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0403 2016日


"產官學界的管理迷思"



最近東海大學的前梅校長高齡過世。我才知道他還住學校的宿舍。
先前的這種夫妻終生"退休"待遇,實在很實惠。不過,這樣好看嗎?

我的聽力差。小時候 (1950年代)到鹿港,竟然聽不懂當地人的話。
約1973年,牟宗三先生回東海演講,大爆滿。我在後頭立著聽幾分鐘,也完全聽不懂。
1977年Essex 大學友免費英文課程。老師說,BBC的報導,必須一個字一個字聽出來,不然,反覆倒帶用心聽,一定沒問題。



昨晚讀錢鍾書:"蒙田摯友作詩亦以思念相聯喻於奔流......" (該殘篇是給太太的)
我查Wikipedia, Étienne or Estienne de La Boétie (1530-63)....He served with Montaigne in the Bordeaux parlement and is immortalized in Montaigne's essay on friendship. 進一步讀{論友誼},了解世間這一感人的友情。
讀蒙田漢譯,要有人名索引 (附原文,舉例{論友誼} 中,通譯居魯士Cyrus的,梁宗岱譯為"西路士")與註解。

某侯好衣:安徒生的第一個中文譯本不在中國,而在日治台灣
http://tysharon.blogspot.tw/2016/04/blog-post.html?
我的問題:
1.也有少數字詞不太了解其意,如「被眾口惹了」、「唞唬」等。---廣東話或台灣話
2. 此篇與2英譯不同,被改寫過:
《皇帝的新裝》(The Emperor's New Clothes)英文版
Bartleby.com 英文版《皇帝的新裝》
梁永安:不知道原故事的人不可能看得懂。



錢鍾書 【管錐篇】,
2059 高僧傳0331b
www.buddhist-canon.com/history/T500331b.htm
法皆空。小乘偏局多諸漏失。師曰汝說一切皆空甚可畏也。安捨有法而愛空乎。如昔狂人令績師績線極令細好。績師加意細若微塵。狂人猶恨其麤。績師大怒乃指空示曰。....."
....一無知小兒呼曰:"何一絲不掛!" 轉筆冷雋,釋書所不辦也。
BUDDHIST-CANON.COM




今天發覺FB 已將其翻譯器拿掉。它的歐洲文翻譯能力很差。
這樣做也有些缺點,有的貼文必須借助外力才能了解。我判斷fb知道我可以讀英文,所以只將此外文拿掉。

近日,多名記者或主編談生技業,諸多外行,而國人不以為異。 如某乳癌新藥為國際"認證" (括號我加的,這名詞如果淪為世俗的"認可"等義,則混淆正式的certification....)
自修"科技專名"等,是記者等的必要修養。
"2015.3. 在明目書屋遇張友驊兄。問他最近在那台出沒,原來是中華電視。他提最近在中國發表的一篇大作 (李國鼎與蔣經國吵架,有人密告蔣,李"貪污"......),我竟然找不到。他碰到我時,最喜歡談李國鼎先生的事功,因為昔日當記者時,李國鼎在科技顧問室給他們補習科技及產業,而我對究李先生和工研院電子所的發展史,並不陌生......"



現在資訊充足,你我也可以解讀。
我的解讀: 習的說話可了解他知道美國的台灣立場,不過他希望"中美"可以合作,"控管"台灣某些事,(譬如說台獨、壓蔡呼九二共識口號----括弧內是我的解讀)。
習要看稿;Obama 不必。
習與Abe,相見不如不見---Abe 賀蔡英文、習賀洪秀柱。


中共的經濟制度是混雜體,既是"計畫經濟",又是"一窩蜂"經濟,曾幾何時,中國鋼鐵業產量已達世界總量的50%。
他們使用的口號,表面朗朗上口,卻"華而不實"。
4.3,CNN有關於中國"供給面經濟"的談話,主持人說這是雷跟總統的;某專家說它要解決「產能過剩」;另一位專家說是促進國內消費。後兩位專家對國民的"消費能力"看法又很不相同.......

重提這,是要強調宿舍的廚房、餐廳等處,是很重要的互動地方。第一本讀的是The End of the Affair (1951) 。
2年前:
1977 年一位蘇格蘭朋友教我讀 Graham Greene 。不過,讀 Brighton Rock 是30年之後的事,還沒讀完呢。 HBO播這部改編的小說。



2016.4.3補
這篇,其實只是想寫末段管理學院的拉皮、設計變更等都是浪費。
人文學院已通過審核。然而要match "農業陳列館" (這是另一個不知如何利用的名建物) 是很難的。
Hanching Chung
2014年4月3日 20:00 ·
330的50萬抗爭活動, 得以讓我有機會進入臺大醫學院的景福園小憩, 也知道藥學院位於何處.....
臺大海校園的故事說不完。4月3日初晚,我遇到台大哲學系郭老師和他的公子(目前服務於工研院綠能所)。
郭老師說,真倒霉,我們水源校區的哲學系和人類學系的建築物,竟然是海砂屋,又得搬,而又回不去還沒動土的人文學院......
我說,反正台大有的是錢.....許多系館經常拉皮......更妙的是, 管理學院整棟大樓,一夜之間,從棕黑色一變成乳白色......
郭老師說,這是日本建築師堅持的.....他們前陣子還開說明會.......

Hanching Chung
2014年4月3日 20:41 ·
黃武雄老師說,他(獨立)昨天已將《長歌行過美麗島》一百本送入立法院.......
2016.4.3
有點可惜,沒讀過有人寫讀書回想。
記得2013年世界人權日,我們一行人到新竹訪友。
隔天,朋友吳先生就回報:這是一本很好的書....

