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點才起.....
今天左眼還是怪怪不知如何休息
中央氣象局最新觀測資料,中午11時38分出現攝氏38.3度,創今年入夏來新高紀錄。
近五點走一圈追陰影到販賣部 過羅斯福路書電回遇小勳從古亭來買K Chicken....
感謝蘇錦坤
上周,蘇先生北上,某國際公司希望他能到中國當其事業之高幹。蘇先生現在的著述事業忙得很,而不是「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待業中。
我想,他如果沒有重披「製造業之戰袍」,可能少賺一大筆錢,不過做為他的筆友,經常將他當佛學等學問的「活百科全書」,而且通常「有問必答」,收益最多。
他給我的解答與鞭策,真是說不完,有的反問,我還是後知後覺呢!譬如說他2011年考我的「藏書」的題目:
----
Dear HC,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與劉俗雅論國文試題書〉,
提到清華入學考試,陳寅恪出題「對對子」,
上對為「孫行者」。此考題一出,全國譁然,在五四運動之後,全國推行白話文之時,開倒車考「對對子」,
真所謂不識時務者。
書上257頁,陳自作解釋:
「其對子之題為『孫行者』,因蘇東坡詩有:
『前生恐是盧行者,
後學過呼韓退之』一聯,『韓盧』為犬名,
行與退皆步履進退之動詞,者與之為虛字。
東坡此聯可稱極中國對仗文學之能事。...
抑更有可言者,寅恪所以以「孫行者」為對子之題者,
實欲應試者以「胡適之」對「孫行者」。
蓋猢猻乃猿猴,而「行者」與「適之」意義音韻皆可相對,
此不過一時故作狡猾耳。」
元宵替你出個燈謎,
東坡詩:『前生恐是盧行者,
後學過呼韓退之』
『盧行者』指誰?
Ken Su
----
他所提的《金明館叢稿二編》是我少數的陳寅恪著作藏書。去年初,那篇〈與劉俗雅論國文試題書〉也沒去查,辜負朋友的鞭策。
上周,Ken Su 訂的《梵漢對勘維摩詰所說經》終於來了,我有機會翻翻它,還決定研究一下這本書呢 (先徹底了解胡適著作中提到此書及相關的部分,包括他引神會和尚利用此書的說法) 。
我昨晚想到「陳寅恪對《維摩詰所說經》說過什麼」?
《金明館叢稿二編》內有兩篇:「敦煌本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問疾品演義跋」(1930)和「敦煌本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問疾品演義跋書後」(1932)。
陳先生說王國維將敦煌說唱等新取名「佛曲」不恰當,因為宋的《武林舊事》等已有類似的名字,所以他將胡適說的這種「敘述(史)詩」取名「演義」(就像日本長用的「物語」是唐朝用法) 。陳先生的文字,多有中華文化發展史的「蒼涼」感慨,有緣的朋友可以體會一下。
昨晚還讀陳先生對他的已故舊同事的推崇:「論許地山先生宗教史之學」。當然,會重溫〈與劉俗雅論國文試題書〉(1932)。不過,此版本(2001北京)有陳先生在75歲(1965)的附記最有意思。在Ken 引的「此不過一時故作狡猾耳」之後有「今日馮君尚健在,而劉胡並登鬼錄,思之不禁惘然!是更一遊園驚夢矣。」
案:劉胡指劉俗雅與胡適。遊園驚夢指陳當年給清華的普通國文試題題為「夢遊清華園記」。「……蓋曾遊清華園者,可以寫實。遊清華園者,可以想像。此即趙彥衛雲麓漫鈔玖所謂,行卷可以觀史才詩筆議論之意。若應試者不被錄取,則成一遊園驚夢也。一笑!…….」
劉玉燕: 今天在賴校長家的水電師傅要在六樓天花板更換七樓我們家浴廁的排
9:36 AM 其他的如馬桶、廚房的都可以用。 買三本書
後來”涕洟”混用
參考: 曾良《敦煌佛經字詞與校勘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頁78-79
「胡適在20年代末,就曾經說過:『中國真正受過哲學訓練, 懂得哲學的唯宗白華與范壽康。』范壽康(1894-1983)於1913年…..東京帝國大學,獲碩士學位。……..」。林同華主編《宗白華全集》第四冊,安徽教育,2008年第2版,頁773
許地山的道教史 --- 秋水堂優待 (rmb 乘4)
表演節目中有熟悉的威廉特爾序曲,熟悉而不知名的,
和一些完全陌生的交響樂。場所是Abu
Dubai的音樂廳!是在一大片平地中央的一座獨立矩形建築, 電視上一瞥而過;音樂廳裡面的舞台很大, 交響樂樂團的團員們坐得很鬆散。 音樂廳內和舞台的裝潢非常的不豪華, 跟維也納音樂廳的金碧輝煌根本沒得比! 舞台三面及天花板全是大塊素淨的米黃色平面, 可能是什麼吸音材料罷!
