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點即起,很難得。
不宣而戰的抗戰 (江春男)
蘋論:首投族與游離票最大
10點出發前牙痛,趕緊服止痛藥。
回來17點了,鄧學長給其帳號。我說下周一匯轉。
晚上8點左右到10點 (看雜誌1.5小時;看牙半小時),在經典牙醫等.....詹醫師很特別的,掛號費才收100元,最重要的是他完全獨立作業,不開藥,還幫我在3顆植牙前的牙補牙---他大可不必。
要謝謝施先生告訴我石牌-天母的公車搭法。起先我看捷運標示,天母商圈就在附近,沒想到走到規模驚人的榮總,才知道迷路。問路,老伯建議我搭公車。只好走回去......曹永洋學長先帶我去吃牛肉麵.....他談到的人物、人事太多了,超乎我短期記憶之負荷。只記得教過許多頑皮的學生,近日出暢銷書的黃哲斌、廖志峰兩位.....他也推薦許多書與文章,最出乎我意外的是劉森堯學長的三篇大文:記母親、戀人.... (據說刊在劉森堯著 《天光雲影共徘徊》, 爾雅 出版社,2001),待查。
劉森堯著 《天光雲影共徘徊》, 爾雅 出版社,2001
自 序收集在本書的文章都是我近十年所寫且大多曾在報章雜誌上發表過的作品,我依其不同性質歸納為四大部分,即文學、電影、其他及附錄,茲特此稍事說明這些文章的大概性質及其背後的寫作緣由。首先是文學部分,有三組文章,先說最後有關戲劇的六篇文章。一九九三年,當時姚一葦教授打算為書林出版社編輯一套西洋現代戲劇名家作品精選集的叢書,邀約一些對西洋現代戲劇有研究的年輕朋友共襄盛舉,從事翻譯並撰寫導讀,我選擇的劇作家是易卜生、契訶夫和布萊希特,個人談不上對這幾位大師有研究,卻極喜愛他們的作品,我很高興接下這個工作,同時開始認真動筆迻譯,兩年下來,我的工作完成了,其他人卻絲毫未見動靜。一九九七年姚一葦教授去世,這個出版計畫遂告胎死腹中,至於個人譯好的東西,契訶夫的四齣劇作已交由桂冠圖書公司出版,易卜生和布萊希特的部分仍滯留在書林出版社等候適當時機出版。如今特將其中幾篇導讀收錄在本書之中,可以看成是個人翻譯這三位令人景仰的戲劇大師的一樁小小心得。其次,有關幾篇現代西洋著名小說的導讀部分,似乎特別值得一記。也是大約一九九三年前後的事情,當時在台大外文系任教的吳潛誠教授正為桂冠圖書公司編輯一套世界文學名著叢書;他的作法是,希望仿效英美國家一些出版社在出版古典或現代文學名著時,能在作品前頭置放一篇由對該作品有研究的專家學者所撰寫的導讀性質文章。吳教授和我一向很接近,曾有同窗之誼,算得上是親近的朋友,他要求我能夠為這套書寫幾篇導讀。坦白說,我有些猶豫,因為我並不擅於寫文學評論的文章,偶爾為之,也大多是讀後感之類的印象主義式泛泛漫談。事實是,我從小愛好文學,特別愛讀小說,讀過的中外小說作品不能說不多,但是卻從未想到要在這方面成為行家,主要是我生性疏懶,同時亦無遠大志向。我的問題顯然是讀書態度散漫無章,也缺乏嚴格訓練,因此多年來我在文學方面的認識,雖不能說完全沒有心得,卻總是鬆散雜亂而不見頭緒。吳潛誠很了解我這方面的問題,他常勸我讀書要專精,要及早確定研究方向,然後一心一意在其上面下功夫,別老是以讀閒書的態度在讀書。的確,說的甚是,我覺得很有道理,經常把這番忠告謹記在心。人到了一定年紀,如果有心繼續讀書,似當有所收斂,不應再隨興之所致,任性而為,否則最好及早去幹別的行當。我答應寫導讀的工作,在他不停催促之下,竟一口氣寫了近十篇左右,等於是被「逼迫」寫了出來。這期間我努力重新細讀這些名著,並尋找一些相關資料,我覺得自己由此獲益良多,深深體會重讀及用心細讀文學作品的樂趣,好的文學作品無論如何總是值得一讀再讀。如今吳潛誠教授也於一九九九年的年底因病去世,英年早逝,益發讓我感覺痛失良師益友,重讀這幾篇文章,自己未必感到滿意,卻覺異常珍貴,因為這裡頭洋溢著多少珍貴友誼的記憶,是很令人懷念的。