Hanching Chung
2015年4月3日 10:17 ·
還沒見過曹永洋先生 (1937~),還沒讀過他寫的本土人物的傳記,有點遺憾。
曹永洋先生在1973年 (台北:志文;離開東海13年頭) 的譯作《電影藝術:黑澤明的世界》(The Film of Akira Kurosawa by Donald Richie )中的 的《介紹"黑澤明電影"緣起---代譯序》中說,".......東海曾是我的魂夢之鄉。我的人生的方向和誓願要走的文學之路是在那兒確定成形的。" (p.16) 他父親在行醫之餘,翻譯Gibbon的 《羅馬帝國衰亡記》。本書書前附曹賜固先生 (Books 書海微瀾: 八芝蘭‧天玉齋隨筆(曹賜固, 曹永洋))翻譯普希金的《小鳥》:
我在異國的街隅
謹守著故鄉令人懷念的習俗
在明朗的春天的祭日
放走了一隻小鳥
雖然是一隻活生生的鳥兒
我卻自由地做到了
心胸深深被慰藉著
不平的牢騷也靜息了
2016.4.3 補:2015年認識曹永洋學長,與他有許多次的互動--這是我這輩子的奇蹟之一。可惜因緣多寫在他處。





楊照
我最近一次見到馬英九總統,是主持今年「台北國際書展」開幕典禮時。典禮中馬先生致詞後有一小段過場,工作人員要將講台移開,讓台上空間可以進行接下來「書展大獎」的頒獎儀式。頒獎的,還是馬先生,沒有理由讓他先下台立刻又上台,最好的方法是他留在台上,我簡單問他一個問題,他簡單回答一下,換場時間就過去了。
典禮中,文化部洪部長致詞時特別提到馬先生很支持「台北國際書展」,總統任內八年間,年年都來參加。順著這話,我簡單地問馬先生:「那明年呢?明年還來嗎?」我以為我的用意再清楚不過,我也覺得這問題的答案,再明白不過。如果是我,我一定會說:「當然來啊,我來書展不是因為我是總統,而是因為我喜歡書,不當總統更願意來!」
但馬先生不是這樣回答的,他看著我,帶點撒嬌的樣子,說:「你邀我,我就來。」我只能很尷尬地回應:「我們當然會邀請你,期待你年年都來。」
電光火石之際,我內心嘆了一口氣,先是想:「馬先生,你也太誠實了吧!」繼而想,是的,這就是為什麼我眼前這個人,就我對他的認識,真的不是個壞人,竟然能在八年的任期中,使得自己和他的黨,淪喪如斯。
馬英九最大的問題是,他對書沒有興趣,對書展沒有興趣,他到書展來開幕,包括到書展會場買書,都是在盡義務,都是他自認的總統職務上的一部份。他致詞的內容,提的都是數字,加上重彈「正體字-簡體字」的老調,沒有一句話是從愛書人、讀書人的角度出發的。年年逛書展攤位,年年都是拿著一張準備好的書單照著買書,從來沒有真正好奇看看攤上有什麼值得翻翻的書。
他在意什麼是他該做的,卻從來搞不清楚什麼是他自己想做的。從好處看,他是個有責任感的人,願意盡責,當社會上形成了他應該出來選台北市長的氣氛時,他終於打破了自己原本的說法,參選挑戰陳水扁。如果書展主辦單位發函邀請他再度來致詞或參加什麼儀式,他一定會來。因為對他來說,書展本來就是儀式,他應該盡責參加的儀式。
但從壞的一面看,在他眼中也就只有儀式,只有別人幫他安排該走的行程、該做的事,他沒有自我,沒有自己要追求的目標,也沒有自己的標準。他是個台灣教育教出來的典型的好學生,以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把別人交付的功課做好。但馬先生,你的自我呢?你自己真的想要什麼?你真的相信什麼?還有,你自己如何判斷怎樣的社會比較好?
馬先生之所以近乎病態地依賴數字,也來自教育體系中的分數主義。任何比數字來得複雜些的評斷方式,都不被信任;任何不能化約為數字的論理,都被視為太主觀太不可靠。他內心沒有是非信仰,所以只能始終依賴外在的、別人給的標準來衡量、來決定自己該做什麼。
這次見到馬先生,我強烈地感覺到他整個人好像縮水了。我深深相信孟子說的「集義養氣」,一個人身上讓人覺得有「氣」,整個人「有型」,來自於自信,尤其是來自於相信自己走在對的道路上,一直在做對的事情所產生的自信。這是我所理解的「集義」。要能「集義養氣」,一個人首先得要有自我,要有自我信念與自我標準。
但不幸的是,台灣的教育制度不教「自我」,甚至倒過來拼命抹殺「自我」。馬先生是我們選出的第二個沒有「自我」的「好學生總統」了。不管在其他方面看起來如何天差地別,馬英九和陳水扁在這點上完全一樣。他們都是沒有生活的人,他們都是沒有興趣的人,他們都是活在他人標準下努力迎合他人標準的人。他們從來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享受什麼,要追求什麼,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沒有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喜好與熱情,於是他們也就都不可能靠著真切的熱情感動這個社會、領導這個社會。
陳水扁和馬英九各自八年任期中,兩人都從來無法想像什麼是更好的社會、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享受,我們又如何期待他們能認真努力地使得台灣成為一個更好的社會,創造更好的生活,讓每個人在生活中得到更好的享受呢?
文化為什麼重要?因為文化就是關於所有這些「更好」的想像力。這兩位總統,唉,也都是「沒有文化的好學生」,因為教育不重視文化,因為文化不考試,他們都不知道文化是什麼。經過了十六年,我們可以開始明白文化的重要性了嗎?我們可以開始要求掌握權力的人要有點生活、有點文化了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