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1029 2015 四 中文網《美國之音》


多情應笑我們
鄧學長推薦的《老朋友》,我聽了之後的感受是,我們有更深沉的情。
月前時瑋回答我說的,不想參加,因為認識的人不多。
他說,A 君會回來呀!
我在想什麼呢?我想的是那位老友B君,他在近30年前,有次想方設法,讓A君來參加晚餐,讓我們坐近點,照張相。
在1978年,B 君寫給我的信,說很可能到英國讀書,說他多"愛"、思念C君,我們共同的朋友。(後來B君是我不熟的D君的先生)
不知怎的,E君會跟我說,A君離了婚。市場在中國。
我真的不常想A君,倒是會想念B君--那被囚在身軀之內的深情。C君竟然消失在認識的老同學們的雷達。
我們要為那些消失的多情哀嘆嗎?




美國的《美國之音》、《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英國的《金融時報》、《經濟學人》、《BBC中文網》、《路透社》都有中文版網站。

不想受制英美,日本的《NHK》和《共同通訊社》,韓國的《朝鮮日報》、《東亞日報》、《中央日報》,俄國的《俄羅斯新聞網》,德國的《德國之聲》,也夠一天花上好幾小時來看了吧?如果一個大學生,想要認識外國,卻連這些便利的資訊都不會或不想利用,送出國再多次,也只是學會更多偏見而已吧。






Joseph M. Juran 和 Peter Drucker

 Joseph M. Juran在紐約大學NYU工學院的行政工程/工業工程學系當系主任,1945-1950,到1951年改為兼任。
 據Juran之回憶錄,他利用探訪兒子的機會到 Peter Drucker的鄉下大學去拜訪他,並規勸他到大都會發展管理學。 Peter Drucker 於1950年到NYU企管學院GBA當管理學教授。

 Joseph M. Juran 在NYU期間,1946年起創產業界主管參加的"主管圓桌會議"12屆,每期10周,每周開會一次,學員15人。
分3類:
1. 品管、以品質改善、降低成本為主,Juran 任主持人。
2. 工作簡化,生產力改善的核心工業工程技術,由大衛波特教授主持。
3. 高階主管特別感興趣的議題,由 Joseph M. Juran 和 Peter Drucker共同主持。

----參考:
The Architect of Quality: Joseph M. Juran, 1904-2008, McGraw-Hill
品質創造大師朱蘭 / 約瑟夫.朱蘭(Joseph M. Juran)原著 ; 李芳齡譯
臺北市 : 麥格羅希爾出版 ;, 2004[民93],第十九章 學術生涯,特別242-43頁


值得注意的是,1964年出
版的Managerial Breakthrough ,並沒有提到、引用Peter Drucker
管理三部曲 / 朱蘭(J. M. Juran)著 ; 鍾漢淸譯
臺北市 : 麥格羅希爾, 1997[民86]





1904.12.24 -2008.2.28

更正 (內為正確)江燦騰


:前兩天,品管 (管理)書 翻譯家鐘 (鍾)漢清先生,曾在臉書上提到他翻譯過約瑟夫朱蘭教授的品管著作三 (一)冊的書,以及'有關戴明博士昔日與朱蘭教授會面晤談的往事記錄'(這,我沒說).

我一查,朱蘭教授(1904-2008}堪稱有史以來,最長壽的質量管理學大師.而他的『自傳』是在98歲時,才譯成中文在大陸出版的 (McGraw-Hill版本先在台灣翻譯上市).Juran, Joseph M. (2004), Architect of Quality: The Autobiography of Dr. Joseph M. Juran (1 ed.), New York CityMcGraw-Hill,
還有本別人寫的:LifeLong Influence

竟然缺日文版: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seph_M._Juran
紐約大學任教說明語焉不祥。

