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老人文學”雙月刊。老人好色?創造力。《老人文藝 2021》記我的一些老朋友(70歲生日感言2022)

  “老人文學”雙月刊。老人好色?創造力。《老人文藝 2021》記我的一些老朋友(70歲生日感言2022)

《老人文藝》

 
今天收到曹永洋老師的來函,內附數篇分享的文章,其中之一為張良澤教授對拙著《旅途與鄉愁》的推介,受到這位非常敬重的文壇大老的謬讚,既深感榮幸又愧不敢當。
拙著收錄有「張良澤教授的火柴盒情緣」一文,因而當然要致贈給張教授的,並非由於曹老師的引介,我才贈書的,張教授的表述太客氣了。
至於該文係刊於《老人文學》,那是張教授創辦且擔任主編的刊物,高齡83歲仍對文學園地的灌溉如此盡心,令人至為感佩。
非常有緣,今天的臉書動態回顧正好披露七年前今天的文章「張良澤教授的火柴盒情緣」,既然如此就再次分享吧!畢竟是非常精彩的人生故事,也很勵志。
【張良澤教授的火柴盒情緣】
李明宗
日前參與張良澤教授的《日本火柴盒圖錄(1966年-1970年)》新書發表會,深受感動。由於我是為數不多的參加者之一,而該書的台灣版只有500本,能有機會閱讀其緒言者當然也很少,而我既有幸購得一本,樂於約略補充一些報刊所未報導的內容與朋友分享。
他於1966年12月以自費留考及格身分赴日留學,當時家中經濟狀況並不寬裕,故搭乘載運香蕉的船顛顛晃晃地經過4天才抵達神戶,寄寓於大阪府八尾市叔父家。翌日,就被叫到他經營的麻將店打工,每日由傍晚5時工作至12時,負責為客人送濕毛巾、端茶、洗牌、換桌巾、掃地、掃廁所等工作。叔父管理甚嚴,規定要隨時注意客人的需求,要菸、要酒、要茶、要叫外食等,隨時侍候,不得怠忽,不可坐著。
張教授打趣舉例說明當時酸楚的情境,他其實不會打麻將,但有些客人頗為奸詐,想說他走來走去服務勢必知道各家的牌,因此就以上廁所為藉口要他代打,客人刻意老半天不出來,他不得不憑想像出牌,結果被胡了,當然是被客人痛責一番。
每天12時關店後,還得清理店面,甚至須用手將馬桶便器擦拭乾淨,寒冷冬天手掌龜裂到能見到肉。大約深夜1時下工回房間,洗完澡後才能簡單吃吃飯,已經快3點了,然後開始看書,等聽到送牛奶的腳踏車聲音就知道約4點,趕緊就寢。
早上7點被推進電車,因為車內非常擁擠,被人群擠壓著不可能跌倒,他就站立著補眠。途中須換3次車,9點走進關西大學校門,當時都有強烈的念頭,很想到有空調的圖書館再睡一下,但由於他是研究生,與知名的學者增田涉教授一對一上課,因此從不敢翹課。而他原本不抽菸,但因老師吞雲吐霧,實在受不了,乾脆也學抽菸,「相互薰陶」一番。他並無經濟能力購買香菸,還好光靠收集麻將店的客人遺留之散煙也夠抽了。如此白天上課,夜間辛苦打工,一直到1970年3月才取得學位。
在日本3年多期間,沒有什麼朋友,也無機會結交大學部的女生,心情頗為苦悶。而麻將店的工作令他越來越感到痛苦,整夜在煙霧瀰漫的閉塞房間中聽嘩啦啦搓麻將的噪音,頭痛欲裂,真想跳樓自殺。在此灰暗的生活中,美麗的火柴盒幾乎是他唯一的慰藉,由打掃麻將店無意中撿拾,乃至日後有意識地持續收集,迄至回國時已有約一萬個壓扁火柴盒裝入袋中。
回國時書籍將近百箱,無經費僱請挑夫,只好自行扛上輪船,走在斜板上時,往下一望就是海水,令人膽戰心驚。在所扛的物件中,有一袋容積最大但並不很沉重者就是裝火柴盒的。
張教授回國之後的經過,以及嗣後不得不再流居國外,乃至最後又能回國等事宜,我並非很瞭解,在此暫且不表。但張教授當天特別提及其蒞臨現場的妹妹,那麼多的藏書 (當然也包括那袋火柴盒)多年來都是靠著弟妹們用心的守護,他透露其大妹曾經說過:「我兄哥的書,比我的生命更重要!」,令他非常感念,其實我當天聽聞也很受觸動。他又謙虛地說自己最不善營生,年輕時購書乃至現今自費出書,總是向弟妹伸手,其實他們也明知他無法返還,秀才人情紙一張,當天他將所寫的兩張法書作品現場送給妹妹,實在是很動人的一刻。
總之,那一袋火柴盒在庫房中沉睡了45餘年,如今經過有系統的分類整理,出刊成精美的專書,真是難得。我們不但可藉此欣賞異國特定時空的民間用品之美,更可一窺當時日本社會與經濟發展的相貌。
二次大戰後,日本的復興是以東京為核心的關東地區為優先,因此會有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而在七零年代,發展順序逐漸轉移到以大阪為核心的關西地區,而張教授收集火柴盒的時空,正是關西地區經濟逐漸勃發的時期,就其由社會任意取樣的結果,前五名的火柴盒數量為:餐飲業、金融業、娛樂業、觀光業、石油‧交通業。可見這時代的日本從戰後的製造業,漸漸轉向消費經濟。1970年的大阪萬國博覽會,等於向世界宣布日本戰後重建已告完成。
此外,另有些很獨特的發現,例如屬於中華料理店的火柴盒不少,但台灣料理者卻只有一家「蓬萊」。大阪萬國博覽會的火柴盒尚有中華民國的國旗在飄揚,這很可能是絕響,因為1971年10月我國由聯合國退出,嗣後難以再看到國旗在國際場合出現。
非常有意思的是,日前張教授請學生們幫忙整理時,很多學生竟然不知道那是什麼。他取出一根尚未由盒中抽掉的火柴試試看,不意真的擦出火苗,燃起來了!學生們驚叫四起。
張教授年輕時的刻苦奮鬥,非常獨特的收藏機緣,時隔約半世紀重見天日的火柴盒,以及現今此精美珍本書的出刊。真是非常難得世間因緣,樂於約略記之,一方面向張教授致上最高的敬意,一方面以此祝朋友萬事如意。