觀眾中有批白巾、頭戴黑箍的阿拉伯人,不多。打開新視野的: 是交響樂團來自倫敦,字幕中有「為和平而演奏」Play for Peace!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許多活動呢!
*** Tony Chen
前信的Play for Peace!是寬仁Tony Chen師寫的......
*****Classical music
blogs/prospero/2012/07/ classical-music
“Philharmonic 360” will be broadcast, free, on medici.tv for 90 days from July 6th
必須注冊
前天(2012.7.8)在書店碰到梁永安先生。 謝謝他轉寄何炳棣著《從莊子天下篇首解析先秦思想中的基本關懷》 。他提起近日難得有空讀汪榮祖先生的《史學九論》(書名待查, 這書談些19世紀的德國史學等,似乎沒什麼獨特見解)。
我笑說汪先生是當今的重要史家。我前2周在「何炳棣院士追思會」 上聽他自述,何先生自己說,能幫他整理某篇文章的, 當世不作第二人想。
我曾跟許達然老師說,何炳棣先生的回憶錄竟然無「索引」(此書三 地的版本都如此,我曾向台北允晨版的總編輯抗議,他無奈地說, 其權力有限得很…..。試看汪先生的《史家陳寅恪》(台北聯經, 1984) 就有索引。
幾年前台大合辦蕭公權思想研討會 (後有出書) ,汪先生的念老師等文章都令人動容。
汪先生的史學著作,當然有些小問題。譬如說,他1990年的《 胡適與陳寅恪》初稿說:「胡陳兩氏遂於送梁啟超入殮時,( 1929年1月19)初次見面(原註一)….」
(紐約天外天出版的《胡適與他的朋友》第一集,1990。
這是史家要求「盡信書」,不過, 不合常理,參看我的討論學術: 胡適,陳寅恪,陳援庵, 鋼和泰/"陳寅恪與胡適初識日期"
****
有─天下午,欣賞一陣子Unitel Classica電視音樂節目,又打開一個陌生的全新視野。
那是一個大型樂團的演奏。不過,一是英文的字幕昇得很快,
二是許多文字看不懂。所以真正了解的東西有限。那是一個大型樂團的演奏。不過,一是英文的字幕昇得很快,
表演節目中有熟悉的威廉特爾序曲,熟悉而不知名的,
Dubai的音樂廳!是在一大片平地中央的一座獨立矩形建築,
The Vienna Secession (1897) was a separate exhibition organization for Austrian and other European avant-garde painters and architects who were disaffected by the dominance and authority of the Academy of Fine Arts. One of its main goals was to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between art and design. This goal was achieved by following the arts and crafts approach of the visual artist or architect applying the refined taste and vision to design. One of the founding members of the Vienna Secession, Josef Hoffmann, was described by the magazine Studio as an "Architect and Decorator." The organization elevated design by giving it a prominent role in exhibitions. The first Vienna Secession, in 1898, featured paintings by the Belgian Symbolist Fernand Khnopff, lithographs by Whistler, and works by one of the founding members, the painter Gustav Klimt. The 1898 exhibition was such a financial success that the organization was able to build its own exhibition hall that same year. Founding member Josef Maria Olbrich (1867–1908) commissioned the Vienna Secession building. The exterior design of the building, with its symmetrical arrangement, displays some of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rt Nouveau, especially in the decoration of the façade and the gilded dome in the form of entwined laurel wreaths. The building was built to provide a permanent exhibition space for members or their guests. Olbrich used movable partitions to make the exhibition space more useful, allowing for a variety of display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This innovation provided great benefit and allowed for maximum flexibility in use, and Olbrich gained his fame through this building.
