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到麥當勞49元
架上剩 一本 甘泉季刊 一本數位時代
媒体看中国 | 2010.06.30
基督教在中国:面临压力仍急速发展
2001年至2007年在北京任福音新教社区主教,2007年起在北京神学院任教的德国福音新教神学家格罗尔德•海因克(Gerold Heinke)在《新苏黎世报》上发表文章说,中国基督教教徒人数的急剧增加说明基督教在中国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兴旺发展。文章从几个方面分析了推动这一 发展趋势的原因:
"首先,作为意识形态基础的毛主义在中国已经过时,而基督教信仰超越家庭,具有万众一心的集体精神。中国社会十分以家庭为中心,但经济发展迫使千百 万农民充当农民工在中心城市打工,打破了家庭结构,教会社区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替代家庭的生活方式。
第二,中国的基督教社区以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方式提供精神解脱。例如教会集体为病人进行祷告,按照新约全书的方式把手放在病人额头上给予祝福或者通过 教会社区关心帮助那些往往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病人。
中国基督教社区增长的第三个原因是人们追求理想方向、与神的精神相遇,也追求人生的意义。在这方面,基督教社区也可以为中国当今社会提供与众不同的 内容。中国的传统宗教中,老年男子说了算,而在基督教社区,70%新入教的教徒是妇女,妇女可以在基督教组织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在中国加入基督教仍有“麻烦”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文章观察了中国官方"三自"爱国教会之外的家庭教会,发现"即使巨大压力和迫害也不能迫使这些独立教会融入官方机构,它们或多或少受到压迫,但是仍 然在地下活动,传播福音。"文章说,"在中国成为基督教徒仍然有风险":
"四世纪末,基督教就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与欧洲不同,基督教在中国从来就没有成为社会权力结构的一部分。中国人成为基督徒总是意味着成为少数群 体,会给日常生活增加麻烦,他们不得不忍受迫害。在中国,成为基督徒也是逆潮流而行。但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基督徒才富有活力:因为只有活鱼才能逆流而 上。
中国的基督教社区只拥有最小量的教会房屋和教会组织,他们是'没有教堂的教会'。家庭教会运动在自己成员的家中聚会。甚至官方承认的'三自运动'也 没有足够的教堂,以适应教会不断扩大的需求。中国的教会就象其使用的称呼一样,更多是一场信众的'运动',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会。'运动'这个概念表明 基督教在中国仍然有很大的活力,教会在继续壮大。"
(本文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编译:王羊
责编:石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