趣談好幾位先生的80歲: 陳寬仁、王三呆(晃三)、W. Edwards Deming (1900~1993))、Peter Drucer (1909-2005) Russel Ackoff (1919-2009) 、Walter Gropius (1883~1969)、Dalai Lama,...




作者-讀者是"共同體"。感謝讀《蒲尾的春天》感想。

陳垣三的《蒲尾之秋》及"花落春又殘"四部曲,


9月7日下午2:04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感謝大著《花落春又殘》四部曲與讀《蒲尾的春天》感想
陳大哥,
用這樣稱呼您,比較親切。
您寄的2套大河小說,《花落春又殘》四部曲 (頁數:《異姓兄弟》357 (2012)+《兄弟創業》473 (2012)+《事業傳承》305(2019)+《花落誰家》282 (2020)),收到了,很謝謝。
前天電話談天時,我下定決心,開始讀您的小說,否則太離譜了。
我先讀短篇小說集《蒲尾的春天》,warm-up.....不料最長的〈蒲尾的春天〉一讀即無法放下,相當有家園'舊"工地"-新城市的戲劇張力。小弟近年少讀短篇小說,看E. Zola 的長篇小說《娜娜》,也採取"抽樣"讀.......
很少有看〈蒲尾的春天〉的感動,當然,這篇也可寫成長篇,或者中篇。本來想照嫂夫人風趣的〈蒲尾的春天‧前言〉的建言,先攻堅,即先讀她說"讀2次還不太懂"的其他4篇,後來覺得不可偏食,其他更短的小說也讀7~8篇,篇篇有新意,多能抓住台灣和美國社會的"心眼" (或同情,或哀嘆,或無奈,或覺得您的歐默,關心......) 這是我目前約讀1/3的《蒲尾的春天》的部分感想。
總體而言,讀它讓人感覺,餘生應做些更有意義的事/projects.
總之,《蒲尾的春天》相當難得,有構想、技巧、有文心,有意義 (與我們的社會、歷史相關.......)
我真不知如何謝謝您。原本想用筆給您寫信,表示鄭重。不過,多年沒動手寫,文具也待備齊,所以用臣服於email 的方便。
陳大哥,今天就說到這,也請待向嫂夫人問候。
敬祝
闔府平安





