。我的位置與經歷強迫我把自己的立場想清楚。我也開始反思台灣的立場與位置,「當國家衰弱,人民憤怒抗議也沒用。台灣要讓世界看得起,就必須自己站起來。」
我曾經擔任過五年亞洲華爾街日報駐台的記者,跟財經新聞有所接觸,國外有許多財經媒體,可以把財經寫的讓一般人民看得津津有味,為何台灣沒有一般人都看得懂的經濟刊物?
經濟是國家生存發展的命脈,與人息息相關。但當時一般人卻不十分了解,也不重視,經濟成了枯燥、艱澀難懂或俗不可耐的代名詞。
定位與驅動力
當初創辦《天下雜誌》,定位為財經的、生活的、社會的,而不是窄義的財經雜誌,因為要了解經濟背後還有許多其他的驅動力。
經濟其實就是人的生活。
我們的目標是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客觀、翔實地探討、報導和分析人人都應該了解的經濟問題,我們要求經濟學家要講「人」話,我們希望能忠實的反應工商界的意見,期盼能為政府與民間企業、海外與國內搭一座溝通橋樑。
我一開始當記者,就常疑問:「為什麼壞的消息才是新聞?」災難、社會事件、兇殺案,越扭曲、越殘忍、越不幸的
新聞都被媒體當成頭條新聞。有人跟我說:「這是人性」,人性都喜歡知道一些負面痛苦的消息,人都有偷窺的本性等。但是我不懂,為什麼新聞都是集結全世界各
地的壞消息,讓那些災難、痛苦放在自己的客廳裡、餐桌上呢?面對擺滿哀傷的餐桌,也沒告訴我們能不能共同解決、幫忙那些受苦的人。
我希望創辦的媒體,是盡量把人心中的惡縮小一點,把善擴大一點,積極一點。
世界每天發生很多事,台灣每天也發生很多事,媒體的探照燈如果看到問題,出發點應該出於善意,把問題照出來,讓大家一起來解決。
媒體探照燈也可以投射到美好的人事上,他們可能不是高官,只是一些小人物,就像前些時陳樹菊的故事,她的收入只有一點點,但是她仍堅持每天存下一點點錢,也要去幫助別人。這塊土地上有各式各樣的人,媒體探照燈可以把燈光投射在這些人身上,照亮他們默默耕耘的身影。
就企業來看,我們也可以把企業如何成功、有效率、具競爭力、負社會責任的一面呈現出來,不只可以讓其他企業學習,也能達到鼓舞的目的,這就是積極的意思。
走高品質的策略
我和高希均教授,以及王力行女士,加上十幾位其他的朋友,決定一起合辦一本財經雜誌。原本高希均教授建議,雜誌可以盡量邀請專家寫稿,可是我希望,要辦一本以記者採訪為主的雜誌,才會不一樣。
我心目中的《天下雜誌》,是擁有《經濟學人》(Economist)的內涵、《時代》(Time)雜誌的寫法,以及《財富》(Fortune)雜誌的Layout版面跟照片編排形式。
不過,決定創辦雜誌後,很多朋友都不看好,因為在那個時代辦雜誌成功的可能性很低,認為我選了一條難
走的路。詩人朋友余光中還寫了一篇小文章半開玩笑說:「Why would such a smart girl want to do such a
stupid
thing?」說我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情。連朋友贊助我們資金,也多當作義助,當成丟了就是丟了的心情。眾多朋友裡,當時只有浪漫的蔣勳贊成我辦雜誌。王永慶先生在《天下雜誌》創辦的時候也很幫忙,第一期創刊號台塑就買了一千本,那是很大的肯定。
一開始《天下雜誌》鎖定的讀者群是年齡約三十五歲左右,中產階級,他是具有理想性,有國際視野或是期望自己具有國際視野的人,他可能是企業家、政府領導人,但也可能是一個普通人、一個高中生。但他是有企圖做決策的,即使是對自己的生命做決策,也是在做決策。
我們試想,這樣的讀者不就是寫下「天下為公」、年輕時候的孫中山嗎?
