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0906 2012 四

昨House Md.之後還讀文史論文 睡不好.

一早的e-Newsletter 臺大歷史系電子報
[最新消息] 敬悼杜維運教授

 http://epaper.ntu.edu.tw/view.php?id=16249
他們另外有學術通訊
我的學思歷程--轉折與探索 文/許雅惠(臺大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99學年度第2學期,本系新聘許雅惠老師為專任助理教授。許雅惠老師,耶魯大學藝術史系博士,專長領域為中國青銅時代的考古美術、宋代物質文化。 (本文原刊載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11期




中文學報創刊於1985年上面說慶祝臺大四十周年校慶  21世紀 台大承認日治時代的校史

高雄吳榮東先生"管理三部曲" "第四代管理""系統與變異"等書
 郵局寄書時,幫某美國女士談如何給上海某旅社回郵,  好讓他們可以回寄她遺留的東西。因為中國無法使用台灣郵票, 所以現在雙方通郵還是ONE-WAY, 必須買匯票等,不過,郵局的人不知道多少錢.....所以那女士敗興而歸…. (比較: 20年前,我將領帶放在香港某Marriot 旅館,他們免費寄回台灣給我)

大妹給故事 我寫  Michael Jordan  今晨再到她兒女的Blogs (3月後):   胖子和小肥/小亨利


 8點多施工聲

(前幾天在NTU 校園看到尼克隊林書豪的球衣  贊助廠商是台灣知名的世界輪胎廠商......
今晚的電視新聞說他上次在新生南路球場如何扮 Ketty 貓溜走......)

阿標
我原決定明天參加你的新書發表會
不過  剛剛苗栗來電說有約 (而我誤以為是下周五)
所以通知你一聲 預祝你發表會-發行成功

(關於校友會 我原打算請你遊說東海人的發行單位  必須學臺大校友雙月刊
改成季刊雜誌......)網路有臺大校友雙月刊各期全文
---
漢清:

謝啦!這本書多少與您的鼓勵有關,改天親自拜訪獻上一本。

金標

***** 
胡適之先生翻譯的短篇小說膾炙人口      許達然老師編評的台灣短篇小說選.....
The Oxford Book of English Short Stories  讀A. S Byatt 選 的D.H. Lawrence 末段
用字和意境 (雪從大海遠處滾滾而來的聲音和氣息.......)  幾乎都無法翻譯  此篇中國有翻譯 雖然意思稍通 
不過讀中文和讀緊湊/平常英文感受完全不同
****
Robert Crumb 這是美國文化特色的一面向
****


Justing to me
老師您好,

 
吳榮東先生是高雄侑城總經理,螺絲經驗30年以上
侑城股份有限公司專門製造汽車螺絲,也接到BMW
他早上到中鋼開產銷協調會,消息~中鋼要降價.
.
我今天至他們公司評鑑,他有告訴我,已經跟您購書.
.謝謝!


我回信:
謝謝資訊   看來是你的影響力
他們選書不俗 (我多送他3-4本書幾乎可說買一送一.)
該公司地址是中路里74-15  有點奇怪的寫法

 Justing
感謝~螺絲業慢慢因景氣差,而感受這些重要.
 
他們總經理是在傳統行業少數大學畢業,很有程度.
傳統業一般都是國中就開始學徒,俗稱~拿大筆,不拿小筆.
他們地址~高雄市阿蓮區中路里74-15號.
因該公司剛好在田地中央,旁邊人煙稀少..
 
*****
周四  忙得忘記去明目
聽到他們的台語
回去 謝謝yy的晚餐




研究一下劉吶鷗 1905-40  . 猛批評台灣作者(包括碩士論文 )
都不提他的日記等是日文
約十幾年之後   台南縣政府出版了他的全集







劉吶鷗1905年9月22日1940年9月3日),本名劉燦波台灣台南縣柳營鄉人。台灣日治時期小說家、電影製片人,曾就讀於上海震旦大學。其寫作走的是現代主義路線,與施蟄存等有交往。代表作為《都市風景線》,描寫都市男女的狂熱迷亂,借鑒了日本新感覺派的技巧。翻譯過橫光利一的小說集《色情文化》、弗理契的《藝術社會學》。攝製的電影屬於「軟片」性質,大多已遺失。引進了「影戲眼」的拍攝技巧。曾任汪精衛政府機關報紙《國民新聞》之國民新聞社長一職。35歲時在上海被槍殺,據傳是因為捲入黑幫糾紛,也有傳言是死於國民黨特務之手。

浪蕩天涯:劉吶鷗1927年日記  其實要先出全年的日文

中央的碩士論文作者沒讀日文的能力:重讀臺灣人劉吶鷗(1905-1940):歷史與文化的互動考察__臺灣博 ...
ndltd.ncl.edu.tw/cgi.../gsweb.cgi?o... - Translate this page
此外,「臺灣人」劉吶鷗,二、三○年代求學於日本東京及發展文藝事業於上海期間 ... 學校浪蕩天涯-劉吶鷗1927年日記「上海」新感覺派與「臺灣人」劉吶鷗劉吶鷗1927年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十二期 1991.7
  蕩 天 涯︰ 劉吶鷗一九二七年日記
彭 小 妍