王晃三《呆爸的家書》(季刊,創刊號, 2021.9 )。陳垣三《蒲尾的春天》;《花落春又殘》四部曲 (2012~2020):《異姓兄弟》 《兄弟創業》《事業傳承》《花落誰家》。


陳先生的信,說得真令人感動。作者-讀者是"共同體"。
Jorge Luis Borges的伝奇集 (Ficciones 1935-1944).....
"漢清:
謝謝你讀我的小說,年輕的時候,我寫了小說寄出去,不但不登,要報社退稿不退,打電話一問,稿子用碎紙機給輾碎了,要不回來,其中有一篇是〈重演虎姑婆〉,幸好我留有草稿,現在你看到的是重寫,其他的稿子不知去向,不可能重寫,故事情節都忘了。我也寫很多小說,拿給朋友看,他們看了喜歡,便拿走,變成他們的,可能拿去寫賺稿費,到了四五十年後,我去美國,才託人把稿子還給我,可是拿走的稿子殘破不堪,缺頁,不成篇了。年輕的時候,我就知道寫作養活不了自己,所以我學物理,教物理,寫作只是自娛而已,不期望成名,幾十年才發表一篇文章,是我太太拿去投稿的,沒想到一發表就得獎,榮譽應該是屬於她,獎金也是她的,我倒覺得狠欣慰,沒辜負她的愛護。現在我年紀夠老了,能過一日就算一日,居然還在寫東西。
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我就發現我們有緣,能夠聊,現在我看到你讀我的書,實在令我感動。Borges說過,他出版 "faccion"的時候,書商告訴他只賣出了40本,他要書商給了讀者的名單,變一一寫信道謝。現在我只知道你讀我的書,而且給了我很中肯的評語,非常感謝,就此擱筆。 敬祝
平安







曹學長(84)來電,聊近半小時。最欣慰的是他們夫婦打了高端疫苗。其次,他說 雖然沒打羽毛球了,但是每天清晨在天母公園掃落葉一小時,手最近長了肉......天,不知如何運功的




me:這篇說胡適沒寫論文,應該是誤解。通篇很能表現當時作者功力。再說,再謝
Yang:漢清兄:
胡適當年確實是考完博士口試后就回北大任教,搞文學革命去了。論文拖到七八年後才交。當時交論文不像後來這麽簡單,要自己掏腰包印几十份。研究胡適的已故唐德剛教授對此論之甚詳。
這篇拙文是在下所著。昨日刊出,麻煩你印一份給永洋學長過目。
中秋快樂
楊誠學長近作/大作
疫情關係,曹老師沒借我閱讀近幾期的“老人文學”雙月刊。曹說,張教授經營有道,每期有詳細全球捐款芳名錄,帳目很清楚,目前節餘約35萬元。他每期匯款贊助。


0920

Min-te Zhao
請問,這是紙本的,還是網路的?需要訂閱嗎?——我google不到。

記2021年中秋
今夜中秋月,
為誰明?
世間萬事,
烤肉千家,
何處雲淡風輕?
八月十五,
韃子何在?
都苦於疫情,
萬里嬋娟,
眾人皆醒。
—— 以上沒有詞牌,是version 0.1
************
revised
《虞美人》
中秋今夜月如此,
為誰明誰止?
世間還有烤肉香,
莫問雲淡風輕在哪廂。
八月韃子今何在,
月餅到處賣;
萬里嬋娟真可憐,
眾人皆醒只有她獨眠。
Note from Wiki:八月十五殺韃子為清末在漢地廣為流傳的一個故事,概要是元朝末年,廣大中原人民不堪元政府的殘暴統治,朱元璋揭竿反元,但元軍控制嚴密,義軍無法傳遞消息,適逢中秋節將至,劉伯溫獻計,在中秋節互贈的月餅裡面夾紙條,上面寫著「八月十五殺韃子」。
此事之時、地未見於各史冊記載,僅止於傳說故事。故事的雛形見於清朝光緒首次刊行的偽書《燼餘錄》,該故事是描繪蒙古兵進入蘇州吳縣後對當地的殘虐。後來有人摘採《元史》及蒙古族相傳元朝虐政的記載加以改編,當劉伯溫作策劃月餅傳訊的主謀,合成完整的「八月十五殺韃子」傳奇故事。
此故事結合劉伯溫《燒餅歌》讖言預測滿清滅亡的傳說,以蒙元影射滿清,配合「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漢民族革命的宣傳,於清末至民初的反清排滿浪潮中迅速傳播。變為家傳戶誦的中秋民間傳說,直至現在。辛亥革命時,在陝西,八月十五殺韃子成為革命黨鼓動革命的口號。革命黨在各城張貼標語,鼓動造反,民間大量流傳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說法。