至於本書文學部分的前半部所收集的則是我於一九九九年旅居法國期間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所撰寫的文章,多少帶有應景性質,儘管如此,所寫內容還是自己所喜歡的文學題材和自己所熟悉的歐陸作家,寫的當時相當起勁,充滿了熱情。旅法期間,我有機會閱讀許多法文和德文的與文學有關的報章雜誌,同時能夠更進一步接觸到法國和德奧兩國許多重要作家的原文作品。事實上,我是真正開了眼界,像打開另一扇窗,窺探到了另一個嶄新的世界,這幾篇文章正是這種心境下的產物。但是今天自己重讀這些文章,仍覺有不成熟之處,視野上仍覺狹隘,比如我就很想重寫有關葛拉斯這篇文章,總覺寫得不夠圓滿;不過,我現在倒不想作任何更動,因為這畢竟還是代表了個人在某個階段的心路歷程。當然,我還是期待未來看事情的視野能夠更寬廣也更周到些。本書的第二部分都是與電影有關,也都在報章雜誌上發表過,但反而沒有應景的味道,都是有感而發的文章,也許可以看成某個階段觀影心得的紀錄。至於第三部分「其他」,除「愛爾蘭之旅」和「英國文壇近況二三事」寫於較早年代,即一九九0至一九九一年旅居愛爾蘭期間,其餘都是寫於一九九八至一九九九年旅居法國期間,全發表於中央日報「大千世界」版,多少帶有報導性質,筆調上也較為輕鬆些。附錄部分是比較具學術性的文章,特別是「愛森斯坦蒙太奇理論中的文學要素」一文。多年前我曾在這方面做過類似的研究,前些時由於課堂上課業討論的需要,重新以法文撰寫此文,不但篇幅上大幅增加,同時更加入許多以前未曾提到的觀點,內容上豐富了許多,如今以中文面目收在本書附錄之中,希望多少能夠增加一些這本書的分量。劉森堯 謹識二00一年清明前夕于法國
我特地在天母書廬買本書留念。
牆上有人題金言。這句話,我在初中的謝立沛老師的歷史課聽過。
我們應該每天聽一首歌、讀一首好詩、看一幅好畫;. 如果可能的話,再說幾句合理的話。 ─德國詩人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曹學長欣賞的譯文(天母書廬牆上題的金言)則是這樣的:
「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裡,每天要吟讀一首好詩,閱讀一本名著,聆聽一首名曲,欣賞一幅名畫,庶幾上蒼賦予你的美麗玲魂,才不致被塵俗的煩惱所蒙蔽。」
---曹永洋「此情可待成追憶----編後記」,載《音樂界的騎士:曹永坤先生紀念文集》( The Taiwan knight of classical music : in memory of Tsao Yeong-Kun ), 曹永洋, 曹慧中編, 臺北市: 草根出版,2008,頁246,曹永坤(1929-2006)
他又帶我去新潮文庫"朝聖"---我一直鼓勵他寫本書細說志文的過程。(行李中塞進十來本書。)
他跟我講老士林三代人物的不同。
我們相約10月12日作一場特別的"漢清講堂"。
周教授感人的文章,很值得一讀。
今天會曹永洋先生,他講了許多他代表某高中校長去爭取取陳慧劍先生 (周教授先生的父親) 到該校的故事。我說我認識這對教授,很佩服他們。2015年8月5日的教育部記錄:
整個教育部前歌唱場、中山南路兩側對嗆場,人聲吵雜,近千人,各找各的位置。只有一處是學堂: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跟廿來位原住民女學生懇談--談什麼我不太清楚,主持人陶醉於8月1日的原住民節很有感觸,大發揮......。我認識周教授,所以不宜干擾她,就過馬路,直奔白狼邊......有位女高中生或許是初見構造尖銳的雙重刃鐵絲網,一直近照它們.....
00:00 【復刻經典影展】 西城故事 新
2015.9.18 與曹永洋學長談:新潮文庫中的Life of Johnson摘譯本早就可以丟掉,錯誤數百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