觀眾中有批白巾、頭戴黑箍的阿拉伯人,不多。打開新視野的:
*** Tony Chen
昨天請教蘇先生連橫的 臺語:一七 臺灣語之高尚典雅,有婦女輩能言而士大夫不能書者, 試以灶下之語言之,曰「饙飰」、曰「煮糜」、曰「渧泔」、曰「 倒潘」、曰「餾粿」、曰「芼面」、曰「■〈備灬〉肉」?、曰「 刉魚」;凡此八語,聞之甚熟,而讀書十年者恐不能知其出處。 然則,臺灣語為鄙俗乎?為典雅乎?
問: 曰「渧泔」是什麼?
他解答:
Dear HC,
「饙飰」為煮熟的飯涼掉以後再蒸熱。「飰」是正字,「飯」是「 小三扶正」的俗字。(bun7-pon7) (「台語標音」, o 讀 ㄦ, oo 讀 ㄛ
或 ㄨㄛ)
《一切經音義》卷63:「《詩傳》云:『饙,餾也。』」( CBETA, T54,
no. 2128, p. 726, b10)
台語也稱「餾飯 liu7-pon7」,再蒸為 「饙」,反覆蒸了多次為「餾」。
台語說:「三日無餾,就爬上樹」。指為反復溫習。
「煮糜 tsu2-mue5」,煮稀飯。《一切經音義》卷68:「《 文字集略》云:『糜,厚粥也。』」(CBETA, T54,
no. 2128, p. 753, c24)
「渧泔」,「渧」是正字,「滴」是「小三扶正」的俗字。但是, 不知連雅堂是指何物為「渧泔」。
《一切經音義》卷46:「《說文》:『番,淅米汁也。江北名『 泔』,江南名『潘』。」(CBETA, T54, no. 2128,
p. 611, b3)
『番』應寫作『米田』,『潘』應寫作『水--米田』。此字讀作「 phun1」(ㄆㄨㄣ)。
『泔』此字讀作「am2」。
在漢朝,『潘』就是『泔』。
台語也稱洗米水為「phun1」(ㄆㄨㄣ)。
彰化的日常用法,稱剩菜為「phun1」(ㄆㄨㄣ)。稱稀飯, 或者「稀飯上層濃稠的粥湯」為『泔』。
因此,「渧泔」,可能是早日將「稀飯上層濃稠的粥湯」裝入紗布, 用來「漿洗」衣物。「倒潘」就是把剩菜倒入「(ㄆㄨㄣ)桶」。
「芼面」應是「煮麵 bau7-minn7」。
Ken Su
「饙飰」為煮熟的飯涼掉以後再蒸熱。「飰」是正字,「飯」是「
《一切經音義》卷63:「《詩傳》云:『饙,餾也。』」(
台語也稱「餾飯 liu7-pon7」,再蒸為 「饙」,反覆蒸了多次為「餾」。
台語說:「三日無餾,就爬上樹」。指為反復溫習。
「煮糜 tsu2-mue5」,煮稀飯。《一切經音義》卷68:「《
「渧泔」,「渧」是正字,「滴」是「小三扶正」的俗字。但是,
《一切經音義》卷46:「《說文》:『番,淅米汁也。江北名『
『番』應寫作『米田』,『潘』應寫作『水--米田』。此字讀作「
『泔』此字讀作「am2」。
在漢朝,『潘』就是『泔』。
台語也稱洗米水為「phun1」(ㄆㄨㄣ)。
彰化的日常用法,稱剩菜為「phun1」(ㄆㄨㄣ)。稱稀飯,
因此,「渧泔」,可能是早日將「稀飯上層濃稠的粥湯」裝入紗布,
「芼面」應是「煮麵 bau7-minn7」。
Ken Su
前信的Play for Peace!是寬仁Tony Chen師寫的......
*****Classical music
A grand vision
http://www.economist.com/“Philharmonic 360” will be broadcast, free, on medici.tv for 90 days from July 6th
必須注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