可貴的老年文藝就在我們身邊:我也不特別崇拜張良澤教授的《老人文學》雙月刊,因為還有許多努力,可能更能持久,



譬如說,黃春明先生及《九彎十八拐》雙月刊也很有意思。

《九彎十八拐》文學雙月刊第99期內容豐富

簡介其靈魂人物黃春明作品2020年的日譯選集,以及兩本英譯本 (2020年,葛浩文譯)。日譯本的介紹更選下文:

黃大魚兒童劇團  祝賀連連

繼今年5月日譯本《溺死一隻老貓》
9月又有英譯本《把瓶子升上去》《沒有時刻的月台》全球發行
謝謝西田勝先生和葛浩文先生的執著和妙筆……
查看更多

對我而言,老友王晃三的65歲到80歲,對於生活與生命的種種創新、日日新之舉措,也是可大書特書的,可是,他創刊《呆爸的家書》季刊,能表現出多少呢?.....


半夜準備回贈王董“呆爸的家書”創刊號三本
未提供相片說明。



同樣的,後浪者溫肇東-蔡淑梨夫婦將來的創新和創業成績,一定更可觀。

我很早就寫過一篇文章「時間與空間的辯證」(https://jtwen0106.pixnet.net/blog/post/163732412),尤其是公共空間在每天不同的時間,每週不同的日子,每季每年,都會有不同的人在進行不同的活動,所以那個空間主要是誰在其中,和什麼時間絕對有關。經過一年多的疫情,每個人都有切身感受到「距離」和「尺度」的重新認識,包括我們以往熟悉的空間、及日常坐息的時間。三級疫情當中,園區關閉,商店餐廳鐵門拉下,「社交距離」實名制帶來空間的內外之分,隔離時間產生人與人實體和心理的距離。
在這個脈絡下我們創合塾在這一季,隔週陸續會推出針對「時間與空間」在創新和管理經營上的探討,
在8/24 老屋新生/社區創生
9/14 商業零售空間的創新設計
9/28 旅館業因應疫情的樣態與策略
10/12 蔦屋書店的鏡與相
希望大家可以預留時間來參與這些活動。
創合塾塾長 溫肇東



0829

悠閒假日☀️陽光明媚
是不是想要出門走走逛逛呢?
歡迎來 #迪化街 參觀 Taniuba’ s Life Tales花樣設計展
Taniuba品牌創辦人暨設計師Christopher將巴西、日本與台灣文化融入花樣設計中
鮮豔的色彩和繽紛的圖案
為生活加點歡樂、加點精彩
🗓展覽期間:至2021年09月10日
🕰參觀時間:週二至週五12:00-17:00、週六週日11:30-17:30(週一公休)
🚩展出地點:迪化街一段256號 #東方廣告藝文空間 / 東梨教育學院

展覽結束倒計時⏳
把握機會 要來要快





2019年9月10日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跟蘇兄叫出張華,一起去龍泉市場午餐。去梁實秋故居,果汁店,自助書店抱書。

****

文人/知識人的理想,或許是古人說的,「以文會友」,這在川端康成或者余英時先生,都類似,他們都留有「以文會友」的書法:
"《會友集》,彙集了余英時先生為海內外學者所作序文共五十一篇。 ... 一起隨著余先生的腳步,體會余先生是如何與時代「以文會友」、「同聲相應」"
川端康成先生除創作之外,一向很熱心(國內與國際)文學團體/文人/作品的推廣,至死方休。余英時先生的情形類似,像香港周保松的情形,更是悲切......
我們今天直播的,是他來台灣的一場特別演講,收在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的《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往來書簡》(2009,頁227~236)。
我相信,50年之後,近70歲來讀川端康成《紫式部源氏物語與巴蕉》譯稿,心得多點。
川端康成的"日本文藝之美,有諾貝爾文學獎受獎演講 (漢清講堂編號295、297、299等) 、美國二所大學演講、也許德國的"歌德獎"受獎演講 (待查)也是。他身後出版的文集.....我想,這可獨立成專集,可是,對他而言,「以文會友」的致謝詞.......

