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1016 2016 日

補(17日晨)

23點約劉美蓮 來漢清講堂10.27


晚餐看Steve Jobs 電影的後10分鐘
Steve Jobs is a 2015 American biographical drama film directed by Danny Boyle and written by Aaron Sorkin. Based on the biography of the same name by Walter Isaacson, as well as interviews conducted by Sorkin, the film is structured into three acts which cover fourteen years (1984–1998) in the life of personal computing innovator and Apple Inc. co-founder Steve Jobs, with each act taking place immediately prior to the launch of a key product – the Apple Macintosh, the NeXT Computer and the iMac



By 1998, Apple has fired Sculley, purchased NeXT, and named Jobs CEO, and Jobs is about to unveil the iMac at Davies Symphony Hall. He is delighted by Hoffman's strong commercial forecasts, but furious that Lisa has allowed her mother to sell the house Jobs bought for them. Hoffman reminds Jobs that he threatened to withhold Lisa's college tuition – Hertzfeld admits that he paid Lisa's tuition and suggested she attend therapy. Wozniak again asks that Jobs credit the Apple II team during the presentation, and again he refuses.
Sculley arrives in secret and the two make amends. Jobs and Sculley discuss Jobs' life as an adopted child, and Jobs admits that his need for control stems from his feelings of powerlessness in being given up. At the behest of Hoffman, Jobs apologizes to Lisa for his mistakes, admitting that he is "poorly made". Lisa watches her father take the stage to introduce the iMac.
~~~~~
Dear HC,

   我老是搞不清遼、金、西夏、蒙古之間的興衰生滅,
 看了這影集才有了概念。
 建議你至少看第一集的前五分鐘:
 同時也可以觀察中國共產黨對經營回疆的思維與策略。

hc:謝了。看了4集,過分鬆散。史地知識稍增。

Ken
如果知識密度太高的話,一般讀者會睡著的。
這樣的劇情密度剛好,當你覺得疲累時,
會來一段肥皂劇,讓你休息一會兒。

---
普通話 putonghua, 國語,Mandarin; duang (best translated as “boing”);
~~~
14日,戴明生日,聽眾只有數人,因為那主要是用來為"漢清講堂"作錄影之用的。
這幾天,我思考是否可能從它出發,擴建成一本書。
這是值得一試的想法。我就採用這樣的書寫策略:用此blog 當成寫書的 "草稿"。