新理財呂小解來電;贖回

中午還書借書,之後黨報的廣告
中華日報天道酬勤

彩繪人生 - 中華日報

www.cdns.com.tw/news_list.php?n_id=18
天道酬勤-葉清來、林義豐的成功之道(2015/10/23) ·

  • 宏遠興業總經理葉清來鼓舞員工一起努力,打響「幸福台灣」品牌。
 「天道酬勤」四字,常被用來勉勵勤奮努力的人;許多企業家認為,公司經營之道也是如此。上市公司宏遠企業總經理葉清來,曾撰文分享「英雄不怕出身低」的故事,其中也引述伍彩公司總經理林義豐的自傳,以及華人首富李嘉誠自修成功的生命歷程,期勉員工碰到困難永不退縮。
 打造「幸福台灣」(門市品牌)的人-葉清來總經理。他是紡織業界創新領導企業的掌舵者,與伍彩建設集團林義豐總經理相識二十多年,雖曾間斷許久未聯絡,因一本自傳再度連線,並將發表於內部通訊刊物文章手稿函寄給對方。全文以第一人稱轉載如下:
 成敗的關鍵都在於我們做了什麼,而不是我們遭遇了什麼?從優秀到卓越﹝從A到A+,Good to Great﹞的公司,每一個決策皆符合其刺蝟法則,並專注於執行,因此逐漸累積動能,好像巨大的飛輪般不斷往前推進。
每個周日巡店修正營運
 為了每個星期日能多多巡視「幸福台灣」的店面,我改變了一向利用週日出國的時間表。每個週日,不分台灣南北中,我巡視五至八家,以加速修正營運;而當週一開成衣會議時,我也就有了很多的題材。俗云:「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王永慶也說:「一勤天下難事」;我這麼用心的巡店和檢討「幸福台灣」事業營運得失,只冀望「天道酬勤」,有一天這個事業能像飛輪般快速轉動。
 為了在台南市區找尋店面,常和孫子開車遊街,大孫子對台南市街道圖可說滾瓜爛熟,正好做我的嚮導。6月22日星期六開完主管會議後,我又到北門路上幾家運動用品視察其產品種類和價格,得到與「幸福台灣」產品的差異印象,更加肯定我們是「高機能美學服飾」、「時尚運動fashion sports服飾」的差異化市場定位。