解讀川端康成在淡江的演講 (1970年6月訪台) /「以文會友」:《紫式部源氏物語與巴蕉》 (2021年9月):牧溪、舟、李漁、池大雅、与謝蕪村(Yosa Buson1716 ~1874)「十便十宜圖」。漢清講堂:295 喬
HCMEMORY.BLOGSPOT.COM
解讀川端康成在淡江的演講 (1970年6月訪台) /「以文會友」:《紫式部源氏物語與巴蕉》 (2021年9月):牧溪、舟、李漁、池大雅、与謝蕪村(Yosa Buson1716 ~1874)「十便十宜圖」。漢清講堂:295 喬
文人/知識人的理想,或許是古人說的,「以文會友」,這在川端康成或者余英時先生,都類似,他們都留有「以文會友」的書法: "《會友集》,彙集了 余英時 先生為海內外學者所作序文共五十一篇。 ... 一起隨著余先生的腳.....



雅俗共解處: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三版,2020)....... 尤瑟娜:《哈德里安回憶錄》;《哈德良傳》(2021)


諾貝爾文學獎獎主的老年 :只舉一例,William Golding 110歲
Nobel Prize 

18 小時 
Remembering William Golding who was born on this day, 19 September, 110 years ago.
Learn more about Golding: https://bit.ly/2LhJ6up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83 was awarded to William Golding "for his novels which, with the perspicuity of realistic narrative art and the 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 of myth, illuminate the human condition in the world of today."


《喬治‧ 桑與福樓拜 書信集》 晚年通信十封 李健吾譯

227 《喬治‧ 桑與福樓拜 》 2018-0509 漢清講堂




***

重溫《大度山風雲--我們第一屆(1959級)東海人的故事 》部分:黃敬先父子 (父亲黄百韬将军)、顏千鶴- 張超英的愛情故事。全家煮一大鍋麻糬共享中秋。曹永洋學長。


顏千鶴 - 張超英的愛情故事,及家族兩代的故事,是台灣史上最令人低迴的。
臺中顏家:"父親自從一九四九年與三十多位台灣青年乘坐漁船「逃離」台灣後, 斷了音訊。多年後獲知他們欲赴琉球卻因颱風抵達澳門,而後輾轉定居香港。"
臺北張家父輩的著作及其他:
"二零一三年,為張秀哲(張超英之父)重新出版了本已胎死腹中的台灣菁英抗日回憶錄。這本書在一九四八年出版,書名為《「勿忘台灣」落花夢》。 出版翌年,是一九四九年,對祖國夢碎,遂全部收回銷毀。事隔六十五年,重
見天日,傳遞了戰前台灣青年追尋祖國夢的經歷。出版社刻意選擇二月二十 15八日出版,誠品書局更以全面牆壁,張貼大幅圖片、海報。據說誠品書局為了一本「故書」,如此大張旗鼓,大事周張,連續六個星期,可謂開卷第一遭。
《「勿忘台灣」落花夢》是記述一九二零年至一九四五年代,台灣青年們的抗日奮鬥史,《宮前町九十番地》是記載戰後,即一九四五年後,台灣人民經歷威權統治而民主開放的奮鬥過程。這兩本書涵蓋了整個二十世紀的台灣
悲歡史。生在這個時代,台灣的命運軌跡與我娘家、夫家的遭遇,息息相關,我有幸參與在台灣歷史的顛波巨輪中,著實無怨無悔。
但願一九七零年代、台灣留學生、在美國掀起的自決運動,能由二零一四年的太陽花運動響應、傳承與發展。太陽花運動的主題:「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接續了台灣人民自決運動的「決定自己的前途」相呼應。
天佑台灣,這最後的一哩路,希望能夠在有生之年,早日達成。 "
《大度山風雲--我們第一屆東海人的故事 .從東海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 顏千鶴 外文系 》
***

朝野又在吵中正紀念堂了。我有個想法,把蔣公雕像移走,屋頂以玻璃頂取代,將中央空間轉換成一座明亮的採光中庭,這中庭將有許多可能性:如設置一座可以和民眾互動的大型雕塑;或裝置一座環形的大螢幕,播放以台灣景色為主的全景攝影;或設計一座可變化,供四面觀賞的舞台,開放給各種團體表演;或作為各種主題展的展場------。總之,就是將灰暗的政治驅走,把空間留給人民。


