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0723 2012 一晨小雨 晴風稍大



昨晚真慘找5000信TONY和tai 都有二信箱  風大


約6時起  7時操場"上課" (老先生說下課)
Penn State Removes Joe Paterno Statue/ Some of the...
 吳林的親友和傳話人
書刊一批
2012.7.23 晨臺灣大學文學院 2012.7.23 晨臺灣大學文學院


2012.7.23 晨臺灣大學文學院  "你捨我拾"一批書刊
通識教育季刊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創刊號1994年3月起6冊
黃崑巖"擴展醫學生的視野: 通識教育的另一手法" 第2卷第一期1995年3月頁75-81 "武田書坊"最有道理
黃武雄"臺大通識怎麼做?" 第1卷第2期 1994年6月頁81-92  多少與後來的社區大學發展相關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  第一期1975
 內有系主任徐可熛先生的題刊名和兩頁手書"弁言" (發刊辭)當時他在榮總.....徐公起(徐可熛)
東吳文史學報 第一號   1976
我看了許常惠先生的"關於臺灣民間音樂的導論" 頁22-28.
才知道東海大學音樂系自1971 年起有"民族音樂研究室" 1974年起有"民族音樂學報" (第1期1974 第2期1975)
感謝KJ Wu 轉來許多德日資料 我將一部德國車上去  書刊一批
***
我昨天瞄5000封信未找到戴老師的文章
不過有張兄的一篇末數段 (2010.6.25  張智翔 )
說起陳教授--讓我想到
.......陳寬仁教授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討論案例,有鑑於軍職出身,產業界的實務隔行如隔山,所以陳教授在與改善小組討論案例的時候,特別喜歡到現場以實物做討論,藉由與基層幹部、作業員的對話,教學相長。學員可以從問問題過程中,獲得啟發,而陳教授也從對話中了解,學員的思想障礙,與自己產業知識的失落環節。研討後,熱情激增,人也跟著年輕起來。
陳寬仁教授很孝順陳老夫人,陳老夫人在世時住在鳳山市菘鶴樓,跟一大群老朋友生活、遊戲、還有寫作,好不快樂。我常應陳教授要求,在課餘時間,載他去訪視請安,陳老夫人都會展示最近的手工藝品、寫在日曆紙背面的文稿給陳教授和我看。陳教授都會講一些事讓陳老夫人聽,讓她知道,陳老夫人記性也很好,還會追問上一次事情的後續發展。不過,因為陳老夫人有耳背,必須配合手寫交談,這樣一來一往,在一旁的我深刻感受到母子情深。
陳寬仁教授愛美食,也愛喝酒。我父親和陳教授餐敘幾次,邊聊邊喝,深感盡興但又有節制,有酒品,留下很好印象。




《我的回憶》(《黃朝琴回憶錄》)


黃朝琴:1897-1972 相關著作

『黃朝琴回憶錄』,原名「我的回憶」。民國黃朝琴撰、王紹齋編訂。民國七十年
十二月,臺北市,黃陳印蓮印行,二十五開,排印本,二五五頁,精裝一冊戶原題
「我的回憶」;民國七十一年三月至七十二年十一月,『中外雜誌』連載,第三十
一卷第三期至第三十四卷第五期(總號一八一-一九○、一九二-一九七、一九九
-二○一,共連載十九期),改題「黃朝琴回憶錄」;民國七十八年六月,臺北市
,龍文出版社印行,二十五開,排印本,二九六頁,精裝一冊,題「我的回憶」(
「中國現代自傳叢書」第一輯第三種 此書錯字很多無圖片和索引)。



  黃朝琴先生史料彙編 / 謝鈞惠計畫主持 ; 薛化元協同主持 臺北市 : 台灣省諮議會, 民90[2001]

  黃朝琴傳 / 周宗賢著 南投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民83[1994]

  愛國愛鄉 : 黃朝琴傳 / 李新民著 ; 近代中國雜誌社編 臺北市 : 近代中國, 民73[1984]

  黃朝琴先生言論集 / 黃朝琴撰 台北[ : 出版者不詳], 民64[1975]

  黃朝琴先生紀念集 / 黃朝琴先生治喪委員會編 台北 : 該會, 民61[1972]



  國民革命運動與臺灣 / 黃朝琴等撰 臺北市 : 中華文化, 民44[1955]

  中華民族之海外發展 / 長野朗撰 ; 黃朝琴譯 臺北市 : 中華學術院南洋硏所出版 : 文史哲經銷, 民72[1972]





Roger Payne


For that reason, he was not among the best-known mountaineers. The first many people had heard of him was when, in early July, an avalanche caused by a toppling ice-block swept him away, with eight others, on Mont Maudit, beside Mont Blanc. He was guiding two clients along a popular route; the way and the weather looked safe. He was travelling light, on what he liked to call “another day in the office”. As no one knew better than himself, there was no perfect safety in mountains. But he would not have been in any other place, for, in Byron’s words, “Where rose the mountains, there to him were friends”.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By George Gordon, Lord Byron

Canto the Third


   XII

But soon he knew himself the most unfit     100
Of men to herd with Man; with whom he held
Little in common; untaught to submit
His thoughts to others, though his soul was quell'd
In youth by his own thoughts; still uncompell'd,
He would not yield dominion of his mind
To spirits against whom his own rebell'd;
Proud though in desolation; which could find
A life within itself, to breathe without mankin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