DSC00132-155122.jpg
林義豐自詡硬漢生意人
 之後,我就到附近的超越書局買了幾本好書,其中讓我訝異的是伍彩集團創辦人林義豐居然出了自傳。書名《從0開始--商道,轉個彎總會找到出路》;林義豐並把自己定義為「台灣傳統產業的硬漢生意人」。
 我和林義豐總經理相識多年,他的總部在台南市安平工業區,公司慶祝三十週年時,他也邀我參加晚宴。多年前坐遠東航空上台北時,我們都搭早上第一班飛機,偶有閒聊機會,到現在他還和我們有加工紗的生意往來。我知道林總做生意很靈巧,但從他的自傳我才知道他是那般的「鬼頭鬼腦」,也知道他和我同年紀,只少我一個月大。
 林總和我一樣,國小二年級時便開始幫忙家計。小學畢業的十三歲那年,他到華洋百貨當學徒,這是他邁進商場的第一步。雖說是百貨行,但主要是經營內衣、服飾等大批發的生意。當時市占率很高的三槍牌內衣﹝中興公司﹞及洋房牌內衣﹝遠東公司﹞等各種廠牌內衣褲都在這裡賣。
 他說:「我原先負責的工作是送貨和收帳,但是我常常喜歡東看西看,多方觀察和學習,也特別留意來批發的商家如何做生意。一般時間後,發現有人賺很多錢,有人卻老是賺不到錢,甚至還有賠錢的,不知不覺中,自己也從中學會比較分析這些商家做生意技巧的優劣。」
 沒多久,老闆知道他有做生意的頭腦,便開始教他跑業務做生意。學徒生涯的他,勤奮刻苦,每天老老實實地做完老闆交辦的事性,少有多餘的娛樂,日日天天過得忙碌而平實。
小學徒晉升業務代表
 林總從小做事,就具有「凡事一定要達成的傻勁」,這讓他磨出了堅持到底的毅力,也讓他的下一步有了美好的開始。
 他說,「話說我第一次出差,老闆就親自帶我拜訪客戶,算是正式進入業務員的行列,我們到下營拜訪三個客戶,原來他想把他們交給我經營。我很感謝老闆的信任。三個客戶交接給我不久,我又增加至八個,靠的就是長期培養出來邊做邊學的工夫。每次老闆帶我拜訪過三個客戶,我就再增加,像和順、漚汪、佳里興等地方,只要看見有服飾店,我就走進去招攬銷售,就這樣不斷開發新的客戶,將業務範圍擴大至西港、佳里、學甲等地。……現在﹝14歲﹞我幾乎要征服整個大台南縣區,這就是早期我的人生,總是有我意想不到的豐富。」
 全公司七名業務中,他一開始跑客戶,業績排名就是第二、第三。老闆陸續將更多客戶交給他;剛好有個老業務,工作範圍是高雄縣、屏東縣,原只有兩個客戶分別在旗山、溪州,再到屏東縣,交接給他後要求兩天內跑完。
 林總說,「但我接手後又主動跑去找新客戶,說是走山跑海也不為過,以我的個性,拜訪兩個戶頂多花兩小時,剩下的時間當然要充分利用,很少人像我這樣,每次出差早上六點多就前往車站,搭乘公路局或客運巴士。由於個性積極、主動,看到路旁有賣衣服的店面就進去招攬業務,每天經過都不斷拜訪,客戶不知不覺就增加到二十一個。」
 「你好,我是……」,他對著這些客戶說話時,他們並不知道他十四歲。
 還有一次,他到旗山拜訪客戶時,夜宿的旅舍隔壁是永富貨運車站,有很多高雄、台南做成衣的業務寄貨於此。他說:「我做業務的敏感度,讓我靈機一動前往查看寄貨人和收貨人是誰,那些貨物有大有小,整齊羅列,其中不少零售店是我們公司尚未開發的,甚至也有攤販型的客戶,也就是那種騎著腳踏車載樣本至市場、廟口或插旗子銷售的小戶。」
 林總繼續說:「我就靠微弱的貨運站燈光,彎曲著身子逐一抄下這些地址。我暗暗計劃好了,要按著地址一一拜訪。首先,我以旗山為軸心,沿客運公車路線前往附近各鄉鎮鬧區,其中一條路線經過美濃等地,另一條路線則是往內門方向。四個禮拜後,我的客戶總數已經達到六十多個。」
積極進取沒有時間偷懶 
 林總回億說:「我的人生態度就是積極進取,我沒有時間偷懶,試想:我如果像別人一樣,跑完業務回到旅社就攤在床上,怎麼有可能在短時間就開發了超過六十個新客戶呢?所以說做生意不能靠運氣,要能吃別人不能吃的苦,還要有觸類旁通的靈活頭腦。」
 由於他的業績不斷創新高,老闆一看業績好便漸次增添路線給他跑,每個禮拜都排滿六天行程。那時候,公司有七個業務員,光他個人的業績就占公司的百分之五十一以上,等於其餘六人加起來還不如他。其中很多他爭取來的客戶,其他業務不敢接觸,主要原因是這些客戶做生意都用賒欠的方式,且不一次還清,邊欠帳又邊買貨,形成難以切割的「麵線帳」,而累積金額愈來愈大,「與其接了還要去催帳,不如一開始就不要接。」他們是這麼想的。
 除了像旗山一樣的城鎮商店有開支票習慣,其他鄉下的店面完全採「麵線帳」的交易方式,這對批發商形成極大壓力,萬一還不出款,吃虧的是批發商。
 但小店總也要生存,權宜之下,對於「麵線帳」這類型的客戶,他便嚴格地規定:前帳如未結清,絕不能再賒帳買衣服,但也給對方可用較便宜價格再進貨,作為交換條件。當時,他們老闆的連襟,自己也有賣百貨內衣,其中大多數為「麵線帳」,例如欠三萬元,可能下次來收個兩千元、一千元,無限期地慢慢攤還,以致壓力沈重。