本文後改篇名為〈劉呐鷗1927年日記──身世、婚姻與學業〉。


提 要
由劉吶鷗一九二七年日記中透露的訊息,本文嘗試探討他的家世背景,修訂了學界自嚴家炎的《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1989)以來的認識。吶鷗的出身、家 庭、教育、交往,以及他在中、日各大城市中游學的經歷,反映出日據時代臺灣知識分子為求知、求發展,不得已浪游天涯,在二、三○年代錯綜複雜的中、日、臺 關係間,游走於危險邊緣,導致他一九四○年被刺的命運。 由日記中吶鷗和女性的關係看來,可進一步了解新感覺派的浪蕩子美學。在他心目中,除了「母性」孕育子女的天職外,女性純粹是性愛象徵,她們的存在只是為了 取悅男性,完全沒有能力從事智性和精神方面的活動。這樣的女性觀點事實上反映出浪蕩子無可救藥的男性沙文主義;他們縱情聲色,樂於與歡場女子為伍,卻對女 人的性慾視同蛇蠍,患了典型的「女性嫌惡症」。他們裝扮入時,行事風格表現出對物質的無限依賴,在作品中卻只能描寫女人的外在形象,無法深入理解女人的感 情和心靈世界。
吶鷗的上海經驗展現出他對文藝的執著和嚴肅態度,他的北京之旅則顯示出他作為一個浪游者的美學經驗。他徘徊於都市的街道巷弄、歌臺舞榭,四處閒逛,記錄所 見所聞。他是觀察家,從事的是一種由外在描寫事物的藝術;他的描寫對象是時空所限定的物質,但轉化為文字後卻是亙古不變的美感,是精神的饗宴。由日記中可 以看出他是個神經質的文藝青年,頗類似郁達夫筆下的神經衰弱青年。在閱讀上他偏好創造社的作品,但不喜文學研究會的作品。他喜讀法文書,卻認為美國人的文 學根本不值一提。他對日本新感覺派的評價是「只可看風格,內容無聊」,這事實上也點出了上海新感覺派的傾向。吶鷗在精神上和地理上跨越國界浪蕩天涯,卻不 能見容於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掛帥的國際社會。

The Flaneur of the World: Liu Na-ou's 1927 Diary
PENG Hsiao-yen
Through the messages conveyed in his 1927 diary, this article traces Liu Na-ou's family background, while correcting the misconceptions formed since Yan Jayan's History of the Schools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1989). Liu's identity, family, education, friendships, and his experiences while studying in the big cities of China and Japan reflect the life of the Taiwanese intellectual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s a flaneur of the world. Facing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 among China, Japan, and Taiwan, he walked on the verge of danger and was murdered in 1940.
From Liu's relationships with women as disclosed in the diary, one can understand better the aesthetics of the Neo-Perceptionist dandy. In Liu's mind, woman, besides her natural endowment of being a mother, is purely a sex symbol. Unable to pursue activities connected with the intellect and the spirit, her existence is dedicated to the pleasure of men. This conception of women in fact reflects the irrevocable male chauvinism of the dandy. He indulges in sensual pleasures and seeks the company of women of loose virtues, and yet, afflicted by misogyny, he considers women's sexual desire as vice. He is fashionably dressed, and depends infinitely on material culture. As a rule he describes women from the outside, not being able to understand their feelings and spiritual world.
His Shanghai experiences disclose his serious attitudes toward art, while his travel to Beijing reflects the aesthetics of the flaneur. He frequents the streets and the dance halls of the big city, recording what he sees and hears while sauntering aimlessly. He is an observer, engaged in the art of describing things from the outside. The objects of his description are materials confined by time and space, and yet they become objects of beauty and spiritual feasts in his works. From the diary we can see that Liu is a neurotic young man dedicated to art and literature, very much similar to the young men victimized by neurasthenia in Yu Ta-fu's works. Liu loves to read works by the members of the Creation Society, but he detests those by the writers of the Society of Literary Study. He likes French works, and does not think American literature worth mentionining. He thinks the Japanese Neo-Perceptionist works“passable in style, but boring in content.” This commentary can actually also be applied to the works by their Shanghai counterparts. Having crossed the boundaries of nations through his pursuit of art and through trip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he became a targe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ies of Shanghai where strict nationalism reigned.
Key words: Neo-Perceptionism    dandy    misogyny    flaneur
neurasthenia




下午四點多逛書林
428 A.D.
Year 1948? 等
Norton 也有莎士比亞全集

買.
The Oxford Book of English Short Stories
 Dickens/Bowswell/Blake 等傳記都應該買不過千元以上的書讓我卻步

