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0907 2015 一陰雨



16:00去找254公車,未果。


 林義正老師來訪,我送他一本轉危為安 By W. Edwards Deming 2015版

我們互相介紹"淵博知識系統" 與中國文化中的"易":道、學、術、技.....
1. 2012年退休,開放課程開設:《易經》解讀,約20萬5千造訪:
http://ocw.aca.ntu.edu.tw/ntu-ocw/index.php/ocw/cou/100S204

 《易經》解讀課程是以現存經、傳合篇挨的通行本《易經》為解讀的依據,目的在幫助選修此課的同學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根本形式與內容,從中了解《易經》所含諸如存在、認識、價值、功夫、語言等觀念,及其可能的作用...

2. 奉元書院 周五晚 開"公羊春秋"。

特別是夫妻和在紐約大學NYU之經驗 (與Deming同事)。




戰時的臺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專訪《總力戰與臺灣》作者近藤正己
http://gushi.tw/archives/13525



我認為"洗腦"之用法過於寬鬆,如照上文昭和史說法,那麼"洗腦"至少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雙方的愛國心之激勵....."洗腦"原先用在: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records the earliest known English-language usage of brainwashing in an article by newspaperman Edward Hunter, in Miami News, published on 7 October 1950. 之後的擴充意義之討論,還是有爭議的,換句話說,"洗腦"用法不夠清楚。我不清楚李登輝個人的心智發展史.....李遠哲有被洗腦嗎?


「基本上,目前日本近代史學界已經很少有人會用黃老師那樣的軍部洗腦說來解釋戰前昭和社會,這類古早僵硬的說法無法看出人存在的真實處境。/劉夏如」
回應:
日本軍部的洗腦是一步步的,在大正時期已經開始,在鄕軍人恊會、開放婦女參觀軍艦、教科書控制⋯。竹村民郞是人類學家,他寫「大正文化」(玉山社出版)一書,有很詳細的描述。
進入昭和時代,軍部更收買朝日新聞、東京日日新聞(即後來的每日新聞)鼓吹戰爭。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此時李登輝9歲),報紙推波助瀾,出號外,大發利市。
半藤一利寫昭和史(亦玉山社出版)指出:星岡茶寮與日比谷饅魚舘是報社經常接受陸軍機密費招待之所。同年荒木貞夫仼陸軍大臣,他是發明「皇軍」「皇國」「皇道」這些名辭之人,日本國民的愛國意識被煽動起來,加上原本教科書鼓吹大和民族的愛國論調作為底子,洗腦的效果相互加乘。
其後經血盟團、五·一五⋯等一連串軍人策動的暗殺事件,到1936二·二六事件,暗殺對象含首相、皇族、大臣,統制派將領,但輿論卻倒向刺殺者,同情兇手。
作家永井荷風的日記,有這麼一段話:
「二十日左右的弦月寂靜的照著黑暗的街道。」
至此日本走向悲慘的戰爭之路。
「戰爭是創造之父,文化之母」這種偉大壯麗的口號有很好的洗腦效果啊!少年李登輝就在這樣的戦爭氛圍裡成長,赴京都帝大,卻抱著愛國熱忱加入皇軍。
日本國民的戰爭狂熱能這樣被鼓舞起來,除了經濟利益之外,大和民族意識與軍國主義的洗腦難辭其咎。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被洗腦,很多人頭腦是清醒的。美濃部達吉、小林多喜二、鈴木貫太郎、西園寺公望⋯,可是他們一一被列名刺殺。
關於人存在的真實處境,不妨讀讀妹尾河童的自傳體小說「少年H」,這書很好看。有時故事比論文更能看到人存在的真實處境。
我不知日本近代史學界如何得出那樣的結論。史學家有左有右,抱歉我不了解他們論斷的背景。若有可能,願聞其詳。
必須説明,我一點都不反日。反過來,對日本文化中某些優異的特質,我還帶著景仰。我反對的是集體主義,而非日本人或日本文化。我不是反日傾中,也不是反中傾日。批判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不表示批判它的人民。
老實說我沒有「國家觀念」,只有人的觀念。國家存在的目的,只在協助人過好一點的生活,而非用來指導人,駆策人。
追尋「人類一家」,要走的路,很難很遠。很多觀念要破除,尤其是集體主義。但記得馬拉嘉的詩句:
欲遨遊天地,
還戀我故土。
人類一家不是純然虛無。這就是我前文所說的「人作為人」的角度。
黃武雄 2015/09/0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