10月14日是戴明博士的生日。今年就用好友,
法國戴明學會創始人Jean-Marie Gogue的 回信,
當紀念。 (我信中請教他法國麥當勞賣什麼牌啤酒)
Dear Hanching,
I missed you too. For some years I have been fighting in France in order to convince managers to adopt the Deming philosophy, thus I tend to forget foreign countries.
I urge you to look at http://www.fr-deming.org/english.html and try « the plumber’s experiment ». It is a substitute for "the red beads experiment". The idea of a plumber is provocative because the experiment is not made by an academic: it means that the Deming philosophy is made for everybody.
McDonald sell in Europe a Belgian ale named « Jupiler ».
Thank you for the good news.
Best wishes,
Jean-Mari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p25zDKagJc

~~~~ Chinese demand for property is insatiable. But the government makes a mess of the market

日本報告指「過勞死」問題嚴重 經濟學人:工時高效率低 實屬悲劇 A new report highlights Japan's problem with "karoshi"—death by overwork

‎溫紳‎‏ 台灣時空隧道中的「溫紳觀點」 「外交教父」沈昌煥抗俄踢到鐵板 (1988年10月17日) 「一中各表」就像「反共抗俄」一樣…都是國民黨流亡政權欺詐世人的遮羞布!
----
關於當今中國詭異、複雜、凶險的政治局面,在中國國內外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或曰共識,這就是,中國當局動用超過龐大軍費的預算來進行所謂的“維穩”,結果卻是越維穩越不穩,層層加碼、不斷擴張的維穩使當今中國的政治和社會危機日漸嚴重。
非常富有諷刺意味或辯證意味的是,在過去的20年裡,層層加碼、不斷擴張的維穩也將中國成千上萬的軍隊和武警復員軍官捲入其中,使他們成為當局時常動用武力鎮壓的維穩對象。
軍隊/武警復員軍官成鎮壓對象
⋯⋯繼續閱讀美国之音中文网新增了一段影片
【用老命换公平:中国退役军官的漫漫上访路】
记者齐之丰:关于当今中国诡异、复杂、凶险的政治局面,在中国国内外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或曰共识,这就是,中国当局动用超过庞大军费的预算来进行所谓的“维稳”,结果却是越维稳越不稳,层层加码、不断扩张的维稳使当今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危机日渐严重。
报道全文:http://bit.ly/2dOARcM
---
客座評論:炎黃春秋淪陷是對人心的最後一擊
《炎黃春秋》和共識網的先後淪陷,引起人們對於中國言論自由狀況繼續惡化的擔憂。笑蜀為德國之聲撰寫評論指出,溫和改革派就此徹底潰敗,極左派已經控制了中國言論界。
(德國之聲中文網)繼7月13日《炎黃春秋》雜誌遭中國藝術研究院強行接管,主帥遭撤換,辦公室遭霸占之後,九月底,中國大陸又傳出兩個壞消息:一是思想類網站“共識網”突然停止更新。坊間普遍認為,該網遭遇了跟《炎黃春秋》同樣的厄運;一是胡舒立掛帥的財新網,據稱因“多次違反新聞宣傳紀律,刊發導向存在問題的報導”而遭處罰,被暫停其“可供網站轉載新聞的新聞單位名單”資格兩個月。對此財新網迄未公開否認。
 這一連串壞消息,是中國大陸媒體生態更趨惡化的顯著指標。經過三年強力掃蕩,溫和改革派在言論界早就潰不成軍;《炎黃春秋》和共識網今天的黯然退場,更意味著溫和改革派在中國言論界幾乎徹底歸零,意味著中國言論界徹底失衡。 
 這無疑正中極左派下懷。《烏有之鄉》網刊、《毛澤東旗幟網》、《紅歌會網》等極左派媒體,莫不歡呼雀躍。《別了,炎黃春秋》,《揭開炎黃春秋真面目》,諸如此類的大批判檄文,一時風起雲湧。《炎黃春秋》雜誌遭斬首,簡直成了極左派的節日。而強行接管《炎黃春秋》雜誌的中國藝術研究院,也毫不掩飾他們對極左派的青睞。其冒《炎黃春秋》之名召集的作者懇談會,居然奉長期辱罵《炎黃春秋》的郭松民等極左派為座上賓,以致郭松民興奮莫名,在微博上引用毛詩炫耀:“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的確換了人間,中國言論界的確已是極左派的天下。沒有薄熙來的薄熙來路線成了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性力量,這一切無可諱言。
 薄熙來路線曾經是中國言論界的噩夢。薄熙來治下的重慶,以壓制言論著稱,絕無任何自由空間。這迫使言論界人士不得不絕地抗爭。言論界的抗爭配合體制內鬥爭,導致了薄熙來的大崩盤,人們為此鬆了一口氣,普遍認為言論界逃過一劫。但事實證明人們高興太早,從三年前的《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事件開始,言論清場不僅捲土重來,而且不再限於重慶一地。而且不只是一般性封殺,更不惜祭出專政手段的殺手鐧。其肆無忌憚毫無底線,為薄熙來時代所望塵莫及。
“黨媒就要姓黨”——習近平今年2月視察中央電視台
三年言論清場,以溫和改革派為主要打擊目標。主張溫和改革的媒體不得不普遍收聲。溫和改革派的代表性群體公知群體,更是屢遭重大打擊,因言獲罪,下崗下獄,皆不乏其人。中國言論界陷入了六四之後最黑暗的時代,這跟江、胡時代相對寬鬆的言論環境,形成強烈對比。以致很多當年對江、胡時代持批評態度的知識分子,也開始懷念江、胡時代。
 絕望瀰漫中國言論界。好在《炎黃春秋》和共識網還能依託其強大背景,一度在言論界碩果僅存。但最終連他們也不能逃過一劫。他們的淪陷,成了對人心的最後一擊,也成了三年言論清場的收官之戰。沒有薄熙來的薄熙來路線至此大獲全勝。
 幾乎沒人抵抗,除了《炎黃春秋》雜誌那群大多白髮蒼蒼的老編輯、老編委。但他們尖銳的抗議,不但沒有激起多少響應,反而只是更加烘托出他們的孤獨,更加烘托出整個言論界死一般的寂靜。當年《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事件爆發時,言論界的抵抗是何等壯觀,用山呼海嘯形容,也絕無一點誇張。那是因為當年人們還抱希望,人心還沒有死。今天這情境是一去不復返了。今天人心已死。
 但是,人心已死亦未死。死是對今天的時代而言,未死,則是對未來而言。去年12月,曾有中紀委官員發文,說官員都在坐等出事,坐等周期律的重複。其實豈止官員,中國的言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這是可以理解的,當人事已盡,的確只能坐等天命,坐等周期律起作用。但是,一個只能坐等周期律的社會,顯然是一個沒有能力走出週期律的社會,一個還要在周期律中循環往復的社會。
 而這,才可能是最深沉的悲哀,也才可能是今天最大的絕望。
笑蜀為獨立學者,前《南方周末》評論員。

《炎黄春秋》和共识网的先后沦陷,引起人们对于中国言论自由状况继续恶化的担忧。笑蜀为德国之声撰写评论指出,温和改革派就此彻底溃败,极左派已经控制了中国言论界。
DW.COM|由 DEUTSCHE WELLE (WWW.DW.COM) 上傳
---
昨天忠信、香燕夫婦聯袂來訪,很難得。當然,幾乎無所不談。
近6點鐘,出門時,看到臺灣大學蒲葵道上方,一輪明月,滿月。
過約20分鐘,下起細雨。都市的獵人大滿月,當然無處可覓了。
(下午唐來電說陳的小皮夾...._)

It's got a pretty cool name, too: the hunter's supermoon.
志峰和黃武雄老師各有基隆和山上的月照



And in further good news: You'll be able to see a supermoon every month for the next three months.
NPR.OR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