9月13日下午5:25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今天,一早出門,當然有所感。倒敘:
1. 難得走上台鐵大廳,想起多年前大夥去"貓鄉"買票故事。牆壁約有20位街友,'一路上/內外'約遇30位,地下室和車站外的,更襤褸......必須走上大廳,走馬路,去館前路,才會有此等遭遇,讓人清醒點......
2. 館前路,竟然先遇到數天 前要找的日商,去年和今年,我都找不到它,誤以為搬走,去年去百貨內另一日商,過年前才去這家。今年在她隔壁,就進去。商品價格多是日商一半,多中國製品。
3. 到苗栗高中同學洪牙醫。一次周末傍晚,一次近午,他都延一小時下班。他賣力工作,來者不拒,賺不少錢 (相對我這pensioner);我看他工作背影,常想人生的目的究竟。他開車送我去高鐵站,是quality time,我們可聊聊。今天由於要郵寄書 *(把便利袋中的4本書,從台北帶到苗栗寄.......),沒吃早餐。我就叫車先走......原來許多資訊,要問"護士",他們是團隊,醫師忙著看病人......
4. 這回的司機,40年前嫁到苗栗。她向我簡介附近的兩"園區"及限制。我說起政府的非正式聘員極多,還曾差點發不出薪水......他說,一直8萬人,舊官府一間,近年新建成三間 (黨工多?).......無意間說到她痛處:她有一兒子,必須離家鄉到台北做工,以前,作些官方小工程.......那次官方必須由中央紓困,所有工程費都要打折,排長隊才領得到錢,許多小型的,都無以為繼......她兒子必須出外打工.......
5.

***
MoMA 難忘的邂逅:《人,英雄而崇高》The momentous simplicity of Barnett Newman’s painting "Vir Heroicus Sublimis." (1950-51)



廖志峰兄要讀者寫寫他們印象深刻的允晨出版品。隨手記些。
允晨出版社的書,"看過"的,可能近百本,有沒讀完是另一回事 (李劼文集)。讀完 (孫康宜精彩的)書,是否懂得,又是.....我輩只能讀讀入門書《吳火獅傳》、《學人側記》.....
允晨出版社的作者新書發表會,可能比新書更精采,有時可以看到吳東亮先生。譬如說,不管是德國的議員的新書,或是一系列的法國人/美國人 Guy Sorman 文集,起碼咖啡可以。他的同學從南藝大校長退休,還有年終音樂讀者感恩會。
又如第一次認識 康正果先生是2015的《 還原毛共:從寄生倖存到詭變成精 》。他才思敏捷、流利。後來,2018年7月,"漢清講堂"作:240 出中國記──我的反動自述(康正果);239 簡介孫康宜的文集與《走出白色恐怖》/康正果:“出中國記” 2018-8-6。 2021.9.6 看"余英时先生追思会"(普林斯頓中國學社2021/08/28) ;其中康正果先生唸了約8分鐘稿,舌頭有點打結,很關心他的健康。
廖亦武先生在聯經新書發表, 著名的演奏與高粱,是 extra service;簡白的小說創作,認識了季季 (50年前就聽過大名)
政治人物的新書發表,因為人多,我參加的比較少點。.......

1 則留言



***
現在,余英時先生以中國思想史著作出名。似乎沒人談其少作,談民主,康德(記憶,或許有誤)等等,每本至少百來頁。



紀念余英時先生 (2021.8),讀余英時《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台北聯經版;編者何俊, 2008)、
目次
1. 天人之際
2. 魏晉時期的個人主義和新道家運動
3. 唐宋轉型中的思想突破
4. 朱熹哲學體系中的道德與知識
5. 田浩《儒家論說和朱熹的優勢》序
6. 重訪焦竑的思想世界
7. 清代儒家智識主義的興起初論
8. 對17世紀中國思想轉變的闡釋
9. 戴震與朱熹傳統
10. 戴震的選擇
11 章學誠對抗戴震
12 黃進興《18世紀中國的哲學、考據學和政治:李紱和清代陸王學派》序
13 桐城派(詞條)
14. 商業文化與中國傳統-- 中國歷史上商人文化演變研究 (中國版第16章)
15 孫逸仙的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
16. 民主、人權與儒家文化
17. 歷史視野中的儒家與中西相遇
18. 民主觀念和現代中國精英文化的式微 (第十八章)
19. 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20. 20世紀中國現代化與革命崇拜之爭
21. 20世紀中國的激進化
22. 20世紀中國國史概念的變遷
23. 中國史學思想反思 (第十九章)
24. 歷史學的新文化轉向與亞洲傳統的再發現
25. 在2006年克魯格獎頒獎儀式上的演講
索引




