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1120 2012 二

我無意間到Quality Progress 檔案去看199512月份的月刊。那月我們在學會辦一天的戴明博士紀念研討會,許多學會的前輩都來了。
199512月:鍾漢清等人與中華民國品質學會合辦「戴明紀念研討會(第一屆)」,蒙當時任飛利浦公司副總裁的許祿寶先生幫忙。學會鍾清章王晃三戴久永林公孚等人有發表文章。又蒙王治翰陳寬仁等先進指導。我印象最深的是許祿寶先生說:「企業管理界成名的多為理論家和顧問,我們這些實踐者尚未獲應有的肯定。」台灣飛利浦公司羅益強先生等人擁護「學習型組織」概念。許祿寶副總說:「戴明哲學就是淵博的學習型組織。」

這回看ASQC月刊,第一篇是Teams in the Age of Systems by Scholtes, Peter R.  他後來將此篇融入拙譯的《戴明領導手冊》;幾年前我還在網路上追悼他。我昔日在威斯康辛大學的品質改善中心(G. E. P. Box主持,80年代曾在來來飯店與他吃過早餐….)的網站看到Peter 寫的旅日報告,真的功力非凡……

最應該談的是The Legacy of W. Edwards Deming by Noguchi, Junji – 這篇我翻譯過,登在幾年前我出版的書之中。他在1995過世...

我與Junji 先生在學會(CSQC)見過一次面。那時候徐秘書長愛護我,說JUSE的主管要訪學會,你(鄙人)來為學會做次簡報…….當時PC不興盛。我請電子所的廠商照相打字。我向學會請款2千元,徐先生說有點貴……





CSQ與美國朋友Bill
19969月,我社出版W. W. Scherkenbach著《戴明修練I》(The Deming Route to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戴明修練II》(Deming's Road to continual Improvement.
2006年六月,鍾漢清與Bill Scherkenbach先生(當時為Dell公司顧問)訪問中華民國品質學會(CSQ),並參與品質知識社群討論會,Bill 根據上述論文「收集數據的唯一目的是採取行動! 」,發表「他們的失敗就是我們的失敗」,感人。簡單報導稿由林公孚先生撰,刊登於八月份『品質月刊』。詳細訪談日後由鍾漢清作專集刊登於本刊。
---之後,Bill 來台任職 2008-09。他要回美國2009,我希望他再跟QKC 聚會一次。他同意,不過林公孚建議一些朋友聚會就可。我認為這非待客之道,就很婉轉地向Bill 編個故事,兩人在內湖
2012年主編陳寬仁老師的《長青:陳寬仁八秩紀念文集》,我跟Bill 邀稿。參考該書的I especially like #113……(William Scherkenbach 鍾漢清)




在我的回憶錄中,我會特別感謝提拔我當電子所最年輕的經理(員工約1600人,30位經理)的胡定華所長。CSQC 也有些人特別幫助我,讓我那麼年輕就可以去得獎的日系企業講評 (那位日本廠商看到我有點驚訝,一定要我說些可改善的意見)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紀念宋文襄先生 ,其中我只到竹東的軍用FRP工廠。後來我才想起,也去參觀過去宋佬旗下的欣興電子,生產PCB 電路板的。那時候,約1984,這產業才在台灣興起。很乾淨的實驗室,檢驗室;以及國營事業的無奈……
約十年前,我很驚訝欣興電子在聯華電子集團的起死回生,欣欣向榮。約3-4年前,以前的杜邦公司的同事,已是副總級的跟我要書送給該公司總經理。業界都知道他們在申請戴明獎……”
去年在中衛邀請的參訪豐田汽車廠中,我想起欣興電子的發源廠就在附近。聽到該公司的好消息,我恭喜他們,送2位幹部書。我回家後,上網去找些他們的資訊,很妙,竟然幾乎沒消息。那時候他們有些勞資糾紛。
前一陣子,知道品質經理人協會請欣興電子的總經理去講經驗談。
戴明獎公司的故事總是很複雜。《中華民國品質發展史》有湯教授寫飛利浦,我讀完之後跟王晃三說,作者可能不知道該公司的最大廠是竹北PLANT (有幾個FACTORIES,佔地三十多甲,約十年前聽說可賣165……)
 
各位朋友

謝謝陳老師給我回饋:
收信人中請設法收入現任學會理監事等和年輕會員,我等老朽看了不可能有作用了。……我們的家醜不宜告訴……

(HC: 這些我做不到的,因為我是圈外人。這些隨興作品只是我寫回憶錄的草稿。我的寫作方式是很特別的 譬如說我多年的筆記是: 陳寬仁老師與我:簡說一段友情 。正式文章分兩篇 (): 相知何必舊:陳寬仁老師與我的友情   簡介陳寬仁(部分)著作及藏書。還有一篇類似書評的,沒有收入書中。)
我今年61歲了,可以稱得上是CSQ的老會友了。

我是1981年來學會上盧瑞彥和陳寬仁兩老師的那一(CQE)模組的 後來《品質成本合理化》由我寫,當時可能沒好好說我是出之名師的--- 事實上,盧老師有雅聞公司美國總部的彈性品質成本等優良個案。


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大公司,類似30-40年前的大同公司等,會員很多,可以在學會發揮作用力。其實這可能是要鼓勵的,因為我們專業的努力還不過。(另外一方面,我認為每月理事長的大文,或是王治翰的鼓吹世界品質月等等文章,應該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的。現在學會的作法是反其道而行……)

我認為現在學會CSQ太過於強調學界,產業和官方都疏於互動。如果各位看看70年代(80年代初?)的《月刊》,那一年,許多企業界的大老闆都會訪談或撰文;80年代中,美國ASQ每年的國家品質月的負責人都是企業界負責人--- HP公司的董事長演說詞的翻譯,收入《台灣戴明圈》(2008) 。翁辰修先生講過,他企劃的GMP等專題月刊,學會都需要再版…..(在當時)是了不起的。

我在飛利浦任職時,生產線的主管為其幹部向先鋒企管公司訂閱QCC的月刊…..我在電子所時,所內大補助我們加入美國電機電子協會(IEEE ---此學會的刊物當時超過60)

這封或是冀望CSQ的會員多打組織戰,多與主管打交道。這只是感想一則,請參考。

I especially like #11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