改變營銷策略轉虧為盈
 林總接收客戶後的想法是,先讓店頭或攤商獲利率提高,如果說賣給旗山店面三槍牌內衣為每打一百五十元,老闆的連襟賣一百六十二元,卻是可賒欠的「麵線帳」,而他選擇進入鄉下店推銷,心想其他業務不可能進入較偏遠的六龜,除非他們旗山的客戶轉賣給鄉下小店,但這樣售價至少會拉到變成一百七十元以上。
林總:窮則變,變則通
 林總說:「雖然每個業務員銷售手法各異,但除非擁有高明旳交際手腕,否則很難一直開發新客戶。我為公司開發新客源,總是抱持著使命必達的精神,老闆交付的任務一定想辦法完成。在生意往來的過程,是一定要套交情的,但是我也會站在客戶那邊為他們的利益著想,唯有讓老闆和客戶都有利可圖,才能創造出雙贏的局面。」
 同樣是十多歲的青少年,正當發育成長的青春期,別人家小孩不僅享受三餐溫飽,玩累了肚子餓時可能還能吃上一頓點心,他卻已經開始上班,工作至深夜,再累也不敢奢求吃什麼。他說:「看到富有家庭可以享受的生活,難免令人羨慕,而反觀自身處境,不想多言只想奮發往上,立誓將來一定要出人頭地,否則會永遠被人看不起。」
 林總回憶說:「回想小時候,那個年代的台灣,其實有很多人都很辛苦過日子,即使每天只求三餐溫飽,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們家也不例外。當我看到爸爸以打工維持生計,心中就立定志向將來要做個有用的人,不僅自己能獨立生活,同時也照顧到家人。賺錢不是目的,我總認為努力付出就有收穫,也能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孩童時期學做生意的經驗,終究只是過程,卻逐漸累積成日後做生意的最大本錢。至今想起來,年少時膽子還真大,有點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樣子。」
 林總從小到大的個性,就是會窮則變、變則通,從沒想過要放棄,因此,總能將危機變成轉機。不會說英語的他,曾親赴波蘭一線解決客戶問題,他說:「其實你愈怕就愈有事,當一個業務,發生問題就要勇敢去承擔、接受。」此外,他也到東歐、匈牙利、捷克、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國開拓市場。甚至在莫斯科獨搭地下鐵,並在台灣經貿團眾人起鬨下充當導遊帶團看艷舞。經過大風大浪的林總,第一次到突尼西亞,花了十二天的時間,沒做到任何生意,似乎白跑了,可是在摩洛哥只有五天,竟然成功接洽八個貨櫃,後來又陸續追加,一直維持貿易往來,他說:「如果沒有突尼西亞之行,或許我們不會轉往摩洛哥。讓我深刻體會『短暫的失去,往往是為了下一次的得到舖路』。」
厚道做人,廣結善緣
 寒微出身的李嘉誠雖是華人首富,卻是位「慈、儉、謙」的君子。他的理念是「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與股神巴菲特一樣是位大慈善家。在食、衣、住、行方面,拒絕奢侈,數十年如一日仍過著儉樸的生活;他一輩子求知若渴,但謙和有禮,與競爭對手常能一笑泯恩仇,甚而合作做生意。
 李嘉誠,從一無所有到「塑膠花大王」、「地產大亨」,成為今天風光無限的世界華人首富;從未遇過一年虧損,被世人奉為「超人」;一個未讀完初中的人;一個茶樓卑微的跑堂;一個五金廠普通的推銷員,經過短短幾年的奮鬥,竟然成為香港商界的風雲人物。他締造的商業神話,已成為眾多創業者的楷模。
 他說,「當一門生意80%的人都知道去做的時候,你千萬不要去加入;當一門生意只冇20%的人知道去做的時候,你可以考慮去做,但需要更努力。當一門生意只有5%的人知道的時候,你可以去做,並且很容易獲得成功,因為這就是時機,就看你是怎麼把握。」
受李嘉誠指引把握時機
 受到李嘉誠這句話的指引,於是在六月二十八日我與梁副總、林世榮協理、劉美那經理檢討針織染整設備時,我要他們重新思考「什麼產品符合這5%的定義」,再來思考設備及其規格。當場他們都覺得不可思議,還要大費周張幹啥?因此,我提到幾個月前到韓國見學,讓我大開眼界,讓我更加肯定Fusion=Fashion×Function就是我們未來的產品方針,它就是李嘉誠所謂的5%;我要劉美那經理和梁副總馬上啟程去韓國,從市場上蒐集針織成衣,並順便拜訪紗的供應商,了解新合纖紗在針織方面的運用;我心想,在針織產品﹝布及成衣﹞的運用上多一點時尚面,會有別於當前台灣目前當紅的運動功能面,而其方針仍是Fusion=Fashion×Function。