初中同學:  佛光大學-陳信元_老師
 不知為什麼都沒列各作家的全集 插圖1.還好2.很差
  1. 陳信元 :"郁達夫散文選 ,"宇河文化出版公司 ,2008
  2. 陳信元 :"朱自清散文 ,"宇河文化公司 ,2008
  3. 陳信元 :"徐志摩散文 ,"宇河文化公司 ,2008



改錯字
孫中山先生在五四運動以後曾有很熱烈的讚歎新文化運動的話,他說:


  自北京大學學生發生五四運動以來,一般愛國青年無不以
新思想為將來革新事業之預備,於是蓬蓬勃勃,發抒言論。國
內各界輿論一致同倡。各種新出版物為熱心青年所舉辦者,紛
紛應時而出,揚葩吐豔,各極其致。社會遂蒙絕大之影響。雖
以頑劣之偽政府,猶且不敢其鋒。此種新文化運動在我國今
日誠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推原其始,不過由於出版界之一二
覺悟者從事提倡。遂至輿論放大異彩,學潮彌漫全國,人皆激
發天良,誓死為愛國之運動。倘能繼長增高,其將來收效之偉
大又久遠者,可無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賴於思想
之變化。兵法攻心,語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種新文化運動
實為最有價值之事。( 九年一月二十九日,與海外同志募款籌
辦印刷機關書——孫中山全集,三民公司本,第四集,二,頁
二七——二八) 孫中山生著作資料庫



 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台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

三澤真美惠/日本大學文理學部中國語中國文化學科教授


    日治時期的台灣電影人,在「帝國」日本與「祖國」中國的夾縫間不斷反覆地「交涉」與「跨境」,從電影中尋找 自我表現的場域。他們在殖民地台灣展開的「交涉」,為何無法讓電影製作走向產業化?而跨境後的電影人劉吶鷗為何被視為「漢奸」暗殺?何非光又為何被「忘 卻」?本演講運用各地的檔案史料與日記、書簡、個人訪談等資料,解開台灣-上海-重慶三地間電影周邊的政治性,並循線勾勒出他們的足跡,重新連接起電影史 當中失落的一環。
講者簡介:
1964年出生大阪府。1987年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畢業後曾任職於出版界,後留學台灣。1999年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2004年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和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士後期課程學分修畢。
曾任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21世紀COE事業客員研究助手,現為日本大學文理學部中國語中國文化學科教授。2006年以〈植民地期台湾人による映画活動の 軌跡――交渉と越境のポリティクス〉取得東京大學博士(學術)學位。著作包括《殖民地下的「銀幕」――台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 年)》(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劉吶鷗
劉吶鷗1905年9月22日1940年9月3日),本名劉燦波台灣台南縣柳營鄉人。台灣日治時期小說家、電影製片人,曾就讀於上海震旦大學。其寫作走的是現代主義路線,與施蟄存等有交往。代表作為《都市風景線》,描寫都市男女的狂熱迷亂,借鑒了日本新感覺派的技巧。翻譯過橫光利一的小說集《色情文化》、弗理契的《藝術社會學》。攝製的電影屬於「軟片」性質,大多已遺失。引進了「影戲眼」的拍攝技巧。曾任汪精衛政府機關報紙《國民新聞》之國民新聞社長一職。35歲時在上海被槍殺,據傳是因為捲入黑幫糾紛,也有傳言是死於國民黨特務之手。

相關詞條

 台灣大百科全書<劉吶鷗>

一九四一年何非光前往香港,並為南洋影片公司編導了一部名為「新生命」的片子,完成後不久香港便被日本攻下,他只好倉皇逃離,再次回到重慶,接著並 編導了【氣壯山河】、【血濺櫻花】等愛國電影,也在一九四二年和朱嘉衛結婚。二次大戰後,他於一九四六年回到台灣,但只住了一個月便去離開故鄉前往上海。

何非光再次回到台灣,是於一九四八年五月間到台灣為西北電影公司拍攝影片【花蓮港】,這是一部大製作的影片,他以名電影導演之姿回到故里,自然受到 親友的熱情包圍,真正感受到衣錦還鄉的榮耀,同時也受到張深切等昔日好友的鼓勵,心中萌起回台灣發展電影事業的念頭。同年八月,【花蓮港】拍攝完成,他也 隨著劇組到上海,而這次離開則是他此生和故鄉的最後道別,從此再也無緣踏上故鄉的土地。

一九四九年中國共產黨建國之後,何非光沒過幾年輕鬆日子便大禍臨頭了。一九五八年八月,他被依替國民黨拍攝過【保家鄉】、【東亞之光】等反動電影的 罪名,判處二年的勞動改造並撤銷公民權,直到一九六一年才獲得恢復。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對何非光而言又是另一場無法逃脫的浩劫,右派反動分子所遭 受到的各種凌辱,他一點也沒有比別人少,一直到一九七九年他的案子才得到平反,獲得宣判無罪。雖然如此,這時的上海電影協會仍拒絕他加入,他也不能參加任 何電影界的活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