雅俗共解處: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三版,2020)....... 尤瑟娜:《哈德里安回憶錄》;《哈德良傳》(2021)

雅俗共解處: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三版,2020)....... 尤瑟娜:《哈德里安回憶錄》;《哈德良傳》(2021)
台灣出版先生著作的,有聯經、三民、允晨。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三版,2020),8個月第二刷)等。附近書店陳列專區記念的,有聯經、唐山等,它們陳列的書,都"兼容三家出版社的" 。
雅俗共解處: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三版,2020).......。
雅,譬如《費正清與中國》《頁121~162);
俗,譬如《自我的失落與重建---中國現代的意義危機》《1991年臺大演講,頁201~208) 。又如《中國近代個人觀的改變》,《頁163~199),1990年美國浩然營的講詞。....


人類處境即危機,組織 (含企業與國家)危機及其超越:讀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及 《轉危為安》《新經濟學》等 (Out of the Crisis By W. Edwards Deming等)


剛剛才有空去看紐約時報的余英時先生的訃聞 (8月10日)。文中說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著作目錄共102本 (各地中英文本合計)。
數量實在無法表達質量與影響力及感動力。(日本人出書超過百本的人,遠比他國多。最近野島剛寫他佩服、想效法陳舜臣先生博學多聞,出書量過百本、認同台灣.......)
"未來也不可能再出個余先生。"當然,社會越來越多元化,公共知識人影響力時空越來越小。然而,或許每個人都該學習重視基本的價值觀和堅守原則;找人 (古人或今人)"共振"、學習。


1. 一直以為應鳳凰教授是文學史家、書家。今天謝她贈送小說集《孤零世界裡的書癡》(爾雅)。多能手,尤其寫小說,最令人佩服。
2.台灣的企業和基金會買疫苗,政府千謝萬謝;中國領導人一聲"共同富裕",北京杭州企業千億捐獻響應。
3.台灣出版余英時先生著作的,有聯經、允晨、三民 (
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三版),8個月第二刷)等。附近書店陳列專區記念的,有聯經、唐山等,它們陳列的書,都"兼容三家出版社的" 。




Memories of a Nation:9月5日今昔 (1):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 – 1840). Solitary Tree /The Tombs of the Old Heroes 余英時紀念論壇線上講座【史學家的耕耘】講者:王汎森、陳弱水、彭國翔​。等等

王汎森院士提到余英時先生文章中,常會引胡適,多非一般熟悉的。我這二周碰到兩次,一是在天人合一之初稿某章(胡適對於論語的慧見,今天他的學生彭教授持余贈之論語,余 胡倆都熟讀並比較),另一是胡適文存中的紅樓夢考證。


余英時:《重新發掘文化泉源的第一鋤》(《當代 》Contemporary Monthly,1986年5月版,創刊號封面內頁,主編 金恆煒),董橋《讓政治經濟好好過這個周末》;金恆杰《昭和町六帖》《當代 》第2期。1985~86 全球學人、知識分子、文化精英豐收:《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1987。


讀Ying-shih Yu (余英時) 《商業文化與中國傳統-- 中國歷史上商人文化演變研究 》( Business Culture and Chinese Traditions Toward a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Merchant Culture in Chinese History. 出自 Dynamic Hong Kong: Its Business and Culture (1997),遙想更強大 (STRONGER)的香港(大學).......