 李嘉誠說:「要想在商業上取得成功,首先要會做人,因為世情才是大學問。世界上每個人都很精明,要令大家信服並喜歡和你交往,那才是重要的。」
 早年,李嘉誠生產塑膠花,曾有一位外商希望大量訂貨,不過,對方希望李嘉誠必須有實力雄厚的廠商做擔保。李嘉誠硬著頭皮,到處求人為自己擔保,最後還是不成,只得對外商如實相告。
 外商被李嘉誠的誠實打動了,說:「說實話,我本來不想做這筆生意了,但是你的坦白讓我很欣慰,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誠實君子。誠信仍做人之道,也是經營之本。所以,我相信你,願意和你簽合約,不必用其他廠商擔保了。」
 不料,李嘉誠卻拒絕了對方的好意,他說:「您這麼信任我,我非常感激,可是,因為資金有限,我確實無法完成您這麼多的訂貨,所以,我還是必須遺憾的說,不能跟您簽約。」
 這極富戲劇性的變化,讓外商大為感慨,他沒想到,在這商場上還有李嘉誠這樣的誠實君子。於是,外商即決定,即使冒再大的風險,也要與這位誠實做人、品德過人的年輕人合作一次。最後,外商預付貨款,幫助李嘉誠做成了這筆買賣。
李嘉誠:絕不浪費時間
 李嘉誠說:「我認為勤奮是個人成功的要素,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個人所獲得的報酬和成果,與他所付出的努力有極大的關係。運氣只是一個小因素,個人的努力才是創造事業的基本因素。」「我最初10年的戊,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勞而來。」在競爭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點,便可贏得多一點。好在奧運會參加短跑比賽,雖然是跑第一的那個贏了,但比第二、第三的只勝出少許,只要快一點,便是贏。時間永遠是最寶貴的,如果在競爭中,你輸了,那麼你輸在時間;反之,你贏了,也贏在時間。」「要充分利用日常的每一分鐘,即使一分一秒也不要白白地浪費掉。」
 李嘉誠就是位最善於利用時間的人。他利用時間來學習、來贏。他說:「當別的孩子玩的時候,我卻在學習,不停地搶知識。自己一天天地進步,而他們卻還是在原地踏步,慢慢覺得自己愈來愈了不起,已經將很多同伴拋在後面,有點飄飄然的感覺。」
 李嘉誠又說:「從1950年只有幾個人的小公司,發展到今天全球52個國家有超過20萬員工的企業,我沒有上學的機會,一輩子都努力自修,苦苦追求新知識和學問。」
 李嘉誠少年喪父,只得中途輟學,14歲的他靠茶樓微薄的薪水,過早地擔負起了家庭的重擔。正值年少的李嘉誠沒有在困頓下沉淪,首先他給自己定下了一個近期目標--利用工餘時間自學完成中學課程。
買賣二手書吸取新知
 當時,李嘉誠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回家後還要就著油燈苦讀到深夜,有時經常忘了時間,以至於想到要睡覺時,已到了上班的時間。生活的艱辛使李嘉誠的意志逐漸堅強了起來,尤其在學知識方面,他更是有著頗強的毅力。他咬緊牙關,堅持做到學習、工作兩不誤。
 隨著間的推移,李嘉誠求知的欲望愈來愈強烈。然而,問題很快出現了,他沒有錢買教材。從小心高性傲的李嘉誠不願受人施捨,更不願欠下人情,所以不想向別人借書。
 但是,李嘉誠工資微薄,不僅要維持全家人的生活,而且還要負擔弟弟、妹妹的學費,根本沒有多餘的錢買書看。後來,他終於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透過觀察,李嘉誠發現大多數中學生將用過的教材當垃圾扔掉,而有些頗有心計的學生卻將舊教材出售換錢。
 於是,李嘉誠考慮:既然有人收購舊書,就會有專做舊書生意的書店。他開始注意留心觀察,結果證實了自己的推斷是正確的。
 就這樣,李嘉誠到舊書店廉價買些舊教材,一次只買一兩種;學完之後,又拿到舊書店去賣,然後再用賣舊書的錢買回「新」的舊書。透過這種方法,李嘉誠不僅學到知識,又省了錢,顯露出過人的才智。
 之後,李嘉誠始終沒有放棄學習的機會。當然,他的學習範圍很廣,不僅包括書本知識,還包括做人做事的學問,以及經商的大道理。談到自己的成功,李嘉誠總是強調自己「努力自修」的工夫,這是確鑿的事實。
 李嘉誠還說:「不會學習的人就不會成功;不會總結的人就難以戰勝失敗。」「如果能將書本知識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那才是最好的。」「新世紀企業家的成功取決於科技和知識,而不是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