動之以理想
《天下雜誌》創辦初期的記者幾乎都是我在政大教書的學生,因為那時大部分人都對雜誌沒信心。徐梅屏當時已是中央日報的資深記者、溫曼英則曾任「仕女」雜誌總編輯,周玉蔻、楊艾俐、蕭昭君、以及稍後加入的吳迎春、李瑟、莊素玉、金玉梅、孫曼蘋等人,也都曾在政大修過我的課。
從美國回國以來,我一直在政大新聞系兼課,教新聞攝影與新聞英文寫作研究。寫作課教的是四年級生,每
學期的第一堂課,我都會問學生說︰「你們有多少人在畢業後要從事新聞工作?」結果,舉手的通常都非常少。原因是,這些學生認為新聞界很黑暗,尤其到媒體實
習過後,感覺更不喜歡。
「如果新聞界真的這麼爛、這麼黑暗,你們這麼優秀的學生都不願意加入,那這個爛跟黑暗可以改變嗎?」我每次都會這麼問他們,讓他們想一想。就像當年在美國留學工作,面臨要不要回台灣時,我問自己的問題。
唯一能打動她們的,就是跟她們說︰「我們要辦一本理想中比較好的雜誌,要不要一起來?」
只能用「理想」打動他們。我想,這批人願意來,一方面是他們都擁有理想性格,另一方面,可能是對老師比較信任吧。其實我就是想把書上教的那一套,拿來真實的新聞界實踐。
創刊號規劃封面故事(cover story)時,想讓大家看看台灣經濟是怎麼發展的,而且以人物的方式來說故事。
創刊號封面故事,「細數財經首長的背景,台灣起飛的關鍵人物」,是由周玉蔻來寫,因為希望創刊號要超
出一般人的想像、讓人驚喜,把枯燥的經濟議題,就像生動的故事一樣寫出來。如副總統陳誠、美援會副主委尹仲容、行政院長孫運璿、政務委員李國鼎等的決策過
程,串起台灣如何用米糖鹽換取外匯,滿足人民最基本需求,累積少許資本,發展工業,建立加工出口區,吸收過剩勞力的經濟發展過程,直到八○年代初,我國才
有開始發展高科技的本錢。
符合潮流的需求
一九八一年六月份的創刊號再版了好幾次,所以我們第一年就已經賺錢。
有人問我這是不是運氣?我想運氣是有一點。但我猜某種程度跟個性有關,就是比較單純。
那個單純是不計較賺錢得失,只懂想做就去做,沒有太多複雜的東西牽絆,所以變成別人覺得困難的事情,我們反而很容易做成,可以說是單純傻勁,也算是一種相信,一種belief。
我承認《天下雜誌》是菁英的。
既然是菁英,就應該維持理想。
《天下雜誌》強調社會關懷與國際化的視野,不會去教人如何快速成功,或是買甚麼股票、如何賺到一千萬;我們喜歡從積極面去看事情,試著提出解決的方向,從而對政府的政策產生影響。
作家龍應台曾經說:「有能力的人,請你把你的光照得更遠一點。」我也覺得是這樣,如果你有能力,就多做事,多幫助別人,對推動美好的社會盡一份力量。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希望,永遠在路上》第一章內容)
一個人知道往哪兒去,全世界都會為他讓路。 —— 西諺
是一個清風微涼的下午。在台南孔廟的邊殿,有一幅蒼勁的書法。跟著默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唸錯了,是「事有終始」。
頓然領悟:如果你不知道要往哪裡去,你要怎麼開始走?
這豈不也是在台灣的人,經常抱怨的現象 —— 大學生常問:「我未來要做什麼?」知識份子常批:「國家沒有願景,沒有方向。」一般人焦慮:「明天是否會更好?」
什麼是台灣不同的路?
也有人期待,台灣要走出一條不同的路。但什麼是台灣的不同的路呢?
仔細回顧、認真觀察,其實台灣已然在路上。雖然仍步履蹣跚,雖然路上仍有荊刺待砍,但這條顛簸的路已隱然成型。
在自由、民主的路上,台灣已領先華人世界,掙扎先行。政治雖然民主了,但卻仍欠清明。人民享有高度自由,但仍在摸索什麼是自由的適當邊際。
多次的政黨輪替,已使人民對民主多了點信心,也能較心平氣和的看待選舉輸贏。只是多數政客仍習於將制衡當成你死我活的鬥爭。
相對於台灣政治民主的上層結構與機制,仍需深化與優化,人民的自主力量與民主素養,已更明顯的躍升。
人民已習慣由下到上的推動社會進步。不只是抗爭,掙權益,也能以參與式的民主和政府形成伙伴關係,協同合作,解決問題。
頓然領悟:如果你不知道要往哪裡去,你要怎麼開始走?
這豈不也是在台灣的人,經常抱怨的現象 —— 大學生常問:「我未來要做什麼?」知識份子常批:「國家沒有願景,沒有方向。」一般人焦慮:「明天是否會更好?」
什麼是台灣不同的路?
也有人期待,台灣要走出一條不同的路。但什麼是台灣的不同的路呢?
仔細回顧、認真觀察,其實台灣已然在路上。雖然仍步履蹣跚,雖然路上仍有荊刺待砍,但這條顛簸的路已隱然成型。
在自由、民主的路上,台灣已領先華人世界,掙扎先行。政治雖然民主了,但卻仍欠清明。人民享有高度自由,但仍在摸索什麼是自由的適當邊際。
多次的政黨輪替,已使人民對民主多了點信心,也能較心平氣和的看待選舉輸贏。只是多數政客仍習於將制衡當成你死我活的鬥爭。
相對於台灣政治民主的上層結構與機制,仍需深化與優化,人民的自主力量與民主素養,已更明顯的躍升。
人民已習慣由下到上的推動社會進步。不只是抗爭,掙權益,也能以參與式的民主和政府形成伙伴關係,協同合作,解決問題。
人民不僅有力量,更有行善的力量。
台灣的志工文化,使得海灘鄰里更清潔、醫院更親切;環境更優美、圖書館與博物館更親民,偏遠地區的小學生也能得到閱讀的協助。志工文化更增加了社會溫暖的底蘊。
普羅大眾的善心助人,不論是賣菜的婦人陳樹菊,或退休的老兵洪中海,都成為世界媒體競相報導的台灣特色。
這樣的助人為樂的想法和行為,已像蒲公英似的向下傳播扎根。
南投偏遠山區原住民為主的長福國小,只有四十一個學生。六年級畢業班的八位學生,受到一本書的感召,決定要想辦法募款,為遠在四千里外,尼泊爾波卡拉山區的一個窮困村落,建儲水槽。因為當地缺乏乾淨的水源,近五分之一的小朋友因瘧疾染病而死。
這八位小學生將自己的繪本編印成書,到處義賣,募得十一萬台幣,捐建水槽。他們選擇把做成這件事,當成送給自己的畢業禮物。
世界有災難的地方,就有慈濟人領先趕赴埋鍋燒飯。加上近年各宗教團體推動的「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和「微笑台灣」運動,慢慢移風易俗,台灣人民的友善,逐漸成為外來客最明顯的台灣印象。
計程車和公車司機,與乘客下車時的互道謝謝,捷運車上的競相讓座,也已變成自然而然的習慣。
一位大陸財經媒體的負責人,來台參訪後忍不住稱奇:「怎麼好像到了君子國。」
美麗之島,也是善心之島
台灣的志工文化,使得海灘鄰里更清潔、醫院更親切;環境更優美、圖書館與博物館更親民,偏遠地區的小學生也能得到閱讀的協助。志工文化更增加了社會溫暖的底蘊。
普羅大眾的善心助人,不論是賣菜的婦人陳樹菊,或退休的老兵洪中海,都成為世界媒體競相報導的台灣特色。
這樣的助人為樂的想法和行為,已像蒲公英似的向下傳播扎根。
南投偏遠山區原住民為主的長福國小,只有四十一個學生。六年級畢業班的八位學生,受到一本書的感召,決定要想辦法募款,為遠在四千里外,尼泊爾波卡拉山區的一個窮困村落,建儲水槽。因為當地缺乏乾淨的水源,近五分之一的小朋友因瘧疾染病而死。
這八位小學生將自己的繪本編印成書,到處義賣,募得十一萬台幣,捐建水槽。他們選擇把做成這件事,當成送給自己的畢業禮物。
世界有災難的地方,就有慈濟人領先趕赴埋鍋燒飯。加上近年各宗教團體推動的「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和「微笑台灣」運動,慢慢移風易俗,台灣人民的友善,逐漸成為外來客最明顯的台灣印象。
計程車和公車司機,與乘客下車時的互道謝謝,捷運車上的競相讓座,也已變成自然而然的習慣。
一位大陸財經媒體的負責人,來台參訪後忍不住稱奇:「怎麼好像到了君子國。」
美麗之島,也是善心之島
台灣對多元的包容、對環境和不同物種的尊重,也逐漸溶入人民的生活。
路經台北市綠意蔥蔥的敦化、仁愛、中山北路的林蔭大道,幸福感和驕傲感自然而生。鄉鎮和鄰里也競相種樹植花,整潔與美麗漸漸成為人民的生活共識。
當然,在林蔭大道的背後,仍有破敗的舊屋;在巷弄間令人驚豔的創意商店旁,仍有生鏽的鐵窗和零亂的電線。但美麗台灣,已漸漸成為大家的願景。
美麗台灣,不僅是山川美、水岸美,更重要的是人心要美。
「亞洲之心」,The Heart of Asia,是觀光局新推出的台灣Logo,希望觀光客都能感受到台灣的好心和溫暖。美麗之島,也可以是善心之島。
做為海洋中國的前沿,台灣正領先擁抱世界,以民主、自由、多元、包容、尊重、環境永續,走向一條追求美麗的道路。希望也以這個美麗的試驗,為華人、為亞洲、為世界做出貢獻。
只要在路上,就有希望。
路經台北市綠意蔥蔥的敦化、仁愛、中山北路的林蔭大道,幸福感和驕傲感自然而生。鄉鎮和鄰里也競相種樹植花,整潔與美麗漸漸成為人民的生活共識。
當然,在林蔭大道的背後,仍有破敗的舊屋;在巷弄間令人驚豔的創意商店旁,仍有生鏽的鐵窗和零亂的電線。但美麗台灣,已漸漸成為大家的願景。
美麗台灣,不僅是山川美、水岸美,更重要的是人心要美。
「亞洲之心」,The Heart of Asia,是觀光局新推出的台灣Logo,希望觀光客都能感受到台灣的好心和溫暖。美麗之島,也可以是善心之島。
只要在路上,就有希望。
連橫 (連雅堂)
我對連雅堂先生的歷史著作還沒過目
近日多讀其《臺灣語典》中之小筆記《雅言》覺得有點趣味
傳記
這本書從70年代純文學出版社的林文月《山水與古典》中的兩篇
到專冊出版 這已經是第3家出版商重新出版的新著
書名取自連雅堂"青山青史各千年"手
另外有他傳:
曾迺碩《連橫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1928.10.25 周四日記
說明 "塔,沓,榻 " 都是重疊積厚 (合)
重厚之貌..... =塔
7. 沓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8 | |||||||||||||
注音一式 ㄊㄚˋ | |||||||||||||
漢語拼音 t | 注音二式 t | ||||||||||||
|
5. 榻 部首 木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14 | |||||
注音一式 ㄊㄚˋ | |||||
漢語拼音 t | 注音二式 t | ||||
|
有貼一張
"這幅諷刺畫很有風味 中國近年的諷刺畫進步很慢 黃文農*的這幅使我發生不少希望"
(該畫為京戲 "修文" 國民舞臺 "偃武"之兩演員前都有內政部去朝拜?
修明文教,偃息武備。三國演義˙第九十八回:「只宜修文偃|ㄢˇ武,增設學校,以安民心。」亦作「偃武修文」、「偃武興文」。
百科
中文名: 黃文農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松江縣出生日期: 1903逝世日期: 1934(1903~1934年)
代表作品: 《最大的勝利》
黃文農,松江縣人,家住松江城內。家境清寒,16歲,進上海中華書局,當石印描樣學徒。喜愛美術,用心學習,畫技漸精。不久,調至《小朋友》雜誌任美術編輯。開始對漫畫產生興趣,經常習作漫畫。民國14年(1925年)初,首先在《晶報》上發表,後即為該報編輯。不久,《東方雜誌》也特約他為漫畫作者,作品得經常發表,其漫畫鋒芒所指,主要為帝國主義和軍閥。 “五卅”慘案發生後,發表作品《最大的勝利》和《公理、親善、和平、人道》,曾被群眾複製放大,張貼通衢,稱他為“政治漫畫家”。編輯本段社會評價曾與張光宇、魯少飛、葉淺予等一起編輯《時代漫畫》。民國16年,北伐軍進駐上海後,任上海淞滬警察廳政治部海軍政治部宣傳科藝術股長。 “四一二”政變後,政治部宣告解散。後即參與創組我國最早的漫畫團體——漫畫會,並為製作會徽。民國17年4月,與丁悚、張正宇、張光宇、葉淺予、魯少飛創刊《上海漫畫》。作《大拳在握》,刊在《上海漫畫》封面上,尖銳地抨擊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其政治漫畫善於用大塊黑白以顯示畫面,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其獨特風格,與豐子愷齊名。英國大文豪蕭伯納到上海,文農由友人介紹與蕭相見,蕭看了文農作品,稱讚他“敢於坐在英帝的槍口上罵帝國主義者”。長期過著靠投稿賣畫為生的窮困生活。病逝前,家庭失和,孤獨一身,貧病交迫,但仍在為《時代漫畫》作畫。逝死後,由友人料理喪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