讀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參閱 公視《(英國)建築的藝術》(2020第一季;2021第二季); 〈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1979?;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
以下是2019年5月的讀書筆記,2021年8月28日,因余英時先生過世,我紀念他的方式是:翻翻手頭上有的余英時著作,寫寫感想。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聯經1987;江蘇人民2006)。恰巧8月23/25/26,公視播《(英國)建築的藝術》,每集介紹一家約20多人的建築事務所的建案之創新 (如節能、環保、耐用等之新觀念,也都採用些傳統建築材料及工法),所以說,他們可以說是"英國思想/實務傳統的現代詮釋,很值得參考。
"余英時先生在40年前,即五四運動六十年,寫出〈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篇末引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約1925)--下文黑體字,括號處,余先生以"......"處理。
〈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文末,余先生說:「......便更覺得魯迅的先見為不可及,當時他在中央公園所看見的孫女兒們今天不都變成老祖母了嗎?」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6第一版,2014年4月第5刷。這本書是1988年編成的,"並對個別字句進行了刪節。" 2003年取得CIP書號等。《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篇篇好文,然而取《華蓋集‧這個與那個》中的說法比喻政治、社會制度的"惰性"或"遺傳",多少引喻失義。"
HUSHIHHC.BLOGSPOT.COM
讀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參閱 公視《(英國)建築的藝術》(2020第一季;2021第二季); 〈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1979?;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


曲人李方桂;余英時 (張充和口述,孫康宜撰寫:《「曲人鴻爪」本事》台北:聯經,2010,221~32。徐櫻《方桂與我五十五年》台北:台灣商務,2010


這本也是何俊先生編的,應該以附錄三篇為主。
中英文書名各有特色:中文的"經濟關係",不只是英文的"in the Structure of Sino-Barbarian"。可英文的"Structure "是關鍵語。
楊聯陞的《序》說得很清楚,"無論就廣度和深度而言,本書在任何語言對這主題的首次全面研究,為理解中國歷史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我舉我的倆野狐禪讀書感想,牽涉到"吉川幸次郎的《漢武帝》、胡適的"佛學海路傳入假設"、葛兆光的"最先佛教傳入,多以西域人的佛學為主"。......
HCMEMORY.BLOGSPOT.COM
讀 余英時《漢代貿易與擴張──漢胡經濟關係的研究》(1967/2008) 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 A Study in the Structure of Sino-Barbarian Economic Relations




四弟子憶余英時
應屬初稿
1.哈佛大學的年代
文/田浩
2.師門六年記:1977-1983
文/黃進興
3.回憶耶魯歲月的余英時老師
文/陳弱水
4.普林斯頓時期所見的余英時老師
文/王汎森
(聯精網站有更詳細的)
來源:志仁儒學微信公眾號2014-10-12



****

House and Home in Modern Japan 《现代日本家与居》Architecture, Domestic Space, and Bourgeois Culture, 1880-1930;德富蘆花 (1868~1927):拜訪托爾斯泰的五日。


***
“天涼了”?中央氣象局說:“發佈時間:2021/08/30 06:31
天氣晴朗炎熱,今(30)日中午前後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地區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




1.藤田嗣治 (Léonard Tsugouharu Foujita 1886~1968 日本出生之法國画家・彫刻家) 簡介:書齋神遊



2. 讀余英時序 (1995;2008中譯 ):黃進興《十八世紀中國的哲學、考據學與政治:李紱和清代陸王學派》(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Li Fu and the Lu-Wang School under the Ch'ing),收入余英時《人文與理性的中國》 (2008);兼談史景遷的《康熙自畫像》
***
翻讀 吳靄儀《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 (2018);香港容顏,香港兒女,你們多勇敢/美麗
...Péguy, son of Chartres, I am following
You and hearing you loud and clear.
~ COUNTENANCE OF FRANCE by G. Rouault
佩吉 Charles Péguy (1873~1914)


維基百科WIKIPEDIA 20年了,成績可觀,下一個20年,應該是從"了不起",邁向"偉大",成為人類文明的一大成就。
它遠遠超過各國分別的成績,總合起來,有綜效的優點,讓中共望"維基百科"而興嘆。因為它超乎語種的侷限。英文版固然有一定水準,但是各語種有它最擅長的條目,其它無法取代。再加上各種自動機械翻譯服務,對人類的溝通,品質上大為提升。
維基百科WIKIPEDIA 20歲"不朽"!

1 則留言

  • Min-te Zhao
    我就常用,很小的事,很多時候都查得出來。—— 當初的想法非常好。沒有一個作者是偉大的,但是人人都可以作出貢獻的話,內容自然就豐富到了不起的程度了。當然,錯的內容也會有。如果能嚴格規定:在wiki上“發表”的東西,不能當做學術論文來看待,—— 免得把一件好事糟蹋了。

沒有留言: